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440年的歷史,浩瀚的鐘錶世界

進入中國的耶穌會士:利瑪竇、湯若望、南懷仁(自左到右)

440年前的1578年, 義大利籍耶穌會士范禮安(Alexandre Valignani,1538-1606)來到澳門, 開啟了“文化適應”傳教策略的一扇窗,

隨後進入廣東的羅明堅(MichelRuggieri,1543-1607)和利瑪竇(Mathieu Ricci,1552-1610)不僅能說漢語, 而且帶來了一些西洋器物, 尤以自鳴鐘引起中國人的興趣, 由此開啟了“鐘錶外交”的一扇大門, 最終一路北上直達萬曆的皇宮。 彼時, 歐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紀, 已步入文藝復興時代, 地理之大發現正是其對空間探索的理性認知, 這種理性所創造的鐘錶在西方人眼裡代表了科學, 而在中國人眼裡則發散著新奇。

王徵所描述的輪壺圖, 已經具備同時代西方鐘錶的結構

400年前的1618年, 比利時籍耶穌會士金尼閣(NicolasTrigault,1577-1628)第二次從歐洲出發, 與鄧玉函(Johannes Schreck,1576-1630)、湯若望(JohannAdam Schall von Bell,1591-1666)等多名傳教士一同坐上駛往東方的航船, 他們還帶著為傳教服務的大批圖書, “科學傳教”的策略已然帶動晚明的風氣, 西學東漸使中國人通過書本認識了各類學科。 1628年出版的《遠西奇器圖說錄最》, 就是由鄧玉函與王徵(1571-1644)共同譯撰, 後者不僅是中國官員和學者, 而且對機械儀器研究頗多, 自著《新制諸器圖說》, 力學與機械學的光芒已然在這些著作中氤氳。

《百科全書》中關於鐘錶的插圖

300年前的1718年, 英國人Henry Sully(1680-1729)在法國的凡爾賽地區建立了作坊, 他是巴黎第一個製作航海計時器的鐘錶師。 18世紀的歐洲處於思想啟蒙的時代, 法國更位於科學革命的暴風眼中。 Denis Diderot(1713—1784)的《百科全書》邀請巴黎的Ferdinand Berthoud(1727-1807)撰寫鐘錶詞條, 這位來自瑞士的鐘錶匠和他的同鄉Abraham-Louis Breguet(1747-1823)以其發明在鐘錶史中都有一席之地。

在東方的中國則享受著鐘錶革命所帶來的勝利果實, 康雍乾三帝都有鐘錶在身, 也在各自的禦制詩文中吟詠鐘錶。

瑞士的鐘錶和機械製造家族Jaquet-Droz以自動人偶征服了歐洲皇室, 也依託英國代理將鐘錶輸入中國,

這是瑞士第一個進入中國的鐘錶品牌, 如今在北京故宮留存其作品不下十件。 圖片選自《清宮的機械玩具》, 作者:關雪玲(故宮博物院宮廷部研究館員)

200年前的1818年, 一位出生在瑞士卻從英國而來的少年到達廣州, 他叫Edouard Bovet(1797-1849), 以其開端的播威品牌在整個19世紀成為中國人對“表”的認知, 在西方重商主義彌漫的年代裡, 這只是西方對東方的一個成功商業案例, 而對於天朝西方主義的立場, 這些“番鬼”所帶來的鐘錶不僅僅被看作奇技淫巧之物, 可玩可賞可用已是共識。 時任兩廣總督的阮元有詩雲“任爾反與側, 針指確然中。 趨事慮後時, 持此以無恐。 可記裡馳驅, 可刻燭吟誦。 懸之腰帶間, 銅史日相從。 置之枕函旁, 錚錚入清夢”。

1808年徐朝俊出版《自鳴鐘表圖法》,為國人第一本鐘錶工藝學書籍,此書被西方學者多有研究,中國學者方豪、宋伯胤、王爾敏、陳祖維等先生則有專文介紹,“時計堂”於2017年重制古本,待更多學者研究撰文

100年前的1918年,日本的尚工舍時計研究所創立(西鐵城品牌前身),此時距明治維新已到五十載,這個東洋的鄰居有著與中國相同的“西鐘東傳”背景,卻走上了與中國完全不同的鐘錶產業之道。當鐘錶製造早已吹響工業化的號角時,我們的鐘錶業卻在政治戰亂、經濟漏卮、技術瓶頸、觀念陳舊的場域中凋零並衰敗。在“賽先生”的旗幟下,鐘錶學似乎從沒有進入學科建設的體系(筆者收藏了一本1944年的鐘錶講義,另行專文撰述)。

1924年出品的標有citizen的懷錶,這是西鐵城的第一隻表,citizen翻譯為公民,已然將人與時間的關係放入到思想考量中

直到1949年以後這種狀態才有所改觀,從20世紀50年代陸續建立本土表廠以降(例如今年將迎來60周歲的北京牌),鐘錶一直都在工業的語境中延續其消費品的生命力,直到1998矯大羽先生在瑞士巴塞爾鐘錶展率先以“中國人開創了鐘錶史”的主題表款為提挈,一種以文化為轉向的鐘錶語言才真正進入了當代中國鐘錶業。所以筆者提過:真正令西方世界注目中國鐘錶的橋樑,是這些獨立鐘錶製造者,其背後的深意則是文化、歷史的重新認知。

整整20年前製造的這款陀飛輪手錶,是作為鐘錶收藏家、製作家的業師矯先生,在其收藏、研究、創新思維體系下的作品,如今看來他是有前瞻性的,與當時滯後的鐘錶文化之學術形成反差

面對先賢、面對文獻、面對歷史,鐘錶之文化何等浩瀚(絕不是讀幾本書就能感悟的)、相關之學術又何等深邃(更不是買幾隻表就能體認的)!如今中國的鐘錶市場,西方品牌大肆宣導文化,我們應該有所警醒,我們的鐘錶“工匠精神”在哪裡?我們的鐘錶“文化自信”又在哪裡?或許只有貫通古今、跨越中西,將鐘錶文化當作一門學術、建立一門學科,我們才能得到答案。

本帳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帳號

時計堂

鐘錶遊學

鐘錶私塾

鐘錶資訊

鐘錶史料

鐘錶藏書

我們只做與鐘錶文化有關的事情

1808年徐朝俊出版《自鳴鐘表圖法》,為國人第一本鐘錶工藝學書籍,此書被西方學者多有研究,中國學者方豪、宋伯胤、王爾敏、陳祖維等先生則有專文介紹,“時計堂”於2017年重制古本,待更多學者研究撰文

100年前的1918年,日本的尚工舍時計研究所創立(西鐵城品牌前身),此時距明治維新已到五十載,這個東洋的鄰居有著與中國相同的“西鐘東傳”背景,卻走上了與中國完全不同的鐘錶產業之道。當鐘錶製造早已吹響工業化的號角時,我們的鐘錶業卻在政治戰亂、經濟漏卮、技術瓶頸、觀念陳舊的場域中凋零並衰敗。在“賽先生”的旗幟下,鐘錶學似乎從沒有進入學科建設的體系(筆者收藏了一本1944年的鐘錶講義,另行專文撰述)。

1924年出品的標有citizen的懷錶,這是西鐵城的第一隻表,citizen翻譯為公民,已然將人與時間的關係放入到思想考量中

直到1949年以後這種狀態才有所改觀,從20世紀50年代陸續建立本土表廠以降(例如今年將迎來60周歲的北京牌),鐘錶一直都在工業的語境中延續其消費品的生命力,直到1998矯大羽先生在瑞士巴塞爾鐘錶展率先以“中國人開創了鐘錶史”的主題表款為提挈,一種以文化為轉向的鐘錶語言才真正進入了當代中國鐘錶業。所以筆者提過:真正令西方世界注目中國鐘錶的橋樑,是這些獨立鐘錶製造者,其背後的深意則是文化、歷史的重新認知。

整整20年前製造的這款陀飛輪手錶,是作為鐘錶收藏家、製作家的業師矯先生,在其收藏、研究、創新思維體系下的作品,如今看來他是有前瞻性的,與當時滯後的鐘錶文化之學術形成反差

面對先賢、面對文獻、面對歷史,鐘錶之文化何等浩瀚(絕不是讀幾本書就能感悟的)、相關之學術又何等深邃(更不是買幾隻表就能體認的)!如今中國的鐘錶市場,西方品牌大肆宣導文化,我們應該有所警醒,我們的鐘錶“工匠精神”在哪裡?我們的鐘錶“文化自信”又在哪裡?或許只有貫通古今、跨越中西,將鐘錶文化當作一門學術、建立一門學科,我們才能得到答案。

本帳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帳號

時計堂

鐘錶遊學

鐘錶私塾

鐘錶資訊

鐘錶史料

鐘錶藏書

我們只做與鐘錶文化有關的事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