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沒有青龍偃月,也無赤兔寶馬,人人皆知的關羽形象居然是騙人的?

世人皆知關羽, 從“溫酒斬華雄”的英邁到“千里走單騎”的忠義, 從遍佈世界的關帝廟到香港影視劇裡警察局供奉的香案, 不知不覺中, 我們已經把關羽當成神去看待。 得益於《三國演義》的生動描寫, 使得關羽成為了“忠義”形象的化身, 歷代的統治者均大力提倡。 根據統計, 歷史上一共有16位皇帝32次加封關羽, 其地位“侯而王, 王而帝, 帝而聖, 聖而天”, 最終成為現在大家所熟知的“關羽大帝”。

手持並非青龍偃月刀

我們口口相傳的“關羽大帝”不僅僅至於忠義, 其相貌的刻畫也十分出彩。 《三國演義》中描述關羽的外貌為:“身長九尺, 髯長二尺, 面若重棗, 唇若塗脂, 丹鳳眼、臥蠶眉, 相貌堂堂, 威風凜凜。 其丹鳳眼和臥蠶眉乃世間罕見, 鳳眼生威, 臥蠶似霧, 英氣逼人, 霸氣十足。 ”這樣的形象, 放在哪個年代都是一等一的硬漢。

遊戲《全民英傑傳》中的關羽形象

但是, 上文所述終究是小說中的一部分描述, 歷史上的關羽, 可不見得真就如此。

青龍偃月刀與丈八蛇矛相媲美, 它們在小說中, 先後通過主人戰績成名, 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揚名於天下。 《三國演義》小說中第一回中描述:“雲長造青龍偃月刀, 又名‘冷豔鋸’, 重八十二斤。 ”由此展開,

作者在《三國演義》中還圍繞著青龍偃月刀設計了一系列情節, 讓人們真正把這把武器與關羽放在同等高度上。

在漢初, 人們還是以劍為主, 隨後的西漢時出現的厚重尖利的“環首刀”在軍事武器中的地位逐漸的代替了劍。 所以, 《中國兵器史稿》中提到:“重刀之習,

起於漢代”。 到了三國時期, 刀已經成了當時軍隊裝備的短兵器中最重要的武器。

三國時期人們主要使用的是窄而直的刀具, 長1米左右, 刀背堅厚, 帶有不易分辨的少許內彎和血槽, 尾部有整體鑄造的鐵環, 環首可纏布條於手腕, 防止刀從手中脫落。 軍隊中大量使用的短兵器只有刀, 步兵的常見裝備便是環口刀配長楯。 所以在三國時期, 並沒有名為“偃月刀”的形制兵器。

《刀劍錄》有很多關於鑄刀劍的記載:“孫權在黃武五年造刀一萬口, 劉備造刀五千口, 司馬炎造刀八千口。 ”但這裡所言的刀, 只是如上文所述的單手刀, 而非“青龍偃月刀”。 事實上, 當時的鑄造技術也無法支撐工匠們打造一把寬刃大刀出來。

歷史上的“掩月刀”

真正的偃月刀在唐代才出現, 同時偃月刀的名字也是從“掩月刀”中演變而來, 作為重型兵器, 偃月刀劈砍的威力巨大, 但因太過笨重且製造成本昂貴, 在格鬥戰場並不普及, 更多用在演武、陣列和操練時顯示軍威, 或成為宮殿侍衛和鹵簿的儀仗兵器, 在清代早期甚至變成了武舉考核臂力的道具。

另外,在《三國志》中關於關羽武器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曹公使張遼及關羽為先鋒,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這其中的一個“刺”字讓人琢磨不透,如果關羽使用的是刀具的話,更常規的用詞應該是“劈”或“砍”。但動作是刺的話,大多則為矛類兵器,而非大刀。值得一提的是,在三國時期,矛類兵器因為簡單實用始終在改良,所以軍隊配置量很大,只不過由於當時步兵作戰比較多,所以戟的應用範圍要比矛高上不少。

這些都說明了,關羽當時可能使用的不是青龍偃月刀,而是另外的武器。在冷兵器時代,一般而言,戰場對敵時使用的武器,要以輕便趁手,利於使用者發揮武藝為大原則。所以,就這一層意義上來說,青龍偃月刀雖符合英雄人物的定位,卻未必適用於戰場對敵。

坐騎不是赤兔寶馬

除了青龍偃月刀之外,關羽身上另外一個標籤便是赤兔寶馬了。

《三國演義》第三回中寫道:

卓曰:“汝將何以說之?”肅曰:“某聞主公有名馬一匹,號曰赤兔,日行千里。須得此馬,再用金珠,以利結其心。某更進說詞,呂布必反丁原,來投主公矣。”卓問李儒曰:“此言可乎?”儒曰:“主公欲取天下,何惜一馬!”卓欣然與之,更與黃金一千兩、明珠數十顆、玉帶一條。

以上是小說中對於赤兔馬的描述,而赤兔馬第一次出現在史書中《曹瞞傳》中,雖然此書大多為描寫負面的曹操,內容背負過多的偏見。但關於赤兔,依然可以拿來考鑒一番。書中描述呂布逃出長安投奔袁紹,袁紹安排他攻打黑山軍的首領張燕,呂布大獲全勝。

隨即,裴松之引《曹瞞傳》作注:“時人語曰:‘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同時,《三國志》呂布傳中也對赤兔馬有著高度的贊許:“布有良馬曰赤兔。”

《相馬經》現存殘片77行,包括經、傳、故訓三部分。

“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赤兔馬一直是好馬的代表,可日行千里,還能夜走八百。這其中的兔並不是指兔子的速度,根據《相馬經》中所言,相馬的第一步就是看馬的頭部,因為頭部是馬的品種、品質、體能、齒口最明顯的外部表現。古人依據馬的頭部形狀,形象地將馬分為直頭、兔頭、凹頭、楔頭、半兔頭等幾種。所謂的赤兔馬的“兔”,應當是指馬的頭形。

在呂布敗亡之後,《三國志》失去了對赤兔馬的記載,而在《三國演義》中,赤兔馬被曹操送給關羽,最終在敗走麥城後絕食而死。

事實上,赤兔馬並沒有陪伴關羽到最後,也可能關羽從來沒有得到過它。

戰馬出生1個多月可以覓食,2個月後脫去乳毛,4到6個月斷奶,1年後成長為一歲駒,2歲半之前發育成熟骨頭封閉,達到最佳騎乘年齡,這種狀態可以一直保持到10歲左右,再往後它的循環系統變差,關節開始腫脹,步入暮年期。馬的壽命一般為30到35歲,通常只能使用到20歲,這相當於人類的五六十歲。

遊戲《全民英傑傳》中,關羽和呂布坐騎皆為赤兔

接下來算下赤兔馬的年齡,如果這匹馬是董卓所有,那麼在西元192年,董卓被呂布所殺時,這匹馬已經成年了,成年的馬年齡大概3-6歲。而到後來赤兔馬被關羽所得後,關羽被孫權所殺。這裡已經來到了西元220年,前後28年的時間裡,這匹馬即便是最小的歲數也應該在31歲了。在這個年齡的馬匹已經不適合騎乘,接近生命的盡頭了。

那麼關羽作為一個久征沙場的老兵,自然不可能騎著一匹苟延殘喘的老馬去戰場打架,應該是選擇另外的坐騎。而赤兔馬絕食而死,則是小說為了渲染忠義色彩所作出的改動。

人無完人,關羽並非聖人

作為一名千古名將,關羽在各個遊戲、影視作品中都有出現,在最近大火的《全民英傑傳》中,我們可以看到關羽依然以忠義、誠信、勇敢的形象出現。但在歷史上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物,關羽終究是有缺點的。

《全民英傑傳》中對於關羽的描述

關羽的之所以能成為一代大將,身上必然擁有不少奇特之處,但是最為奇特的是他的性格孤高自負。史書上描述關羽“剛而自矜”、“性頗自負”,當然自負到自矜也是少見。關羽這個性格特點,其實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表露無疑,諸葛亮曾對劉備說:“雲長平生傲上而不忍下”,但世人只看到關羽的忠肝義膽,卻忽略了他性格上的缺陷。

所謂的傲上而不忍下則是說關羽自認能力超人,對劉備雖然沒有表現出傲氣,但在同輩面前卻表現出高人一等的高傲。在這裡,《三國演義》將關羽的自負當成一個特點來進行描述,甚至出現了關羽不顧駐守荊州的軍職,一心要入川與馬超決鬥的情節。

而在二十四年黃忠在漢中歸降,劉備和諸葛亮有意立黃忠、關羽、張飛等人為五虎上將,卻擔心關羽不恥與黃忠為伍。《三國志·黃忠傳》:諸葛亮說先主曰:“馬、張在近,親見其功,尚可喻指;關遙聞之,恐必不悅。”

當然,凡是高傲自負的人都有著一身過人的本領,否則就是狂妄自大了。關羽曾自豪地稱讚自己:“天下英雄,聞吾之名,盡皆縮頸而奔。”這個時候,關羽已經名聲遠揚了。而早在關羽尚未成名時,曹操也對其贊許不已,一生都對其懷有賞識之意,直到關羽死後,曹操都要感歎:“關將軍真天神也!”。

上文中的這些描述,是否會讓你對關羽這個傳奇人物感到一絲失望?但終究《三國演義》是一部文學作品,而不是一本史書。中間所發生的情節,只要大體無誤,作者有著一定的責任將作品加工,讓整個故事更為豐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三國演義》產於明代,流傳至今。羅貫中先生筆下的關羽,使得世人熟知忠義,以關羽為榜樣,這樣的結局其實也不差,不是麼?

在清代早期甚至變成了武舉考核臂力的道具。

另外,在《三國志》中關於關羽武器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曹公使張遼及關羽為先鋒,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這其中的一個“刺”字讓人琢磨不透,如果關羽使用的是刀具的話,更常規的用詞應該是“劈”或“砍”。但動作是刺的話,大多則為矛類兵器,而非大刀。值得一提的是,在三國時期,矛類兵器因為簡單實用始終在改良,所以軍隊配置量很大,只不過由於當時步兵作戰比較多,所以戟的應用範圍要比矛高上不少。

這些都說明了,關羽當時可能使用的不是青龍偃月刀,而是另外的武器。在冷兵器時代,一般而言,戰場對敵時使用的武器,要以輕便趁手,利於使用者發揮武藝為大原則。所以,就這一層意義上來說,青龍偃月刀雖符合英雄人物的定位,卻未必適用於戰場對敵。

坐騎不是赤兔寶馬

除了青龍偃月刀之外,關羽身上另外一個標籤便是赤兔寶馬了。

《三國演義》第三回中寫道:

卓曰:“汝將何以說之?”肅曰:“某聞主公有名馬一匹,號曰赤兔,日行千里。須得此馬,再用金珠,以利結其心。某更進說詞,呂布必反丁原,來投主公矣。”卓問李儒曰:“此言可乎?”儒曰:“主公欲取天下,何惜一馬!”卓欣然與之,更與黃金一千兩、明珠數十顆、玉帶一條。

以上是小說中對於赤兔馬的描述,而赤兔馬第一次出現在史書中《曹瞞傳》中,雖然此書大多為描寫負面的曹操,內容背負過多的偏見。但關於赤兔,依然可以拿來考鑒一番。書中描述呂布逃出長安投奔袁紹,袁紹安排他攻打黑山軍的首領張燕,呂布大獲全勝。

隨即,裴松之引《曹瞞傳》作注:“時人語曰:‘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同時,《三國志》呂布傳中也對赤兔馬有著高度的贊許:“布有良馬曰赤兔。”

《相馬經》現存殘片77行,包括經、傳、故訓三部分。

“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赤兔馬一直是好馬的代表,可日行千里,還能夜走八百。這其中的兔並不是指兔子的速度,根據《相馬經》中所言,相馬的第一步就是看馬的頭部,因為頭部是馬的品種、品質、體能、齒口最明顯的外部表現。古人依據馬的頭部形狀,形象地將馬分為直頭、兔頭、凹頭、楔頭、半兔頭等幾種。所謂的赤兔馬的“兔”,應當是指馬的頭形。

在呂布敗亡之後,《三國志》失去了對赤兔馬的記載,而在《三國演義》中,赤兔馬被曹操送給關羽,最終在敗走麥城後絕食而死。

事實上,赤兔馬並沒有陪伴關羽到最後,也可能關羽從來沒有得到過它。

戰馬出生1個多月可以覓食,2個月後脫去乳毛,4到6個月斷奶,1年後成長為一歲駒,2歲半之前發育成熟骨頭封閉,達到最佳騎乘年齡,這種狀態可以一直保持到10歲左右,再往後它的循環系統變差,關節開始腫脹,步入暮年期。馬的壽命一般為30到35歲,通常只能使用到20歲,這相當於人類的五六十歲。

遊戲《全民英傑傳》中,關羽和呂布坐騎皆為赤兔

接下來算下赤兔馬的年齡,如果這匹馬是董卓所有,那麼在西元192年,董卓被呂布所殺時,這匹馬已經成年了,成年的馬年齡大概3-6歲。而到後來赤兔馬被關羽所得後,關羽被孫權所殺。這裡已經來到了西元220年,前後28年的時間裡,這匹馬即便是最小的歲數也應該在31歲了。在這個年齡的馬匹已經不適合騎乘,接近生命的盡頭了。

那麼關羽作為一個久征沙場的老兵,自然不可能騎著一匹苟延殘喘的老馬去戰場打架,應該是選擇另外的坐騎。而赤兔馬絕食而死,則是小說為了渲染忠義色彩所作出的改動。

人無完人,關羽並非聖人

作為一名千古名將,關羽在各個遊戲、影視作品中都有出現,在最近大火的《全民英傑傳》中,我們可以看到關羽依然以忠義、誠信、勇敢的形象出現。但在歷史上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物,關羽終究是有缺點的。

《全民英傑傳》中對於關羽的描述

關羽的之所以能成為一代大將,身上必然擁有不少奇特之處,但是最為奇特的是他的性格孤高自負。史書上描述關羽“剛而自矜”、“性頗自負”,當然自負到自矜也是少見。關羽這個性格特點,其實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表露無疑,諸葛亮曾對劉備說:“雲長平生傲上而不忍下”,但世人只看到關羽的忠肝義膽,卻忽略了他性格上的缺陷。

所謂的傲上而不忍下則是說關羽自認能力超人,對劉備雖然沒有表現出傲氣,但在同輩面前卻表現出高人一等的高傲。在這裡,《三國演義》將關羽的自負當成一個特點來進行描述,甚至出現了關羽不顧駐守荊州的軍職,一心要入川與馬超決鬥的情節。

而在二十四年黃忠在漢中歸降,劉備和諸葛亮有意立黃忠、關羽、張飛等人為五虎上將,卻擔心關羽不恥與黃忠為伍。《三國志·黃忠傳》:諸葛亮說先主曰:“馬、張在近,親見其功,尚可喻指;關遙聞之,恐必不悅。”

當然,凡是高傲自負的人都有著一身過人的本領,否則就是狂妄自大了。關羽曾自豪地稱讚自己:“天下英雄,聞吾之名,盡皆縮頸而奔。”這個時候,關羽已經名聲遠揚了。而早在關羽尚未成名時,曹操也對其贊許不已,一生都對其懷有賞識之意,直到關羽死後,曹操都要感歎:“關將軍真天神也!”。

上文中的這些描述,是否會讓你對關羽這個傳奇人物感到一絲失望?但終究《三國演義》是一部文學作品,而不是一本史書。中間所發生的情節,只要大體無誤,作者有著一定的責任將作品加工,讓整個故事更為豐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三國演義》產於明代,流傳至今。羅貫中先生筆下的關羽,使得世人熟知忠義,以關羽為榜樣,這樣的結局其實也不差,不是麼?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