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白酒歷史人物:茅臺酒創始人之一王立夫

王立夫, 茅臺酒創始人之一, 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茅臺酒金獎獲獎者, 民國時期貴州省茅臺鎮著名商號“天和號”、“榮太和燒坊”、“榮和燒坊”創立人。

簡介

王立夫—茅臺酒創始人(字澤履, 1858—1931), 世居仁懷縣茅臺村(現貴州省仁懷市茅臺鎮, 歷史上稱為仁岸), 祖父王振發(1793—1857)于清道光年間在茅臺創辦著名商號“天和鹽號”經營鹽業。 茅臺至古出好酒, 王振發由於商業往來需要用酒宴請客商或送禮, 在茅臺村黑菁子(地名:茅臺觀音寺社區)創辦了“天和號燒房”, 釀造當地人稱的“茅臺燒”宴請官紳和行商坐賈。

個人經歷

自王立夫的祖父王振發經營鹽業發跡始, 王家成為茅臺巨富。 到父親王用兵時, 王家的“王天和鹽號”遍及仁懷各地, 王氏家族進入鼎盛時期。 王立夫是獨子, 王用賓去世後, 自然由他繼承家業。 他的田地大約包括茅臺鎮銀灘壩子、仁溪溝、長榜、高榜、田榜上、黑慶子、河口、河溝、回龍灣、春樹、安村壩等地。

直到民國年間, 衰落的王家土地仍延伸到毗鄰的四川古藺境內。 解放初, 王立夫的孫女王宗輝由於經濟困難, 曾步行到四川合江收地租。 佃戶爽快地交了地租, 才說, 已經好幾年沒人去收過租子了。

此外, 茅臺街上還有灣子頭、下場、中街、新棧房等處商鋪,

另有油房、碾房、私渡等, 也是王家的私產。 因此, 當時人們稱茅臺鎮為“王半街”。

王立夫年輕時就開始學做生意, 繼承家業後, 由於祖父王振發就與四川商家有生意來往, 並以此立業, 他也自然延續著祖輩的商路繼續做著生意。 到他手中時, 鹽巴生意已經不好做了, 而茅臺燒酒卻因各路客商雲集悄然出名, 凡喝過的人都交口稱讚, 回程時還要買些帶回去宴請、送禮。

當時茅臺已經有大大小小二十餘家燒坊了。 規模最大的要算貴陽華家的“成裕酒房”。 王立夫的燒坊是祖輩傳下來的, 也是其中的一家, 但規模較小, 而且所釀酒主要是自飲或請客送禮, 只有少量出售。

王立夫看准了釀酒的商機,

清光緒五年(1879年), 他與習水人孫全太、中樞人石榮霄商議, 合夥在楊柳灣開設燒房。 王立夫以自家的燒房作價入股、另外兩家各出二百兩銀子, 每家取一個“字”, 成立了“榮太和”燒房, 由王立夫管生產、銷售, 石榮霄管賬。 沒過多久, 孫全太在習水的生意顧不過來, 便以石榮霄帳目不清為由要退股。 孫全太退股後, 酒房遂改名為“榮和”燒房。

“榮和”燒房的酒當時在茅臺被稱為“王茅”, 這是因“榮和”緣於“天和號”王家燒房的緣故。 華家的“成裕”燒房的酒則被稱為“華茅”。 “王茅”主要銷往四川方面, 這是王立夫的祖父輩經商的管道和人脈關係的原因。 “華茅”主要銷往貴陽等地。 這兩家也是茅臺鎮產量最大的兩家酒房, 酒的品質也是最好的。

品牌創建史

早期“茅臺燒”的包裝是用一種叫“支子”的容器盛酒。 “支子”用竹片編成, 再用土石灰加糯米、紫紅窖泥、再加豬血合勻糊在竹簍上, 後來才改成土陶大肚壇。 民國四年(1915年), 茅臺鎮的“榮和”、“成裕”兩家燒房釀制的“茅臺燒”被貴州省農商部選送, 均以“茅臺造酒公司”名義參加由美國宣導在三藩市舉辦的“巴拿馬賽會”。 “王茅”的柱形土陶瓶簡陋、土氣,參展後沒有引起參會人士的注意。一個偶然的機會,才使參會人士對“茅臺酒”刮目相看。那酒的芳香徹底征服了評委,征服了所有參會人。“茅臺酒”被評為世界名酒,並獲得金質獎章,從此名揚天下。

獲獎本來是件好事,但參展回來後,華、王兩家為“茅臺酒”的牌子打起了官司。兩家都送了酒去參展,又都是以“茅臺造酒公司”的名義統一送展,於是互不相讓。時任貴州省省長的劉顯世親自簽發省長令,作出裁決:王、華兩家燒房均可用“茅臺酒”之榮譽出品、銷售各家釀制的酒,獎牌、獎狀陳列於縣商會。

王立夫曾任茅臺民團大團總,而且富甲一方,在茅臺鎮威望很高。為此有人暗中打他的主意。有一年的大年三十晚燒子時香的時候,土匪搭梯子從圍牆翻進去,抓走了王立夫。土匪將王立夫供在用兩張八仙桌搭成的檯子上供“財神”,每天給飯吃,還定時燒香、磕頭,不打不罵,就是要王家拿銀子來贖人。王家沒有辦法,只好送去8挑銀子,並將銀灘壩子的田地抵出去,王立夫才平安回家。

王立夫執掌家業後,恪守祖父王振發在世時立下規矩:做老實生意,誠信為人,樂善好施,深得地鄰鄉黨好評。

王立夫的夫人郭氏解放後才去世。她在世時念佛、吃齋,平是家裡備有一個小藥箱,周圍鄰居哪家的小孩有個小病什麼的,她都要幫忙給些藥,是出了名的善婆婆。王立夫的孫子回憶,有一次王承俊手下的人給他弄來了一麻袋青蛙,要殺來吃,說是補品。郭氏知道後很生氣,叫人將青蛙全放了生。

1931年,王立夫病死,葬於茅臺鎮上②。建國後因為政府建學校,王立夫的墓便遷到河對面原醬園後的黃葛樹旁與其父親王用兵合葬。據當地老人講:遷墓時,很多街坊鄰居、王家過去的佃戶都自發去幫忙。人們說,王立夫是窮人的好朋友,是我們大恩人。

“王茅”的柱形土陶瓶簡陋、土氣,參展後沒有引起參會人士的注意。一個偶然的機會,才使參會人士對“茅臺酒”刮目相看。那酒的芳香徹底征服了評委,征服了所有參會人。“茅臺酒”被評為世界名酒,並獲得金質獎章,從此名揚天下。

獲獎本來是件好事,但參展回來後,華、王兩家為“茅臺酒”的牌子打起了官司。兩家都送了酒去參展,又都是以“茅臺造酒公司”的名義統一送展,於是互不相讓。時任貴州省省長的劉顯世親自簽發省長令,作出裁決:王、華兩家燒房均可用“茅臺酒”之榮譽出品、銷售各家釀制的酒,獎牌、獎狀陳列於縣商會。

王立夫曾任茅臺民團大團總,而且富甲一方,在茅臺鎮威望很高。為此有人暗中打他的主意。有一年的大年三十晚燒子時香的時候,土匪搭梯子從圍牆翻進去,抓走了王立夫。土匪將王立夫供在用兩張八仙桌搭成的檯子上供“財神”,每天給飯吃,還定時燒香、磕頭,不打不罵,就是要王家拿銀子來贖人。王家沒有辦法,只好送去8挑銀子,並將銀灘壩子的田地抵出去,王立夫才平安回家。

王立夫執掌家業後,恪守祖父王振發在世時立下規矩:做老實生意,誠信為人,樂善好施,深得地鄰鄉黨好評。

王立夫的夫人郭氏解放後才去世。她在世時念佛、吃齋,平是家裡備有一個小藥箱,周圍鄰居哪家的小孩有個小病什麼的,她都要幫忙給些藥,是出了名的善婆婆。王立夫的孫子回憶,有一次王承俊手下的人給他弄來了一麻袋青蛙,要殺來吃,說是補品。郭氏知道後很生氣,叫人將青蛙全放了生。

1931年,王立夫病死,葬於茅臺鎮上②。建國後因為政府建學校,王立夫的墓便遷到河對面原醬園後的黃葛樹旁與其父親王用兵合葬。據當地老人講:遷墓時,很多街坊鄰居、王家過去的佃戶都自發去幫忙。人們說,王立夫是窮人的好朋友,是我們大恩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