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沒趕上高鐵不要緊,這位女子為老公把車攔了下來

觀瀾君在前幾天的文章裡說過, 在古代, 公主是要講“出身”, 講“血統”的。 而且公主都稍微有點“公主病”, 好在有皇權撐腰, 所以太平公主結個婚燒點綠化帶、踏平點房子都不算啥。

當今時代, 傳統意義上的“公主”大概只存在于大唐和公主墳了, 可“小公舉”......嗯, 相信大家都認識一些。 我可沒說傑倫啊。

當代“小公舉”的主要屬性就是——任性。

1月5日, 在安徽合肥高鐵站一列由合肥開往廣州南的列車上, 一名帶著孩子的女子以“等老公”為名, 用身體強行阻擋車門關閉, 並讓列車員通知檢票員放行其老公。 列車員和乘客多次勸解無果,

最後造成列車晚點。

回想起自己以往的出行經歷:每次要出門, 我媽總說, 早點走啊, 車不等人;因為堵車誤過航班, 在航站樓裡看著已經開始滑行的飛機, 想著改簽費退票費, 內心滴血又流淚, 好恨啊。

天天喊著“誰還不是小公舉咋地”的我們, 從沒想過還有這種“操作”。

估計當事女子的內心也很是委屈:我老公就在檢票口, 馬上就過來了, 我們為什麼就不能等等他啊。

想等自己的家人上車是人之常情, 可任何人都沒有權力要求一車人陪等——自己誤了車, 大家來買單, 顯然不合理;更何況, 列車的啟動停止有嚴格固定的時間表, 任何一列車次的時間調整都有可能引發難以想像的連鎖反應, 正如多米諾骨牌, 第一塊牌倒下, 或許整個線路的調度都要重新安排。

事情也不是沒法兒處理, 依據火車票的退改簽規定, 就算列車發車, 也可在票面發車站辦理改簽。

很顯然, 這位女士在無理取鬧阻攔高鐵運行的時候, 完全沒有顧慮到他人的感受, 也沒有考慮他人的處境,

更沒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可能帶來的影響, 此時無論是社會規範的約束還是公私領域的分野, 恐怕都沒抵過對於其自身權益的關注——“我好才是真的好”。

正如 @新京報評論 所說, 這種“越軌”的做法, 是將私人利益置於公共秩序之上, 逾越了權利邊界, 也侵犯了他人權益。 公域講權利也講秩序, 列車車廂本也是微型社會, 群己權界當恪守。

“誰還不是小公舉了咋的”本來是一句調侃的話。 在當今社會的語境下, “公主”的頭銜早已名存實亡, 在社會規則、道德規範、法律制度面前, 沒有人仍擁有特權。

“小公舉”任性行為的背後, 或許是同理心的缺失、對社會規則的漠視、對群己界限的混淆——“成人世界好難, 我不要做大人, 我還是寶寶”。

而社會為了防止“任性”大行其道, 便制定了條條框框的規則。 比如, 《治安管理處罰法》專治各種非法攔截公共交通、擾亂公共場所秩序的“任性”, 情節較重的, 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 可以並處五百元以下罰款。

這種“限制”, 不僅僅是為了讓社會保持相對合理正常的運行軌跡,

也是對人與人之間友好關係的保護。 有時候, 正是這些看似死板的規則, 構成了人類社會運轉的紐帶, 構建了一個溫暖而有序的社會。

而在有序溫暖、共情度極高的社會裡, 必將催生更多為人著想、本能善意、關心他人的“公主”。 只要足夠善良足夠溫暖, 公主王子之類, 又何必局限於“血統”?

事實上, 一位真正高貴的公主, 是沒有病的;在一個真正有序溫暖的社會裡, 也少有“公主病”的存在。 但願在道德規則、法律制度的匡正下, 未來的世界, 只有公主, 沒有病。

— 實習生 郝文慧 作品 —

• end •

觀點流

有價值的觀點在流動中聚合

微信ID:Guandianliu

觀點 · 聚合 · 價值

主編 | 劉 昆 副主編 | 龔孟關

撰文 | 郝文慧 責編 | 侯楠楠

※本號內容專屬於光明日報 · 觀瀾工作室

轉載請聯繫後臺

轉載請聯繫後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