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裡是喬屯,一個迷失的喬家屯(上)

我是今年春天在孫晉波先生的陪同下走進喬家屯的。 孫晉波是微信好友, 熱愛攝影, 常有作品在朋友圈裡曬。 一天, 他發了一組油菜花開的圖片,

美不勝收, 引得大家拍手稱讚。 孫晉波告訴我們, 這是位於棗莊老城西北一個叫喬家屯的村子, 不僅有漫山遍野的油菜花, 還是極古樸極靜謐又有些蕭索的村莊, 不失為尋幽訪勝的好去處, 邀請大家抽空去看看。 就這樣, 一個週末的上午, 在孫晉波的帶領下, 我和功彬、孔浩、金瑾三位老師慕名來到了喬家屯。

孫晉波(左)與喬屯村民交談

那天陽光正好, 天朗氣清, 剛步入村頭, 就被眼前盛開的油菜花給吸引住了。 不單是村前的平原有一地盛開的金黃, 村後夾穀山的慢坡之上, 那層層疊疊的油菜花隨風舞動, 整個村子都浸沒在花的海洋裡, 好一幅絕美的山水詩畫。

喬家屯背靠的夾穀山, 簡稱穀山, 又名天臺山、天目山, 因山頂突起, 形似磨盤, 且卓然傲立, 又稱為磨盤山。 夾穀山石壁峭立, 聳立雲霄, 傳說春秋時期, 孔子曾在此山主持過著名的“夾穀會盟”, 調和了齊魯之間的“國際爭端’, 夾谷山從此名聲大噪。

自從夾穀山浸染了“齊魯會盟”的儒風雅韻, 它處處都具有了溫文爾雅的氣質,

成為人傑地靈、鐘靈毓秀之地。 因此, 它懷抱中的喬家屯, 也註定有不平凡的故事吧!

喬家屯村後山巒起伏, 綿亙百里;村前則地勢平坦, 一馬平川。 齊村大沙河在村後的崇山峻嶺中, 擠出一條寬闊的河床, 它順著柏山西麓流出汩汩清水, 又沿著夾谷山環繞東南, 在喬家屯村東從容流過, 匯入東湖。 因此, 喬家屯有了依山傍水的美名。

高速公路上看到的喬屯村

位於喬家屯東側的開闊山地, 曾是歷史上著名的孟壤古城, 嶧縣廩生董志顗在光緒三十年繪製的《嶧境輿地全圖》上, 清晰的標明了孟壤古城的位置, 位於夾谷山之陽, 齊村大沙河東岸, 與喬家屯隔河相望。 只是, 一水相隔的孟壤城與喬家屯, 雖同在夾谷山南麓, 由於生不逢時, 兩者竟相差了兩千年之久。

與夾穀山唇齒相依的柏山, 更有奇妙的傳說, 《嶧縣誌·山川》載:“望之如練, 亦曰白山。 西岩一池, 深丈餘, 旱禱輒應。 池側有龍神祠, 金明昌間建。 ”這裡的“西岩一池”如今已是規模宏大的柏山水庫, 成為齊村大沙河滔滔不竭的源頭活水,

金明昌年間的龍神祠, 依然香火正旺, 保佑著一方水土風調雨順。

喬家屯前有平原, 後有靠山, 東有孟壤城, 西有龍神祠, 按照堪輿家的說法, 可謂藏風聚氣, 風水占盡。

從喬屯的橋上望夾穀山

喬屯村村委會

賞完了油菜花,我們一行在喬家屯縱橫交錯的街巷中穿行。這上千口人的村莊,與魯南大部分農村的建築風貌並無多大的區別。年代久些的房子青石紅瓦,多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建築。新蓋的住宅多為兩層小樓,高大寬敞,彰顯現代氣息。偶爾還見民國的房屋,儘管是草房,有脊瓦、簷磚修飾,依然不失溫馨、樸素。各家的房前屋後,零星堆積著石磨、碌碡,石槽、石臼,成為古老村落的一大景觀。這些曾經賴以生存的原始用具,解決了中國人幾千年的吃飯問題。如今,它靜靜的躺在這裡,最終成為後人們看不懂的文物。

看著不同年代的房屋以及原始生產生活用具,我突然有了一種穿越感,一步遠古,一步現代,在時空隧道中尋找著時代的印記。

為什麼取名喬家屯呢,村裡一定有姓喬的人家吧?我向隨行的孫晉波提出了這個疑問。

一句看似平常的問話,勾起了孫晉波那久遠的回憶。他告訴我們,童年時期就是在喬家屯姥娘家度過的,耳熏目染這裡的民風習俗,兒時也常聽村子的來歷和種種傳說。大約五百年前,應該是明朝吧,一位姓喬的軍官在此駐軍,等戰事結束了,奉命在此屯田,建立了村莊,並以喬將軍的姓氏命名為喬家屯。除了那位喬將軍,一同建村的還有魯姓、楊姓、張姓軍官,想必他們都是喬將軍麾下副將,原是出生入死的兄弟,既然奉命屯田,便脫下戰袍,當了喬將軍的助手。

作者與孔浩(右)查看喬屯老橋構件用的石碑碑文

“楊半嶺,魯半山,張家占了一河灣。” 這是村民們流傳下來的順口溜,從中可以窺視當時幾大姓氏在村中的占地情況,也從另一個側面,看出了他們各自家族在村中的勢力。可以肯定的是,除了嶺地、山地和河灣之外,大部分良田是喬家的。

一群戎馬半生的外鄉人,放下刀槍劍戟,操著外地口音,在魯南這塊貧瘠的土地上,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想必,他們一定有許多難以想像的心酸,也一定有一段刻肌刻骨的鄉愁。

故鄉是祖先流浪的最後一站,這位喬姓軍官把夾谷山南麓這片荒蕪的土地,當成了他鞍馬勞頓、劫後餘生的棲息地,他不僅將自己的姓氏留在這片土地上,而且還將身家性命毫不保留地交給了喬家屯,從此喬家屯成了喬姓人永遠的故鄉。

我們也同樣可以想像,除了開荒耕田的艱苦,這群外鄉的移民,還會有同甘共苦的友情,這種友情,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形成了淳樸而濃厚的鄉情。

令人生奇的是,喬家人建立的村子目前沒有一戶喬姓人,他們這家人發生了怎樣的變故呢?從位於河東的喬家祖墳的規模來看,這是一家人丁極枉的家族,經過幾百年的星移斗轉,喬家人怎麼不見蹤影了呢?這個疑問是包括喬家屯在內的所有當地人所迷惑的。倒是楊姓、魯姓、張姓等幾大家族,至今螽斯振振,瓜瓞綿綿。

通過對喬家屯深入的瞭解,我似乎對喬家的神秘身世,有了一種強烈的好奇心,隱隱還有一種莫名的牽掛,同時也滋生了一絲惻隱之情。喬家是何年在此建村的,喬家繁衍幾代,喬家從哪裡來,最後又去了何處呢?這諸多的疑問,被掩蓋在喬家屯的歷史角落裡,淹沒在油菜花揮舞的海潮裡。

今天,對著雞鳴相聞的喬家屯,我們只能站在村口霧裡看花了。

離開喬家屯的時候,我們有些焦躁和不安,拿起相機,對焦這裡的近水遙山,不停的按動快門,試圖從某一個特殊的視角,窺視喬家屯紛紛擾擾的世界。

北大營、點將台遺址

再次去喬家屯探訪已經是初冬時節了,半年多的時間裡,喬家屯的影子若隱若現,腦海中時常出現喬家人流浪天涯的鏡頭。從夏至秋,我的內心不曾有片刻的安寧。這次探訪,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獵奇心使然了,而是一直積郁於心的沉悶,這種沉悶漸漸變成了解開喬家屯神秘面紗的動力。

依然是上次一撥人,只是時令的改變,喬家屯已經沒有了春山如笑,也沒有了杏雨梨雲,而變得朔風凜冽,萬木凋零。與春天的喬家屯相比,已是冰火兩重天了。

一上午的時間,我們走街串巷,試圖從蛛絲馬跡中,尋找喬家屯老邁的身影。老家中陳郝的功彬老師,在一家院牆的夾縫中發現了大量的瓷片,他介紹說,這是中陳郝的瓷片,說明喬家屯是曾經富庶的村莊。孔浩老師也在另一家的院牆上發現了青磚黑瓦,他基本同意功彬老師的觀點,而且用十分肯定的口氣說,這裡一定有明清時代的建築。孫晉波先生介紹說,小時候這些青磚黑瓦遍地都是,鄉間小路上盡是散落的簷磚和瓦當,村東南的三聖堂是孩子們玩耍的天堂,祠前有石碑、古井,還有老槐樹。

三聖堂遺址

孫晉波突然提起的三聖堂,引起了我們的極大興趣,一向有“文史專家”之稱的金瑾老師,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的驚喜,並斷言,喬家屯的歷史就在三聖堂裡。

當我們來到三聖堂的舊址時,還是有失所望。這座被孫晉波描述的曾經香火極旺的三聖堂,幾乎已經坍塌殆盡,只剩下半堵東牆也正搖搖欲傾。地基上一堆雜草,周圍一片瓦礫,院子中據說兩人才能合抱的老槐樹,還有數不清的桃樹,早已不見了蹤影,石碑也不知去向,只有遍地的建築殘跡

告訴我們,這裡曾經富麗堂皇,曾經雕樑畫棟,也曾經“影堂香火長相續,應得人來禮拜多。”

我忽然記起,春天來的時候,那一片沁人心脾的油菜花,就是從三聖堂的牆根處延綿村南的,若春天看到這樣的場景,一定會想起劉禹錫《再游玄都觀》的詩句: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種桃道士何處去了呢?一位叫劉金文的老大爺告訴我們,三聖堂的最後一名道士姓洪,人稱洪道士。民國時期,一名魯姓村民為了貪圖二十餘畝的廟地,使用粗暴手段將洪道士攆走了。至於去了何處,應該是四海為家了吧。

原本把查閱喬家屯歷史的希望,寄託在三聖堂的碑文上,結果石碑不翼而飛,我們只得站在三聖堂不遠處的那口老井旁撫今追昔,想像著這裡曾經的喧囂,過往的輝煌,尤其看見井口周圍鑲嵌的石板,被井繩勒出鋸齒型的道道痕跡時,我腦海裡出現了一組組溫馨的畫面:那是一個極其清幽的村莊,風調雨順,六畜興旺;鄰里和睦,炊煙嫋嫋。婦女們井臺洗衣,孩子們廟前戲耍;男人們鋤禾當午,老人們上香念佛。遠離鬧市,無匪盜之擾;依山傍水,有旖旎之貌。

喬屯村支書張廣成

正當我們對喬家屯的前世今生一籌莫展的時候,村支書張廣成走過來,他見我們一臉的疑惑,便大體介紹了三聖堂的情況。這是一座風格別致的祠堂,說它別致,是因為三間大殿是坐南朝北的,這在各地的祠堂中是不多見的。既是三聖堂,大殿內供奉的必是三尊神聖,中間是觀音,分坐左右的是關公和周倉,這又是與眾不同之處。周倉作為關公的扛刀小弟,在關公面前,周倉歷來都是牽馬扶韁之輩,他如何能與主人分庭抗禮,若關公泉下有知,會情何以堪呢?

張廣成繼續介紹說,過去,三聖堂香火極旺的,初一十五前來燒香的絡繹不絕。大門前有五通碑,在這井臺旁邊依次排開,院內還有一通碑,上世紀七十年代,為了生產需要,村裡在村北的齊村大沙河修建了一座橋,當時石料短缺,這幾通石碑派上了用場,被拉去充當了橋面。

聽了張廣成書記的介紹,我們一臉驚詫,定神之後,又覺如獲至寶,在強烈的獵奇心的驅使下,我們幾乎是一路小跑去了村北的石橋。

一路上,我暗自揣摩,這個本來就迷惑不解的喬家屯,越發使人滿腹狐疑了。突然覺得,喬家屯是一本厚厚的書,因塵封的太久,已經粘合成固體了,怎麼也打不開、翻不動。

作者:無言

喬屯村村委會

賞完了油菜花,我們一行在喬家屯縱橫交錯的街巷中穿行。這上千口人的村莊,與魯南大部分農村的建築風貌並無多大的區別。年代久些的房子青石紅瓦,多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建築。新蓋的住宅多為兩層小樓,高大寬敞,彰顯現代氣息。偶爾還見民國的房屋,儘管是草房,有脊瓦、簷磚修飾,依然不失溫馨、樸素。各家的房前屋後,零星堆積著石磨、碌碡,石槽、石臼,成為古老村落的一大景觀。這些曾經賴以生存的原始用具,解決了中國人幾千年的吃飯問題。如今,它靜靜的躺在這裡,最終成為後人們看不懂的文物。

看著不同年代的房屋以及原始生產生活用具,我突然有了一種穿越感,一步遠古,一步現代,在時空隧道中尋找著時代的印記。

為什麼取名喬家屯呢,村裡一定有姓喬的人家吧?我向隨行的孫晉波提出了這個疑問。

一句看似平常的問話,勾起了孫晉波那久遠的回憶。他告訴我們,童年時期就是在喬家屯姥娘家度過的,耳熏目染這裡的民風習俗,兒時也常聽村子的來歷和種種傳說。大約五百年前,應該是明朝吧,一位姓喬的軍官在此駐軍,等戰事結束了,奉命在此屯田,建立了村莊,並以喬將軍的姓氏命名為喬家屯。除了那位喬將軍,一同建村的還有魯姓、楊姓、張姓軍官,想必他們都是喬將軍麾下副將,原是出生入死的兄弟,既然奉命屯田,便脫下戰袍,當了喬將軍的助手。

作者與孔浩(右)查看喬屯老橋構件用的石碑碑文

“楊半嶺,魯半山,張家占了一河灣。” 這是村民們流傳下來的順口溜,從中可以窺視當時幾大姓氏在村中的占地情況,也從另一個側面,看出了他們各自家族在村中的勢力。可以肯定的是,除了嶺地、山地和河灣之外,大部分良田是喬家的。

一群戎馬半生的外鄉人,放下刀槍劍戟,操著外地口音,在魯南這塊貧瘠的土地上,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想必,他們一定有許多難以想像的心酸,也一定有一段刻肌刻骨的鄉愁。

故鄉是祖先流浪的最後一站,這位喬姓軍官把夾谷山南麓這片荒蕪的土地,當成了他鞍馬勞頓、劫後餘生的棲息地,他不僅將自己的姓氏留在這片土地上,而且還將身家性命毫不保留地交給了喬家屯,從此喬家屯成了喬姓人永遠的故鄉。

我們也同樣可以想像,除了開荒耕田的艱苦,這群外鄉的移民,還會有同甘共苦的友情,這種友情,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形成了淳樸而濃厚的鄉情。

令人生奇的是,喬家人建立的村子目前沒有一戶喬姓人,他們這家人發生了怎樣的變故呢?從位於河東的喬家祖墳的規模來看,這是一家人丁極枉的家族,經過幾百年的星移斗轉,喬家人怎麼不見蹤影了呢?這個疑問是包括喬家屯在內的所有當地人所迷惑的。倒是楊姓、魯姓、張姓等幾大家族,至今螽斯振振,瓜瓞綿綿。

通過對喬家屯深入的瞭解,我似乎對喬家的神秘身世,有了一種強烈的好奇心,隱隱還有一種莫名的牽掛,同時也滋生了一絲惻隱之情。喬家是何年在此建村的,喬家繁衍幾代,喬家從哪裡來,最後又去了何處呢?這諸多的疑問,被掩蓋在喬家屯的歷史角落裡,淹沒在油菜花揮舞的海潮裡。

今天,對著雞鳴相聞的喬家屯,我們只能站在村口霧裡看花了。

離開喬家屯的時候,我們有些焦躁和不安,拿起相機,對焦這裡的近水遙山,不停的按動快門,試圖從某一個特殊的視角,窺視喬家屯紛紛擾擾的世界。

北大營、點將台遺址

再次去喬家屯探訪已經是初冬時節了,半年多的時間裡,喬家屯的影子若隱若現,腦海中時常出現喬家人流浪天涯的鏡頭。從夏至秋,我的內心不曾有片刻的安寧。這次探訪,已經不再是單純的獵奇心使然了,而是一直積郁於心的沉悶,這種沉悶漸漸變成了解開喬家屯神秘面紗的動力。

依然是上次一撥人,只是時令的改變,喬家屯已經沒有了春山如笑,也沒有了杏雨梨雲,而變得朔風凜冽,萬木凋零。與春天的喬家屯相比,已是冰火兩重天了。

一上午的時間,我們走街串巷,試圖從蛛絲馬跡中,尋找喬家屯老邁的身影。老家中陳郝的功彬老師,在一家院牆的夾縫中發現了大量的瓷片,他介紹說,這是中陳郝的瓷片,說明喬家屯是曾經富庶的村莊。孔浩老師也在另一家的院牆上發現了青磚黑瓦,他基本同意功彬老師的觀點,而且用十分肯定的口氣說,這裡一定有明清時代的建築。孫晉波先生介紹說,小時候這些青磚黑瓦遍地都是,鄉間小路上盡是散落的簷磚和瓦當,村東南的三聖堂是孩子們玩耍的天堂,祠前有石碑、古井,還有老槐樹。

三聖堂遺址

孫晉波突然提起的三聖堂,引起了我們的極大興趣,一向有“文史專家”之稱的金瑾老師,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的驚喜,並斷言,喬家屯的歷史就在三聖堂裡。

當我們來到三聖堂的舊址時,還是有失所望。這座被孫晉波描述的曾經香火極旺的三聖堂,幾乎已經坍塌殆盡,只剩下半堵東牆也正搖搖欲傾。地基上一堆雜草,周圍一片瓦礫,院子中據說兩人才能合抱的老槐樹,還有數不清的桃樹,早已不見了蹤影,石碑也不知去向,只有遍地的建築殘跡

告訴我們,這裡曾經富麗堂皇,曾經雕樑畫棟,也曾經“影堂香火長相續,應得人來禮拜多。”

我忽然記起,春天來的時候,那一片沁人心脾的油菜花,就是從三聖堂的牆根處延綿村南的,若春天看到這樣的場景,一定會想起劉禹錫《再游玄都觀》的詩句: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種桃道士何處去了呢?一位叫劉金文的老大爺告訴我們,三聖堂的最後一名道士姓洪,人稱洪道士。民國時期,一名魯姓村民為了貪圖二十餘畝的廟地,使用粗暴手段將洪道士攆走了。至於去了何處,應該是四海為家了吧。

原本把查閱喬家屯歷史的希望,寄託在三聖堂的碑文上,結果石碑不翼而飛,我們只得站在三聖堂不遠處的那口老井旁撫今追昔,想像著這裡曾經的喧囂,過往的輝煌,尤其看見井口周圍鑲嵌的石板,被井繩勒出鋸齒型的道道痕跡時,我腦海裡出現了一組組溫馨的畫面:那是一個極其清幽的村莊,風調雨順,六畜興旺;鄰里和睦,炊煙嫋嫋。婦女們井臺洗衣,孩子們廟前戲耍;男人們鋤禾當午,老人們上香念佛。遠離鬧市,無匪盜之擾;依山傍水,有旖旎之貌。

喬屯村支書張廣成

正當我們對喬家屯的前世今生一籌莫展的時候,村支書張廣成走過來,他見我們一臉的疑惑,便大體介紹了三聖堂的情況。這是一座風格別致的祠堂,說它別致,是因為三間大殿是坐南朝北的,這在各地的祠堂中是不多見的。既是三聖堂,大殿內供奉的必是三尊神聖,中間是觀音,分坐左右的是關公和周倉,這又是與眾不同之處。周倉作為關公的扛刀小弟,在關公面前,周倉歷來都是牽馬扶韁之輩,他如何能與主人分庭抗禮,若關公泉下有知,會情何以堪呢?

張廣成繼續介紹說,過去,三聖堂香火極旺的,初一十五前來燒香的絡繹不絕。大門前有五通碑,在這井臺旁邊依次排開,院內還有一通碑,上世紀七十年代,為了生產需要,村裡在村北的齊村大沙河修建了一座橋,當時石料短缺,這幾通石碑派上了用場,被拉去充當了橋面。

聽了張廣成書記的介紹,我們一臉驚詫,定神之後,又覺如獲至寶,在強烈的獵奇心的驅使下,我們幾乎是一路小跑去了村北的石橋。

一路上,我暗自揣摩,這個本來就迷惑不解的喬家屯,越發使人滿腹狐疑了。突然覺得,喬家屯是一本厚厚的書,因塵封的太久,已經粘合成固體了,怎麼也打不開、翻不動。

作者:無言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