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風從南洋來——文昌文南老街風情萬千

海南是我國三大僑鄉之一, 自明代起海南人就有了出洋的風氣, 到了清末民初時期則更甚。 海南人出洋的目的地主要以氣候風土與海南相近的東南亞一帶為主, 因此時人稱之為“下南洋”或者“去番”。 海南人骨子裡都有著濃重的鄉土觀念, 經過幾十年的海外打拼積蓄財富之後, 他們紛紛選擇帶著辛勞畢生所掙的血汗回到家鄉建屋蓋房, 通過這種顯赫門庭的方式來達到光宗耀祖的目的。

於是, 在上世紀20、30年代, 海南島建設初興時期, 隨著許多南洋華僑的返鄉, 在海口、文昌、瓊海等華僑眾多的市縣, 逐漸湧現出了一批南洋風格的騎樓式建築, 並發展成為頗具規模和異域風情的特色街區, 今天要介紹的文昌市區文南老街就是其中之一。

文南老街坐落于文昌縣城的老城中心, 依文昌河而建, 南北走向, 全長約三四百米, 為中西合璧式的南洋風格騎樓街道, 在上世紀20年代已經初具規模, 時至今日依然較好地保持著當年的格局和風貌。

在文昌當地有句俗話叫“不逛文南街, 不算逛文城”, 由於南洋味十足, 解放後很多反映海外題材的電影, 如《臺灣人的根》、《海外赤子》、《天涯怪客》等都曾到此取景拍攝。

2012年在當地政府“修舊如舊”的一番改造後, 文南街百年騎樓再現歷史風貌, 以新的姿態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

文南老街坐落于文昌縣城的老城中心,依文昌河而建,南北走向,全長約三四百米,為中西合璧式的南洋風格騎樓街道。

風光旖旎、椰影婆娑的文昌河,百年老街騎樓的身影倒映其間,一派南國椰鄉風情。

街邊的這組雕塑,反映的就是幾百年來海南人告別親人、背井離鄉闖蕩南洋的情景。目前世界各地的海南華僑有300多萬,其中以文昌籍最多,大約120萬,大多數客居在東南亞一帶。海南人把外國稱為“番”,把去外國謀生稱為“去番”,自然,華僑也就成了“番客”。“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就是這些華僑早年闖蕩南洋、晚年葉落歸根時的生動寫照。

老街上的文昌閣。如今的文昌市,西漢元封元年(前110年)為珠崖郡紫貝縣地。唐武德五年(622年)改名為平昌縣,屬崖州。貞觀元年(627年)取“偃武修文”之意更名文昌縣。據清代所著《廣東考古輯要》載:“唐武德五年分珠崖郡,置平昌縣。貞觀元年改曰文昌,以縣南文昌江(今文昌河)設名”。

那些白色雕花的窗櫺、形態多樣的女兒牆、精美的立面灰塑、彩色的南洋玻璃、門楣上清晰的老字型大小……在經歷了長期的湮沒之後,再次鮮活起來,文南老街又仿佛重回到了那個曾經的繁華年代。

圖文:李子(天涯ID:iamgoodspeed)

編輯:邢若

文南老街坐落于文昌縣城的老城中心,依文昌河而建,南北走向,全長約三四百米,為中西合璧式的南洋風格騎樓街道。

風光旖旎、椰影婆娑的文昌河,百年老街騎樓的身影倒映其間,一派南國椰鄉風情。

街邊的這組雕塑,反映的就是幾百年來海南人告別親人、背井離鄉闖蕩南洋的情景。目前世界各地的海南華僑有300多萬,其中以文昌籍最多,大約120萬,大多數客居在東南亞一帶。海南人把外國稱為“番”,把去外國謀生稱為“去番”,自然,華僑也就成了“番客”。“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就是這些華僑早年闖蕩南洋、晚年葉落歸根時的生動寫照。

老街上的文昌閣。如今的文昌市,西漢元封元年(前110年)為珠崖郡紫貝縣地。唐武德五年(622年)改名為平昌縣,屬崖州。貞觀元年(627年)取“偃武修文”之意更名文昌縣。據清代所著《廣東考古輯要》載:“唐武德五年分珠崖郡,置平昌縣。貞觀元年改曰文昌,以縣南文昌江(今文昌河)設名”。

那些白色雕花的窗櫺、形態多樣的女兒牆、精美的立面灰塑、彩色的南洋玻璃、門楣上清晰的老字型大小……在經歷了長期的湮沒之後,再次鮮活起來,文南老街又仿佛重回到了那個曾經的繁華年代。

圖文:李子(天涯ID:iamgoodspeed)

編輯:邢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