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白河縣城楊泗廟

白河縣城楊泗廟

蔡建中

楊泗將軍為長江中下游流域船民們信奉的水神, 清中期後隨陝南商品經濟的勃興, 漢江航運業的發達, 在陝南漢、丹江流域盛極一時。 當時, 陝南漢、丹江的重要碼頭、險處都有船民們建的楊泗廟。 楊泗廟不僅是船工們行船前燒香磕頭尋求庇佑處, 也逐步衍變成各地定期舉行的“二月二”或“六月六”楊泗將軍廟會或賽神活動等民間節日。 作為漢江上中游的一處重要商貿貨物碼頭和水運中心, 僅白河縣城就曾有河街船幫們建的上、中、下3座楊泗廟。

1.楊泗廟。 網路配圖

白河縣城位於漢江流經大巴山東段出陝西境的南岸, 為一座依山臨水山青水秀的山城, 清新明淨而充盈蓬勃的朝氣和活力。 縣城分城裡、河街(含小河口)和獅子山新區3部分, 現有3個社區(不含獅子山新區)2.1萬人。 漢江像一條碧綠的玉帶自西向東繞縣城北流過二三公里後,

在陝西省最低點(海拔 170 米)的下卡子處出省境。 由於縣城地處“南走巫夔, 北通商洛, 東扼均房” 的襟喉之地, 沿漢江上可溯旬陽、安康, 下可達老河口、武漢。 因此成為明清, 尤其是清中期後漢江航道上的一處重要貨物集散中心和商貿碼頭。 白河舊志上 “昔漢江航運便利, 商賈雲集, 儼然如通都大邑”等描述, 就是對當時縣城河街(含小河口)繁榮商貿業的歷史記載。 而“舟輯如梭, 白帆如雲”的記載和3座楊泗廟則又是河街發達水運業的歷史見證。

2.1980年代的白河縣城河街。 網路配圖

清嘉慶《白河縣誌》卷五·祠祀志載:“楊泗將軍廟, 在縣北三裡漢江岸, 祀宋總管楊從義, 建置年代無考。 本朝雍正二年重修。 ”此處記載的是白河縣城河街今城關鎮政府處的中楊泗廟。 沿依山的中楊泗廟下向街東30多米處的紅星橋為界, 西至白河水文站段為白河縣城上河街, 上楊泗廟在白河水文站處;東到原愛民水站處為下河街, 下楊泗廟在下河街中段原縣電影院處。

3.楊泗廟。 網路配圖

上楊泗廟為清乾嘉時期所建, 建在上河街西北端漢江邊依山臨水處。 時沿江邊一落差二三十米陡崖的羊腸山道而上, 可見江邊山間一緩坡散居有六七戶人家。 廟建于坡住戶間的一高處山坪上, 為青磚建築。 進廟前小山門為院, 站院邊向北可俯瞰陡崖下滔滔漢江,

向西200米處可見通向湖北鄖西傅家溝的漢江古渡口, 向南可見有牌樓並豎有旗杆的廟廳院門。 進廟門為約60平方米的廟廳院和神殿。 廳院內種有樹木, 神殿正對廟門, 兩側各1間約20平方米的廂房。 進神殿可見神龕上供有神像, 中央仙風道骨、貌似道教祖師、手持長劍的面部箔金者, 即是水神楊泗將軍。 其貌既不似宋、明時期陝南民眾祭祀的水利神楊從義, 也非在湖南、湖北等地區供奉的舉月斧、作斬蛟龍狀的白袍水神楊泗將軍。 到像似水利神楊從義和兩湖地區信奉的水神楊泗將軍的綜合。

4.吳玠抗金。網路配圖

原來,清中期後以長江中下游兩湖地區為主的移民入陝南後,將原居住地域內庇佑船民的水神楊泗將軍的信仰一併帶入。與陝南民眾對楊從義(1092—1169),這個抗金有功的南宋總管,知洋州對漢中水利灌溉卓有功績,賜爵安康郡開國侯的本地水利神的祭祀信仰相融合,整合為陝南對“拯危濟險,利涉大川”的水神楊泗將軍的祭祀信仰。楊泗將軍遂成為陝南漢、丹江流域船民們普遍的區域宗教信仰,建楊泗廟也同時興盛起來。並在清末民初達到極盛。

5.白河縣城河街通向中楊泗廟的巷道。攝於2009年9月

此時期,也是白河縣城商貿、水運業的極盛期。時白河及周邊縣的山貨特產在河街碼頭裝船下運老河口、漢口,京廣百貨在此起岸疏散,一派水運商貿繁忙景象。同時,河街各幫商人于1931年前後紛紛在老河口、漢口設棧行。而3座楊泗廟的香火亦盛極。又因上、中楊泗廟座落山間高處,漢江洪水一般無法淹沒。於是有了水漲廟也漲、楊泗將軍顯靈等神奇的民間傳說,使當時廟內幾乎每日香煙繚繞,以船民為主的燒香祈佑者絡繹不絕。每次開航前,船民們都要到廟裡給楊泗將軍和神像們燒香叩頭,祈求庇佑行水平安。

6.白河縣城河街下楊泗廟舊址。攝於2009年9月

信奉水神楊泗將軍,並廣建楊泗廟。反映了處於落後生產力狀況下蒙昧的人們,在無法認識駕馭漢江航道急流、險灘等的無奈下,把對自然神奇力量的敬畏,寄託於對神靈的虔誠信仰來尋求庇佑。可是,神靈不是萬能的!他能平衡、慰藉船民們的心理,卻沒有認識並駕馭自然的神奇力量。險惡的漢江航道和洪水,並未因船民們對楊泗將軍的敬畏信仰而變緩和減少。

與之相反,隨乾嘉以來大規模移民擁入的不當開發,陝南的生態平衡被加速破壞,加之此時地球氣候又處於“小冰期”的強冷期。凡此種種,又帶來了陝南以水災為主的各種自然災害的頻發。在清乾隆至光緒的短短173年間,漢江大洪水達到平均10年即發1次的高頻次。

7.楊泗將軍。網路配圖

其中,白河舊志記載的較大、破壞強的就有“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閏五月大水。漢水漲溢,沖去河街鋪房、戲樓。” 清同治六年(1867年)洪水的推算流量達30300立方米/秒、水位196.1米。“清同治九年(1870年)五月二十四日,水高數丈。沿沿河田房沖毀無數。1921 年,194.1米的水位、27400立方米/秒流量又讓河街一片汪洋。在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白河縣城又成為撤往西南大後方的交通孔道之一。1938年,連接大後方的老(河口)白(河)、漢(中)白(河)公路在白河縣城接通;年底,國民黨51軍後方勤務部、軍政部各分站(庫)移駐白河。曾在上楊泗廟院架山炮2門,炮口指向江北處,並將不少國民黨傷兵安排住進廟內。由於得不到很好的治療和1939年春白河霍亂瘟疫的大流行,許多傷兵死在廟裡。此後,廟就不再有人求神拜佛,香火也就斷了。同時,隨公路交通的逐漸發展,因漢江航運而興的白河縣城水運、商貿業也漸趨蕭條。解放後,上楊泗廟先後改作縣副食公司鹽庫、屠宰場。1956年1月,白河水文站從北岸遷到上楊泗廟處。

8.清前期楊泗將軍木雕。網路配圖

白河水文站是漢江中上游的一類精度水文站,及丹江口水庫的主要入庫控制站,控制積水面積達50115平方公里。站建於1934年12月,站址設在與白河縣城隔漢江相對的北岸湖北省鄖西縣老官廟。時租用老官廟街中心靠山大榆樹處一艾姓職工房屋,水位尺設在老官廟清真寺下河邊,僅憑一艘小木船作測流工具。水文站遷上楊泗廟時,已斷香火10多年、又作過屠宰場的上楊泗廟院內陰森恐怖。坊間流傳著一小女孩進廟拿楊泗將軍手中木劍玩耍,楊泗將軍顯靈懲戒,小女孩回家後臉痛併發腫的奇談。

9.白河縣城河街上楊泗廟舊址。攝於2009年9月

可已逐漸接受理性、科學思想並翻身作主人的白河人,已走出蒙昧。他們在廟神殿前建起40平方米的水文站辦公室,拆神殿作職工宿舍,把2間廂房改作泥沙室和水質分析室。並在1957年、1958年先後架起一座過漢江的吊船纜道,造了兩條載重7噸的連體木船,建起一座33米深的水位自記井。通過不斷提高科學測洪能力和精度,來認識並駕馭漢江洪水和航道的急流、險灘。並測出過1949年9月,白河縣城漢江洪峰水位191.1米、流量22100立方米/秒;1983年7月30至8月1日,白河縣城漢江洪峰水位196.63米(高出河街街面9.83米)、峰前流量30100立方米/秒(僅次於有記載的1583年的洪水)等精確水文資料。

10.白河縣城河街中楊泗廟舊址。攝於2009年9月

中楊泗廟抗戰時也曾作國民黨傷兵住處。在白河1956年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後,改作縣副食公司酒庫,後作為城關鎮政府駐地。下楊泗廟民國時已成為白河縣城的劇場,並於1956年正式改為縣劇場。1963又投資改建成縣電影院,直至1987年城裡縣影劇院建成後漸棄用。3個楊泗廟的所有遺留物、遺跡基本都毀于“文革”的“破四舊”運動。

11.白河縣城河街通向中楊泗廟的巷道。攝於2009年9月

現今,隨著鐵路、公路交通的發達和漢江梯級開發的推進,漢江的交通使命已經終結。白河縣城發達的水運、商貿業和楊泗廟遺跡也早已淹沒於歷史的歲月滄桑。作為南水北調中線主水源區和丹江口庫區重點治理縣的白河,正沿著人與自然和諧的科學發展之路,先後通過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退耕還林、漢江濕地保護和漢江白河(夾河)水電站等生態綜合治理保護和開發工程,維繫著中國大陸僅存的這條未被污染的清潔河流。在確保一江清水的同時,加快開發利用漢江豐富的水力資源造福白河人民。

12.民國三年(1914)楊泗將軍紀念銀幣.網路配圖

白河縣城楊泗廟從興盛到沒落的200多年滄桑史,既是白河人從蒙昧、無奈走向理性、科學的思想漸進史;也是隨生產力的加速發展,工業文明催生的現代科技成果在白河普及運用的變遷史;更是白河人擺脫專制束縛走向民主自由,以強烈的主人翁感和改山造河駕馭自然的無畏氣魄,建設社會主義並探索出一條科學發展之路的社會發展史。

參考書目:

1.《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6期,張曉虹文《區域信仰的本土化與地方信仰的轉型》。

2.《古今農業》2005年第3期,佳宏偉文《清代陝西南部的生態環境變遷》。

3.嘉慶版、光緒版、1996年版《白河縣誌》。

4.走訪河街相關知情人及相關檔案、網路資料。

(安康日報《旅途》2010年6期刊載)

4.吳玠抗金。網路配圖

原來,清中期後以長江中下游兩湖地區為主的移民入陝南後,將原居住地域內庇佑船民的水神楊泗將軍的信仰一併帶入。與陝南民眾對楊從義(1092—1169),這個抗金有功的南宋總管,知洋州對漢中水利灌溉卓有功績,賜爵安康郡開國侯的本地水利神的祭祀信仰相融合,整合為陝南對“拯危濟險,利涉大川”的水神楊泗將軍的祭祀信仰。楊泗將軍遂成為陝南漢、丹江流域船民們普遍的區域宗教信仰,建楊泗廟也同時興盛起來。並在清末民初達到極盛。

5.白河縣城河街通向中楊泗廟的巷道。攝於2009年9月

此時期,也是白河縣城商貿、水運業的極盛期。時白河及周邊縣的山貨特產在河街碼頭裝船下運老河口、漢口,京廣百貨在此起岸疏散,一派水運商貿繁忙景象。同時,河街各幫商人于1931年前後紛紛在老河口、漢口設棧行。而3座楊泗廟的香火亦盛極。又因上、中楊泗廟座落山間高處,漢江洪水一般無法淹沒。於是有了水漲廟也漲、楊泗將軍顯靈等神奇的民間傳說,使當時廟內幾乎每日香煙繚繞,以船民為主的燒香祈佑者絡繹不絕。每次開航前,船民們都要到廟裡給楊泗將軍和神像們燒香叩頭,祈求庇佑行水平安。

6.白河縣城河街下楊泗廟舊址。攝於2009年9月

信奉水神楊泗將軍,並廣建楊泗廟。反映了處於落後生產力狀況下蒙昧的人們,在無法認識駕馭漢江航道急流、險灘等的無奈下,把對自然神奇力量的敬畏,寄託於對神靈的虔誠信仰來尋求庇佑。可是,神靈不是萬能的!他能平衡、慰藉船民們的心理,卻沒有認識並駕馭自然的神奇力量。險惡的漢江航道和洪水,並未因船民們對楊泗將軍的敬畏信仰而變緩和減少。

與之相反,隨乾嘉以來大規模移民擁入的不當開發,陝南的生態平衡被加速破壞,加之此時地球氣候又處於“小冰期”的強冷期。凡此種種,又帶來了陝南以水災為主的各種自然災害的頻發。在清乾隆至光緒的短短173年間,漢江大洪水達到平均10年即發1次的高頻次。

7.楊泗將軍。網路配圖

其中,白河舊志記載的較大、破壞強的就有“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閏五月大水。漢水漲溢,沖去河街鋪房、戲樓。” 清同治六年(1867年)洪水的推算流量達30300立方米/秒、水位196.1米。“清同治九年(1870年)五月二十四日,水高數丈。沿沿河田房沖毀無數。1921 年,194.1米的水位、27400立方米/秒流量又讓河街一片汪洋。在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白河縣城又成為撤往西南大後方的交通孔道之一。1938年,連接大後方的老(河口)白(河)、漢(中)白(河)公路在白河縣城接通;年底,國民黨51軍後方勤務部、軍政部各分站(庫)移駐白河。曾在上楊泗廟院架山炮2門,炮口指向江北處,並將不少國民黨傷兵安排住進廟內。由於得不到很好的治療和1939年春白河霍亂瘟疫的大流行,許多傷兵死在廟裡。此後,廟就不再有人求神拜佛,香火也就斷了。同時,隨公路交通的逐漸發展,因漢江航運而興的白河縣城水運、商貿業也漸趨蕭條。解放後,上楊泗廟先後改作縣副食公司鹽庫、屠宰場。1956年1月,白河水文站從北岸遷到上楊泗廟處。

8.清前期楊泗將軍木雕。網路配圖

白河水文站是漢江中上游的一類精度水文站,及丹江口水庫的主要入庫控制站,控制積水面積達50115平方公里。站建於1934年12月,站址設在與白河縣城隔漢江相對的北岸湖北省鄖西縣老官廟。時租用老官廟街中心靠山大榆樹處一艾姓職工房屋,水位尺設在老官廟清真寺下河邊,僅憑一艘小木船作測流工具。水文站遷上楊泗廟時,已斷香火10多年、又作過屠宰場的上楊泗廟院內陰森恐怖。坊間流傳著一小女孩進廟拿楊泗將軍手中木劍玩耍,楊泗將軍顯靈懲戒,小女孩回家後臉痛併發腫的奇談。

9.白河縣城河街上楊泗廟舊址。攝於2009年9月

可已逐漸接受理性、科學思想並翻身作主人的白河人,已走出蒙昧。他們在廟神殿前建起40平方米的水文站辦公室,拆神殿作職工宿舍,把2間廂房改作泥沙室和水質分析室。並在1957年、1958年先後架起一座過漢江的吊船纜道,造了兩條載重7噸的連體木船,建起一座33米深的水位自記井。通過不斷提高科學測洪能力和精度,來認識並駕馭漢江洪水和航道的急流、險灘。並測出過1949年9月,白河縣城漢江洪峰水位191.1米、流量22100立方米/秒;1983年7月30至8月1日,白河縣城漢江洪峰水位196.63米(高出河街街面9.83米)、峰前流量30100立方米/秒(僅次於有記載的1583年的洪水)等精確水文資料。

10.白河縣城河街中楊泗廟舊址。攝於2009年9月

中楊泗廟抗戰時也曾作國民黨傷兵住處。在白河1956年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後,改作縣副食公司酒庫,後作為城關鎮政府駐地。下楊泗廟民國時已成為白河縣城的劇場,並於1956年正式改為縣劇場。1963又投資改建成縣電影院,直至1987年城裡縣影劇院建成後漸棄用。3個楊泗廟的所有遺留物、遺跡基本都毀于“文革”的“破四舊”運動。

11.白河縣城河街通向中楊泗廟的巷道。攝於2009年9月

現今,隨著鐵路、公路交通的發達和漢江梯級開發的推進,漢江的交通使命已經終結。白河縣城發達的水運、商貿業和楊泗廟遺跡也早已淹沒於歷史的歲月滄桑。作為南水北調中線主水源區和丹江口庫區重點治理縣的白河,正沿著人與自然和諧的科學發展之路,先後通過實施小流域綜合治理、退耕還林、漢江濕地保護和漢江白河(夾河)水電站等生態綜合治理保護和開發工程,維繫著中國大陸僅存的這條未被污染的清潔河流。在確保一江清水的同時,加快開發利用漢江豐富的水力資源造福白河人民。

12.民國三年(1914)楊泗將軍紀念銀幣.網路配圖

白河縣城楊泗廟從興盛到沒落的200多年滄桑史,既是白河人從蒙昧、無奈走向理性、科學的思想漸進史;也是隨生產力的加速發展,工業文明催生的現代科技成果在白河普及運用的變遷史;更是白河人擺脫專制束縛走向民主自由,以強烈的主人翁感和改山造河駕馭自然的無畏氣魄,建設社會主義並探索出一條科學發展之路的社會發展史。

參考書目:

1.《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6期,張曉虹文《區域信仰的本土化與地方信仰的轉型》。

2.《古今農業》2005年第3期,佳宏偉文《清代陝西南部的生態環境變遷》。

3.嘉慶版、光緒版、1996年版《白河縣誌》。

4.走訪河街相關知情人及相關檔案、網路資料。

(安康日報《旅途》2010年6期刊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