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康熙多次拜謁明孝陵,三叩九拜看起來大逆不道卻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南京明孝陵裡, 有一處刻有“治隆唐宋”的石碑十分氣派, 這究竟是誰人言說?原來這竟然是出自康熙皇帝之手。

康熙和朱元璋兩個朝代的皇帝,

而且一個是前朝一個是當朝, 可以說是八竿子都打不到的關係, 如果非得扯上關係的話, 應該說明朝遺民會對清朝皇帝恨之入骨, 但是這位帝王卻做出了讓世人都不能理解的行為。

6次南巡南巡, 6次遣官拜祭, 5次親往謁陵;乾隆6次南巡,
更是次次至明孝陵“拈香奠酒”。

首次南巡:1684年, 康熙31歲

第一次南巡謁明孝陵, 並不是康熙首創的獨特方法, 以前的皇帝也會這樣做, 以示尊重。 但一般僅派官員作為代表祭祀一下, 與以往不同此次是康熙親自前往拜謁。 明孝陵有五個門洞, 皇帝拜見時一般應該走中間的門洞, 但康熙帝卻是走旁邊的門洞表示禮讓半分, 表達對明孝陵的尊重。 到了寶城(今明孝陵寶鼎), 奠酒三爵。 這樣高規格的祭祀讓隨行的, 以及聽到這個事情的漢人知識份子非常震驚, 紛紛寫詩寫文章誇讚康熙是“千古盛德之舉, 在昔帝王未有行者。 ”

第二次南巡:1689年2月, 康熙36歲

關於這謁陵有文獻中記載到, 康熙走到到大門前, 下龍輦不行。 進去之後, 一樣的行三跪九叩頭禮。

至陵前跪下來, 奠酒三爵, 行三叩頭禮。 完了之後, 再賞給守陵人一百兩銀子。

第三次南巡:1699年4月, 康熙46歲

這次他不僅去了, 行了三跪九叩之禮, 回來之後還覺得過意不去, 便寫了四個字, “治隆唐宋”, 寫完之後交給大學士, 要求認認真真地去行禮, 去安放, 還要刻碑, 刻匾。 通過這樣的一種方式, 他總算表達了他對於明太祖朱元璋的一種特殊的尊重。

第五次南巡:1705年4月, 康熙52歲

康熙帝說, 上次南巡沒有去成, 回來我心裡都很遺憾了, 這次我不能留下遺憾了, 一定要去!所以這次去了之後, 也是讓他很滿意。 同時, 他也非常講究禮儀細節。 他在進門時, 引導的人把他帶到皇帝專用的中門去, 但康熙帝卻要從旁邊的門進去, 又跟引導人員講:“這個不是你的錯, 你做得對, 皇帝來當然應該走中道, 但是我自己為了表達一片敬意, 特意從旁邊走, 你沒錯, 我也沒有錯。 ”

第六次南巡:1707年3月, 康熙54歲

這一次謁陵時, 康熙依然沒走中門, 由中間的邊門進去, 行禮如儀。

縱觀明一代, 帝王很少親自拜謁孝陵, 乃至最後形成了由世襲的皇親貴族按時致祭的慣例。 相比之下, 清朝皇帝反而對謁明孝陵上心得多, 甚至留下此言此碑, 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康熙這麼做, 其實是為了宣誓自己王朝的正統地位, 我們是趕走了李自成, 並不是清朝逼死的崇禎, 再者明孝陵是正統地位的象徵,清朝入關伊始,就十分重視對明孝陵的維護。

另一方面康熙還在明孝陵親筆題詞“治隆唐宋”意思是誇獎明朝的功績比唐宋還要偉大,那清朝收拾了明朝,豈不成了中國最偉大的朝代,這個題詞實屬話裡有話。

再者祭明陵表達了對滿漢認同的訴求。康熙拜謁明孝陵是想從文化上做到滿漢一家,康熙拜朱元璋,拜孔子都是這樣的作用,讓這些江南士子們和清朝達到文化認同上的共識。

當時有一大批的漢人知識份子,或是公開反抗,或是以筆為刀,總之就是不願意做清朝的臣民,因為他們認為傳統的中華文化要滅亡,自己要被野蠻人統治。例如顧炎武到處連接反清力量,但是軍事反抗不成功,他就通過一些儀式性的行動來表態。他前後7次拜謁明孝陵,每次去都哭陵,還在明孝陵腳下的鐘山南邊隱居好幾年。 

松江人夏完淳從小跟著父親、老師抗清,16歲被清政府殺害,據說夏完淳被押往南京路過紫金山,說自己得見高皇帝孝陵一死無憾,可見明孝陵是非常重要的象徵符號。

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統治相對穩定後,就得去收拾人心,而文化途徑非常重要。康熙這麼做的確比那些騎兵軍刀起到的作用大多了,從文化上統一,比武力上的統一更徹底,還是一場不見血的歸化。

康熙帝三番五次去明孝陵是做秀嗎?對朱元璋這麼極力表彰只是一個姿態嗎?僅僅是為了讓漢人士大夫接受明朝統治?

肯定有這個因素在裡面,但是縱觀他這一生,我們可以這樣講,如果說一個人他做一次秀,那麼可能比較容易,但是如果他秀一輩子呢?而且秀得很好,你說他到底是出於真誠,還是說就是一個表演?這個區別已經不那麼重要了。我們可以看,康熙皇帝他在眾多歷史當中確實是比較了不起的,今天我們講康乾盛世,如何理解這個盛,可能會有不同的角度,至少,從中國大一統的國家,它的建構來講,康熙,包括他和他的孫子乾隆這兩個時期是非常關鍵的。

再者明孝陵是正統地位的象徵,清朝入關伊始,就十分重視對明孝陵的維護。

另一方面康熙還在明孝陵親筆題詞“治隆唐宋”意思是誇獎明朝的功績比唐宋還要偉大,那清朝收拾了明朝,豈不成了中國最偉大的朝代,這個題詞實屬話裡有話。

再者祭明陵表達了對滿漢認同的訴求。康熙拜謁明孝陵是想從文化上做到滿漢一家,康熙拜朱元璋,拜孔子都是這樣的作用,讓這些江南士子們和清朝達到文化認同上的共識。

當時有一大批的漢人知識份子,或是公開反抗,或是以筆為刀,總之就是不願意做清朝的臣民,因為他們認為傳統的中華文化要滅亡,自己要被野蠻人統治。例如顧炎武到處連接反清力量,但是軍事反抗不成功,他就通過一些儀式性的行動來表態。他前後7次拜謁明孝陵,每次去都哭陵,還在明孝陵腳下的鐘山南邊隱居好幾年。 

松江人夏完淳從小跟著父親、老師抗清,16歲被清政府殺害,據說夏完淳被押往南京路過紫金山,說自己得見高皇帝孝陵一死無憾,可見明孝陵是非常重要的象徵符號。

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統治相對穩定後,就得去收拾人心,而文化途徑非常重要。康熙這麼做的確比那些騎兵軍刀起到的作用大多了,從文化上統一,比武力上的統一更徹底,還是一場不見血的歸化。

康熙帝三番五次去明孝陵是做秀嗎?對朱元璋這麼極力表彰只是一個姿態嗎?僅僅是為了讓漢人士大夫接受明朝統治?

肯定有這個因素在裡面,但是縱觀他這一生,我們可以這樣講,如果說一個人他做一次秀,那麼可能比較容易,但是如果他秀一輩子呢?而且秀得很好,你說他到底是出於真誠,還是說就是一個表演?這個區別已經不那麼重要了。我們可以看,康熙皇帝他在眾多歷史當中確實是比較了不起的,今天我們講康乾盛世,如何理解這個盛,可能會有不同的角度,至少,從中國大一統的國家,它的建構來講,康熙,包括他和他的孫子乾隆這兩個時期是非常關鍵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