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阜平五年脫貧攻堅舊貌換新顏

地處太行山腹地的保定阜平縣是全山區縣, 由於耕地面積少、基礎設施差、交通不便, 常年戴著全國重點貧困縣的帽子。

然而過去的五年, 阜平縣在“穩定脫貧”的道路上一步步堅實邁進。 “這幾年有了很大變化。 ”採訪過程中, 多位村民和計程車司機均這樣告訴記者。

這些變化, 始于2012年底習近平總書記對阜平的一次考察。 總書記在深入阜平農村地區看望慰問困難群眾時指出,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 阜平的脫貧攻堅隨即展開, 從那時起, 如何謀發展成了全縣的頭等大事。

阜平縣食用菌現代農業核心園區全景

荒山石灘變金山銀山

“九山半水半分田”, 十分形象地描繪了阜平縣的地形地貌, 阜平總面積為2496平方公里, 為全山區縣, 山場面積高達326萬畝, 占全縣總面積的87%。 作為一個山區農業縣, 阜平幾乎沒有任何基礎和地理空間來發展製造業。

面對這樣的現實, 當地政府經過科學調研, 把目光投向了該縣大片的荒山。 那麼, 如何變廢為寶呢?

龍泉關鎮顧家台村是扶貧攻堅中的“老大難”。 村裡共有137戶345口人, 其中貧困戶就有75戶245人。 “背靠大山好乘涼”, 顧家台村通過林果扶貧走出了一條新路——在流轉山地上種植高品質的高山蘋果等, 帶動本村貧困戶20多戶50多人加入。 與顧家台相同的大台鄉柏崖村也通過荒山資源再開發, 自2015年起共流轉荒山5000畝, 其中涉及貧困戶310戶992人, 戶均土地流轉收益1000元。 2016年, 專案區整治荒山勞務費用達270余萬元, 有316人到專案區務工, 其中涉及貧困戶98戶227人, 年人均增收1萬元以上。 “真沒想到荒山還能變廢為寶, 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實實在在的變化。

”該村一村民告訴記者。

荒山石灘變金山銀山確實讓當地百姓嘗到了甜頭。 據悉, 2013年以來, 該縣立足未利用地256萬畝, 涉及中東部8個鄉鎮98個行政村7萬人, 把推進荒山整治開發作為加快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戰略突破口, 利用“占補平衡”政策, 採取“政府統籌主導、企業開發經營、村級組織推動、農戶合作參與”的方式, 對未利用地進行開發整治, 計畫到2019年將52萬畝荒山基本整治完畢, 預計可新增耕地20萬畝左右, 相當於在耕地面積上再造一個阜平。 專案區人均增加3畝地左右, 農民可獲得流轉底金、股份分紅、林下經濟、專案區務工等多項收入, 人均增收約2萬元。 通過占補平衡指標流轉可增加縣級財政收入百億元以上,

為基礎設施建設、重大項目、民生保障等提供財力保障。 通過整治開發可提高森林覆蓋率5.3%, 生態效益明顯。 另外, 農民離地不失地, 農民變股民, 從低效的土地生產中解放出來, 有利於促進農村城鎮化建設。 截至目前, 完成立項新增耕地9.4萬畝, 覆蓋到8個鄉鎮46個行政村3萬餘人, 已驗收新增耕地2.48萬畝, 栽植蘋果、梨、葡萄等高效果林。 累計已為項目區群眾發放底金9000余萬元, 專案區群眾人均增收1800餘元, 耕地指標流轉已收益46.9億元。

食用菌大棚內

因地制宜衍生新產業

打造綠色安全農副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是阜平的六大發展戰略定位之一, 按照“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宜開發生態旅遊則搞生態旅遊”的指示精神, 阜平形成了以規模化、產業化為發展方向, 大力發展以食用菌、高效林果、養殖為主的高效農業。 在這裡不得不提起食用菌的培植, 曾經大部分阜平人沒有意識到當地的天然氣候適合種植食用菌, 農業專家考察後認為當地農業用地和水源均未受到污染, 結合高山氣候,非常適合食用菌的培植。

然而,受資金和技術指導限制以及市場壓力,食用菌的培植在農戶中一直沒有大的起色。為了解除農民的後顧之憂,阜平縣規劃了“一核、四帶、百園覆蓋”的產業佈局,創新建立“六位一體”,戶均增收2萬元左右。預計2018年底,以香菇、黑木耳為主要品種的食用菌種植規模發展到3.2萬畝,栽培總量達到5億棒

結合高山氣候,非常適合食用菌的培植。

然而,受資金和技術指導限制以及市場壓力,食用菌的培植在農戶中一直沒有大的起色。為了解除農民的後顧之憂,阜平縣規劃了“一核、四帶、百園覆蓋”的產業佈局,創新建立“六位一體”,戶均增收2萬元左右。預計2018年底,以香菇、黑木耳為主要品種的食用菌種植規模發展到3.2萬畝,栽培總量達到5億棒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