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有分寸感的人,做事更容易成功

文 | 笑薇 · 主播 | 宸聲

各位書友早上好, 本周我們將共讀《寫作課》一書, 今天的早讀, 我們與大家共同閱讀《寫作課》第1頁-36頁的內容。

文章究竟應該怎麼寫?在寫作這條孤獨的路上,

是否有訣竅可循?

這是很多喜歡寫作, 但又不得章法的人一直都在苦苦思索的問題。 但慶倖的是, 在這本書的開篇, 愛麗絲·馬蒂森便將自己多年創作心得和盤托出。

在愛麗絲看來, 寫作就好比是放風箏, 既要放, 更要收。

先放任情感自由揮灑, 再用理性梳理調整。 在創作的過程中, 作家要在放任和控制之間找到微妙的平衡, 就像風箏隨風飛舞, 那根線也要順勢而動, 需要時放一放, 必要時收一收。

寫作衝動是完成一篇作品的前提, 這種寫作衝動與性衝動無異, 都是源自於人體內某種自發的動力。

比如說, 當我們看完一本有趣的小說, 一個很有意思的電影, 抑或是腦海裡某個靈光閃爍的瞬間都會激發起我們創作的欲望,

這就是寫作衝動。 這種自發的驅動往往使得我們大腦瞬間文思泉湧, 迫不及待地想要馬上寫作。

在奮力書寫的過程中, 我們任由思緒天馬行空, 當我們將頭腦裡的想法一股腦付諸筆端之後, 往往也會獲得一種宣洩的快感, 就像大夏天洗了個熱水澡般暢快。

這種最原始的創作衝動可以讓作者暫時卸下心防、放鬆身心, 忘掉寫作的條條框框, 進入一種非理性的高效寫作狀態。

但愛麗絲同樣也指出, 純粹的感性抒發並不足以讓我們完成一篇好作品, 還需要理性和常識的參與, 比如如何遣詞造句, 用哪個詞語表達會更恰當?如何進一步刻畫人物的性格?以及如何展現細節?

這些都是在感性揮灑之後, 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一味地隨性而作, 想到什麼就寫什麼, 很容易造成文章內容混亂, 重要資訊殘缺, 使別人無法看懂的現象。

提起白居易, 沒有人不知道他。 他是與李白杜甫齊名的偉大“人民詩人”, 他的詩語言通俗易懂。 像“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這樣的詩句, 剛學認字的小孩子幾乎都能聽懂。

雖說詩人寫詩往往是即興而作, 直抒胸臆, 但據說白居易每寫完一首詩後, 就會拿著剛創作的詩, 去隔壁領居家念給不識字的老婆婆聽, 只有老婆婆都能理解了, 他才會發表, 如果老婆婆不懂, 他就馬上返回去修改。

由此可見, 一篇成功的創作並非單純是作者失去理智的情感宣洩, 還要讓讀者能讀懂其中的意味, 並獲得輕鬆愉快的閱讀體驗。 畢竟, 除了我們的私人日記, 我們寫的所有的作品, 都需要讀者閱讀。

愛麗絲認為, 要講好一個故事, 既需要感性和激情, 更要兼具理性與常識, 要在感性和理性之間做到自由切換。 瀟灑自如地宣洩和釋放可以傳達作者真實的思想情感,

是作品生命力的體現, 但理性卻能讓作品得到更好的呈現。

比如說, 判斷一篇文章寫得好不好, 先撇開思想性不談, 能否恰當貼切地使用詞彙是體現作者創作功力的前提, 措辭精准才能表達到位。 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儘管整篇文章看似寫得充實有條理, 但依然會讓人覺得很平庸。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賈島的這句詩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但最初,詩人賈島一直糾結到底是用“敲”好,還是用“推”合適,他就這樣一邊做著“推”的姿勢,一邊做著“敲”的姿勢,反復斟酌。

後來碰巧遇上了韓愈,賈島便將自己作的那首詩念給韓愈聽,並向韓愈說明了自己的困惑。

韓愈畢竟也是一個大文豪,聽罷便建議賈島還是用“敲”字比較好,一來敲門是一種禮貌,二來夜深人靜之時,用“敲”字還多了幾分聲響,而且讀起來也響亮。

賈島連連稱讚,膾炙人口的詩句就這樣誕生了。

賈島作詩“推敲”的典故,後來也用來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時,反復琢磨,反復斟酌。

在遣詞造句和人物塑造上,愛麗絲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在詞彙的運用上,動詞和名詞要足夠具體,副詞和形容詞要足夠準確,不能濫用指代不明的隱喻或陳詞濫調;而在塑造人物的時候,要思考,如果是在現實生活中,這個人物究竟會發生什麼?

從現實中尋找思路,並給人物安排特定的行動和反應,以此來凸顯人物的性格。

對於寫作者來說,任由思想的風箏自由飛翔並不困難,但在猛烈的情感狂風之下,如何讓風箏飛得更加平穩最考驗作者創作功力。

創作的過程就像放風箏,知道怎麼放,還要知道怎麼收,在這種“半夢半醒”的狀態中,既要讓風箏飛得越來越高,但又不能讓它消失於天際。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賈島的這句詩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但最初,詩人賈島一直糾結到底是用“敲”好,還是用“推”合適,他就這樣一邊做著“推”的姿勢,一邊做著“敲”的姿勢,反復斟酌。

後來碰巧遇上了韓愈,賈島便將自己作的那首詩念給韓愈聽,並向韓愈說明了自己的困惑。

韓愈畢竟也是一個大文豪,聽罷便建議賈島還是用“敲”字比較好,一來敲門是一種禮貌,二來夜深人靜之時,用“敲”字還多了幾分聲響,而且讀起來也響亮。

賈島連連稱讚,膾炙人口的詩句就這樣誕生了。

賈島作詩“推敲”的典故,後來也用來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時,反復琢磨,反復斟酌。

在遣詞造句和人物塑造上,愛麗絲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在詞彙的運用上,動詞和名詞要足夠具體,副詞和形容詞要足夠準確,不能濫用指代不明的隱喻或陳詞濫調;而在塑造人物的時候,要思考,如果是在現實生活中,這個人物究竟會發生什麼?

從現實中尋找思路,並給人物安排特定的行動和反應,以此來凸顯人物的性格。

對於寫作者來說,任由思想的風箏自由飛翔並不困難,但在猛烈的情感狂風之下,如何讓風箏飛得更加平穩最考驗作者創作功力。

創作的過程就像放風箏,知道怎麼放,還要知道怎麼收,在這種“半夢半醒”的狀態中,既要讓風箏飛得越來越高,但又不能讓它消失於天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