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自貿區探索新路:建設自由貿易港

文/《新產經》闞麗麗

黨的十九大的報告指出, “賦予自由貿易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 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

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深化改革是推動構建對外經濟開放的視窗, 對於我國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具有重大意義。 探索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 是更全面、更加融合、更高水準的對外開放, 有助於吸引全球更高尖端技術、人才和資本, 形成新興產業聚集效應, 更好地服務於實體經濟。

“1+3+7”新格局

目前, 我國已經成立了11個自由貿易試驗區, 形成“1+3+7”的局面, 通過開展先行先試, 引領開放新格局。

最早的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立足對接長江經濟帶等重大區域發展戰略,

成立於2013年9月29日, 面積28.78平方公里。 2014年12月28日, 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國務院擴展上海自貿試驗區區域, 將面積擴展到120.72平方公里。 試驗區涵蓋上海市外高橋保稅區、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洋山保稅港區和上海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金橋出口加工區、張江高科技園區和陸家嘴金融貿易區七個區域。

隨後, 2015年又成立了廣東、天津、福建三大自貿試驗區, 主要對接粵港澳深度合作、京津冀協同發展、兩岸經濟合作等重大區域發展。

2017年3月底, 第三批7個新設自貿試驗區總體方案落地, 國務院批復遼寧、浙江、河南、湖北等7個自貿區成立, 要求這些自貿試驗區對接長江經濟帶、中部崛起、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等重大區域發展戰略。

據悉, 自上海、廣東、天津、福建4個自貿試驗區建設工作啟動以來, 通過多方面大膽探索, 有效地激發了市場主體活力, 在投資、貿易、金融、創業創新、事中事後監管等方面取得長足進展。

例如, 4個自貿試驗區深入試點外商投資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模式, 持續拓展商事登記制度改革, 推行企業設立“一口受理”及對外投資合作“一站式”服務;口岸管理部門加快實施資訊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 不斷優化“一線放開、二線安全高效管住”監管模式, 支援自貿試驗區試點“進境動植物檢疫審批負面清單制度”“貨物狀態分類監管”等舉措;以防控風險為底線,

嚴密高效的事中事後監管體系初步形成;探索完善高層次人才引進, 為創業創新企業提供“一條龍”服務, 建立“雙創”服務支援機構等。

新設的7個自貿試驗區, 將繼續依託上海、廣東、天津、福建4個自貿試驗區業務擴展經驗, 結合實際區域範圍的現實功能定位, 進一步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 在更廣領域、更大範圍形成各具特色、各有側重的試點新格局。

多舉措深化改革建設

自貿試驗區的試驗田作用彰顯, 離不開一系列改革創新。 隨著第三批7個新設自貿試驗區加入, 意味著自貿試驗區建設進入了試點探索的新航程。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到, “賦予自貿試驗區更大改革自主權”。

國務院副總理汪洋2017年11月10日在人民日報發表的署名文章中提出,

“2013年以來, 我國自貿試驗區建設取得多方面重大進展, 形成了一批改革創新重要成果。 下一步要著眼於提高自貿試驗區建設品質, 對標國際先進規則, 強化改革舉措系統集成, 鼓勵地方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 形成更多制度創新成果, 進一步彰顯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試驗田作用。 ”

華中科技大學自貿區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陳波教授說, 當前, 自貿區的部分階段性改革目標已經實現。 隨著國內經濟轉型升級迫切、國際經濟形勢快速變化, 自貿區改革需要加速, 有必要賦予更大自主權, 激發改革活力。

那麼, 如何實現自由貿易試驗區深化改革建設?

中山大學副校長、自貿區綜合研究院院長李善民表示,

在監管方面, 要構建整體意識強、協調性好、監管嚴密的綜合監管機制, 利用互聯網和大資料實現數位化、精細化監管, 利用社會信用體系、國際一體化與監管互認進行監管等。 此外, 新形勢下自由貿易港政策需圍繞服務深度開放的新型稅制安排、各類新興要素便利化聚集制度安排、促進“港產聯動、港城一體化”融合發展政策、圍繞“離岸+”開展制度創新這幾個重點進行設計和改革。

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

“自由貿易港區”首次作為完整概念提出是在2017年3月30日, 國務院印發的《全面深化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開放方案》中提到, 在上海的洋山保稅港區和上海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等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內, 設立自由貿易港區。

何為自由貿易港?國務院副總理汪洋2017年11月10日在人民日報發表的署名文章中提出,自由港是設在一國(地區)境內關外、貨物資金人員進出自由、絕大多數商品免征關稅的特定區域,是目前全球開放水準最高的特殊經濟功能區。他在文章中表示,我國海岸線長,離島資源豐富。探索建設中國特色的自由貿易港,打造開放層次更高、營商環境更優、輻射作用更強的開放新高地,對於促進開放型經濟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有人認為,自由貿易港是自貿區的升級版。那麼,自由貿易港與自貿區有何不同呢?

“自貿港是自貿區的進一步延伸與提升。”陳波表示,自貿港在現有自貿區對標國際先進開放水準的基礎上,看齊國際最高開放標準。比如探索人才、物資等要素的完全自由流動,金融與國際市場的充分融通。探索建設自貿港,有利於進一步提升我國對外開放水準。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曾公開表示,自由貿易港和自貿區在功能上有所不同。自由貿易港一般處於港口等交通物流樞紐,在功能上,更加方便外國船隻自由出入,如外國貨物的進出、裝卸、分選加工、重新包裝、儲存與過境中轉,以及專門進口原材料進行外貿加工再出口等,也可享有免征全部或大部關稅等優惠待遇。

天津財經大學自由貿易研究院執行院長劉恩專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自由貿易港屬於‘境內關外’性質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實行封閉式管理;貿易監管採用‘一線放開、區內自由、二線管住’模式,基於‘單一視窗’和AEO(以任何一種方式參與貨物的國際流通,並經海關認可符合世界海關組織或同等供應鏈安全標準的一方)等制度,實現充分的貿易便利化,境外貨物進入一線自由便利,境內貨物進入二線視同出口,享受出口退稅等;企業可以從事各種離岸交易(包括離岸貿易和離岸金融)和靈活的貿易、物流安排;同時,自由貿易港具有一定的離岸金融功能,境外資金可以通過‘離岸帳戶’或‘FT帳戶’進行國際金融和國際資本運作,可以有限滲透至國內;在區位上,自由貿易港應選擇具備充分的國際貿易(國際物流)、國際金融和國際投資運作能力的國際樞紐港。”

據瞭解,中國香港、新加坡、鹿特丹、迪拜都是目前比較典型的自由港。在離岸貿易和離岸金融帶動下,貿易附加值和產業服務讓這些自由港成為全球最活躍的經濟體,同時也牽引周邊經濟發展。

某種程度上,自由貿易港的開放度、自由度、便利度將超越自貿區,極大地促進境內外貨物和資金在港口區的自由流動。從自貿試驗區到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意味著更全面、更高水準的對外開放,為深化開放注入活力,這將為內陸地區開發開放帶來新機遇。

中國已經步入新時代,加快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可以滿足深度對外開放的新制度需求,並吸引全球的科技資源、人才和資本,在一些新興行業形成集聚效應,“因港興城”“以產帶港”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設立自由貿易港區。

何為自由貿易港?國務院副總理汪洋2017年11月10日在人民日報發表的署名文章中提出,自由港是設在一國(地區)境內關外、貨物資金人員進出自由、絕大多數商品免征關稅的特定區域,是目前全球開放水準最高的特殊經濟功能區。他在文章中表示,我國海岸線長,離島資源豐富。探索建設中國特色的自由貿易港,打造開放層次更高、營商環境更優、輻射作用更強的開放新高地,對於促進開放型經濟創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有人認為,自由貿易港是自貿區的升級版。那麼,自由貿易港與自貿區有何不同呢?

“自貿港是自貿區的進一步延伸與提升。”陳波表示,自貿港在現有自貿區對標國際先進開放水準的基礎上,看齊國際最高開放標準。比如探索人才、物資等要素的完全自由流動,金融與國際市場的充分融通。探索建設自貿港,有利於進一步提升我國對外開放水準。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所副所長白明曾公開表示,自由貿易港和自貿區在功能上有所不同。自由貿易港一般處於港口等交通物流樞紐,在功能上,更加方便外國船隻自由出入,如外國貨物的進出、裝卸、分選加工、重新包裝、儲存與過境中轉,以及專門進口原材料進行外貿加工再出口等,也可享有免征全部或大部關稅等優惠待遇。

天津財經大學自由貿易研究院執行院長劉恩專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自由貿易港屬於‘境內關外’性質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實行封閉式管理;貿易監管採用‘一線放開、區內自由、二線管住’模式,基於‘單一視窗’和AEO(以任何一種方式參與貨物的國際流通,並經海關認可符合世界海關組織或同等供應鏈安全標準的一方)等制度,實現充分的貿易便利化,境外貨物進入一線自由便利,境內貨物進入二線視同出口,享受出口退稅等;企業可以從事各種離岸交易(包括離岸貿易和離岸金融)和靈活的貿易、物流安排;同時,自由貿易港具有一定的離岸金融功能,境外資金可以通過‘離岸帳戶’或‘FT帳戶’進行國際金融和國際資本運作,可以有限滲透至國內;在區位上,自由貿易港應選擇具備充分的國際貿易(國際物流)、國際金融和國際投資運作能力的國際樞紐港。”

據瞭解,中國香港、新加坡、鹿特丹、迪拜都是目前比較典型的自由港。在離岸貿易和離岸金融帶動下,貿易附加值和產業服務讓這些自由港成為全球最活躍的經濟體,同時也牽引周邊經濟發展。

某種程度上,自由貿易港的開放度、自由度、便利度將超越自貿區,極大地促進境內外貨物和資金在港口區的自由流動。從自貿試驗區到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意味著更全面、更高水準的對外開放,為深化開放注入活力,這將為內陸地區開發開放帶來新機遇。

中國已經步入新時代,加快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可以滿足深度對外開放的新制度需求,並吸引全球的科技資源、人才和資本,在一些新興行業形成集聚效應,“因港興城”“以產帶港”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