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關於《贛州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16

《贛州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16-2030年)》(以下簡稱《規劃》)已經通過專家評審, 為進一步增強規劃編制的公開性和透明度, 提高公眾參與度, 推進科學民主決策,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江西省城鄉規劃條例》的有關規定, 現將《規劃》進行公示徵求意見, 《規劃》公示期為2018年1月9日至2018年2月9日。

一、 編制目的

為貫徹落實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淨化的海綿城市”的講話精神, 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五大發展理念, 解決快速城鎮化帶來的水生態惡化、水資源緊缺、水環境污染、水安全缺乏保障等一系列問題,

提升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水準, 建設“宜居宜業、生態優越、社會和諧、文化繁榮”的生態海綿贛州, 特制定《贛州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2016-2030)》(以下簡稱“本規劃”)。

二、 規劃範圍

本次專項規劃的範圍為:贛州市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建設用地範圍, 用地面積約285平方公里, 人口約285萬。

三、 規劃期限

本次規劃期限為2016-2030年。 其中近期為2016-2020年, 中期為2021-2025年, 遠期為2026-2030年。

四、 規劃研究的主要內容

本規劃按住房城鄉建設部《海綿城市專項規劃編制暫行規定》的要求, 研究主要內容包括綜合評價贛州市海綿城市建設條件、確定建設目標和具體指標、提出建設總體思路和建設分區指引、落實建設管控要求、提出規劃措施和相關專項規劃銜接的建議、明確近期建設重點、提出規劃保障和實施建議。

五、 規劃原則、目標及實施路徑

1、規劃原則

(1)規劃引領、多規協調

(2)生態優先、保護本底

(3)安全為重、經濟高效

(4)因地制宜、量體裁衣

(5)統籌建設、分步實施

2、規劃目標

通過海綿城市建設, 綜合採取“滲、滯、蓄、淨、用、排”等措施, 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除特殊地質地區、特殊污染源地區以外, 近期到2020年, 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約40平方公里)達到將75%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的海綿城市要求。 遠期到2030年, 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約228平方公里)達到將75%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的海綿城市要求。

3、實施路徑

(1)老城區:以問題為導向, 以點帶面, 通過項目滾動規劃和年度建設計畫編制和落實,

避免大拆大建, 解決城市內澇、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體治理等問題, 逐步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

(2)新城區:以目標為導向制定該區域海綿城市規劃建設指標體系, 將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和目標要求系統地納入到各區域概念性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和各相關專項規劃。

(3)建成區外:對流域進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 增強生態系統迴圈能力, 維護生態平衡, 最大限度地減少水災害對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的破壞程度, 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

六、 海綿城市建設指標體系

本次專項規劃海綿城市建設指標體系如下表所示:

表1:海綿城市建設指標體系

一、 海綿城市建設分區指引

1、自然生態空間格局構建及保護與修復要求

通過對贛州市自然生態空間本底“山、水、林、田、湖”的識別,結合《贛州市城市總體規劃綱要(2016-2030年)》提出的景觀格局,提出“三山、五江、八廊、多點”的贛州海綿城市自然生態安全保護格局。

(1)“三山”

“三山”主要指中心城區東側武夷山脈、南側南嶺山脈和北側三陽山為主的山脈。

海綿自然生態空間保護中,“山”主要實現整體的森林涵養和生態屏障,保證山體和林地不被破壞、保證植被和森林覆蓋率在現有基礎上逐年遞增,實現贛州創建森林城市的目標;通過截洪邊界線以上截洪溝的落實以及山體洩洪通道的保障,最大限度避免山體自然災害的發生以及對城市的影響。

(2)“五江”

“五江”指穿越贛州市中心城區的贛江、章江、貢江、章水、上猶江五條主要河道。

海綿自然生態空間保護主要針對“五江”所承擔城市的城市取水安全功能的保護。通過劃定城郊區取水口水源涵養地、城區取水口水源保護區保障城市取水安全;著重把控雨水徑流污染、農業及重金屬面源污染,支流及坑塘水質提升,再生水排放標準控制實現主要河道水體品質達標;劃定不同等級河流的河道藍線,實現對於河道周邊城市建設的控制。

(3)“八廊”

“八廊”主要指城市中心區範圍內的八大生態廊道,分別為上猶江-章江廊道、贛江廊道、貢江廊道、平江廊道、桃江廊道、九連山廊道、羅霄山廊道和武夷山廊道。

增加或增寬沿道路綠化林帶,建造生物涵洞,形成自然——人工生態廊道,提高生態系統連通性,降低其對生態系統的干擾;人工——自然生態廊道應著重自然保護區和人工緩衝區的構建,以維持複雜多樣的的生境,有利於抗擊多樣化的自然災害和環境污染。

(4)“多點”

“多點”主要指散佈在中心城區範圍內部的綠地及水系。包括城市核心綠帶、中央公園,“五江”以外的城市支流等。

“多點”是中心城區各組團級別的海綿中心,通過點的串接實現整體海綿綜合調蓄效率的發揮。首先,保證城市內部坑塘水系、湖面的保護、治理和聯通,實現城市內部水系統的良性迴圈;加強對水系周邊的綠地保護,為水生態營造打下良好基礎;在綠地整體保護的基礎上佈置低影響開發措施,實現城市的綜合調蓄,為城市整體的海綿架構打下良好的基礎。

2、分區建設指引

為了便於海綿規劃建設管理,依據市轄區級行政範圍,將中心城區劃分為章貢區、經開區、南康區和贛縣區四個行政海綿管控分區。在此基礎上,結合《贛州市城市總體規劃綱要(2016—2030年)》確定的功能組團分區,綜合考慮山體、天然水系和重大基礎設施的阻隔作用,將《贛州市中心城區排水(雨水)防澇綜合規劃(2014-2030)》確定的規劃排水分區整合成片區級海綿管控分區。

各片區級管控分區根據不同類型下墊面、結合總體規劃的用地功能等因素劃歸為六大海綿建設分區,分別為規劃新區、已建城市新區、老城區及其他居住組團、一級工業園區、二級工業園區和低密度建設區等六大類,制定相應建設指引和指導要求。

(1)規劃新區

規劃新區主要指蓉江新區,包含文教新區組團、蓉江金融商務組團、潭口組團,該區域是贛州市未來的主中心和核心區,以發展現代服務業為主導功能、建設高端商務金融和高檔Mall為一體的中心區。該區目前屬於用地開發前期階段,海綿建設基礎條件好,應按照海綿新區建設思路,用高標準、嚴要求,用海綿新理念和指標要求去規劃建設,建成有贛州特色“海綿城市”新範本。

(2)已建城市新區

已建城市新區主要指章江組團,是贛州市近些年的城市開發建設重點,該區內大部分用地已開發建設,建設標準較高,設施較為齊全,但仍然存在內澇積水點多、硬質鋪裝面廣、調蓄設施缺乏、城市綠地道路等未結合海綿理念建設等問題。海綿專項規劃將該區劃分為建成區和未建設區,按照不同的建設要求進行改造和建設,通過海綿城市統籌協調,將章江組團真正打造為宜居宜業的城市中心區。

(3)老城區及其他居住組團

老城區及其他居住組團主要指指河套老城區、鳳崗組團、湖邊產業組團、南康老城組團、梅林組團等以居住為主功能組團,該區域應結合住宅社區景觀設計、建築佈局、景觀水體、廣場等,按照海綿建築與社區的建設要求合理安排海綿設施。

(4)一級工業園區

一級工業園區包括贛州市經開區新能源汽車城、贛州綜合保稅區物流園區、銅鋁產業組團、南康經開區鏡壩工業組團、水西產業基地等一級工業園區。該區域主要以新興產業為主,環境污染壓力小,應加快工業園區汙水處理站建設,提倡工業汙水處理後園區回用。

(5)二級工業園區

二級工業園區包括贛州市經開區蟠龍組團、湖邊產業組團、龍嶺產業組團、茅店組團、紅金組團等二級工業園區。該區域主要為有色金屬及深加工產業、稀土和鎢新材料等產業,區域內部重金屬對土壤和水體污染較為嚴重,建議將該區域年徑流總量控制率指標賦高值,將工業廢水、污水保留在工業園區範圍內不流出,另採取專項研究和專項措施對重金屬工業污水進行處理。

(6)低密度建設區

低密度建設區包括歐潭組團、沙石組團、新能源汽車科技園(北部)組團、水東組團、水西組團、儲潭組團、三江組團等,該區域毗鄰廣闊的非建設用地或散佈于非建設用地中間,自然生態基底較好,為該區域內部組團提供較好的海綿消解功能。同時,應注意農業面源污染、山洪等對這些組團的水環境和水安全的負面影響。

二、 海綿城市建設管控要求

1、管控單元劃分

依據贛州市海綿城市管控要求,將管控分區分為“行政區劃級海綿管控分區”、“片區級海綿管控分區”和“匯水片區級海綿管控分區”三級,保證贛州市海綿城市指標層層分解落實。

依據市轄區級行政範圍將贛州市中心城區劃分為A(章貢區)、B(蓉江新區)、C(經開區)、D(南康區)、E(贛縣區)5個行政海綿管控分區;5個行政海綿管控分區劃分為20個片區級海綿管控分區,代號為“A-1、B-1……”;17個片區級海綿管控分區分解為62個匯水片區級海綿管控分區,代號為“A-1-1、B-1-1…...”。

2、各管控區控制總指標

各片區級海綿管控分區及匯水片區級海綿管控分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及徑流污染控制率如下表所示。

表2:贛州市海綿城市片區級及匯水片區級年徑流總量控制率

一、 規劃措施與相關規劃銜接

 1、水生態措施

(1)水源複育

1)水源涵養

劃定中心城區週邊靠近山體區域的三個取水口上游為水源地涵養區,水源涵養區以提高森林水源涵養能力為目的,通過實施封山育林、造林補植和低效林改造等營林措施,保護和培育森林資源,增加植被覆蓋度,實現源頭複育。

2)藍線控制

編制《贛州市藍線控制規劃》,劃定贛江、貢江、章江、上猶江、章水等城市幹流,大橋河、樟木河等城市支流,山體沖溝、城市濕地、人工湖泊等水域藍線,依據《城市藍線管理辦法》進行管理。

(2)綠地調蓄

1)點、面綠地調蓄

海綿城市架構體系下綠地主要的作用在於調蓄與生態涵養,根據綠地是否以及如何承擔調蓄功能,將綠地分為:自身調蓄功能綠地、局部調蓄功能綠地、區域調蓄綠地、不具備調蓄功能的綠地四類。

2)綠道網路調蓄

結合穿越中心城區建設用地的綠道建設徑流污染隔離帶,使雨水徑流先進入綠道海綿設施調蓄、淨化後再匯入市政雨水管網,補充綠道景觀用水和植被養護用水的同時,降低雨水徑流總量及徑流雨水污染,形成依託于綠道建設的海綿調蓄、雨水淨化線狀網路。

(3)海綿佈局

海綿調蓄體:指包含較大水域、濕地等水要素的綠地。通過藍綠協同,串接聯通水系、湖面,結合水體佈置海綿調蓄設施,實現暴雨初期的雨水調蓄和淨化,形成“藍綠結合”的海綿調蓄。

海綿淨化設施:結合該類綠地規劃建設佈置海綿微型淨化設施,通過低影響開發理念的生物滯留設施等源頭“微型”儲蓄設施,結合雨水花園、種植池、滯留帶和樹池等形式,形成對於雨水的滲透與淨化。

2、水安全措施

對現狀排水防澇體系和規劃排水管網系統進行分析,建立截洪行泄、內澇防治、管網提升三級水安全體系,提升城市防洪排澇標準、完善排洪防澇設施、保證城市水安全。

(1)一級:截洪行泄

1)截洪邊界

規劃在贛州市中心城區臨近建設用地的主要山體周邊,劃定截洪邊界,邊界以外的山洪須通過截洪溝彙聚到排洪溝。一方面降低山體排水強度,減少對城市用地的威脅;同時,在截洪溝必要位置增加調蓄沉砂池,保證最終匯入城市幹流的山洪得到初步淨化。

2)行泄通道

城市行泄通道分為大型行泄通道、中型行泄通道和小型行泄通道。大型行泄通道主要指章江、貢江、上猶江等大型防洪河道;中型行泄通道主要指小型防洪河道、內河、主幹溝渠等,包括中央生態公園水系、桃源洞河、劉家坊河、楊梅河;小型行泄通道主要指配套消納城市調蓄容積的行泄通道。

3)河道防洪

河道防洪主要針對中心城區範圍內的章江、貢江兩江河道及河道兩側,依據贛州市五十年一遇的防洪標準,建設護岸和堤防,形成對河洪的控制。

(2)二級:內澇防治

分析贛州中心城區存在的幾十個易澇點的成因,採用綠色基礎設施和灰色基礎設施並用方法,建設“源、網、匯”三級排水防澇體系。針對需工程措施解決的內澇點,周邊地塊建設時應該嚴格遵守專項規劃中提出的要求,注意河底標高、河道規格、排澇水位、道路標高與場地的關係,如果建設中有設計變更,應提出專題論證。

1)老城區防澇措施

在現有雨水排除系統基礎上,對“超標降雨”產生的地面滿流、滯留澇水做出妥善安排,重點對現狀調研易澇點提出解決方案。主要措施包括:

構建內澇防治體系。根據主要水文單元排水通道排水能力評估結果,對不能滿足重現期主幹管渠提出改造措施,包括擴建排洪溝渠,安排澇水行泄通道、滯蓄設施等,規劃方案與道路、綠地建設相協調。

易澇點改造。在城市易澇風險點普查的基礎上,分析易澇點所處的地形地勢和周邊排水設施建設情況,結合片區排水設施改造提出主要的易澇點改造方案。

2)新城區防澇措施

強調新城區排水防澇系統與城市其他系統間的協同控制,優先考慮從源頭降低城市內澇風險,在城鎮防洪和雨水排放系統的基礎上構建完善的城市內澇防治系統,主要措施包括:

提高雨水排放系統建設標準。根據規劃確定的雨水系統設計標準進行規劃建設,並做好與建成區的協調。

優化豎向設計。合理劃定水文單元,科學安排場地豎向、排水走向的澇水行瀉通道,結合防洪防澇體系建設對場地豎向進行優化調整,減少規劃建設區的易澇點,防止規劃未建設區產生新的內澇點,從源頭降低建設區的洪澇風險。

進行水系綜合治理,做好水系藍線和澇水行泄、蓄滯空間規劃。

實施低影響開發策略,結合現狀重構建設區水文過程。

(3)三級:管網提升

1)管網標準提升

新建管網應滿足贛州市中心城區管渠設計重現期不低於2年,其中蓉江新區3年的標準。老城區合流制排水體制區域,加快合流制灌渠改造,通過截流幹管、溢流設施等建設,形成對內澇的有效防治。

3、水環境措施

(1)水質提升

1)水源保護區劃定

對位於建設密集地帶的河套、章貢和贛縣三個取水口,按照《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污染防治管理規定》劃定為水源保護區,嚴格管控水源保護區各種違法施工作業,必要時可增設保護協調區。

2)分區水質標準提升

結合《地表水環境品質標準》採取相應工程和管理措施,保證分區水質標準提升:規劃範圍內部水源一級保護區達到Ⅱ類標準;二級保護區水質力爭達到近Ⅱ類標準;保護區以外章江、貢江和贛江等主要河流及其下游約200米的支流水質達到Ⅲ類標準;小型河道和溪流達到近Ⅲ類標準。

3)黑臭水體整治

根據《住房城鄉建設部辦公廳、環境保護部辦公廳關於公佈全國城市黑臭水體排查情況的通知》建辦城函[2016]125號規定排查,贛州市現有5處黑臭水體存在污水、廢水直排、內源底泥釋放污染、富營養化嚴重、垃圾入池等問題。規劃在改造過程中首先建設截汙幹管,實現污水入網;其次塘池生態清淤,提升池底品質;最後建設步行生態棧道,提升景觀休閒環境。

4)重金屬污染區域隔離

對於存在重金屬污染的二類工業用地,在海綿詳細規劃中,對該類用地的年徑流總量空置率賦高值,將雨水留在該用地另進行專項規劃設計處理(指標不參與區域平衡);進行隔離屏障的建設,將企業及周邊的道路匯水與城市雨水系統相分離,儘量減少對於城市水體的污染;強化工業園工業廢水集中處理與綜合利用,推行清潔生產,提高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嚴格專案審批和排放標準;重點開展工業重金屬污染監測;編制流域環境綜合整治規劃,實施章江、貢江、上猶江為重點的水環境綜合整治工作;開展南康、章貢區段重金屬污染綜合整治專案。

5)農業面源污染防控

贛州市中心城區範圍內農業面源污染主要位於新能源汽車組團與南康區之間、中心城區取水點的上游。在規劃治理過程中一方面應加強源頭控制,通過推進測土配方等生態農業措施,減少贛州市各大流域農藥化肥使用量;另一方面實行過程阻斷,進行農田綜合整治,在改造現有農田溝渠的同時,加強生態溝渠建設,推進農業節水技術,通過節水控制減汙,推廣優化的水肥一體化技術,減少土壤養分流失和環境污染;同時,還需加強末端治理,在各大溪流上中游沿河佈設生態緩衝帶,防止污染物直接入河,並合理佈局建設田間生態池塘和人工濕地,加以淨化農田徑流。

6)河道環保疏浚

在外污染源基本得到控制的條件下,必須徹底清除內污染源——底泥污染,才能實現恢復重建水體生態系統。從防澇角度來說,河道清淤可恢復河道的過水能力,保證河道洩洪暢通。

(2)沉沙淨化

1)雨水旋流沉砂池

由於贛州降雨特性下帶入泥沙較多的初期雨水會帶來淤積等影響排水通暢的問題,與之附著的顆粒物在無氧作用下可能會產生惡臭。因此,規劃在空間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選擇支流雨水口設置旋流沉砂池,利用機械力控制水流流態與流速、加速沙粒的沉澱並使有機物隨水流帶走,降低匯入河流的雨水徑流攜帶的砂泥比例。

2)濕地淨化設施

保留天然濕地,有條件的區域可結合天然水域和綠地建設人工濕地公園,同時,可運用物理手段,結合各種水生植物和微生物消納作用進化污水,是一種高效的徑流污染控制設施。

(3)源頭截汙

1)汙水處理水質

根據《贛州中心城市排水專項規劃(2014-2030)》,汙水處理廠出水水質根據受納水體的環境容量,達到《城鎮汙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6)一級排放標準A標準或B標準。其中,水西白塔汙水處理廠、水東汙水處理廠、水西產業基地汙水處理廠、香港工業園北區汙水處理廠執行《城鎮汙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一級排放標準B標準;南康汙水處理廠、南康工業園汙水處理廠執行一級A標準。

2)截流幹管與溢流控制設施

針對合流制排水體制進行水質的管理提升,在改造合流制管網為截流式合流制管網的同時,加快完善現狀合流制管網靠近河岸的截流幹管和溢流設施的建設,保證晴天時污水全部通過截汙幹管進入汙水處理廠,雨天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統可以彙集部分雨水(尤其是污染重的初期雨水徑流)至汙水處理廠,當雨汙混合水量超過截流幹管輸水能力後,其超出部分通過溢流井泄入水體。

4、水資源措施

(1)水量保證

1)水廠規劃

根據上位總體規劃,規劃至2030年,贛州市中心城區共建成6座給水廠,總供水能力約129萬立方米/日。

2)水源地及應急水庫

規劃區內規劃主要城市供水水源地8處,其中4處為河流型水源地,分別為貢江取水口(新一水廠取水口和贛縣取水口)、龍華上猶江取水口、二水廠歐潭取水口、南康章水取水口;4處為水庫型水源地,分別為陡水水庫水源地、石硿子水庫應急水源地、南山水庫應急水源地及紅旗水庫應急水源地。

(2)雨水利用

城市雨水利用就是直接對天然降水進行收集、儲存並加以利用,新建居住社區、公建、工業企業等,設置雨水淨化利用系統,淨化後的雨水用於灌溉綠地、建築中水利用等;大型公共廣場、綠地等,設置雨水淨化利用系統,淨化後的雨水用於灌溉綠地、構造水體景觀等。

(3)再生回用

1)污水回用標準

根據《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標準》,至2030年贛州市再生水利用率需≥30%。根據《海綿城市績效考核與評價指標》,贛州市污水再生利用率在2020年達到10%、2030年達到20%。結合贛州中心城區實際情況,規劃各汙水處理廠需預留深度處理用地,適時建設中水(污水回用)系統。

2)污水回用物件分析

根據《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設計規範》(GB50335—2002),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物件分為五類:①農、林、漁業用水;②城市雜用水;③工業用水;④環境用水;⑤補充水源水。由於現狀贛州污水基本處理後直排入江,園區內部基本不存在低水質用水大戶,故在污水回用方面,應著重提升汙水處理品質,滿足工業和農業的回用要求,實現再生水利用率的提升。

5、水文化措施

整體理念:藍色三江水、海綿福壽城

贛州海綿規劃在福壽溝歷史積澱基礎上,提出“藍色三江水、海綿福壽城”的整體理念,通過前序章節海綿設施的落位,真正實現贛江、章江、貢江三大核心水系水生態優化、水安全保障、水環境改善、水資源涵養和水文化復興;同時,通過綠色基礎設施和灰色基礎設施的有效結合,通過各涉水專項規劃的有機銜接,有效貫徹和延續了福壽溝溝塘體系的生態調蓄理念,使其真正成為宜居宜業適遊生態的福壽之城。

(1)水塘治理

千年福壽溝之所以一直保證贛州的排水系統處於一個良好的格局,水塘的整體調蓄、削峰作用功不可沒。規劃提出除對於黑臭水體在冊的獅子塘、青年路3號、8號等5處水塘進行重點治理以外,對於現存河塘要盡力保護,一是保留現有河塘不被填埋,二是通過管道疏通、定期清淤、淨化治理,恢復水塘與市政管網的連接,提升水質和周邊水環境,恢復水塘功能,重現自然水塘格局。

(2)溝塘聯通

福壽溝將福壽二溝、水塘、城牆聯繫在一起,共同構成千年不澇的排水體系,贛州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應貫徹其“體系”理念,強化內部溝塘的回水與聯通,通過涵洞形式與周邊水系取得聯通,在部分標高不允許的情況下設立加壓泵,實現水體的生態迴圈。

(3)暗溝修復

近年來贛州城市改造和建設,福溝和壽溝被壓於建築物底下,明溝變暗溝,難以管護疏通,其排水功能不斷減弱,甚至完全失去功能。規劃建議對與現狀福壽溝進行排查,對於仍能發揮作用、有必要修復部分的暗溝進行修復,加固現有已經老化的城市排水設施,提高雨水的排放功能。

二、 近期目標與建設重點

1、近期建設目標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75號),對照住房城鄉建設部印發的《海綿城市建設績效評價與考核辦法(試行)》,制定贛州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近期建設的戰略目標為,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將75%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的海綿城市要求。

2、近期建設重點區域

參照海綿城市近期建設要求“近期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將75%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的海綿城市要求。”2020年,贛州市城市建成區為200平方公里,2020年20%面積(即40平方公里)達到75%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的海綿城市要求,結合上述近期建設重點區域確定原則,確定近期建設重點區域。

一、 海綿城市建設分區指引

1、自然生態空間格局構建及保護與修復要求

通過對贛州市自然生態空間本底“山、水、林、田、湖”的識別,結合《贛州市城市總體規劃綱要(2016-2030年)》提出的景觀格局,提出“三山、五江、八廊、多點”的贛州海綿城市自然生態安全保護格局。

(1)“三山”

“三山”主要指中心城區東側武夷山脈、南側南嶺山脈和北側三陽山為主的山脈。

海綿自然生態空間保護中,“山”主要實現整體的森林涵養和生態屏障,保證山體和林地不被破壞、保證植被和森林覆蓋率在現有基礎上逐年遞增,實現贛州創建森林城市的目標;通過截洪邊界線以上截洪溝的落實以及山體洩洪通道的保障,最大限度避免山體自然災害的發生以及對城市的影響。

(2)“五江”

“五江”指穿越贛州市中心城區的贛江、章江、貢江、章水、上猶江五條主要河道。

海綿自然生態空間保護主要針對“五江”所承擔城市的城市取水安全功能的保護。通過劃定城郊區取水口水源涵養地、城區取水口水源保護區保障城市取水安全;著重把控雨水徑流污染、農業及重金屬面源污染,支流及坑塘水質提升,再生水排放標準控制實現主要河道水體品質達標;劃定不同等級河流的河道藍線,實現對於河道周邊城市建設的控制。

(3)“八廊”

“八廊”主要指城市中心區範圍內的八大生態廊道,分別為上猶江-章江廊道、贛江廊道、貢江廊道、平江廊道、桃江廊道、九連山廊道、羅霄山廊道和武夷山廊道。

增加或增寬沿道路綠化林帶,建造生物涵洞,形成自然——人工生態廊道,提高生態系統連通性,降低其對生態系統的干擾;人工——自然生態廊道應著重自然保護區和人工緩衝區的構建,以維持複雜多樣的的生境,有利於抗擊多樣化的自然災害和環境污染。

(4)“多點”

“多點”主要指散佈在中心城區範圍內部的綠地及水系。包括城市核心綠帶、中央公園,“五江”以外的城市支流等。

“多點”是中心城區各組團級別的海綿中心,通過點的串接實現整體海綿綜合調蓄效率的發揮。首先,保證城市內部坑塘水系、湖面的保護、治理和聯通,實現城市內部水系統的良性迴圈;加強對水系周邊的綠地保護,為水生態營造打下良好基礎;在綠地整體保護的基礎上佈置低影響開發措施,實現城市的綜合調蓄,為城市整體的海綿架構打下良好的基礎。

2、分區建設指引

為了便於海綿規劃建設管理,依據市轄區級行政範圍,將中心城區劃分為章貢區、經開區、南康區和贛縣區四個行政海綿管控分區。在此基礎上,結合《贛州市城市總體規劃綱要(2016—2030年)》確定的功能組團分區,綜合考慮山體、天然水系和重大基礎設施的阻隔作用,將《贛州市中心城區排水(雨水)防澇綜合規劃(2014-2030)》確定的規劃排水分區整合成片區級海綿管控分區。

各片區級管控分區根據不同類型下墊面、結合總體規劃的用地功能等因素劃歸為六大海綿建設分區,分別為規劃新區、已建城市新區、老城區及其他居住組團、一級工業園區、二級工業園區和低密度建設區等六大類,制定相應建設指引和指導要求。

(1)規劃新區

規劃新區主要指蓉江新區,包含文教新區組團、蓉江金融商務組團、潭口組團,該區域是贛州市未來的主中心和核心區,以發展現代服務業為主導功能、建設高端商務金融和高檔Mall為一體的中心區。該區目前屬於用地開發前期階段,海綿建設基礎條件好,應按照海綿新區建設思路,用高標準、嚴要求,用海綿新理念和指標要求去規劃建設,建成有贛州特色“海綿城市”新範本。

(2)已建城市新區

已建城市新區主要指章江組團,是贛州市近些年的城市開發建設重點,該區內大部分用地已開發建設,建設標準較高,設施較為齊全,但仍然存在內澇積水點多、硬質鋪裝面廣、調蓄設施缺乏、城市綠地道路等未結合海綿理念建設等問題。海綿專項規劃將該區劃分為建成區和未建設區,按照不同的建設要求進行改造和建設,通過海綿城市統籌協調,將章江組團真正打造為宜居宜業的城市中心區。

(3)老城區及其他居住組團

老城區及其他居住組團主要指指河套老城區、鳳崗組團、湖邊產業組團、南康老城組團、梅林組團等以居住為主功能組團,該區域應結合住宅社區景觀設計、建築佈局、景觀水體、廣場等,按照海綿建築與社區的建設要求合理安排海綿設施。

(4)一級工業園區

一級工業園區包括贛州市經開區新能源汽車城、贛州綜合保稅區物流園區、銅鋁產業組團、南康經開區鏡壩工業組團、水西產業基地等一級工業園區。該區域主要以新興產業為主,環境污染壓力小,應加快工業園區汙水處理站建設,提倡工業汙水處理後園區回用。

(5)二級工業園區

二級工業園區包括贛州市經開區蟠龍組團、湖邊產業組團、龍嶺產業組團、茅店組團、紅金組團等二級工業園區。該區域主要為有色金屬及深加工產業、稀土和鎢新材料等產業,區域內部重金屬對土壤和水體污染較為嚴重,建議將該區域年徑流總量控制率指標賦高值,將工業廢水、污水保留在工業園區範圍內不流出,另採取專項研究和專項措施對重金屬工業污水進行處理。

(6)低密度建設區

低密度建設區包括歐潭組團、沙石組團、新能源汽車科技園(北部)組團、水東組團、水西組團、儲潭組團、三江組團等,該區域毗鄰廣闊的非建設用地或散佈于非建設用地中間,自然生態基底較好,為該區域內部組團提供較好的海綿消解功能。同時,應注意農業面源污染、山洪等對這些組團的水環境和水安全的負面影響。

二、 海綿城市建設管控要求

1、管控單元劃分

依據贛州市海綿城市管控要求,將管控分區分為“行政區劃級海綿管控分區”、“片區級海綿管控分區”和“匯水片區級海綿管控分區”三級,保證贛州市海綿城市指標層層分解落實。

依據市轄區級行政範圍將贛州市中心城區劃分為A(章貢區)、B(蓉江新區)、C(經開區)、D(南康區)、E(贛縣區)5個行政海綿管控分區;5個行政海綿管控分區劃分為20個片區級海綿管控分區,代號為“A-1、B-1……”;17個片區級海綿管控分區分解為62個匯水片區級海綿管控分區,代號為“A-1-1、B-1-1…...”。

2、各管控區控制總指標

各片區級海綿管控分區及匯水片區級海綿管控分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及徑流污染控制率如下表所示。

表2:贛州市海綿城市片區級及匯水片區級年徑流總量控制率

一、 規劃措施與相關規劃銜接

 1、水生態措施

(1)水源複育

1)水源涵養

劃定中心城區週邊靠近山體區域的三個取水口上游為水源地涵養區,水源涵養區以提高森林水源涵養能力為目的,通過實施封山育林、造林補植和低效林改造等營林措施,保護和培育森林資源,增加植被覆蓋度,實現源頭複育。

2)藍線控制

編制《贛州市藍線控制規劃》,劃定贛江、貢江、章江、上猶江、章水等城市幹流,大橋河、樟木河等城市支流,山體沖溝、城市濕地、人工湖泊等水域藍線,依據《城市藍線管理辦法》進行管理。

(2)綠地調蓄

1)點、面綠地調蓄

海綿城市架構體系下綠地主要的作用在於調蓄與生態涵養,根據綠地是否以及如何承擔調蓄功能,將綠地分為:自身調蓄功能綠地、局部調蓄功能綠地、區域調蓄綠地、不具備調蓄功能的綠地四類。

2)綠道網路調蓄

結合穿越中心城區建設用地的綠道建設徑流污染隔離帶,使雨水徑流先進入綠道海綿設施調蓄、淨化後再匯入市政雨水管網,補充綠道景觀用水和植被養護用水的同時,降低雨水徑流總量及徑流雨水污染,形成依託于綠道建設的海綿調蓄、雨水淨化線狀網路。

(3)海綿佈局

海綿調蓄體:指包含較大水域、濕地等水要素的綠地。通過藍綠協同,串接聯通水系、湖面,結合水體佈置海綿調蓄設施,實現暴雨初期的雨水調蓄和淨化,形成“藍綠結合”的海綿調蓄。

海綿淨化設施:結合該類綠地規劃建設佈置海綿微型淨化設施,通過低影響開發理念的生物滯留設施等源頭“微型”儲蓄設施,結合雨水花園、種植池、滯留帶和樹池等形式,形成對於雨水的滲透與淨化。

2、水安全措施

對現狀排水防澇體系和規劃排水管網系統進行分析,建立截洪行泄、內澇防治、管網提升三級水安全體系,提升城市防洪排澇標準、完善排洪防澇設施、保證城市水安全。

(1)一級:截洪行泄

1)截洪邊界

規劃在贛州市中心城區臨近建設用地的主要山體周邊,劃定截洪邊界,邊界以外的山洪須通過截洪溝彙聚到排洪溝。一方面降低山體排水強度,減少對城市用地的威脅;同時,在截洪溝必要位置增加調蓄沉砂池,保證最終匯入城市幹流的山洪得到初步淨化。

2)行泄通道

城市行泄通道分為大型行泄通道、中型行泄通道和小型行泄通道。大型行泄通道主要指章江、貢江、上猶江等大型防洪河道;中型行泄通道主要指小型防洪河道、內河、主幹溝渠等,包括中央生態公園水系、桃源洞河、劉家坊河、楊梅河;小型行泄通道主要指配套消納城市調蓄容積的行泄通道。

3)河道防洪

河道防洪主要針對中心城區範圍內的章江、貢江兩江河道及河道兩側,依據贛州市五十年一遇的防洪標準,建設護岸和堤防,形成對河洪的控制。

(2)二級:內澇防治

分析贛州中心城區存在的幾十個易澇點的成因,採用綠色基礎設施和灰色基礎設施並用方法,建設“源、網、匯”三級排水防澇體系。針對需工程措施解決的內澇點,周邊地塊建設時應該嚴格遵守專項規劃中提出的要求,注意河底標高、河道規格、排澇水位、道路標高與場地的關係,如果建設中有設計變更,應提出專題論證。

1)老城區防澇措施

在現有雨水排除系統基礎上,對“超標降雨”產生的地面滿流、滯留澇水做出妥善安排,重點對現狀調研易澇點提出解決方案。主要措施包括:

構建內澇防治體系。根據主要水文單元排水通道排水能力評估結果,對不能滿足重現期主幹管渠提出改造措施,包括擴建排洪溝渠,安排澇水行泄通道、滯蓄設施等,規劃方案與道路、綠地建設相協調。

易澇點改造。在城市易澇風險點普查的基礎上,分析易澇點所處的地形地勢和周邊排水設施建設情況,結合片區排水設施改造提出主要的易澇點改造方案。

2)新城區防澇措施

強調新城區排水防澇系統與城市其他系統間的協同控制,優先考慮從源頭降低城市內澇風險,在城鎮防洪和雨水排放系統的基礎上構建完善的城市內澇防治系統,主要措施包括:

提高雨水排放系統建設標準。根據規劃確定的雨水系統設計標準進行規劃建設,並做好與建成區的協調。

優化豎向設計。合理劃定水文單元,科學安排場地豎向、排水走向的澇水行瀉通道,結合防洪防澇體系建設對場地豎向進行優化調整,減少規劃建設區的易澇點,防止規劃未建設區產生新的內澇點,從源頭降低建設區的洪澇風險。

進行水系綜合治理,做好水系藍線和澇水行泄、蓄滯空間規劃。

實施低影響開發策略,結合現狀重構建設區水文過程。

(3)三級:管網提升

1)管網標準提升

新建管網應滿足贛州市中心城區管渠設計重現期不低於2年,其中蓉江新區3年的標準。老城區合流制排水體制區域,加快合流制灌渠改造,通過截流幹管、溢流設施等建設,形成對內澇的有效防治。

3、水環境措施

(1)水質提升

1)水源保護區劃定

對位於建設密集地帶的河套、章貢和贛縣三個取水口,按照《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污染防治管理規定》劃定為水源保護區,嚴格管控水源保護區各種違法施工作業,必要時可增設保護協調區。

2)分區水質標準提升

結合《地表水環境品質標準》採取相應工程和管理措施,保證分區水質標準提升:規劃範圍內部水源一級保護區達到Ⅱ類標準;二級保護區水質力爭達到近Ⅱ類標準;保護區以外章江、貢江和贛江等主要河流及其下游約200米的支流水質達到Ⅲ類標準;小型河道和溪流達到近Ⅲ類標準。

3)黑臭水體整治

根據《住房城鄉建設部辦公廳、環境保護部辦公廳關於公佈全國城市黑臭水體排查情況的通知》建辦城函[2016]125號規定排查,贛州市現有5處黑臭水體存在污水、廢水直排、內源底泥釋放污染、富營養化嚴重、垃圾入池等問題。規劃在改造過程中首先建設截汙幹管,實現污水入網;其次塘池生態清淤,提升池底品質;最後建設步行生態棧道,提升景觀休閒環境。

4)重金屬污染區域隔離

對於存在重金屬污染的二類工業用地,在海綿詳細規劃中,對該類用地的年徑流總量空置率賦高值,將雨水留在該用地另進行專項規劃設計處理(指標不參與區域平衡);進行隔離屏障的建設,將企業及周邊的道路匯水與城市雨水系統相分離,儘量減少對於城市水體的污染;強化工業園工業廢水集中處理與綜合利用,推行清潔生產,提高工業用水重複利用率;嚴格專案審批和排放標準;重點開展工業重金屬污染監測;編制流域環境綜合整治規劃,實施章江、貢江、上猶江為重點的水環境綜合整治工作;開展南康、章貢區段重金屬污染綜合整治專案。

5)農業面源污染防控

贛州市中心城區範圍內農業面源污染主要位於新能源汽車組團與南康區之間、中心城區取水點的上游。在規劃治理過程中一方面應加強源頭控制,通過推進測土配方等生態農業措施,減少贛州市各大流域農藥化肥使用量;另一方面實行過程阻斷,進行農田綜合整治,在改造現有農田溝渠的同時,加強生態溝渠建設,推進農業節水技術,通過節水控制減汙,推廣優化的水肥一體化技術,減少土壤養分流失和環境污染;同時,還需加強末端治理,在各大溪流上中游沿河佈設生態緩衝帶,防止污染物直接入河,並合理佈局建設田間生態池塘和人工濕地,加以淨化農田徑流。

6)河道環保疏浚

在外污染源基本得到控制的條件下,必須徹底清除內污染源——底泥污染,才能實現恢復重建水體生態系統。從防澇角度來說,河道清淤可恢復河道的過水能力,保證河道洩洪暢通。

(2)沉沙淨化

1)雨水旋流沉砂池

由於贛州降雨特性下帶入泥沙較多的初期雨水會帶來淤積等影響排水通暢的問題,與之附著的顆粒物在無氧作用下可能會產生惡臭。因此,規劃在空間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選擇支流雨水口設置旋流沉砂池,利用機械力控制水流流態與流速、加速沙粒的沉澱並使有機物隨水流帶走,降低匯入河流的雨水徑流攜帶的砂泥比例。

2)濕地淨化設施

保留天然濕地,有條件的區域可結合天然水域和綠地建設人工濕地公園,同時,可運用物理手段,結合各種水生植物和微生物消納作用進化污水,是一種高效的徑流污染控制設施。

(3)源頭截汙

1)汙水處理水質

根據《贛州中心城市排水專項規劃(2014-2030)》,汙水處理廠出水水質根據受納水體的環境容量,達到《城鎮汙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6)一級排放標準A標準或B標準。其中,水西白塔汙水處理廠、水東汙水處理廠、水西產業基地汙水處理廠、香港工業園北區汙水處理廠執行《城鎮汙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GB18918-2002)一級排放標準B標準;南康汙水處理廠、南康工業園汙水處理廠執行一級A標準。

2)截流幹管與溢流控制設施

針對合流制排水體制進行水質的管理提升,在改造合流制管網為截流式合流制管網的同時,加快完善現狀合流制管網靠近河岸的截流幹管和溢流設施的建設,保證晴天時污水全部通過截汙幹管進入汙水處理廠,雨天截流式合流制排水系統可以彙集部分雨水(尤其是污染重的初期雨水徑流)至汙水處理廠,當雨汙混合水量超過截流幹管輸水能力後,其超出部分通過溢流井泄入水體。

4、水資源措施

(1)水量保證

1)水廠規劃

根據上位總體規劃,規劃至2030年,贛州市中心城區共建成6座給水廠,總供水能力約129萬立方米/日。

2)水源地及應急水庫

規劃區內規劃主要城市供水水源地8處,其中4處為河流型水源地,分別為貢江取水口(新一水廠取水口和贛縣取水口)、龍華上猶江取水口、二水廠歐潭取水口、南康章水取水口;4處為水庫型水源地,分別為陡水水庫水源地、石硿子水庫應急水源地、南山水庫應急水源地及紅旗水庫應急水源地。

(2)雨水利用

城市雨水利用就是直接對天然降水進行收集、儲存並加以利用,新建居住社區、公建、工業企業等,設置雨水淨化利用系統,淨化後的雨水用於灌溉綠地、建築中水利用等;大型公共廣場、綠地等,設置雨水淨化利用系統,淨化後的雨水用於灌溉綠地、構造水體景觀等。

(3)再生回用

1)污水回用標準

根據《國家生態園林城市標準》,至2030年贛州市再生水利用率需≥30%。根據《海綿城市績效考核與評價指標》,贛州市污水再生利用率在2020年達到10%、2030年達到20%。結合贛州中心城區實際情況,規劃各汙水處理廠需預留深度處理用地,適時建設中水(污水回用)系統。

2)污水回用物件分析

根據《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設計規範》(GB50335—2002),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物件分為五類:①農、林、漁業用水;②城市雜用水;③工業用水;④環境用水;⑤補充水源水。由於現狀贛州污水基本處理後直排入江,園區內部基本不存在低水質用水大戶,故在污水回用方面,應著重提升汙水處理品質,滿足工業和農業的回用要求,實現再生水利用率的提升。

5、水文化措施

整體理念:藍色三江水、海綿福壽城

贛州海綿規劃在福壽溝歷史積澱基礎上,提出“藍色三江水、海綿福壽城”的整體理念,通過前序章節海綿設施的落位,真正實現贛江、章江、貢江三大核心水系水生態優化、水安全保障、水環境改善、水資源涵養和水文化復興;同時,通過綠色基礎設施和灰色基礎設施的有效結合,通過各涉水專項規劃的有機銜接,有效貫徹和延續了福壽溝溝塘體系的生態調蓄理念,使其真正成為宜居宜業適遊生態的福壽之城。

(1)水塘治理

千年福壽溝之所以一直保證贛州的排水系統處於一個良好的格局,水塘的整體調蓄、削峰作用功不可沒。規劃提出除對於黑臭水體在冊的獅子塘、青年路3號、8號等5處水塘進行重點治理以外,對於現存河塘要盡力保護,一是保留現有河塘不被填埋,二是通過管道疏通、定期清淤、淨化治理,恢復水塘與市政管網的連接,提升水質和周邊水環境,恢復水塘功能,重現自然水塘格局。

(2)溝塘聯通

福壽溝將福壽二溝、水塘、城牆聯繫在一起,共同構成千年不澇的排水體系,贛州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應貫徹其“體系”理念,強化內部溝塘的回水與聯通,通過涵洞形式與周邊水系取得聯通,在部分標高不允許的情況下設立加壓泵,實現水體的生態迴圈。

(3)暗溝修復

近年來贛州城市改造和建設,福溝和壽溝被壓於建築物底下,明溝變暗溝,難以管護疏通,其排水功能不斷減弱,甚至完全失去功能。規劃建議對與現狀福壽溝進行排查,對於仍能發揮作用、有必要修復部分的暗溝進行修復,加固現有已經老化的城市排水設施,提高雨水的排放功能。

二、 近期目標與建設重點

1、近期建設目標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75號),對照住房城鄉建設部印發的《海綿城市建設績效評價與考核辦法(試行)》,制定贛州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近期建設的戰略目標為,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將75%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的海綿城市要求。

2、近期建設重點區域

參照海綿城市近期建設要求“近期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將75%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的海綿城市要求。”2020年,贛州市城市建成區為200平方公里,2020年20%面積(即40平方公里)達到75%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的海綿城市要求,結合上述近期建設重點區域確定原則,確定近期建設重點區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