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如何培養0

嬰兒主要通過感官去探索這個世界。 首先, 嬰兒對於“聲音”刺激有特別強烈的反應。 比如在與嬰兒對話的時候, 語音語調需要特別誇張。

其次, 嬰兒的探索主要靠“手嘴並用”, 他們的套路特別簡單:(1)摸一摸 ;(2)放嘴裡。

嬰兒還有一個思維死角, 他們無法理解物體的“永存性”。 比如你把一個球藏在地毯下, 他們就會哇哇大哭。 因為在他們的世界中, 看不見等同於沒有。 針對這個年齡的思維特點, 父母可以怎樣幫助他們思考呢?

1、真實的觸感體驗, 滿足寶寶的探索欲望

一般家裡的廢舊衣物, 拖把, 各種邊角料都能拼湊在一塊板上, 孩子特別喜歡抓和感受。 這就是一個最簡單的“觸覺板”, 用眼睛, 用手感受得多了, 大腦對應區域的神經就會大量活絡起來, 形成有效的連接回路, 來刺激思維的發展。

同時, 製作“觸覺板”也是一項特別好的家庭活動, 特別推薦有二胎的家庭“全家總動員”。

大寶可以幫助父母一起來給小寶製作一塊觸覺板, 不同材質的觸感確實特別神奇, 如果閉著眼睛摸, 往往還更會有獨特的觸覺體驗。

2、“嗅覺”瓶, 帶來思緒紛飛全體驗

調動五個感官協同作用, 思維能力才能有長足發展, 可惜的是, 這個年齡段的寶寶很少會有 “聞”的主動體驗, 所以就特別需要父母的説明了。

越是貼近真實生活的物體, 孩子越喜歡。 “嗅覺瓶”製作很方便, 一來你可以防止孩子什麼東西都直接往嘴裡放, 二來他們可以有機會使用“嗅覺”。

當然孩子一開始無法發現這是一個“嗅覺瓶”, 更多的還是直接往嘴裡放。 這時父母不需要馬上糾正, 可以先等一會兒繼續觀察一下孩子的反應。 有些孩子會發現這瓶子的獨特氣味,

之後自己就會糾正對瓶子的“使用方式”。 還有些孩子, 可能從頭到尾並沒有被瓶子散發的味道所吸引, 而是會試圖搖晃瓶子, 繼而發現原來瓶子裡各種奇怪的東東還這可以發出不同的聲音。

只要你耐心觀察, 就能發現他們的“思考”過程並且自主地發現瓶子的“功能”。 當然, 父母也不需要為孩子沒有按照你的套路使用“嗅覺瓶”而沮喪, 因為不管如何, 他們都會在探索的過程中有所收穫。

3、水瓶+黃豆, 你眼中的“垃圾”是他們的最好玩伴

想必很多新手爸媽都已經發現了, 越是高大上的玩具, 孩子失去興趣的速度反倒可能越快。 而那些家裡不值錢的東西, 卻能讓他們百玩不厭。 2歲之前的孩子對於“instant effect”(即刻效果)有著不懈的追求。

如果他們按一個按鈕, 燈能亮;搖一下手鈴, 能聽到聲響, 他們就重複這樣的行為。 如果玩具本身過於複雜, 或者沒有這種“即刻效果”, 孩子很快就會失去興趣。

你猜嬰兒房裡的寶寶們最喜歡的音樂玩具是什麼?就我對他們長期的觀察, 最受追捧的竟然是裝了沙和黃豆的礦泉水瓶, 沒想到吧!嬰兒會自己創造不同的玩法, 它們之所以喜歡這個不起眼的玩具, 也純粹是因為它並不是個普通玩具。 每次搖動的角度和頻次不同, 瓶子給出的即刻效果就不完全一樣, 表現在回饋給寶寶的聲音大小也不太一樣。 其次, 由於這種變換是嬰兒自己可控並且能直觀看見的, 因此他們更樂於這樣的體驗, 有更強的自我滿足感。

怎麼樣, 你的玩具觀是不是重新被刷新了?空的礦泉水瓶+黃豆, 如此簡單易得的道具, 現在就做起來吧!

4、培養嬰兒對“永存性”的認識, 從躲貓貓開始

很多父母都不知道跟小嬰兒玩點兒什麼, 尤其是爸爸, 站在孩子面前, 總是手足無措的樣子。 其實, 即使是沒有經過一點兒訓練的新手爸媽也該知道最著名的一個叫“躲貓貓(Peek a Boo)”的遊戲吧!在嬰兒面前用雙手捂住雙眼, 接著突然張開雙手睜大眼睛用奇怪的語調對孩子說“瞄~(Peek A Boo)”。 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開心大笑, 然後揮舞著小手和小腳示意你再玩一次。 有些嬰兒甚至會直接用他圓滾滾的雙手用力捂住你的眼睛, 然後自己再把手放開。

除了本身好玩之外, 這個遊戲對寶寶思維意識的養成也是相當厲害。 這讓他們知道,即使有時候他看不見某個事物,這個事物依然存在。很多孩子到了分離的時候,哭鬧會特別嚴重,有一部分也是因為對於“永存性”沒有很好的理解。他們認為父母離開就再也不會出現了,只能用自己最擅長的“哭”來求救。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開始對物體的工作原理感到格外好奇。這時候孩子不再把任何東西都放嘴裡,而是喜歡自己製造一套方法來探索結果。其實仔細推敲,他們和成人使用的“科學思維法”有異曲同工之妙。比如他們會試圖把積木“推倒”而產生響聲,會用不同的力度拍水來看濺起水花的高度,會用手去戳破“肥皂泡”。

由於他們無法像成人一樣預判出所有事物的工作原理,所以他們更多的是採用了“實驗”這唯一的方式來尋找答案。這時問題就來了,正因為很多時候由於成人早就知道了物體的運作方式,所以會直接指導孩子應該如何去“玩”。八八覺得,其實此時正是讓孩子自己去探索的好機會,父母不僅不要剝奪了他們的權利和樂趣,讓孩子的思維順利發展。

當然也會有家長擔心,孩子會不會只玩不吃呀?其實八八認為,孩子自己能明白餓和飽,中午吃得少,點心時候自然會狼吞虎嚥。這也是一次學習的機會,感受過“餓”才知道要好好吃飯嘛。這樣做的好處是孩子可以自己探索食物,包括他們的觸感,口味,甚至吃法。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反復練習各項基本技能,哪怕只是吃飯這麼簡單的事,都是孩子學會思考的絕佳機會。

內容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我們尊重原創者版權,除我們確實無法確認作者外,我們都會注明作者和來源。在此向原創者表示感謝。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原作者聯繫我們

這讓他們知道,即使有時候他看不見某個事物,這個事物依然存在。很多孩子到了分離的時候,哭鬧會特別嚴重,有一部分也是因為對於“永存性”沒有很好的理解。他們認為父母離開就再也不會出現了,只能用自己最擅長的“哭”來求救。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開始對物體的工作原理感到格外好奇。這時候孩子不再把任何東西都放嘴裡,而是喜歡自己製造一套方法來探索結果。其實仔細推敲,他們和成人使用的“科學思維法”有異曲同工之妙。比如他們會試圖把積木“推倒”而產生響聲,會用不同的力度拍水來看濺起水花的高度,會用手去戳破“肥皂泡”。

由於他們無法像成人一樣預判出所有事物的工作原理,所以他們更多的是採用了“實驗”這唯一的方式來尋找答案。這時問題就來了,正因為很多時候由於成人早就知道了物體的運作方式,所以會直接指導孩子應該如何去“玩”。八八覺得,其實此時正是讓孩子自己去探索的好機會,父母不僅不要剝奪了他們的權利和樂趣,讓孩子的思維順利發展。

當然也會有家長擔心,孩子會不會只玩不吃呀?其實八八認為,孩子自己能明白餓和飽,中午吃得少,點心時候自然會狼吞虎嚥。這也是一次學習的機會,感受過“餓”才知道要好好吃飯嘛。這樣做的好處是孩子可以自己探索食物,包括他們的觸感,口味,甚至吃法。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反復練習各項基本技能,哪怕只是吃飯這麼簡單的事,都是孩子學會思考的絕佳機會。

內容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我們尊重原創者版權,除我們確實無法確認作者外,我們都會注明作者和來源。在此向原創者表示感謝。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原作者聯繫我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