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二戰前夕日本鬼子內部狗咬狗有多激烈?天皇才是幕後黑手?

眾所周知, 日本自古以來就有侵略大陸的野心。 但是日本作為區區島國, 事實上也並非鐵板一塊, 即使是在侵略前夕日本仍然內訌很嚴重,

當然最終仍然在天皇的統一下達成表面一致, 本期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日本侵華戰爭前夕的最後一次大規模內訌。

1931年的“十月事件”後, 日本陸軍內部的法西斯分子重新組合為互相排斥的兩個派系:皇道派與統制派。

一派主張繼續以軍事政變的方式推翻現內閣,

由天皇依靠軍隊直接進行統治。 由於他們開口閉口不離“皇道”、“皇威”, 故被稱為“皇道派”。 其代表人物是曾擔任陸相的荒木貞夫大將和陸軍教育總監真崎甚三郎大將, 其成員多為現政權中沒有地位、來自農村並對現實不滿的青年中下級軍官。 “皇道派”受法西斯理論家北一輝《日本改造法案大綱》的影響較大, 主張通過政變方式控制政權, 實行軍部法西斯獨裁。

另一派的組成者多為裕仁天皇的親信小集團成員。 他們在清洗了長州藩勢力之後, 逐漸佔據了陸軍中上層的重要崗位。 其代表人物是在陸軍中享有“三傑”盛譽的頭號人物永田鐵山少將, 以及東條英機少將, 此外還有後來接替荒木貞夫出任陸相的林銑十郎。

該派主張保持軍部中央機構的統制, 認為血腥的軍事政變不利於軍隊和政局的穩定, 主張運用軍部的現有地位, 在對外侵略戰爭中逐步擴大勢力, 以自上而下的合法手段改造國家, 建立軍部控制的法西斯政權, 被稱作“統制派”。

這一派得到了裕仁天皇的支持。

其實兩派法西斯軍閥在“改造國家”、建立法西斯政權這一根本問題上是一致的, 只是在具體的方法、步驟方面存在著分歧和矛盾。

由於主張得到大多數中上層軍官的支持, 統制派在與皇道派的鬥爭中逐漸佔據了上風。

1935年1月, 得到皇道派支持的荒木貞夫辭職, 林銑十郎接任陸相。 7月, 代表統制派的新任陸相林銑十郎, 又借人事調整之機將一批皇道派軍官轉入預備役或調任戰地指揮官。

其中一項最重要的調動, 就是免去了在皇道派軍官中享有很高威望的真崎甚三郎的陸軍教育總監職務, 將其調任軍事參議官的榮譽職務。至此,統制派取代皇道派,確立了對陸軍的支配權。由於日本軍部向來以陸軍為主,控制了陸軍也就意味著統制派掌握了對軍部的主導權。

將其調任軍事參議官的榮譽職務。至此,統制派取代皇道派,確立了對陸軍的支配權。由於日本軍部向來以陸軍為主,控制了陸軍也就意味著統制派掌握了對軍部的主導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