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相較於江南皮鞋廠的黃鶴,江南水泥廠和京特博士的名字鮮為人知

德國人卡爾·京特博士于1903年8月11日出生於中國唐山, 幼時接受了中國文化的啟蒙教育, 少年時期又接受了系統的西方教育。 取得工學博士學位後, 1935年7月卡爾·京特回到唐山, 在父親經營的陶瓷廠裡工作。

1937年11月底, 日軍迫近南京棲霞山, 江南水泥公司(也稱江南水泥廠)開工投產一事只得停頓。 公司決定利用德國、丹麥是二戰中的“軸心國”和中立國的關係, 商請兩國出售機器設備的洋行代表赴廠, 協同留廠人員保護工廠。 在德籍人選方面, 公司董事會想到了與中國有著世代友誼的德國京特家族。 公司常務董事袁心武(袁世凱的次子)找到了卡爾·京特。 但對於能否達到護廠的目的, 京特也並無把握。 1937年12月5日, 京特、辛德貝格一行4人終於到達了位於棲霞山的江南水泥公司。

1937年12月9日、11日以後, 日軍第16師團、第13師團先後入侵棲霞地區。 日軍佔領棲霞後, 屠殺、縱火成了一種模式, 12月13日南京被日軍佔領後, 日軍又在南京城鄉大規模地掃蕩, 搜捕和屠殺“殘敗兵”。 身無居所的棲霞難民為了躲避殺戮, 紛紛來到由卡爾·京特和辛德貝格保護下的江南水泥公司。

為了保證難民在廠裡有序生活, 卡爾·京特、辛德貝格等人緊急商量決定設立難民營。 從1937年12月11日開始, 江南水泥公司大量接收難民進廠。 顏景和記載:“職因同屬國人, 為良心所驅使, 不得不設法收容, 自十一日起至三月下旬止, 共收容難民一萬五千之多。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