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總感覺中國創新很強大了 但其實還有10道壁壘

改革開放以後, 我國產業和企業的創新發展面臨環境的突出特點是對外開放。 後發國家創新理論和實踐指出, 處於顯著弱勢地位的本土產業和企業在失去保護的情況下很難與實力雄厚的跨國公司競爭。

迄今為止, 還沒有後發國家, 尤其是後發大國在高度開放條件下創新追趕成功的範例。 我國改革開放後, 特別是加入WTO以後, 敞開大門, 外資、外企蜂擁而至。

當時, 學術界和企業界不少人驚呼“狼來了”。 中國企業猶如孱弱的羔羊不得不“與狼共舞”。 出乎意料的是, 中國企業之“羊”不但沒有被“狼”吃掉, 反而成長壯大起來。 這引起了國內外不少學者探究其奧妙的興趣。

開放條件下本土企業“與狼共舞”的根本問題是:外企進入中國以後, 為保持其優勢競爭地位, 利用其雄厚的實力, 構築起了一道道壁壘。 中國企業的歷史使命是要突破壁壘。 因此, 辨識壁壘和揭示突破壁壘的道路是破解中國企業在開放條件下創新成功追趕之謎的一把鑰匙。

創新壁壘

創新壁壘指創新所面臨的障礙。 開放條件下, 中國企業創新發展面臨的壁壘主要有:技術壁壘、資金壁壘、創新網路壁壘、無形資源壁壘和管理壁壘等。

1.技術壁壘

這裡的技術壁壘, 是指後發者在掌握產業關鍵性技術過程中所面對的各種技術難度和獲取障礙。 在本土企業創新的多個壁壘中, 最核心、同時也最難攻克的是技術壁壘。 技術壁壘的形成既與技術本身的特性, 如技術的複雜性、實踐性和技術知識的積累性有關, 也與外部知識獲取的難易程度有關。 與之相對應, 降低技術壁壘的策略就必須減少技術特性對獲取技術、提升技術能力的不利影響,

如降低技術的複雜性、增加技術實踐的機會和知識累積的機會。 另外, 建立更廣泛的外部知識獲取管道, 增加在外部知識轉移中的談判地位都可以有效降低技術壁壘。

2.技術複雜性壁壘

技術的複雜性是由英國學者克魯夫特和卡什在將複雜性概念應用于技術創新過程的研究中提出來的, 並指出了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創新主體必須對技術複雜性有更深入的瞭解, 才可能解決複雜技術創新的各種問題和障礙。

技術複雜性的表現形式主要包括:如下幾點。

第一, 技術要素的複雜性。 技術所依託的科學理論的深奧性、認知技術要素對手段的高要求、掌控技術技巧的緘默性等,

都使掌握核心技術變得困難, 如超大型積體電路技術。 第二, 產品複雜性。 例如, 先進製造系統集成的要素之間通過互動作用產生複雜的結構, 其中要素的變化就會帶來整個產品結構的變化, 單個要素通過動態的非線性集成的方式形成豐富多彩的定制化、高附加值的產品, 而且這種產品具有複雜的體系結構, 如飛機等。 第三, 過程複雜性。 例如, 產品開發的過程中, 每個階段和環節都相互聯繫和相互作用, 階段和環節經過動態回饋, 產生各環節的協同作用, 就體現了過程的複雜性。 第四, 產品與過程交互複雜性。 因為產品和過程的不可分性, 越來越多的技術複雜性表現為產品與過程的交互複雜性, 而這種交互作用會引致更大的複雜性。

由於技術的複雜性, 創新系統內部各個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呈非線性, 後發國家的創新必須面對過程中各個階段、各個環節的交互作用, 而不能僅僅關注簡單的線性過程, 這是技術複雜性造成的障礙之一。 技術複雜性強調技術創新的整體行為, 因此自主創新過程必須將技術研發、生產、經營管理融於一體, 而且要求技術創新系統之間協調和同步, 以及創新決策者、管理者和創新實施者之間的協同, 這是技術複雜性造成的障礙之二。 技術複雜性要求創新過程擁有動態回饋機制, 通過正回饋打破靜態均衡, 走向動態進化;而不能停留在原有的靜態均衡階段, 這是技術複雜性障礙之三。 同時, 技術複雜性具有難以預測性,由此帶來創新的風險,創新主體都有尋求合作以降低風險的需求,在複雜的社會網路中不易尋求恰當的合作及合作過程可控的有限性是技術複雜性障礙之四。

3.技術累積性壁壘

技術存在累積效應,這是技術在發展過程中由於技術的連續性和繼承性及量的不斷增加而導致自身以及自身以外其他相關因素相應變化的一種效應。這種技術累積性在企業持續技術創新過程中的作用體現在,累積的技術知識往往是企業技術創新的前提。如果將技術創新的過程看成是一個發現問題並設計解決方案的過程,那麼只有全面瞭解掌握現有產品生產過程及相關技術領域的知識,充分瞭解市場需求資訊和技術發展最新動向,才能對現有產品和生產工藝提出改進方案或推出全新的產品和工藝。

在一些技術複雜而且技術進步具有連續性的產業,技術的累積性顯得尤為重要。比如機床、汽車等產業,產業技術知識中緘默性知識佔有很大比例,企業的創新活動高度依賴以往活動中積累的經驗,如新產品開發流程、工藝流程、品質改進等。企業如果沒有相應技術知識的積累,往往難以進行創新或者影響創新產品的品質,比如國內汽車產業就非常缺乏產品設計開發積累的資料庫,這造成國內企業在產品設計開發以及檢測方面與國外存在很大的能力差距。

我國企業的創新起步較晚,知識基礎薄弱,很多產業缺乏基本的技術知識積累,因此在創新過程中必然面臨技術累積性壁壘。

4.技術壟斷壁壘

英國著名跨國公司理論專家、聯合國跨國公司與投資司首席顧問約翰·鄧甯和金德爾伯格認為,跨國公司最大的優勢是技術壟斷優勢,這是跨國公司跨國經營的立身之本。因而,後發國家的創新在進行技術引進和技術學習的過程中必須克服巨大的技術壟斷壁壘。

壟斷的目的是維持競爭優勢,因此跨國公司技術壟斷戰略的制定與實施也受到跨國公司在全球競爭過程中所面對的不同競爭狀況的影響。跨國公司可以有多種選擇:新技術可以自己實施也可以握在手中不用;在投資國生產或在國內生產然後出口產品;對外直接投資或技術轉讓;在發達國家投資或在發展中國家投資;建立獨資企業或建立合資企業,等等。通過技術壟斷戰略,跨國公司可以維護其技術壟斷地位,通過延長新技術產品的使用壽命週期,不僅可以收回研發成本,還可以從技術的不斷利用中取得更多的市場“租金”。而後發者在技術壟斷戰略引導的全球技術轉移和技術擴散中始終處於被動地位。

跨國公司的技術壟斷戰略包括壟斷性技術研發、技術壟斷性控制及技術的壟斷性利用等多個方面。跨國公司通過各種方式達到技術封鎖和控制的目的,形成了後發國創新的技術壟斷壁壘。

跨國公司對R&D投資導致的壟斷性。由於跨國公司具有超強的經濟和技術實力,其在國內或全球R&D投資總量中佔有絕大部分份額,從而對新技術研發構成了實際的的控制與壟斷。

跨國公司通過持續創新策略,在激烈的全球技術競爭中持續不斷地進行改進型或替代型技術創新,實現對戰略技術的長期壟斷。

跨國公司將核心技術的研發活動和關鍵器件、零部件主要集中于母國生產,控制核心技術的溢出,增加技術模仿者的“模仿時滯”;通過關鍵器件、零部件的出口獲取超額利潤並形成對高新技術產品市場的壟斷。

跨國公司通過FDI的方式將產品生產過程轉移到成本低、靠近市場的後發國家,但對擁有的技術保持控制和壟斷,實現產品和市場全球化的條件下保持技術壟斷的優勢。

跨國公司實施專利戰略,通過法律手段和途徑保護技術壟斷地位。因為專利具有排他權、獨佔權,未經專利人許可,任何單位或個人都不得以生產經營目的製造、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其專利產品、方法和外觀設計,否則被視為侵權行為,可追究其法律責任。專利制度可以從法律上確定原創者的技術壟斷地位,保護創新者的權益,由此形成了新技術的法律壟斷。跨國公司掌握的專利成為壟斷產業技術、高築技術壁壘的重要武器。

跨國公司實施技術標準戰略,實現對技術群和新興產業市場的壟斷。技術標準對應的是一個技術群落,它決定著某一行業的技術路線,並最終決定企業的產品發展方向;它影響的是一個產業甚至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技術標準這一規則性特性,決定了它影響市場、控制市場的能力非同尋常。所謂“贏者通吃”,正是對標準戰略贏家的形象描述。誰掌握了標準的制定權,誰的技術成為標準,誰就在很大程度上掌握了技術和經濟競爭的主動權。跨國公司具有技術標準競爭的絕對優勢,他們遵循“技術專利化——專利標準化——標準產業化(即,將構成標準的技術變為產品,進而形成產業)——市場壟斷”的路線,通過技術標準的控制實現壟斷。技術標準的競爭是更高層次的技術和市場競爭。

5.資金壁壘

進入一個產業,必須達到一定的設立成本“閥值”,規模經濟效應使大規模投資、生產者具有成本優勢和其他優勢。設立成本是指進入某一產業的初始投入,由於資產的不可分性,初始投入必須達到一定的規模。例如,一套乙烯裝置不可能拆開,必須整套安裝使用。跨國公司憑藉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可以輕易越過設立成本,並建立規模經濟優勢。後發國家企業則面臨規模經濟壁壘和絕對成本壁壘,其背後則主要體現為資金壁壘。

6.規模經濟壁壘

貝恩指出,規模經濟性是決定進入壁壘的重要因素。如果一個最小最優規模工廠的產量是一個競爭價格水準上的需求量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麼進入者如果以一個較大的規模進入市場,必定會招致在位企業的注意和反擊。而如果以一個較小的規模進入市場,那麼只能以比在位企業更高的成本進行生產。從這個意義上說,規模經濟是造成新進入企業進入壁壘的重要原因。

根據蓋羅斯基的觀點,規模經濟通過“資本要求效應”和“百分率效應”對新廠商的進入施加負面影響。資本要求效應指出,假如某行業具有規模經濟的結構特徵,這通常要求新廠商以較大的投資達到生產的最小有效規模,從而形成能與在位者相抗衡的成本條件,由此產生相應的資本要求。如果潛在進入者很難或無法籌集到進入該產業所需的大量資本,那麼在位廠商便能長期獲得壟斷利潤,這種必要資本的要求就會成為進入壁壘。造成這一進入壁壘的原因,一種是因為進入者不如在位者知名,銀行不願向進入者提供貸款;二是在位者為了降低新投資者的融資能力,會在產品市場上令進入者蒙受損失從而阻礙了進入者的成長。規模經濟“百分率效應”的機理首先由貝恩提出,該理論認為,假如最小有效規模下所提供的產量在行業產量中佔有相當的比重,以至於潛在進入者預期進入後的價格將跌至其平均成本以下,那麼進入將被阻止。

7.絕對成本壁壘

影響進入壁壘的第二個因素是絕對成本優勢。如果在位企業的單位成本曲線始終位於新進入企業單位成本曲線的下方,則在一定範圍內,在位企業能夠把價格定位在稍高於新進入企業的成本之上,而又不會吸引進入,這樣在位企業就具有絕對成本優勢。造成這種絕對成本優勢的原因主要有:原有企業控制了各種稀缺原料以及支援生產的基礎設施和產品的銷售;在位企業擁有某種優越的生產技術,這種生產技術可能是通過經驗(幹中學)或通過研究與開發(從而取得專利)學來的。假如在位者獲取了某種先進技術的關鍵專利,那麼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在位者可以保持成本的優勢地位,從而限制新廠商的進入。

8.創新網路壁壘

在技術快速變遷的知識經濟時代,隨著產品模組化趨勢的增強以及知識分散在不同的組織中,企業越來越需要與其他企業建立正式或者非正式的合作關係。在很多情況下,創新已不再是個人和單個企業能夠獨立完成的任務,而是高度依賴於企業能夠獲取的外部創新資源。在大多數產業內,企業所處的網路成為企業在尋求創新外部資源的重要支撐。在很多產業中,企業在網路中的活動也被認為是創新成果和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推動力。

這種創新網路可能包括上下游供應關係,比如通信設備的製造就需要引入很多不同的子系統供應商。這種關係中,既包括互補技術的發展,例如鐳射在光纖被發明出來之後才得到廣泛的應用;也包括與本產業關聯的其他產業的發展,例如電視機產業的發展受到材料技術的影響;汽車產業尤其是電動汽車的開發形成了對電子工業的高度依賴。近幾十年來的全球化進程,已經將這種創新網路從一國範圍推向世界範圍,形成了全球化的創新網路。實際上控制著全球網路的,主要是來自發達國家的跨國企業。

跨國公司的全球供應鏈管理體系能夠突破跨國公司內部資源和企業邊界的局限,供應鏈中的所有企業將產品和服務的最終消費者對成本、品質、服務等要求看成是所有參與者共同的目標,並能對供應鏈中的所有關聯者進行積極主動的管理。跨國公司通過對全球供應鏈的管理能夠強化業務夥伴關係,更便捷、經濟地獲取創新所需資源,從而增強自己的核心能力。

跨國公司的網路優勢還體現在對於全球創新知識和人才資源的掌控能力和協同效應。跨國公司在世界各地設有分部或者子公司,而各個子公司中專業人才的技能和知識結構具有差異性,跨國公司可以通過企業內部的全球人才流動實現創新資源的流動和擴散,這對創新非常重要。從組織角度看,跨國公司主要通過策略性技術聯盟來實現研發、生產與行銷領域的密切技術合作。有資料表明,進入冷戰時代,全球跨國公司間的策略性技術聯盟迅速增加。

中國企業的創新還處於明顯的網路劣勢地位,不僅沒有國際市場的創新供應鏈、人才與技術知識網路支撐,而且由於國內企業大多定位在低端市場,因此企業能夠獲取的國產配套體系支援也相當薄弱。這使本土企業的創新面臨著較高的創新網路壁壘。

9.無形資源壁壘

品牌是市場競爭的利器,一個國家品牌的份量和數量的多少是其經濟發展水準和經濟競爭力的直接反映。我國開放條件下的創新勢必面臨品牌、商譽等諸多跨國公司造成的無形資源壁壘。

聯合國工業計畫署的調查表明,名牌在全球品牌的比重雖然不到3%,但其市場佔有率高達40%以上,銷售額占50%以上。擁有巨大經濟和技術實力的跨國公司往往擁有世界知名品牌。品牌不僅代表一定的經濟規模、市場信譽和社會知名度,還是高技術含量的象徵。

一般來說,品牌的市場佔有率越高,品牌的市場價值越大。品牌的市場價值雖然是企業在長期經營過程中不斷進行資本投入的結果,但從技術進步的角度來看,技術的積累、提升與壟斷是品牌得以維持和品牌知名度得以提升的根基。我國企業處於市場競爭中顯著的品牌劣勢地位。

高品牌定位是跨國公司品牌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一開始進入中國市場,跨國公司就以其優異品質贏得了中國消費者的認可。在改革開放頭幾年,國際品牌在中國消費者心目中樹立了高品質的形象。跨國公司還通過不斷的廣告宣傳強調產品和服務的高檔特徵。

不僅如此,跨國公司還通過品牌本土化策略和品牌進攻策略來逐漸侵蝕本土品牌的市場地位。跨國公司的品牌本土化策略包括產品的本土化、命名本土化(如七喜、家樂福等中國化的名字)和品牌形象傳播本土化。而跨國公司品牌進攻的一個重要策略就是收購中國品牌,這種做法既買了一個好的商標,也消滅了一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在跨國公司的高端定位和品牌滲透的戰略影響下,國內企業的生存空間受到嚴重擠壓。自主創新的產品和服務被市場接受的基礎,是品牌和商譽的無形資源必須發揮重要作用。如果不能逐步樹立本土企業品牌的高品質形象,那麼企業的技術創新成果就很難贏得市場的認可。這種無形資源壁壘的克服,具有比克服有形的壁壘更高的難度,需要長時期的資金投入和技術積累來破除。

10.管理壁壘

我國企業還面臨著管理壁壘。國外企業已經積累了技術管理、供應商管理、消費者管理等方面的豐富經驗,並在中國本土市場實現了效果較好的本土化適應性管理。我國企業發展歷史較短,雖然積累了一定的市場管理經驗,但是在技術管理、戰略管理和組織管理等方面還存在明顯不足。尤其是通過管理實現技術知識的編碼化,以及知識從個人向組織的轉移管理上,我國企業的水準還較差,這直接影響了自主創新活動的效率和效果。

首先,我國企業的研發與生產流程管理水準還較低,效率不高。很多管理環節和管理內容還停留在對國外同行管理經驗的學習和模仿階段,還未做到因地制宜地創新發展。

其次,在戰略管理和組織管理上,我國企業的管理水準也與跨國企業存在較大差距。戰略的預測和前瞻能力是創新決策的前提,這是我國企業較薄弱的環節。組織管理的差距主要體現在對創新型人才的管理和激勵方面,跨國公司建立了一系列完整的人才培養和激勵體系促進創新,我國企業在這個方面的管理體系還不健全。

管理知識和管理經驗也是一種緘默性知識,主要依靠個人和組織的體驗實現積累。我國企業規模小、成立時間短,在很多管理領域尚處於初期甚至空白階段。克服管理壁壘的根本途徑在於實踐,在實踐中積累管理經驗,提升管理能力。對跨國公司管理經驗的適應性學習也是提高管理經驗積累效率的途徑。

(本文作者吳貴生是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

技術複雜性具有難以預測性,由此帶來創新的風險,創新主體都有尋求合作以降低風險的需求,在複雜的社會網路中不易尋求恰當的合作及合作過程可控的有限性是技術複雜性障礙之四。

3.技術累積性壁壘

技術存在累積效應,這是技術在發展過程中由於技術的連續性和繼承性及量的不斷增加而導致自身以及自身以外其他相關因素相應變化的一種效應。這種技術累積性在企業持續技術創新過程中的作用體現在,累積的技術知識往往是企業技術創新的前提。如果將技術創新的過程看成是一個發現問題並設計解決方案的過程,那麼只有全面瞭解掌握現有產品生產過程及相關技術領域的知識,充分瞭解市場需求資訊和技術發展最新動向,才能對現有產品和生產工藝提出改進方案或推出全新的產品和工藝。

在一些技術複雜而且技術進步具有連續性的產業,技術的累積性顯得尤為重要。比如機床、汽車等產業,產業技術知識中緘默性知識佔有很大比例,企業的創新活動高度依賴以往活動中積累的經驗,如新產品開發流程、工藝流程、品質改進等。企業如果沒有相應技術知識的積累,往往難以進行創新或者影響創新產品的品質,比如國內汽車產業就非常缺乏產品設計開發積累的資料庫,這造成國內企業在產品設計開發以及檢測方面與國外存在很大的能力差距。

我國企業的創新起步較晚,知識基礎薄弱,很多產業缺乏基本的技術知識積累,因此在創新過程中必然面臨技術累積性壁壘。

4.技術壟斷壁壘

英國著名跨國公司理論專家、聯合國跨國公司與投資司首席顧問約翰·鄧甯和金德爾伯格認為,跨國公司最大的優勢是技術壟斷優勢,這是跨國公司跨國經營的立身之本。因而,後發國家的創新在進行技術引進和技術學習的過程中必須克服巨大的技術壟斷壁壘。

壟斷的目的是維持競爭優勢,因此跨國公司技術壟斷戰略的制定與實施也受到跨國公司在全球競爭過程中所面對的不同競爭狀況的影響。跨國公司可以有多種選擇:新技術可以自己實施也可以握在手中不用;在投資國生產或在國內生產然後出口產品;對外直接投資或技術轉讓;在發達國家投資或在發展中國家投資;建立獨資企業或建立合資企業,等等。通過技術壟斷戰略,跨國公司可以維護其技術壟斷地位,通過延長新技術產品的使用壽命週期,不僅可以收回研發成本,還可以從技術的不斷利用中取得更多的市場“租金”。而後發者在技術壟斷戰略引導的全球技術轉移和技術擴散中始終處於被動地位。

跨國公司的技術壟斷戰略包括壟斷性技術研發、技術壟斷性控制及技術的壟斷性利用等多個方面。跨國公司通過各種方式達到技術封鎖和控制的目的,形成了後發國創新的技術壟斷壁壘。

跨國公司對R&D投資導致的壟斷性。由於跨國公司具有超強的經濟和技術實力,其在國內或全球R&D投資總量中佔有絕大部分份額,從而對新技術研發構成了實際的的控制與壟斷。

跨國公司通過持續創新策略,在激烈的全球技術競爭中持續不斷地進行改進型或替代型技術創新,實現對戰略技術的長期壟斷。

跨國公司將核心技術的研發活動和關鍵器件、零部件主要集中于母國生產,控制核心技術的溢出,增加技術模仿者的“模仿時滯”;通過關鍵器件、零部件的出口獲取超額利潤並形成對高新技術產品市場的壟斷。

跨國公司通過FDI的方式將產品生產過程轉移到成本低、靠近市場的後發國家,但對擁有的技術保持控制和壟斷,實現產品和市場全球化的條件下保持技術壟斷的優勢。

跨國公司實施專利戰略,通過法律手段和途徑保護技術壟斷地位。因為專利具有排他權、獨佔權,未經專利人許可,任何單位或個人都不得以生產經營目的製造、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其專利產品、方法和外觀設計,否則被視為侵權行為,可追究其法律責任。專利制度可以從法律上確定原創者的技術壟斷地位,保護創新者的權益,由此形成了新技術的法律壟斷。跨國公司掌握的專利成為壟斷產業技術、高築技術壁壘的重要武器。

跨國公司實施技術標準戰略,實現對技術群和新興產業市場的壟斷。技術標準對應的是一個技術群落,它決定著某一行業的技術路線,並最終決定企業的產品發展方向;它影響的是一個產業甚至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技術標準這一規則性特性,決定了它影響市場、控制市場的能力非同尋常。所謂“贏者通吃”,正是對標準戰略贏家的形象描述。誰掌握了標準的制定權,誰的技術成為標準,誰就在很大程度上掌握了技術和經濟競爭的主動權。跨國公司具有技術標準競爭的絕對優勢,他們遵循“技術專利化——專利標準化——標準產業化(即,將構成標準的技術變為產品,進而形成產業)——市場壟斷”的路線,通過技術標準的控制實現壟斷。技術標準的競爭是更高層次的技術和市場競爭。

5.資金壁壘

進入一個產業,必須達到一定的設立成本“閥值”,規模經濟效應使大規模投資、生產者具有成本優勢和其他優勢。設立成本是指進入某一產業的初始投入,由於資產的不可分性,初始投入必須達到一定的規模。例如,一套乙烯裝置不可能拆開,必須整套安裝使用。跨國公司憑藉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可以輕易越過設立成本,並建立規模經濟優勢。後發國家企業則面臨規模經濟壁壘和絕對成本壁壘,其背後則主要體現為資金壁壘。

6.規模經濟壁壘

貝恩指出,規模經濟性是決定進入壁壘的重要因素。如果一個最小最優規模工廠的產量是一個競爭價格水準上的需求量的重要組成部分,那麼進入者如果以一個較大的規模進入市場,必定會招致在位企業的注意和反擊。而如果以一個較小的規模進入市場,那麼只能以比在位企業更高的成本進行生產。從這個意義上說,規模經濟是造成新進入企業進入壁壘的重要原因。

根據蓋羅斯基的觀點,規模經濟通過“資本要求效應”和“百分率效應”對新廠商的進入施加負面影響。資本要求效應指出,假如某行業具有規模經濟的結構特徵,這通常要求新廠商以較大的投資達到生產的最小有效規模,從而形成能與在位者相抗衡的成本條件,由此產生相應的資本要求。如果潛在進入者很難或無法籌集到進入該產業所需的大量資本,那麼在位廠商便能長期獲得壟斷利潤,這種必要資本的要求就會成為進入壁壘。造成這一進入壁壘的原因,一種是因為進入者不如在位者知名,銀行不願向進入者提供貸款;二是在位者為了降低新投資者的融資能力,會在產品市場上令進入者蒙受損失從而阻礙了進入者的成長。規模經濟“百分率效應”的機理首先由貝恩提出,該理論認為,假如最小有效規模下所提供的產量在行業產量中佔有相當的比重,以至於潛在進入者預期進入後的價格將跌至其平均成本以下,那麼進入將被阻止。

7.絕對成本壁壘

影響進入壁壘的第二個因素是絕對成本優勢。如果在位企業的單位成本曲線始終位於新進入企業單位成本曲線的下方,則在一定範圍內,在位企業能夠把價格定位在稍高於新進入企業的成本之上,而又不會吸引進入,這樣在位企業就具有絕對成本優勢。造成這種絕對成本優勢的原因主要有:原有企業控制了各種稀缺原料以及支援生產的基礎設施和產品的銷售;在位企業擁有某種優越的生產技術,這種生產技術可能是通過經驗(幹中學)或通過研究與開發(從而取得專利)學來的。假如在位者獲取了某種先進技術的關鍵專利,那麼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在位者可以保持成本的優勢地位,從而限制新廠商的進入。

8.創新網路壁壘

在技術快速變遷的知識經濟時代,隨著產品模組化趨勢的增強以及知識分散在不同的組織中,企業越來越需要與其他企業建立正式或者非正式的合作關係。在很多情況下,創新已不再是個人和單個企業能夠獨立完成的任務,而是高度依賴於企業能夠獲取的外部創新資源。在大多數產業內,企業所處的網路成為企業在尋求創新外部資源的重要支撐。在很多產業中,企業在網路中的活動也被認為是創新成果和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推動力。

這種創新網路可能包括上下游供應關係,比如通信設備的製造就需要引入很多不同的子系統供應商。這種關係中,既包括互補技術的發展,例如鐳射在光纖被發明出來之後才得到廣泛的應用;也包括與本產業關聯的其他產業的發展,例如電視機產業的發展受到材料技術的影響;汽車產業尤其是電動汽車的開發形成了對電子工業的高度依賴。近幾十年來的全球化進程,已經將這種創新網路從一國範圍推向世界範圍,形成了全球化的創新網路。實際上控制著全球網路的,主要是來自發達國家的跨國企業。

跨國公司的全球供應鏈管理體系能夠突破跨國公司內部資源和企業邊界的局限,供應鏈中的所有企業將產品和服務的最終消費者對成本、品質、服務等要求看成是所有參與者共同的目標,並能對供應鏈中的所有關聯者進行積極主動的管理。跨國公司通過對全球供應鏈的管理能夠強化業務夥伴關係,更便捷、經濟地獲取創新所需資源,從而增強自己的核心能力。

跨國公司的網路優勢還體現在對於全球創新知識和人才資源的掌控能力和協同效應。跨國公司在世界各地設有分部或者子公司,而各個子公司中專業人才的技能和知識結構具有差異性,跨國公司可以通過企業內部的全球人才流動實現創新資源的流動和擴散,這對創新非常重要。從組織角度看,跨國公司主要通過策略性技術聯盟來實現研發、生產與行銷領域的密切技術合作。有資料表明,進入冷戰時代,全球跨國公司間的策略性技術聯盟迅速增加。

中國企業的創新還處於明顯的網路劣勢地位,不僅沒有國際市場的創新供應鏈、人才與技術知識網路支撐,而且由於國內企業大多定位在低端市場,因此企業能夠獲取的國產配套體系支援也相當薄弱。這使本土企業的創新面臨著較高的創新網路壁壘。

9.無形資源壁壘

品牌是市場競爭的利器,一個國家品牌的份量和數量的多少是其經濟發展水準和經濟競爭力的直接反映。我國開放條件下的創新勢必面臨品牌、商譽等諸多跨國公司造成的無形資源壁壘。

聯合國工業計畫署的調查表明,名牌在全球品牌的比重雖然不到3%,但其市場佔有率高達40%以上,銷售額占50%以上。擁有巨大經濟和技術實力的跨國公司往往擁有世界知名品牌。品牌不僅代表一定的經濟規模、市場信譽和社會知名度,還是高技術含量的象徵。

一般來說,品牌的市場佔有率越高,品牌的市場價值越大。品牌的市場價值雖然是企業在長期經營過程中不斷進行資本投入的結果,但從技術進步的角度來看,技術的積累、提升與壟斷是品牌得以維持和品牌知名度得以提升的根基。我國企業處於市場競爭中顯著的品牌劣勢地位。

高品牌定位是跨國公司品牌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一開始進入中國市場,跨國公司就以其優異品質贏得了中國消費者的認可。在改革開放頭幾年,國際品牌在中國消費者心目中樹立了高品質的形象。跨國公司還通過不斷的廣告宣傳強調產品和服務的高檔特徵。

不僅如此,跨國公司還通過品牌本土化策略和品牌進攻策略來逐漸侵蝕本土品牌的市場地位。跨國公司的品牌本土化策略包括產品的本土化、命名本土化(如七喜、家樂福等中國化的名字)和品牌形象傳播本土化。而跨國公司品牌進攻的一個重要策略就是收購中國品牌,這種做法既買了一個好的商標,也消滅了一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

在跨國公司的高端定位和品牌滲透的戰略影響下,國內企業的生存空間受到嚴重擠壓。自主創新的產品和服務被市場接受的基礎,是品牌和商譽的無形資源必須發揮重要作用。如果不能逐步樹立本土企業品牌的高品質形象,那麼企業的技術創新成果就很難贏得市場的認可。這種無形資源壁壘的克服,具有比克服有形的壁壘更高的難度,需要長時期的資金投入和技術積累來破除。

10.管理壁壘

我國企業還面臨著管理壁壘。國外企業已經積累了技術管理、供應商管理、消費者管理等方面的豐富經驗,並在中國本土市場實現了效果較好的本土化適應性管理。我國企業發展歷史較短,雖然積累了一定的市場管理經驗,但是在技術管理、戰略管理和組織管理等方面還存在明顯不足。尤其是通過管理實現技術知識的編碼化,以及知識從個人向組織的轉移管理上,我國企業的水準還較差,這直接影響了自主創新活動的效率和效果。

首先,我國企業的研發與生產流程管理水準還較低,效率不高。很多管理環節和管理內容還停留在對國外同行管理經驗的學習和模仿階段,還未做到因地制宜地創新發展。

其次,在戰略管理和組織管理上,我國企業的管理水準也與跨國企業存在較大差距。戰略的預測和前瞻能力是創新決策的前提,這是我國企業較薄弱的環節。組織管理的差距主要體現在對創新型人才的管理和激勵方面,跨國公司建立了一系列完整的人才培養和激勵體系促進創新,我國企業在這個方面的管理體系還不健全。

管理知識和管理經驗也是一種緘默性知識,主要依靠個人和組織的體驗實現積累。我國企業規模小、成立時間短,在很多管理領域尚處於初期甚至空白階段。克服管理壁壘的根本途徑在於實踐,在實踐中積累管理經驗,提升管理能力。對跨國公司管理經驗的適應性學習也是提高管理經驗積累效率的途徑。

(本文作者吳貴生是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