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關於補鈣的5大“偽常識”,再不知道就晚啦

在民間, 骨頭湯作為一種“神奇”的滋補品, 長期霸佔著我國人民的餐桌。

“孩子正在長身體, 多喝點骨頭湯能補鈣!”

“媳婦懷孕了, 多喝點骨頭湯對寶寶好!”

“老人骨折了, 多喝點骨頭湯能預防骨質疏鬆跌打腫痛……”

在人們“以形補形”觀念裡, “骨頭裡有鈣, 骨頭熬成的湯也一定有很多很多鈣”。

然而真相卻讓人大跌眼鏡:骨頭湯裡的鈣元素含量微乎其微, 只比自來水多一點點。

各種實驗表明, 骨骼中的鈣質是很難溶解于水的。 即使用高壓鍋加醋燉制棒骨、腔骨, 每100 mL湯中的鈣含量也很難超過4 mg。 而每100 mL的普通自來水裡都有2 mg的鈣!

2013版《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建議, 成人每日推薦鈣攝入量是 800 mg, 孕婦、哺乳期女性及50 歲以上人群是 1000 mg。 如果單純靠喝骨頭湯來補鈣, 每天至少要喝25升骨頭湯(相當於50瓶礦泉水)才能達到要求——這還不包括喝下去而沒吸收的部分。

也許你會說:骨頭湯雖然不能補鈣, 但是還有蛋白質, 有其他營養啊!

說到這兒醫典君不得不再補一刀。 哦不, 是兩刀:

肉裡的肌纖維蛋白質也難溶于水, 所以湯裡絕大部分都是水, 蛋白質只有1%~2%。

骨頭湯表面常漂浮著厚厚一層油, 那是骨髓裡煮出來的脂肪。 不少人喜歡吃骨髓,

但長管狀骨和扁骨的骨髓裡, 除了少量造血細胞外, 幾乎都是脂肪。

結論:喝多了骨頭湯不但不能補鈣、還容易發胖, 三高人群更要小心。

作為一隻吃貨, 我深深承認骨頭湯的鮮美。 但要想騙我這樣補鈣, 沒門!

除了骨頭湯, 醫典君還整理了4個關於補鈣的“偽常識”, 看看你對了多少?

補鈣會導致結石嗎?

不少結石患者害怕補鈣、談鈣色變, 因為聽說“補鈣會導致泌尿系結石”。

而這一說法的來源, 可能與1988年提出的一個假說有關——當時有研究發現, “20%~40%的腎結石復發患者合併有高鈣尿症”, 人們便據此推論“減少鈣攝入量能降低腎結石風險”。

但是後來, 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鈣攝入量越高, 發生腎結石的風險反而越低;自來水含鈣量低的地區,

腎結石發病率反而較高。 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 80%的腎結石是由於尿液中的鈣與尿中的草酸結合形成的。 食物裡的鈣增加後, 在腸道中就與食物裡的草酸結合成了不溶性的草酸鈣, 隨糞便排出體外, 從而減少了被腸道吸收、經腎臟進入尿液的草酸。

結論:補鈣(包括愛吃菠菜豆腐等飲食習慣)並不是導致結石的原因, 有泌尿系結石的人也可以合理補鈣。

但是, 腎結石患者要注意, 別在睡前喝牛奶、吃鈣片, 要補鈣最好在白天。 因為睡眠後尿量減少, 喝牛奶後2~3小時尿中的鈣會在短時間內驟然增多, 容易引起腎結石復發。

液體鈣比固體鈣更容易吸收?

市面上的鈣產品琳琅滿目, 很多人盲目聽信推銷, 以為“液體鈣比固體鈣好” “碳酸鈣比普通鈣劑好”。

但事實上, 不管你吃哪種鈣劑, 是碳酸鈣、磷酸氫鈣、乳酸鈣、葡萄糖酸鈣, 還是液體或固體, 吸收效果都差不多。

與其去糾結種類, 不如注意下標籤上每片/支裡面鈣的含量。

一般來說, 標籤上的規格都是鈣化合物的總量, 而純的鈣元素含量各不相同。

碳酸鈣:含40%的鈣。比如“每片含碳酸鈣1000 mg",實際相當於“每片含鈣元素400 mg“。這才是你真正補進去的鈣量。

磷酸氫鈣:含24%的鈣。

檸檬酸鈣:含21%的鈣。檸檬酸鈣的優點是比碳酸鈣更易消化,因為不需太多胃酸即可溶解,適合胃酸少、消化不良的人群。

葡萄糖酸鈣、乳酸鈣:鈣元素含量較少,分別是9%、13%。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盲目追求高鈣片。一次攝入過多的鈣(500mg以上),吸收利用率反而更低。最好選擇含鈣100-300 mg的小量鈣片,每天分2~3次吃。

要想讓補充的鈣吸收好,除了補充維生素D之外(市售鈣劑幾乎都有添加維D),多鍛煉身體也必不可少。尤其是負重性運動、跳躍性運動、跑步、快走,可以刺激骨骼,讓鈣更好地發揮作用。

補鈣會導致便秘?

這個說法有一定道理,因為鈣和食物裡的草酸、磷酸容易形成較硬的不溶解物質,難以排出,就可能導致便秘。

解決辦法也很簡單:

選擇檸檬酸鈣。和其他鈣劑相比,檸檬酸鈣更不容易引起便秘。

鈣片最好在飯中或飯後馬上吃,而不要空腹,以減少對消化道的影響;

不要一次性大量補鈣,少量多次不容易便秘。

芝麻醬和蝦皮是補鈣之王?

芝麻醬:以 1170 mg /100 g 的含鈣量傲視群雄。但同時脂肪也超高(約為53 g / 100 g),堪比五花肉,多吃幾勺就容易胖。

蝦皮:含鈣 991 mg /100 g。但蝦皮特別鹹,鈉含量高達 5057 mg / 100 g,比中國建議膳食指南建議攝入量的2倍還多,常吃有高血壓風險;鈉鹽攝入過多又會導致鈣流失,導致鈣吸收率並不高。

真正的天然補鈣高手,是純牛奶。

一杯200 mL純牛奶中約含鈣226 mg,而且吸收率高。其次是豆腐,100g 鹵水豆腐含鈣138mg。還有很多人不知道,多吃深綠色蔬菜也能補鈣,雖然吸收率不如牛奶,但勝在量大。如薺菜(297mg/100g)、和芝麻菜(160mg/100g)等。

每天喝兩杯純牛奶(或幾瓶優酪乳),其他兩餐再多吃點豆腐、1斤綠葉菜,就能滿足一天的鈣需求了。

可惜很多中國人達不到這個標準,尤其是老年人、孕婦仍需額外補充鈣劑。

據瞭解,人體的骨鈣從30歲就開始流失,40~50歲開始是骨質疏鬆的高發期。

而純的鈣元素含量各不相同。

碳酸鈣:含40%的鈣。比如“每片含碳酸鈣1000 mg",實際相當於“每片含鈣元素400 mg“。這才是你真正補進去的鈣量。

磷酸氫鈣:含24%的鈣。

檸檬酸鈣:含21%的鈣。檸檬酸鈣的優點是比碳酸鈣更易消化,因為不需太多胃酸即可溶解,適合胃酸少、消化不良的人群。

葡萄糖酸鈣、乳酸鈣:鈣元素含量較少,分別是9%、13%。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盲目追求高鈣片。一次攝入過多的鈣(500mg以上),吸收利用率反而更低。最好選擇含鈣100-300 mg的小量鈣片,每天分2~3次吃。

要想讓補充的鈣吸收好,除了補充維生素D之外(市售鈣劑幾乎都有添加維D),多鍛煉身體也必不可少。尤其是負重性運動、跳躍性運動、跑步、快走,可以刺激骨骼,讓鈣更好地發揮作用。

補鈣會導致便秘?

這個說法有一定道理,因為鈣和食物裡的草酸、磷酸容易形成較硬的不溶解物質,難以排出,就可能導致便秘。

解決辦法也很簡單:

選擇檸檬酸鈣。和其他鈣劑相比,檸檬酸鈣更不容易引起便秘。

鈣片最好在飯中或飯後馬上吃,而不要空腹,以減少對消化道的影響;

不要一次性大量補鈣,少量多次不容易便秘。

芝麻醬和蝦皮是補鈣之王?

芝麻醬:以 1170 mg /100 g 的含鈣量傲視群雄。但同時脂肪也超高(約為53 g / 100 g),堪比五花肉,多吃幾勺就容易胖。

蝦皮:含鈣 991 mg /100 g。但蝦皮特別鹹,鈉含量高達 5057 mg / 100 g,比中國建議膳食指南建議攝入量的2倍還多,常吃有高血壓風險;鈉鹽攝入過多又會導致鈣流失,導致鈣吸收率並不高。

真正的天然補鈣高手,是純牛奶。

一杯200 mL純牛奶中約含鈣226 mg,而且吸收率高。其次是豆腐,100g 鹵水豆腐含鈣138mg。還有很多人不知道,多吃深綠色蔬菜也能補鈣,雖然吸收率不如牛奶,但勝在量大。如薺菜(297mg/100g)、和芝麻菜(160mg/100g)等。

每天喝兩杯純牛奶(或幾瓶優酪乳),其他兩餐再多吃點豆腐、1斤綠葉菜,就能滿足一天的鈣需求了。

可惜很多中國人達不到這個標準,尤其是老年人、孕婦仍需額外補充鈣劑。

據瞭解,人體的骨鈣從30歲就開始流失,40~50歲開始是骨質疏鬆的高發期。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