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讓康熙帝破格接見的十一歲少年,身份究竟有何特殊之處?

大家都知道, 不管是封疆大吏、還是王公貴族, 向來都只有被皇帝召見的份兒, 根本就沒有讓皇帝接見的資格。

那麼, 能夠讓日理萬機的康熙帝親自接見,

並且給予高規格接待的十一歲少年, 身份究竟有何特殊之處呢?

這件事情說來話長, 但我們儘量言簡意賅。

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 在中國的古代歷史上, 有一個家族的身份和地位非常特殊——他們的家族從漢代開始, 一直到清朝滅亡, 在大多數時間內, 都備受歷代王朝的尊崇, 其嫡系主要成員還被授予比較高的爵位, 由朝廷來供養。

說到這裡, 想必有些朋友已經猜測的八九不離十了。

沒錯, 這個家族就是孔子的後裔。

清朝入關時, 時任山東巡撫的方大猷, 建議順治帝做出這麼一個舉措——那就是像之前的朝代那樣, 尊孔(世祖定鼎京師, 山東巡撫方大猷疏言開國之初, 首宜尊崇先聖)。

因為在方大猷看來, 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化, 近兩千年來, 早已經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 清王朝要想順利統治整個華夏地區, 尊崇孔子是必須要做的一項工作。

因為只有尊孔, 才能代表著新的王朝接納了儒家文化。

而文化方面的融合, 則能夠大大降低雙方的摩擦。

對於眼下、以及將來長久的穩定, 都有著巨大的意義。

很快, 清王朝就接受了方大猷所提的這個建議。

此時, 身為孔子第五十六代孫的孔蔭植, 早在明代天啟年間, 就已經繼承了明王朝對於他先祖們所封賞的爵位——衍聖公。

於是, 清王朝認可了孔蔭植現有的爵位,

繼續讓他享有“衍聖公”的爵位和待遇。

不久後, 孔蔭植在進京朝見順治帝的時候, 清廷也給予了高規格對待——不僅讓官員在京外迎接, 而且在朝堂之上還讓他位居內閣大學士之上(蔭植朝京師, 遣官迎勞。 入朝, 班列大學士上)。

除此之外, 順治帝還親自設宴進行款待, 其規格不可為不高(賜宴, 恩禮有加)。

這還不算什麼, 到了孔蔭植的孫子——孔毓圻時期, 故事更加的具有傳奇性。

康熙六年, 年僅十一歲的孔毓圻, 繼承了其父孔興燮的爵位。

而按照朝廷禮制, 孔毓圻必須要進京謝恩——畢竟國家花錢養著你們, 你們也應該有所感謝!

在外人看來, 孔毓圻還是一個只有十一歲的孩子, 根本不可能順利完成進京朝見皇帝的事情。

然而, 孔毓圻接下來的表現, 卻超乎了眾人的想像。

孔毓圻來到京城後, 康熙帝並沒有向往常召見大臣般在朝堂見他, 而是選擇了中南海的瀛台, 這個特殊的場所(年十一, 朝京師, 聖祖見於瀛台)。

畢竟, 朝堂之上, 氛圍相對比較莊嚴, 而瀛台則要輕鬆、舒服自然一些。

所以,就康熙帝獨特的安排來看,康熙帝是把十一歲的孔毓圻,當做客人般來招待,而非當做一個臣子。

而這,也不是一般臣子所擁有的待遇。

見面後,兩人聊了一些家常話。

但是,孔毓圻言談舉止所表現出的那種氣度,卻根本就看不出一絲的孩子氣,完全是一個成年人的模樣,讓康熙帝很是滿意(禮度如成人,奏對稱旨)。

兩年之後,孔毓圻再次進京朝見。

而這一次,在朝見完康熙帝后,孔毓圻還得到了孝莊太后的接見,兩人坐著聊了一些家常(太皇太后召入見,賜坐,問家世,具以對)。

不要看每次只是聊一些家常,畢竟一般人還真沒有這種資格。

在孔毓圻最後一次參加完朝會,即將離開朝堂的時候,康熙帝破格允許十三歲的孔毓圻,從禦道出宮(及退,命自禦道行)。

雖然孔毓圻極力推辭,但在康熙帝的一再要求下,他也只好聽從了康熙帝的安排(逡巡辭,上敦諭之,乃趨出)。

不久之後,十三歲的孔毓圻,就被康熙帝任命為太子太師。

雖然這是一個虛職,但地位卻很高,就是一些權位很高的大臣,也不一定能夠得到這個虛職。

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帝東巡期間,還曾特意來到了曲阜,親自拜祭了一下孔廟(上東巡,釋奠孔子廟)。

相比他的父親英年早逝而言,孔毓圻活得年齡比較大,康熙帝去世後,他還依然健在。

雍正帝即位後,在雍正元年再次對孔家進行了格外的賞賜——追封孔毓圻的五位先祖為王爵(世宗命追封先聖五代王爵)。

對於皇家的這種厚愛,孔毓圻自然是要親自進京謝恩的。

當年十月,快七十歲的孔毓圻在朝見完雍正帝后,就因為身體不支而病倒了(十月,毓圻詣闕謝,疾作)。

雍正帝在得知這一情況後,連忙派太醫前去為他診治(上命醫診視)。

但是,由於孔毓圻年齡過大,再加上一路舟車勞頓、天氣寒冷、心情緊張等原因,最終還是沒有挺過來。

一個月後,孔毓圻病逝於京城。

孔毓圻病逝後,雍正帝先是讓內廷大臣前去祭拜。

隨後,又讓皇三子和莊親王允祿代表自己前去祭奠(上遣內大臣奠茶酒,又命皇三子及莊親王允祿臨奠)。

棺槨離開京城前往曲阜的路上,雍正帝又特意讓禮部派人一路護送。

當然,就連在曲阜葬禮上所花費的錢財,也都是由皇家來報銷的(賜葬)。

就這樣,孔毓圻結束了他頗具傳奇色彩的一生。

參考史料:《清史稿·孔毓圻傳》

所以,就康熙帝獨特的安排來看,康熙帝是把十一歲的孔毓圻,當做客人般來招待,而非當做一個臣子。

而這,也不是一般臣子所擁有的待遇。

見面後,兩人聊了一些家常話。

但是,孔毓圻言談舉止所表現出的那種氣度,卻根本就看不出一絲的孩子氣,完全是一個成年人的模樣,讓康熙帝很是滿意(禮度如成人,奏對稱旨)。

兩年之後,孔毓圻再次進京朝見。

而這一次,在朝見完康熙帝后,孔毓圻還得到了孝莊太后的接見,兩人坐著聊了一些家常(太皇太后召入見,賜坐,問家世,具以對)。

不要看每次只是聊一些家常,畢竟一般人還真沒有這種資格。

在孔毓圻最後一次參加完朝會,即將離開朝堂的時候,康熙帝破格允許十三歲的孔毓圻,從禦道出宮(及退,命自禦道行)。

雖然孔毓圻極力推辭,但在康熙帝的一再要求下,他也只好聽從了康熙帝的安排(逡巡辭,上敦諭之,乃趨出)。

不久之後,十三歲的孔毓圻,就被康熙帝任命為太子太師。

雖然這是一個虛職,但地位卻很高,就是一些權位很高的大臣,也不一定能夠得到這個虛職。

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帝東巡期間,還曾特意來到了曲阜,親自拜祭了一下孔廟(上東巡,釋奠孔子廟)。

相比他的父親英年早逝而言,孔毓圻活得年齡比較大,康熙帝去世後,他還依然健在。

雍正帝即位後,在雍正元年再次對孔家進行了格外的賞賜——追封孔毓圻的五位先祖為王爵(世宗命追封先聖五代王爵)。

對於皇家的這種厚愛,孔毓圻自然是要親自進京謝恩的。

當年十月,快七十歲的孔毓圻在朝見完雍正帝后,就因為身體不支而病倒了(十月,毓圻詣闕謝,疾作)。

雍正帝在得知這一情況後,連忙派太醫前去為他診治(上命醫診視)。

但是,由於孔毓圻年齡過大,再加上一路舟車勞頓、天氣寒冷、心情緊張等原因,最終還是沒有挺過來。

一個月後,孔毓圻病逝於京城。

孔毓圻病逝後,雍正帝先是讓內廷大臣前去祭拜。

隨後,又讓皇三子和莊親王允祿代表自己前去祭奠(上遣內大臣奠茶酒,又命皇三子及莊親王允祿臨奠)。

棺槨離開京城前往曲阜的路上,雍正帝又特意讓禮部派人一路護送。

當然,就連在曲阜葬禮上所花費的錢財,也都是由皇家來報銷的(賜葬)。

就這樣,孔毓圻結束了他頗具傳奇色彩的一生。

參考史料:《清史稿·孔毓圻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