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外國人:歐洲王室幾百上千年不變 為什麼中國的王朝卻頻繁更替?

中國歷史最顯著的特徵之一, 莫過於王朝更替了。 自秦朝建立皇權專制、中央集權制度之後, 中國開始了數不勝數的王朝更替!相對於歐洲王室幾百年上千年不變, 中國的王朝更替顯然讓西方人疑惑。

於是有老外在外文網站提出了這個問題:中國歷史上有很多朝代,為什麼沒有一個王朝能夠一直延續?


中國秦之後的王朝除了宋朝沒有一個超過300年,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作者將從以下四個方面分析原因

皇權專制制度

中央集權體制將一國的權力集中在一個人身上, 一國興亡系於一身。 在繼任者不明確或者不合格時,

這種體制便會給政權帶來極高的風險。

秦王嬴政在外巡遊時暴斃, 這本來是一個突發性事件, 但借助這一事件, 趙高聯合秦二世殺扶蘇、蒙恬, 隨後在朝堂指鹿為馬, 胡作非為, 進一步惡化了社會矛盾, 最終葬送了強秦。 楊堅開創的隋朝在建國之初強盛無比, 但楊廣繼位之後, 不過十幾年政權就滅亡了。


小農經濟

真正支撐歷代中央集權王朝的是自耕農群體, 無論是兵員、財稅、人力資源等, 最終都是由自耕農群體來提供。 但自給自足的自耕農群體本身就是一個極其脆弱的群體, 如果中央政權索取過重, 該群體會不堪重負。

帝國便於亡於農民起義。 而從土地相對平均到土地集中到臨界點, 則剛好300年左右。 從這個角度說中國的小農經濟是王朝更替的根本原因。 如果經濟形式仍不改變, 即便是清朝不面臨外敵入侵, 扛過三百年大關的幾率仍然很小。


有限的耕種土地

王朝初期, 戰爭使人口銳減, 地廣人稀, 自耕農群體擁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對中央政權起到了有力的支撐作用。 而到中後期, 原本被強制壓抑的生物擴張性本能逐步爆發, 中央政權往往加大對自耕農群體的索取。

縱然以上兩點都不尖銳, 自耕農群體本身也會碰到發展的天花板。 因為中國東南為海, 西為山, 北為草原荒漠,

這一特點決定了歷代王朝的核心區域只能是宜於農耕的中原地區。

當中原地區人口數量增長到一定數量, 新開闢耕地成為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 對外的擴張性本能就會內化為內部競爭。 最終王朝根基被破壞, 政權也隨之消亡。



外敵入侵

外敵入侵,

中國王朝的更替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 就是外族政權的入侵。 例如, 西晉、北宋、南宋、明朝都是在外族政權的打擊下滅亡。


以上幾點幾乎一直貫穿中國古代的王朝歷史, 在一個王朝覆滅時, 這幾點原因往往有一點或者幾點交織在一起發揮作用, 自此中國歷代王朝進入一個封閉的迴圈。

在王朝建立之初,中央政權往往抑制自身需求輕徭薄賦,同時注重抑制土地兼併,緩和各種矛盾,王朝很快就會進入繁榮發展階段。

到王朝中後期,多重矛盾逐漸累積爆發,對任何一個矛盾的處理失當,都會被加倍放大,中央政權往往顧此失彼,拆東牆補西牆,最終卻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走向了不甘願的滅亡。

在王朝建立之初,中央政權往往抑制自身需求輕徭薄賦,同時注重抑制土地兼併,緩和各種矛盾,王朝很快就會進入繁榮發展階段。

到王朝中後期,多重矛盾逐漸累積爆發,對任何一個矛盾的處理失當,都會被加倍放大,中央政權往往顧此失彼,拆東牆補西牆,最終卻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走向了不甘願的滅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