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別再拿累當作吼孩子的藉口,認識自己,才能教好孩子!

文 | 魯尼媽媽

上周, 魯尼得了流感, 反復高燒, 帶他去醫院候診期間, 我心煩意亂, 在診室門口走來走去, 當魯尼叫我過去時, 我忍不住對他大吼了一句。

要是在往常, 我們之間不免又要發生一場爭執, 但很快我就意識到我煩躁情緒的根源, 是來自兒時總是被母親斥責抱怨的經歷, 這得益於我當時迅速啟動了自己的元認知能力。

事發之後, 我又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寫下了《經常忍不住吼孩子, 那是因為你缺乏這種能力!》一文, 有讀者看完之後, 給我留言:“魯尼媽媽, 你發脾氣與你小時候生長環境無關, 而是你太累了太累了!”

說實話, 剛看到這條留言時, 我真的是非常非常感動!

魯尼生病的這幾天, 我真的是身心極度疲憊, 瀕臨崩潰的邊緣, 這時, 一個隔著螢幕的陌生人, 僅通過我的文章便看出了這一切, 給予了我莫大的體貼和安慰, 真的很感謝你, 親愛的。

可是, 用累來解釋自己發火的原因, 除了能減輕自己的內疚感之外, 絲毫不會對事情的改變起任何作用。

有了娃, 就有了甜蜜的負擔, 哪一刻能真正輕鬆下來?

其實, 生娃之前, 我們根本不瞭解有了娃意味著什麼, 只是因為長輩催了、年紀到了、意外懷了、沒娃的人生不完整等等原因, 我們才最終選擇了生娃。

直到有了娃兒, 才發現整個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再也回不到從前的模樣, 不要說什麼說走就走的旅行了, 就連想吃就吃想睡就睡的自由都沒有了!

前三年, 幾乎整天被娃兒的吃喝拉撒睡玩等各種需求推著走, 娃兒恨不得一天24小時黏在你身上, 你的生活被弄得支離破碎, 毫無自由毫無規律, 你無暇拾掇自己,

無暇與朋友來往, 更無暇與老公親熱, 娃兒的需求就像一個巨大的黑洞, 無情地把你吞噬。

有人說, 等娃兒上了學就好了。

可是, 等孩子上了學, 你才發現, 真正操心的日子才剛剛開始:抓學習、陪作業、立規矩、培養習慣、鍛煉身體、上各種興趣班、與老師搞好關係……

身體是沒有以前累了, 可是心卻越來越焦慮了, 不管哪一方面落後, 都會讓你輾轉反側難以入眠。

老問題消失, 新問題又層出不窮, 什麼時候是個頭?

看看我們的父母就知道了, 只要你還活著, 就會對孩子有操不完的心!

生娃不是八年抗戰, 而是持久戰啊!

每一次發火, 對自己和對孩子都是一次嚴重的內耗, 如果我們總是以自己累為藉口, 忍不住對孩子發火, 那肯定會陷入累-發火-內疚-更累-再發火的無限迴圈中。

有了娃, 累是不可避免的, 那麼, 如何才能打破這種閉環呢?

最根本的辦法只有一個, 那就是改變認知模式, 真正認識自己。

臨床心理治療中, 通常會讓諮詢者通過回憶過往的經歷來認識自己, 尤其是童年經歷。

丹尼爾·西格爾在《由內而外的教養》一書中也說:如果不能正確地認識和面對自己幼年時的經歷, 就會影響孩子與我們的依戀關係。

當然, 影響孩子性格的因素很多, 包括基因、學校和社會經歷等, 但無論是心理學還是腦科學的研究都告訴我們, 家庭環境和教育是主要影響因素。

比如在遇到生活壓力大, 事情繁多時, 我就會心煩意亂, 不知所措, 內心缺乏力量, 很容易崩潰,

通過反思, 我發現這與母親從小喜歡在我們面前哭訴抱怨有關。

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 父母無疑應該是最安全最有力的依靠, 可是母親經常的哭訴和抱怨卻讓我看到了她的軟弱, 讓我嚴重缺乏安全感, 因此我的內心總是缺乏力量。

知道了這些, 並不能改變童年時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情, 卻能改變我對這些事情的看法, 改變自己對待孩子的方式。

如果缺乏這樣的意識, 我就很容易將自己過去這種不健康的心理模式傳給孩子, 歷史將會重演。

從腦科學的角度來說, 小時候經歷的很多事, 在顯性記憶層面, 我們可能記不得了, 可是當時的場景、感受卻會以內隱記憶的形式存留在我們的腦海中, 等以後有類似場景出現時, 大腦就會將這部分內隱記憶啟動,於是瞬間我們就會產生同樣的感受。

丹尼爾·西格爾說,未妥善處理的早年經歷經常影響我們對待子女的方式,在彼此之間引起不必要的煩擾和矛盾。

舉個例子,如果你的母親經常因為厭煩你的哭鬧而不聲不響地離開家,你對母親的信任感就很難建立,尤其在面對分離時,你會感到不安和多疑。

等你有了自己的孩子後,相同的情況就可能引起你一系列的情感反應,它可能會喚醒你記憶深處的被遺棄感,因此當離開自己的孩子時,你就會感到不適。

如果孩子察覺到這種不適,便會不安,哭鬧得更加厲害,這會讓你更加焦躁。這一系列的情緒反應其實折射出的正是你的童年經歷。

對此,丹尼爾·西格爾在書中還寫了這樣一個案例:

帶孩子們買新鞋本來是一件開心的事,可是瑪麗每次都會把事情弄糟,她嘴裡總是鼓勵孩子們挑選自己喜歡的鞋,但當他們真的選中某雙鞋時,她卻開始挑剔這雙鞋子的顏色、價格、尺寸,把它貶的一文不值,孩子們挑鞋的興奮勁被她打擊得只剩下妥協——“隨便你吧,媽媽,我怎樣都好”,所以,每次買完鞋後,瑪麗和孩子們都精疲力盡。

瑪麗並不想這樣做,但同樣的事情卻反復發生,事後她又拼命向孩子們道歉,她不明白自己為何一再重複連自己都痛恨不已、迫切想要改變的行為。

直到又一次經歷沮喪的買鞋之旅後,6歲的兒子一臉失望地問她:“你小時候討厭買新鞋嗎?”

瑪麗的腦海裡立即浮現出一個回答:“是”,她想起小時候每次都充滿挫敗感的買鞋經歷。

瑪麗有8個兄弟姐妹,因為要買很多鞋,母親每次都是在大減價的時候去鞋店,人很多,根本沒法好好挑鞋,而且母親做決定時優柔寡斷,花錢時不甘不願,稍有不滿便大發脾氣,這讓瑪麗擔驚受怕,所以每次買鞋她都盼著早點回家,她想逃避一切跟買鞋有關的場景。

如今,多年過去了,為孩子買鞋的經歷又把瑪麗帶到幼時的情景模式中,小時候不愉快的經歷和煩躁心理,正是如今影響她和孩子關係的主要原因,也是導致她無法把買鞋變成快樂之旅的罪魁禍首。

所以,很多時候,並非是孩子惹惱了你,也並非是生活的壓力太大,而是你過去的經歷影響了你。

只有認識到這一切,把那些以內隱記憶儲存在我們大腦裡的兒時的經歷和感受變成顯性記憶,我們才能從過去的枷鎖中解救出來,才能和孩子建立起他們成長所必需的自然、穩定的親子關係。

對自身的情感經歷認識得越透徹,你就越能順暢地與孩子溝通,增強他們認識自我的能力,確保他們的身心健康。

這一切都需要我們不斷地反思。通過反思深入瞭解自己,並將自身的情感經歷和對世界的看法融合進與孩子的交流中。

只有把自己處理好了,才能教好孩子,說到底,育兒先育己。

引用丹尼爾·西格爾在《由內而外的教養》一書中的話,與大家共勉:

別把我們兒時深惡痛絕的,加諸孩子身上;

別讓我們兒時抱怨父母的,再被孩子抱怨。

最後,再給大家推薦幾本認識自我的入門書籍,希望我們一起學習,做好自己,做好父母。

《遇見未知的自己》張德芬

《少有人走的路》M·斯科特·派克

《為何家會傷人》武志紅

《由內而外的教養》丹尼爾·西格爾

也歡迎大家留言補充。

魯尼媽媽:兩個男孩的媽媽,繪本狂熱愛好者,關注親子閱讀、兒童心理和自我成長,願做您身邊的親子閱讀顧問,與您分享交流育兒心得和感悟。

大腦就會將這部分內隱記憶啟動,於是瞬間我們就會產生同樣的感受。

丹尼爾·西格爾說,未妥善處理的早年經歷經常影響我們對待子女的方式,在彼此之間引起不必要的煩擾和矛盾。

舉個例子,如果你的母親經常因為厭煩你的哭鬧而不聲不響地離開家,你對母親的信任感就很難建立,尤其在面對分離時,你會感到不安和多疑。

等你有了自己的孩子後,相同的情況就可能引起你一系列的情感反應,它可能會喚醒你記憶深處的被遺棄感,因此當離開自己的孩子時,你就會感到不適。

如果孩子察覺到這種不適,便會不安,哭鬧得更加厲害,這會讓你更加焦躁。這一系列的情緒反應其實折射出的正是你的童年經歷。

對此,丹尼爾·西格爾在書中還寫了這樣一個案例:

帶孩子們買新鞋本來是一件開心的事,可是瑪麗每次都會把事情弄糟,她嘴裡總是鼓勵孩子們挑選自己喜歡的鞋,但當他們真的選中某雙鞋時,她卻開始挑剔這雙鞋子的顏色、價格、尺寸,把它貶的一文不值,孩子們挑鞋的興奮勁被她打擊得只剩下妥協——“隨便你吧,媽媽,我怎樣都好”,所以,每次買完鞋後,瑪麗和孩子們都精疲力盡。

瑪麗並不想這樣做,但同樣的事情卻反復發生,事後她又拼命向孩子們道歉,她不明白自己為何一再重複連自己都痛恨不已、迫切想要改變的行為。

直到又一次經歷沮喪的買鞋之旅後,6歲的兒子一臉失望地問她:“你小時候討厭買新鞋嗎?”

瑪麗的腦海裡立即浮現出一個回答:“是”,她想起小時候每次都充滿挫敗感的買鞋經歷。

瑪麗有8個兄弟姐妹,因為要買很多鞋,母親每次都是在大減價的時候去鞋店,人很多,根本沒法好好挑鞋,而且母親做決定時優柔寡斷,花錢時不甘不願,稍有不滿便大發脾氣,這讓瑪麗擔驚受怕,所以每次買鞋她都盼著早點回家,她想逃避一切跟買鞋有關的場景。

如今,多年過去了,為孩子買鞋的經歷又把瑪麗帶到幼時的情景模式中,小時候不愉快的經歷和煩躁心理,正是如今影響她和孩子關係的主要原因,也是導致她無法把買鞋變成快樂之旅的罪魁禍首。

所以,很多時候,並非是孩子惹惱了你,也並非是生活的壓力太大,而是你過去的經歷影響了你。

只有認識到這一切,把那些以內隱記憶儲存在我們大腦裡的兒時的經歷和感受變成顯性記憶,我們才能從過去的枷鎖中解救出來,才能和孩子建立起他們成長所必需的自然、穩定的親子關係。

對自身的情感經歷認識得越透徹,你就越能順暢地與孩子溝通,增強他們認識自我的能力,確保他們的身心健康。

這一切都需要我們不斷地反思。通過反思深入瞭解自己,並將自身的情感經歷和對世界的看法融合進與孩子的交流中。

只有把自己處理好了,才能教好孩子,說到底,育兒先育己。

引用丹尼爾·西格爾在《由內而外的教養》一書中的話,與大家共勉:

別把我們兒時深惡痛絕的,加諸孩子身上;

別讓我們兒時抱怨父母的,再被孩子抱怨。

最後,再給大家推薦幾本認識自我的入門書籍,希望我們一起學習,做好自己,做好父母。

《遇見未知的自己》張德芬

《少有人走的路》M·斯科特·派克

《為何家會傷人》武志紅

《由內而外的教養》丹尼爾·西格爾

也歡迎大家留言補充。

魯尼媽媽:兩個男孩的媽媽,繪本狂熱愛好者,關注親子閱讀、兒童心理和自我成長,願做您身邊的親子閱讀顧問,與您分享交流育兒心得和感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