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霸主春秋之齊桓公與管仲那點不得不說的故事

故事有點長, 總計一萬七千餘字, 請各位做好準備, 故事這就開始了。

齊桓公

(一)

齊桓公小白一生雖然曲折, 但究其成敗的重要原因無非就兩個字:聽話。

因為聽話而成為春秋首霸, 又因為不聽話身死國亂, 並親手葬送了自己創建的大好格局, 導致齊國再次衰弱。

而有關他的經歷, 還必須得從不聽話談起了。

西元前685年, 齊桓公小白順利繼位, 光榮的成為齊國第十五任君主。 當時齊國連續經歷齊襄公諸兒、齊前廢公公孫無知的兩次弑君之亂後, 國力一蹶不振, 原本鞏固的齊、宋、蔡、衛聯盟也星飛雲散, 大傢伙對齊國態度便由原先的敬畏變得不大看得起。

看不起會怎麼辦?

那就意味著有人將會有事沒事找找麻煩, 逼著你割地、求和、賠款, 弱小的國家哪裡會有和平呢。

所以這時候齊桓公上位, 肩上的擔子還是很沉的, 可他的確不負眾望, 聽取了鮑叔牙的意見,

任命在奪位之爭中差點射死他的仇人管仲為相, 並尊之為仲父。

不得不說, 管仲的確很有能耐, 上任後推行軍政合一的制度, 很快穩定了齊國局勢, 並走上了健康發展的軌道。

這時候呢, 周邊就有人不滿了。

誰?

魯莊公。

為什麼?

誰願意自個兒身旁有一頭老虎呢, 更何況當初接管仲回國的時候, 明明說是要獻於太廟報仇, 可現在竟敢拜他為相, 這不明擺著說話不算麼。

出於上述原因, 魯莊公自然非常生氣, 這一生氣不要緊, 就簡車蒐乘, 湊點人馬, 準備找齊國要個說法。

事情傳到齊桓公耳朵裡, 心裡就不樂意了, 找管仲商量:“孤新嗣位, 不欲頻受干戈, 請先伐魯何如?”

如今呢聽說魯國人要打我, 我能幹麼, 不如咱先揍揍他怎麼樣。

管仲一聽, 這人家還沒動手, 事情還有轉圜的希望, 怎麼能自己給自己找麻煩呢, 更何況咱這新政實施不到一年, 剛把各項關係理順, 效果還沒出來呢, 這時候打仗, 前面的努力不就白費了麼。 於是就勸了:“軍政未定, 未可用也。 ”

刀子還沒磨利呢, 不能拉出去丟人啊。

齊桓公不聽:一邊兒去吧, 打仗的事兒你懂個啥。

把管仲的意見置之不理, 拜鮑叔牙為將, 於西元前684年先一步打到魯國的長勺, 即如今山東萊蕪一帶, 挑起了著名的長勺之戰。

魯莊公當下就給氣哭了, 我不過有那點想法, 還沒真正動手, 你就過來打我, 真是欺人太甚, 來啊, 把那個吃素的曹劌給我叫過來, 咱哥幾個並肩子上啊。

就這麼在曹劌的幫助下, 齊軍大敗, 果然像管仲所預料的那樣,

部隊還用不了啊。

消息傳到齊桓公耳朵裡, 看看管仲, 自個兒臉上也掛不住了, 就不信離了你我還成不了事。

咱不是和宋國有點關係麼, 在先君齊僖公、齊襄公時代, 兩國常一起打仗, 如今我上位還沒給人報信, 不如借這機會勾搭勾搭, 然後商量著一齊攻打魯國, 還不信收拾不了他了。

於是派出使者修好、請師, 當時宋國那個貪心的宋莊公子馮已經死掉, 他兒子宋閔公子捷上位, 宋閔公早有和齊國修好的意思, 不過一直沒騰出空兒來, 這次齊國人先一步示好, 哪兒還有不答應的道理, 出於鞏固兩國關係的原因, 非常痛快的答應齊桓公的要求。

派當時的第一猛將南宮長萬親自帶兵出征。

兩國這麼湊搭湊搭,

于當年再次打到魯國的乘丘, 即如今山東兗州一帶, 發生了有名的乘丘之戰。

魯莊公一看, 你到底想幹麼, 還沒完沒了了, 立馬兒帥兵抵抗, 這回呢, 有大臣公子偃幫忙, 再一次打敗了齊、宋聯軍, 就連宋國猛將南宮長萬也給俘虜了。

仗打的這個慘吆。

乘丘之戰又失敗了。

消息傳到齊國, 齊桓公看看管仲, 人家倒沒說什麼, 可他臉紅了。 心說:“得了, 還是你說得對, 我什麼都不管了成麼。 ”

不聽話導致兩次大敗, 這下給打老實了。

原先還:國有大政, 先告仲父, 次及寡人。

可現在呢:

有以國事來告者, 桓公曰:‘何不告仲父?’

有人找他說事, 桓公說:“你為什麼不去找仲父?”

眼睛繃得溜圓, 說的那個委屈。

找我幹麼, 沒見我正忙著嗎。

忙什麼?

享樂。

喜歡孌童,豎貂把自己閹了。

喜歡美食,易牙把兒子殺了。

從此目眩美色,舌嘗美食,日子過得那個舒坦,真當起甩手掌櫃,有人心裡就不服了。

誰?

豎貂、易牙,他倆一起給齊桓公說:“聞‘君出令,臣奉令’;今君一則仲父,二則仲父,齊國疑於無君矣!”

自古以來都是君上管著臣下的,現在主公您大事小事都張口仲父,閉口仲父,傳到外人耳朵裡,還以為我們齊國沒有君主呢。

他倆的核心意見就是管仲專權。說實話,這句話說到哪個國君耳朵裡都會引起猜忌。

可齊桓公呢,完全沒把這事放在心上,反而嘲笑兩人說 “寡人于仲父,猶身之有股肱也。有股肱方成其身,有仲父方成其君。爾等小人何知?”

我跟仲父的關係就像四肢和身子一樣,缺誰都不行,你倆敗家玩意懂個啥啊。

聽話聽到這種地步,豎貂、易牙沒有辦法,只好老老實實的閉嘴了。

正因為有了這樣的信任,管仲在齊國毫無顧忌的實施新政,用了三年多的時間,終於使齊國大治。

齊桓公這下滿意了。

西元前681年,東周第三任君主周莊王死掉,第四任君主周僖王上位,那年春天,齊桓公就把管仲叫過來問了:“寡人承仲父之教,更張國政。今國中兵精糧足,百姓皆知禮義,意欲立盟定伯,何如?”

我呢在你的幫助下使齊國國力大振,現在想當諸侯的老大,你看這事兒靠譜麼。

管仲給冷靜的分析了局勢,他認為:目下齊國雖強,但還不是一家獨大,南面的楚國、西面的秦國、晉國都有可能成為潛在的對手,所以要想取得爭霸的優勢,必須實施“尊王、親鄰”的方針,即借周王的名義取得政治上的優勢,然後幹些鋤強扶弱、維護國際準則的好事,取得周邊國家的信任擁戴,到時候想不稱霸也不行啊。

管仲的一番言論讓齊桓公心悅誠服,仔細一想還真是這個理兒。

然而該從哪裡下手呢?

也算是老天爺有心幫他吧,那些年國際上剛好發生兩件大事。

哪兩件?

其一,周僖王上位,還沒去洛陽朝賀;

第二,西元前682年,也就是齊桓公因為迎娶王姬和魯國重新交好的第二年,宋國發生內亂,導致宋閔公子捷被殺,宋桓公子禦說上位,還沒來及向周王室告位,而沒告位則意味著他的國君地位還沒有得到國際上的普遍認可。

兩件事給了齊桓公絕好的機會,於是連忙派遣使者前往洛陽,一方面朝賀周僖王上位,一方面請求借王室的名義會盟,為宋桓公定位。

話說周王室自鄭莊公、齊襄公兩次挑戰權威之後,已經不大被諸侯放在眼裡了,所以周僖王上位後也只打算老老實實混下去就得,沒成想剛剛登基齊國人就找上門來,尊重的無話可說,這下開心的,心說:還是我這小舅子心疼大舅哥啊,既然你把我當回事兒,那我也不能不夠意思不是,不就想會盟諸侯麼,多大事兒,反正來不來也得看你本事,我在這兒支什麼架子。

於是就說了:“伯舅不忘周室,朕之幸也。泗上諸侯,惟伯舅左右之,朕豈有愛焉?”

你還知道尊重娘家人,真是我的運氣啊,自今而後,泗河流域的那十幾個諸侯就由你管著,想幹麼幹麼,不必再告訴我了。

使者得到許諾,連忙告訴齊桓公,齊桓公心頭大悅,王命在手,不就意味著今後幹點什麼事兒都名正言順麼。

呵呵,仲父還真了不起,這種餿點子都想的出來,瞧把我那大舅哥給興奮的,你哪裡知道,我是另有想法啊。

於是趕緊邀請宋、魯、陳、蔡、衛、鄭、曹、邾等國,以為宋桓公定位為名會盟北杏,即如今山東東阿一帶。

並派人提前做好準備,什麼盟壇、公館都修的妥妥當當,並且為表明自己的誠意,還首倡衣裳之會,即人來就行,不必帶軍馬了。

西元前681年,北杏會盟如期舉行,齊桓公雖以王命號召,但不幸的是,仍有幾個國家不大聽話,來的只有宋國、蔡國、陳國、邾國。

為宋國辦事,所以宋國不得不來;蔡國因為和楚國關係鬧僵,所以也來尋求庇護;陳國誰都不敢得罪;而邾國呢,則是因為老受魯國欺負,所以過來申冤訴苦。 來的幾個國家各有目的。

沒來的國家當中魯國不大尿他;衛、曹兩國還在觀望, 看看風到底往哪兒刮;至於鄭國,完全是因為內亂而顧不上。

反正不管怎麼說,來與不來各有原因,從這個角度講,這次會盟是極不成功的。

威信受到挑戰,所以齊桓公也有點洩氣,準備半天就來這麼幾個,這事兒還怎麼玩啊。

這一洩氣不要緊,打算把其他四國晾在一邊,自個兒先回去琢磨琢磨。

然而這種危險的想法被管仲及時制止了,他說:“‘三人成眾。’今至者四國,不為不眾矣。若改期,是無信也。待而不至,是辱王命也。初合諸侯,而以不信聞,且辱王命,何以圖霸?”

你以王命召喚,不來是他們不對,而來的你因為人少而改期,就是我們不講信義了,剛剛召集諸侯,就以不講信義聞名天下,那今後還有人相信我們麼。”

齊桓公聽進去了,也好,四個就四個吧,不照樣湊桌麻將麼,還多了個端茶遞水的呢,人也不算少了,就這麼著吧,開始。

隆重的與四國結盟,並定好了攻守協約,自以為鐵板一塊,於是就借著王命公然宣稱:“魯、衛、鄭、曹故違王命,不來赴會,不可不討,然敝邑兵車不足,願諸君同事。”

魯、衛、鄭、曹四國違抗天子的命令,不參加北杏會盟,這種大逆不道的行為是一定要懲罰懲罰滴,然而我國兵微將寡,不能獨力完成這件事,所以請大夥兒一齊並肩子上。”

大夥兒表面答應,然而沒想到的是,宋國竟然半夜裡跑了。

為什麼?

原因很簡單,不服氣。

當晚回去,宋桓公就對大臣戴叔皮說:“齊侯妄自尊大,越次主會,便欲調遣各國之兵。將來吾國且疲於奔命矣!”

齊桓公不掂量掂量自個兒的分量,就盲目的主持會盟,而且還想調集各國軍馬,今後我們一定會疲於奔命的。

戴叔皮一看主公這麼不開心,餿主意就出來了:“諸侯從違相半,齊勢未集。若征服魯、鄭,霸業成矣。齊之霸,非宋福也。與會四國,惟宋為大,宋不從兵,三國亦將解體。況吾今日之來,止欲得王命,以定位耳。已列于會,又何俟焉?不如先歸。”

主公你看看當下的局勢,齊國主持會盟,有聽話的,有不聽話的,說明什麼,他還沒有足夠的威信,這時候我們如果幫他攻打魯國、鄭國,事成之後一定會增強齊國人的實力,我們和齊國離得不遠,他強大了,還會有我們的好果子吃麼,更何況我們這次來,就為了得到國際上的承認,如今目的已經達到,還留在這裡幹麼,不如趕緊撒丫子溜吧。

於是宋桓公深以為然,當晚就很不厚道的跑掉了。

別人跑還有情可原,可你宋國逃會就實在太不應該了,齊桓公大怒,就準備派人追殺。

管仲再次阻止:“追之非義,不如以王命討之,然事有更急於此者。”

追殺成什麼話,以王命討伐還有點意思,不過現在還有比對付宋桓公更重要的事兒要辦那。

什麼事兒。

齊桓公就問了。

“宋遠而魯近,且王室宗盟,不先服魯,何以服宋?”

魯國是我們的近鄰,而且他還是姬家人的同姓之首,所以你哥和你兩次向王室提親,都是魯國主婚的,咱們又是借周王室名義會盟,不先把這個姬家老大打趴下,其他人還能聽你的話麼。

齊桓公深以為然,於是就問了計將安出?

管仲那是眼珠一轉,餿主意就冒出來了:直接打魯國肯定有點冒失,我們可以從周邊找個軟柿子下手,先打了他的附庸——弱小的遂國,遂國打下來後,魯國必定會有點緊張,這時候派使者說明厲害,再找你姐文姜說明我們想和魯國交好的誠意,你姐一直向著娘家,這樣一來,就必然會給她兒子魯莊公做工作,魯莊公外面有我們嚇唬,家裡的又有他娘耳朵邊上嘮叨,所以一定會來向我們道歉,等和魯國結盟之後,再去攻打宋國,還會有什麼難度呢。

齊桓公一聽這話,心裡就嘀咕上了:都什麼事兒,我和魯國人的關係還必須得靠兩個女人維持。

第一回靠王姬,正因為和她結婚才和魯國人和好的;這回呢又得找我姐,哎,姐姐啊,兄弟我難著呢,可一定得幫幫忙啊。

(二)

於是對管仲的計畫全盤執行,事情正如管仲提前設想的那樣,遂國一鼓而下,隨便攻攻城,就把他給滅了,然後魯莊公悚懼,然後文薑就說了:“齊、魯世為甥舅,使其惡我,尤將乞好,況取平乎?”

齊魯兩國本來就是親戚,就是齊國討厭我們,也要想辦法和他們恢復關係,更何況人家主動交好呢。

於是魯莊公內迫母命,外懼兵威,只好無奈的答應和齊國會盟。

而且對北杏會盟為什麼沒來,也做了合理的解釋:有病。

好吧,既然這麼說,那我也就信了,管你感冒還是拉肚子呢。這件事就這麼愉快的解決,來啊,收拾柯地,即如今山東禹城,我要和小外甥拜把子了。

就這樣,兩國君主愉快的在柯地見面,並達成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然而就在準備簽訂盟約的時候,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什麼事兒?

曹沫劫盟。

魯國大將曹沫,即後人所謂的俠客之祖,很不講規矩的把齊桓公給劫持了。

為什麼?

血三敗之恥,要求歸還汶陽之田。

這爺們打仗一直是東征西討,戰功平平。所以想出這麼個法子,想要洗刷乾時之戰中被齊國人奪去汶陽之田的恥辱。

刀架在脖子上,齊桓公能不答應麼 ,不答應人家就會血濺五步。於是大呼:“大夫休矣,寡人許子。”

別玩了,我答應你好的啦。

曹沫這才滿意了。

會盟結束後,手下很不滿意,一致要求也照曹沫的樣子劫持魯莊公,事實上,他們也能辦到,因為柯地是齊國人的地盤,但齊桓公拒絕了,他說:“寡人已許曹沫矣。匹夫約言尚不失信,況君乎!”

我已經答應曹沫了,老百姓答應的事兒都不能反悔,何況是國君呢。

於是第二天就非常痛快的歸還汶陽之田。

曹沫終於洗刷了三敗于齊的恥辱,表面上看是他勝利了,可實際上呢,齊桓公倒成了最大的贏家。

為什麼?

諸侯聽到這件事,都很佩服齊桓公的信義,這傢伙是真想和我們交朋友啊,於是先前觀望的衛國、曹國一齊遣人謝罪,並要求同樣和齊國人拜把子。

齊桓公一看被劫持一小下下竟然有這好事,自然愉快的答應。這時候“親鄰”的事兒辦了個差不多,就到了討伐宋國的時候。

於是派人到洛陽告訴了宋桓公逃盟的事兒,並要求討伐宋國。

人家那麼尊重他,周僖王自然是受寵若驚,早成了齊桓公的鐵杆支持者,如今有事幫忙,自然愉快的答應,不但答應,還派手下單蔑也湊了一支部隊幫助齊桓公。

這時候,齊桓公有理有勢,便召集人馬,于西元前680年浩浩蕩蕩的討伐宋國。

半道上,有牧人扣牛角而歌:南山燦,白石爛,中有鯉魚長尺半。生不逢堯與舜禪,短褐單衣才至骭。從昏飯牛至夜半,長夜漫漫何時旦?

聽其詞義清奇,好像還有點譏諷朝政的意味,知道遇到人才,連忙派人請了過來,這位就是衛國人甯戚。

一番對答後大為歡喜,連忙就要給甯戚封官賜爵,半夜裡官服要的很著急。

為什麼?

咱齊國也是講體面的,先把他那身髒衣服換下來啊。

近侍豎貂又看不慣了,說:“衛國離齊國也不是很遠,不如先派人去查查甯戚的底細,調查的沒問題再封官也不遲啊。”

可以這樣說,豎貂這時候的說法還是比較客觀的,當官麼,總得先搞搞政審,不然來歷不明的人放到國君身旁,誰知他打什麼算盤。

可齊桓公對他好容易才有的合理說法又是嗤之以鼻:“此人廓達之才,不拘小節,恐其在衛,或有細過。訪得其過,爵之則不光,棄之則可惜!”

這人不拘小節,在衛國怕會有點小過失,知道以後用他有點不大光彩,不用呢,又實在很是可惜,所以,有些事還是裝點糊塗的好。

於是當即拜甯戚為大夫,協助管仲處理政務。

豎貂沒有辦法,只好再一次的閉嘴了。

事實證明,齊桓公的眼光的確不差,那時候都講個“君知我報君”的,齊桓公的破格任命讓甯戚很是感激,很快就報答了齊桓公的知遇之恩。

大傢伙兒宋國邊境聚齊,正商量著怎麼收拾宋國的時候甯戚就說了:“明公奉天子之命,糾合諸侯,以威勝,不如以德勝。依臣愚見,且不必進兵。臣雖不才,請掉三寸之舌,前去說宋公行成。”

不就收拾個宋國麼,多大點事兒,用得著這麼鄭重其事麼,依我看,大夥兒先不必著忙,就讓我用三寸不爛之舌,說的宋桓公乖乖過來承認錯誤怎麼樣。

齊桓公答應了。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再次伐兵麼。

動刀子都是沒辦法的辦法。

於是聯軍陳兵邊境,甯戚驅車求見宋桓公。

話說宋桓公逃盟,就是一時負氣而已,並沒有想真正同齊國作對,如今一看那點小事鬧這麼大動靜,心裡這個後悔啊,這時候恰巧甯戚一來,講了一番道理。

什麼道理?

天子失權,諸侯星散,君臣無等,篡弑日聞。齊侯不忍天下之亂,恭承王命,以主夏盟。明公列名於會,以定位也。若又背之,猶不定也。今天子赫然震怒,特遣王臣,驅率諸侯,以討于宋。明公既叛王命於前,又抗王師於後。不待交兵,臣已蔔勝負之有在矣。

我家主公以王命幫你定位,你去了又跑了,事情做了一半兒,還沒得到國際上的認同,如今因為你不聽話導致周王震怒,氣的派人帶諸侯軍隊過來討伐你。你逃盟等於叛命,現在又打算抵抗王師。抵抗王師多大的罪過,俗話說得好,有多大的本事闖多大的禍,你自個兒想想,承擔的起這件事的後果麼。

一番話在情在理,正好說到了宋桓公的短處。

為什麼?

他之所以牛氣,不就因為爵尊國大麼。

是真正的公爵,而不是隨便喊出來的,可這公爵是誰給的,周王,如今把周王給得罪了,那今後還怎麼玩啊。

於是汗出如漿:“先生之見如何。”

你說該怎麼辦?

怎麼辦?承認錯誤吧,只要承認錯誤,並同意結盟,聯軍過來教訓你的目的就已經達到,自然會撤兵回去,這樣一來,宋國兵甲不動而安如泰山,老百姓該幹麼幹麼 ,有什麼不好的呢。

就這麼簡單?

宋桓公有點不相信。

你以為呢。

甯戚不屑的看了看他。

於是宋桓公看看一直在跟前出餿點子的戴叔皮:小子,瞧你,有人家一半兒我也就心滿意足了,都出什麼主意,上回讓我逃盟,這回竟讓我抓了齊國使臣,奶奶的,幸虧沒聽你的,不然這事兒能善了麼。

戴叔皮羞慚而退,宋桓公派人跟著甯戚到齊軍中謝罪、請成,並獻白玉十玨,黃金千鎰。

態度相當的誠懇,沒有辦法,齊桓公只好告訴他,你去向周天子請罪,天子原諒了你,我自然也沒話說。

周僖王能有什麼意見,他心裡明白,宋桓公之所以來洛陽請罪,不過是走走過場而已,如今呢,人家給你面子,自個兒也不能端架子不是,於是呢,就非常愉快的原諒他了。

大約一年多的時間,先後擺平魯國、衛國、曹國、宋國,正如周僖王所說,泗上諸侯已全部收歸旗下,這時內政、外交各項關係都理個差不多,霸主地位已初步形成,目光就自然而然的投向了鄭國,一幅更為壯闊的戰略藍圖就這樣悄悄展開了。

為什麼要收服鄭國呢,主要目的還是為實施爭霸的第二步“攘楚”。

楚國僭號稱王,還有經略中原的野心,是當前最大的敵人,而鄭國地理位置相當重要,相當於楚國和中原之間的屏障。

早在鄭莊公時期,因為楚國人家門口還沒收拾妥當,所以暫時沒有能力爭霸中原,就導致鄭莊公很是牛氣了幾年。

可齊桓公上位後,楚國人歷經武王、文王兩代君主的發展,已經征服了漢東諸國,有了爭霸中原的能力。

對楚國來講,想要爭霸中原,必須先收服鄭國;可對齊桓公來說,想要阻止楚國入侵中原保住自己的霸主地位,就必須把鄭國拉到自己的隊伍裡來。

抱著這樣的目的,於西元前680年派大臣賓須無帶領兵馬,來到鄭國。

幹麼?

幫助已被驅趕在外的鄭厲公復位。

目的雖然不大光彩,但理由找的相當漂亮。

“祭足以臣逐主,子儀以弟篡兄,皆當聲討。”

作為臣下的祭足敢趕走鄭厲公,當弟弟的子儀敢篡奪哥哥的君位,都是大逆不道的事情,齊國作為國際準則的鐵杆維護者,就應當興兵伐罪。

當時呢,鄭厲公已經在鄭國邊境櫟地,即如今河南禹州和老四子儀對峙了十七年,正琢磨著想個什麼辦法復位成功的時候齊國人溜溜上門了,天上掉下個大餡餅正好落他嘴裡,心裡還有不高興的道理,正好祭足死掉,子儀少了最大的倚仗,於是連忙興兵伐鄭,果然一舉成功,第二次當上了國君。

而且這回位子坐的十分踏實,再也沒人趕他走了。

齊國人幫了大忙,心裡必然是感激的,於是派人向齊桓公請盟,表面上答應歸順。

鄭國有了這個態度,不正是齊桓公朝思暮想的結果麼。

當即痛快的答應。

並在西元前679年在甄地,即如今山東甄城,約會宋、衛、曹、鄭這四個當年不太聽話的國家會盟 ,會上揖讓而散,大傢伙都很客氣,愉快的重申了傳統友誼,並簽訂盟約,拜了把子。

這時候中原一帶就他說了算,為大傢伙一起商量點國際事務,於西元前677年把所有哥們都叫過來,在幽地,即如今山東徐州一帶召開幽地會盟。

就因為討伐宋國後讓人家給周僖王請罪,大大的長了周王室的面子,為投桃報李起見,周僖王也派人過來,很厚道的正式確立了齊桓公霸主的地位。

上下關係都已經理順,霸主名號實至名歸,齊桓公是開心了,可楚國人不幹那,楚文王心裡就琢磨了:我暫時沒顧上理會中原的事兒,竟導致小白小兒一家獨大,眼裡還有我這個楚王麼,不行,得給他提個醒兒,要他知道知道,我楚國人也不是好說話滴。

抱著這樣的想法,於西元前679年先攻打不聽話的蔡國,為什麼呢,蔡國離他近啊,簡直就在屋簷底下,可就這麼個小玩意竟然敢溜溜巴結齊國,而且還是最早會盟的,如果不把你給打服了,還有臉爭霸中原麼。

這一打不要緊,蔡哀侯獻舞只能肉袒伏罪,並盡出其庫藏寶玉以賂楚。

光著上半身跪在楚文王腳下,並把老祖宗留下的那點家底全拿出來巴結楚國。

見他這麼誠懇,楚文王的火就消了,滿意的拍拍蔡哀侯腦袋:小子,今後長著點記性,弄清楚誰才是你真正的主子。

記住了,老大。

蔡哀侯是連連點頭,於是楚文王滿意的回去了。

事情傳到鄭厲公耳朵裡,心裡自然是大為恐慌:這爺們敢動真格的,蔡國投降了,接下來不就該我了麼。

心裡這麼想,行動上哪兒敢耽擱,連忙派大臣向楚文王告位。

楚文王一看,心裡特別不滿意:“突復位二年,乃使告孤,慢孤甚矣。”

你上位第二年才想起告訴我,是沒把我放眼裡啊,這樣的錯誤是不能原諒的,就讓我好好收拾收拾你吧。

有了討伐鄭國的心思。

鄭厲公大為恐慌,立馬兒像好哥們蔡哀侯一樣謝罪、請成,見他態度那麼誠懇,楚文王火也就消了,大度的原諒了他。

投靠楚國之後不敢再去巴結齊國,齊桓公就不滿意了,派人過來譴責。

鄭厲公很委屈啊,就派大臣去齊國解釋:敝邑困于楚兵,早夜城守,未獲息肩,是以未修歲事。君若能以威加楚,寡君敢不朝夕立于齊庭乎?

我們暫時沒顧上巴結你,完全是因為害怕楚國的緣故,哪裡是心甘情願的,如果你能把楚國給 擺平了,不再找我們的麻煩,我們還敢不溜溜的過來巴結你麼。

兩面三刀說的振振有詞,齊桓公能滿意麼,什麼意思,就為你我還得先和楚國打一架,有那麼傻麼。

當下就把鄭國使臣囚禁起來,那個使臣也聰明,找個空子逃歸鄭國,自此以後,鄭國鐵了心的背齊事楚,齊桓公苦心經營的中原屏障又給丟了。

和楚國的戰爭表面上看一觸即發,然而幸運的是,西元前675年,楚文王病死,楚國發生內亂,這場內亂整整持續四年,鄭國又借機左右搖擺,給齊國留了整整四年的時間。

這四年在文薑幫助下,把哥哥齊襄公的女兒哀姜嫁給魯莊公,踏踏實實的和魯國搞好關係,打造了硬邦邦的齊魯聯盟,然後兩家一起伐許、伐戎,勢力延伸到魯西南、江蘇、河北一帶,逐步擴大了實力,嚇得鄭國又派人請成,於是暫時把中原打造的鐵桶一般,有事可以相互救援,鬧的楚國人乾著急沒脾氣。

西元前671年,楚成王熊惲上位,上位後聯合大臣鬥廉、鬥禦疆、鬥班等人殺掉專權篡政的小叔叔子元,並任命鬥氏才俊鬥穀於菟為令尹。

鬥穀於菟就是人們常說的子文,同管仲一樣,也是個有經天緯地之才的角色,所以楚成王除沒叫仲父之外,其他待遇和齊桓公對待管仲一模一樣。

子文也不負眾望,根據楚國君弱臣強的局面採取一系列措施,又使得楚國漸漸強大起來。

既生瑜何生亮啊,齊桓公以為自己有了仲父,便可以天下無敵,可楚國又出了個子文,竟然跟管仲不相上下,這他要強大起來,還能有我的好,該怎麼辦?

就又把管仲叫來商量,管仲說:目下兩強相峙,硬打也不是辦法,必須待時而動,冷靜的尋找機會,然而這段時間你也別閑著,幹麼,多做些好事,使的各諸侯國心悅誠服的歸順,而不是內懷觀望,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多幾個鐵杆哥們,到時候討伐楚國,就有理有勢了不是。

齊桓公心悅誠服,再一次聽信了管仲的話,把那顆躁動不安的心可著勁兒按了下去。

(三)

就這麼等啊等,還真是天從人願,果然有人找上門來了。

誰?

北燕,即我們常說的燕國。

什麼事兒,遊牧在河北一帶的山戎打了過來,鬧得燕國招架不住,所以特地來尋求盟主幫忙。

燕國是北方屏障,有防範少數民族入寇中原的責任。

於是管仲認為:君欲伐楚,必先定戎;戎患即熄,乃可專事於南方矣。

你想打楚國,必須先把北方安定下來,不然的話,人家有事沒事背後捅捅刀子,誰能受得了啊。

齊桓公深以為然,再次聽了管仲的話 ,於西元前664年討伐山戎,齊桓公親師遠征,打了一年多,其中怎麼艱苦就不必多說,反正是終於把山戎給滅了,不但滅了,還順便征服了孤竹、令支,一竿子辟地五百餘裡,一併交給燕國,回國的時候燕莊公為表感激,一直送到齊國境內,齊桓公一看:到這兒得了唄,什麼時候是個頭兒啊。於是就說了:自古諸侯相送,不出境外,寡人不可無禮于燕君。就從腳下劃起,把燕莊公多走的五十裡地全部送給燕國,燕莊公能幹麼,那是反復推辭,可齊桓公就是不答應。

燕莊公沒辦法,只好愉快的收下了。

就這麼著燕國國土面積北增五百里,東增五十裡,終於成為北方大國,老老實實的給齊桓公他們站崗放哨去了。

北方已經平定,齊桓公本以為自此以後可以踏踏實實對付楚國,然而令他沒有想到的是,等他回來,國際上發生了兩件大事,這兩件大事,還必須他親自處理不可。

哪兩件?

魯國慶父作亂,衛國好鶴亡國。

他怎麼就這麼不讓人省心呢。

什麼原因呢?

一件一件說吧。

魯國的慶父是魯莊公他爹魯桓公小老婆生的孩子,這孩子雖然出身不好,可相當的有本事,早就覬覦國君的位子,西元前662年,動不動就要金僕姑射人的魯莊公死掉,留下的兒子都很軟弱,所以讓慶父找到機會,就抽冷子兩弑魯君,並把他們的鐵杆擁護者季友驅逐出國。

季友在國內聲望很高,老百姓一看這爺們都走了,那還有我們的好日子過麼,於是都很生氣,自發的聚眾鬧事,把慶父也給趕走了。

就這麼著,魯國群龍無首,季友、慶父都虎視眈眈的尋找機會。

齊桓公一看:唔,魯國是我的鐵杆盟友,可不能不管呐,於是派人護送季友回國,扶持魯莊公另外一個兒子魯僖公申上位,並幫他們穩定局勢。

而衛國呢,事情更為荒唐。

大姐宣姜的兒子衛惠公死後,親兒子姬赤上位,人稱衛懿公,這爺們雖然比他爹善良些,但有個非常荒唐的嗜好,特別喜歡仙鶴,別人喜歡也就喜歡了,可他喜歡的有點出格,給仙鶴封官,並實實在在的享受各種待遇。

這樣一來,老百姓除了供養正統官員外,還要負擔仙鶴的開支,而且那些開支仙鶴還不一定用得上,你發薪水仙鶴會花麼,就這麼著心裡特別的不滿意。

不滿意不要緊,導致國力衰弱,讓遊牧在河北、山西一帶的另一支少數民族北狄找到了空子,於西元前660年大舉入侵。

北狄什麼情況,是最早的匈奴人啊,傳說是夏桀的後人,在北方那種惡劣的環境下生存了千百年,戰力早飆升到三四千,衛國人哪是對手,於是在鐵蹄之下,衛國的防務如摧枯拉朽,一觸即潰。

不但敗了,還導致衛懿公被殺,衛國幾乎就要亡國。

眾大臣扶持著他奶奶宣姜和他大伯公子頑生下的,不知該叫叔叔還是該叫表弟的公子申、公子毀逃到漕邑,即如今河南滑縣,扶持公子申繼位,人稱衛戴公;並趕緊派人向齊國求援。

衛國人求援,齊桓公能不管麼。大姐宣姜的後人不說,還是兩個寵妃長衛姬、少衛姬,一個寵臣開方的娘家。

三人搭著夥兒跟前哭訴,於是連忙派人救援,可等他趕到時,公子申病死了,眾大臣又扶持公子毀上位,人稱衛文公。

當時衛國連遭兩次喪君之痛,兵車只剩三十乘,堂堂國君的勢力連個公族大夫都比不上,齊桓公就動了點惻隱之心,派長衛姬的兒子,同樣有衛國血統的長子無虧幫助衛文公重整山河,可事情還沒處理妥當的時候,衛國近鄰刑國又趕來求援,說北狄兵又打到他們那兒,刑國馬上就要完蛋了。

齊桓公這個火兒啊,北狄是吧,你有完沒完,連忙趕去救援,北狄人一看,敢情中原人也不好欺負,動不動就並肩子上,這誰受得了啊 ,於是就嚇得溜溜跑掉,多少年不敢動彈。

事情總算解決,見兩國君主過得相當淒慘,就善心發作,撥了點救災款,幫助他們重建家園去了。

就這麼著打西元前664年開始,一直到西元前660年,救燕、存魯、存邢、存衛,使燕國轉弱為強,使魯、邢、衛三國亡而複存,這通忙啊,什麼馬不停蹄,席不安枕之類的比喻都弱爆了,

雖然辛苦,然而種種作為還是有好處的,還真像管仲事先所設想的那樣,諸侯對他心悅誠服,一個個都成了鐵杆哥們 ,大小有個事兒,顛顛的過來幫忙,半句牢騷沒有。

齊桓公這麼一看,唔,時機該差不多了吧。

他是滿意了,可有人心裡鬧起彆扭。

誰?

楚國。

楚成王說了:“齊侯布德沽名,人心歸向。寡人伏處漢東,德不足以懷人,威不足以懾眾,當今之時,有齊無楚,寡人恥之!”

齊候假仁假義,收攏人心,而我孤處漢東,也不知什麼緣故,威與德都不足以服人,所以導致國際上人們只知道齊國而不知道楚國,我為這件事深深地感到恥辱。

大王不滿了,言語中還有了些埋怨的意思,手下能安心的了麼,於是子文就說了:“齊侯經營伯業,於今幾三十年矣。彼以尊王為名,諸侯樂附,未可敵也。鄭居南北之間,為中原遮罩,王若欲圖中原,非得鄭不可。”

齊候經營霸業已經三十多年,在政治上又以尊王為名,得到諸侯的支持,所以我們不能直接同他作對,然而就因為這樣而無所作為麼,不是。鄭夾在南北之間,是中原抵禦我們的屏障,大王若真想爭霸中原,就必須得先收服鄭國啊。

有人認為管仲水準比子文高,主要原因就是管仲打出“尊王”的旗號,取得政治上的主動,而子文沒有看到這一點,所以他的水準要比管仲低得多。

說這話的人顯然忘掉了一個重要原因,什麼原因呢。就是楚國僭號的問題。

即他的王位不是周王分封的,而是自己給自己戴上的桂冠,一旦“尊王”,那這王號該怎麼辦呢。

如果子文一拜相就要求楚國去王號,尊周王,人家能答應麼。所以這種政治上的優勢他是心知肚明,不過就是不能要罷了。

如今一番話又是洞若觀火,直指問題關鍵所在,楚成王自是深以為然,並很快派人執行。於西元前656年以 “背楚事齊”的罪過為名出兵討伐鄭國。

鄭國其時鄭厲公已死,他的兒子鄭文公在位,如果放在以前,鄭國人是絕對不敢同楚國作對的,可現在呢,在齊桓公三十多年的努力下,中原已成鐵板一塊兒,建立了有事相互救援的機制。

出於上述原因,鄭文公一面設兵抵抗,一面火速派人向齊桓公求援。

消息傳到齊桓公耳朵裡,齊桓公當下就給氣哭了。

為什麼?

早就想打你,沒曾想我還沒動手你就先來了,當我好欺負是吧,來啊,拉杆子上。

然而,可是,直接打肯定是不行的,該怎麼辦呢。

就這麼想啊想,想啊想,終於拿定個餿主意。

什麼主意?

源自于小夫妻的一場小矛盾。

西元前657年, 齊桓公和小老婆蔡姬在皇家公園划船,蔡姬因為玩的太過開心,就忘乎所以的晃動小船,嚇唬齊桓公,齊桓公怕水啊,當時就出聲制止,可這丫頭不聽啊,晃得那個得意,這下把齊桓公惹火了:婢子不足以侍君。

你這小丫頭沒資格伺候國君。

這一生氣就把蔡姬打發回娘家了。

蔡哀侯一看,嫁出去的姑娘還給打發回來,不是欺負娘家人麼。於是就很生氣,一生氣不要緊,轉手就送給楚成王,讓蔡姬又當上楚成王的妃子。

本來小倆口鬧矛盾,過兩天也就好了 ,可蔡哀侯事情做得這麼過分,齊桓公就把這事兒給記下了。

老早就想找蔡國人的麻煩,可蔡哀侯得到楚國的庇護,所以一直沒有機會。

這回要和楚國開戰,不趕緊把蔡國收拾了去還等什麼。更何況以調解家務為名攻打蔡國,楚國人一定不會防範,這時候突然移兵向楚,看他怎麼防,嘿嘿,寡人還真是聰明,沒錯,事情就這麼辦了。

主意拿定,於西元前656年糾合宋、魯、陳、衛、曹、許等國 ,浩浩蕩蕩向蔡國進發。

事實上,楚國人剛開始還真沒把這事兒放在心上,一門心思攻打鄭國,可後來回過味兒來,事情就發生了變化。

而且回過味兒來的原因很簡單,有人洩密。

誰?

齊桓公寵臣豎貂。

軍隊出發之後,豎貂自請為先鋒,齊桓公見他這麼賣力,自然愉快的答應。

於是豎貂帥兵直抵蔡國,嚇得蔡國人登城守禦,他在城下來往馳騁,耀武揚威,那個神氣。

這時候蔡哀侯剛剛死掉,他兒子蔡穆侯上位。

蔡穆侯一看是豎貂,心裡就踏實了。

為什麼?

老熟人啊。

豎貂當年護送蔡姬回國的時候同蔡穆侯見過面,兩人關係還算不錯,知道這人貪財。

於是趕緊送去一車金帛,意思是你慢點打,讓我們有機會準備準備。

有關係還真是好辦事啊,豎貂受了賄賂,心裡一高興,就把齊桓公伐蔡的戰略意圖、兵力部署一股腦兒說了出去。

蔡穆侯一聽,原來這麼回事,七國聯軍啊,我哪裡打得過,還支吾個什麼勁兒,趕緊撒丫子溜吧。

當晚就跑到了楚國,把豎貂洩露的軍機大事原原本本的告訴楚成王。

楚成王聞言大驚:“原來這麼回事,我說呢,不就離個婚麼,至於搞那麼大陣仗麼,原來是沖我來得,這事兒必然不能善了,我得好好準備準備。”

主意拿定,一面趕緊派人召回討伐鄭國的軍馬,一面派出使者屈完,去迎迎齊桓公,看看這事兒還能不能商量商量。

屈完不敢耽擱,當天就出發了。

也是事有湊巧啊,對齊桓公方面來說,在攻下蔡國的當天,一向事齊最勤的許穆公病死了。

好哥們死掉,齊桓公自然非常傷心,於是留蔡三日,為許穆公發喪。

就這三天時間,給楚國人給足了機會,讓他得以從容準備。

許穆公的喪事辦妥了以後,齊桓公帥七國聯軍向楚國進發,這剛到邊境,就看見屈完衣冠整肅,停車道左。打個躬兒高聲呼喊:“來者可是齊侯?可傳言,楚國使臣奉候久矣。”

來得是齊候麼,哥幾個帶句話 ,就說楚國使臣屈完都已經等的不耐煩了。

齊桓公一聽,咦,我討伐楚國是秘密行動,本打算打他個措手不及滴,如今怎麼人家使臣都派出來了。

連忙派管仲出去相見。屈完說:“齊楚兩國一南一北,風馬牛不相及,不知齊候今天為什麼到楚國作客啊。”

管仲就說了:“少來這些官面兒上的廢話,為什麼來你不知道,原因很簡單,你們鎮守南方,責任是什麼,就是給周王提供濾酒的包茅,可現在竟敢忘了自己的職責,很久沒有上貢,讓周王天天喝渾酒,人家為這事兒很不開心,所以命令我們前來征討,更何況當年周昭王南征的時候在漢水淹死,不就是你們使壞的緣故麼。兩件事加在一起,你說說,還能饒了你麼。”

屈完一聽,原來為這事兒啊,我還以為是為了天無二王呢,不就幾車雜草麼,給你不就完了,於是就說了:“讓大王喝渾酒的確是我們不對,回去以後一定改正,但你說周昭王的事兒,的確有點冤枉啊,周昭王死掉,哪裡是我們獻了膠舟的緣故,的確是因為漢水不聽話,所以導致翻了船啊,不信,你就去問問漢水吧,如果他也說我們有錯,那也沒辦法,只好認了這樁罪過,但前提是,你必須讓漢水招供並簽字畫押啊。

現在沒事兒,我就趕緊回去準備包茅,如果你們同意,那這事兒也就過了,如果不,哼哼,看見了沒,我楚國也是有人滴,實在沒辦法,咱就拉開架勢幹一場吧。”

說完這句話,掉頭就走了。

兩下裡就這麼拉開架勢,可誰都不敢先開戰,為什麼,兩國都太大了,真打起來,不是一天兩天就能解決滴,最後必然落個兩敗俱傷的結果,到時候,原先鎮壓住的那些個小國不就可以蠢蠢欲動了麼。

就這樣僵持了幾天,楚成王耐不住性子了,派屈完再次找到齊桓公,看看還有沒有轉圜的希望,齊桓公一看,本來為了打個閃電戰,可現在人家都準備好了,還打個什麼勁兒,沒有辦法,只好在召陵,即如今河南漯河一帶和楚成王見個面,重申了下傳統友誼,定好了進貢包茅的日期,然後就溜溜的回去了。

雷聲大,雨點小,聲勢浩大的伐楚之役就這麼結束了。

(四)

雖然沒打仗,但楚成王這回可真給齊桓公整怕了。

為什麼?

七國聯軍那,齊刷刷的說來就來,說走就走,半點反對意見沒有,齊桓公真有那麼大號召力啊。

況且人家也是給足了面子,對最大的罪過——僭號避而不談,只找了件不進供的小事,這個意見還能接受,於是乖乖進貢包茅。

當時呢,周僖王已死了十多年,第六任君主周惠王軟弱的都被人趕走了幾年,好容易又當上大王,楚國竟然乖乖歸順了,這下高興的:“楚不共職久矣。今效順如此,殆先王之靈乎?”

楚國老早就不聽話了,今天居然前來歸順, 難道是先王保佑的結果麼。

於是親自去了回太廟,給老祖宗說了這個好消息,然後還把用來祭祀的胙肉賞賜給楚國,照規矩,這是已經把楚國當自己人了。非但如此,還對楚國使臣說:“鎮爾南方,毋侵中國!”

就老老實實鎮守南方,別再打中原的主意了。

從官面上承認了楚國鎮守南方的責任,從這個層面講,楚國也已經得到王命,那以後征伐漢東諸國,還不名正言順。

同管仲的“尊王”方針有什麼區別呢。

周惠王為什麼會這樣呢,我看原因無非是:他雖然離不開齊國,但已經對齊國擁有可以淩駕於王室之上的實際權力非常不滿了。

王麼,他怎麼能容忍別人比他強呢,齊桓公的尊重讓他感覺到原來“天下共主”真那麼管用,既然明白了自己的身份,那麼有點飄飄然也就理所當然了。

可他在一系列得意忘形的舉措之後就忘了,如今那麼受人尊重到底是因為誰啊。

周惠王的種種舉動齊桓公自然是不滿的,所以楚國使臣回去之後,齊國才派使臣過來,告訴他已經征服楚國的事兒,使臣出於禮節的緣故,還要求求見世子。

周惠王不開心了,想了又想,實在沒有辦法,就把世子鄭叫了出來,接受齊國使臣的朝見,除此之外,還叫次子帶陪同。

這種不合規格的朝見讓使臣看出問題,仔細觀察了下周惠王的臉色,又看了看兩個兒子的表現,大約猜了個八九不離十,回國就做出了“周將亂矣”的推測。

齊桓公自然比較納悶,就問什麼原因。

於是使臣就說了:“周王長子名鄭,先皇后姜氏所生,已正位東宮矣。姜後薨,次妃陳媯有寵,立為繼後,有子名帶。帶善於趨奉,周王愛之, 呼為太叔。遂欲廢世子而立帶。臣觀其神色倉皇,必然此事在心故也。恐《小弁》之事,複見於今日!君為盟主,不可不圖。”

周王世子鄭是大老婆生的,次子帶是小老婆生的,如今大老婆已死,小老婆當了王后,她又伶俐又漂亮,所以深受周王寵愛,這一寵愛不要緊,必然會有廢長立幼的主意,世子鄭能幹麼,肯定要同弟弟爭位,這樣一來,周室不就又發生內亂了麼,您老人家是諸侯盟主,打的就是尊王的旗號,所以這件大事不能不管哪。

使臣說得有道理,齊桓公深以為然,於是就問管仲怎麼辦。

管仲眼珠一轉:“好辦,再叫哥幾個聚聚 ,聚會的時候把世子鄭也叫過來,大傢伙對他客氣點,周王一看,世子已經得到諸侯,特別是你的支持,就再有什麼亂七八糟的想法,他敢吱聲麼。”

齊桓公一看,咦,這主意不錯,就這麼辦了。

於是在西元前654年,在如今河南雎縣召開了有名的首止會盟 ,這次會盟邀請世子鄭參加,會上,各諸侯在齊桓公的指使下,給世子鄭又敬酒又巴結,還請他免費參觀旅遊景點,考校各國為政得失,整整留了一個夏天。

周惠王沒有辦法,只好悄悄使個壞,派人告訴鄭國,你自今而後不要巴結齊國,再去巴結楚國吧。

鄭文公聽了。

本來把鄭國送給楚國,就為了給楚國示個好,順便打開阻擋楚國進攻中原的屏障,有事也好讓人家幫幫忙。

可楚國這會兒正奉旨鎮守南方呢,哪有心思管他那些破事。

所以鄭文公走了以後,齊桓公就開始生氣,這一生氣不要緊,就打算帥兵攻打鄭國。

誰料兵馬還沒出發,鄭文公就嚇得投降了。

好端端的會盟出了這麼點小插曲,齊桓公對周惠王能滿意麼。

從此後自然就更不聽話,你不想立次子帶麼 ,好好說話還有個商量,如今竟敢來陰的,很好,世子鄭我是幫定了。

就這麼著到了西元前652年,周惠王去世,齊桓公帶諸侯直接來到洛陽,一致擁戴世子鄭繼位,即第六任君主周襄王。

次子帶能有什麼辦法,只好乖乖聽話了,至於想當大王,那就只能等以後再說。

伐楚之戰勝利之後,又有了擁王大功,齊桓公這個得意,便於西元前651年再次召開葵丘會盟,制定全新的國際準則,會上,周襄王派人祝賀,給了胙肉,彤弓矢和天子車馬,並賜予“加勞,賜一級, 無下拜”的榮譽。

這已經是周天子能給予各諸侯國的最高獎賞了。

至此,齊桓公的事業已經達到巔峰,他已經是個七十來歲的老人了。

人到了這把年紀,進取之心基本上就可以沒了,也該到了享受成果的時候,這時候,他就變得有點不大聽話了,當然不是一下子不聽話,而是慢慢來的。

先是打算封禪泰山,可這是只有帝王才能行使的權利,他越級封禪,同楚國僭號有什麼區別,同時也違背了一直以來的“尊王”方針,所以手下自然不大贊同,那是紛紛勸說,齊桓公聽不進去,逼得管仲沒有辦法,找了個天無禎祥,時機不到的藉口。

也就是說,自來帝王封禪,老天爺都會生些靈芝、鳳凰之類的稀罕物湊湊熱鬧,可如今這些東西還沒生出來,意味著時機尚不成熟,所以主公你就再等等吧。

仲父都這麼說,齊桓公只好答應了,不過心裡應該還是非常不開心的。

西元前645年,管仲病死,臨走的時候詢問誰可以接替他的位子,管仲表示如今齊國人才青黃不接,他死了以後,還真沒有特別優秀的人才了,老一輩中只有隰朋、鮑叔牙還算可以,不過這倆人一個身體不好,一個脾氣太過剛直,都不是理想的人選。齊桓公想了想,就提出了“三寵”

豎貂、易牙、開方。

認為:為了能侍奉他,豎貂自宮,易牙殺了自己兒子,而開方捨棄衛國世子的位子,連父母死了都不去奔喪,對齊國應該也算忠心,所以當大臣輔政必然是沒有問題的。

可對他的說法,管仲一一予以否定,他認為:人情莫重于身,莫愛于子,莫親于父母,而且欲望也不會超過當國君,三個人連身體、兒子、父母、國君的位子都能捨棄,必然心存叵測,想得到更為重要的東西,所以一定要把這三人趕走,不然,一定會引起國家禍亂。

這番話說的至情至理,遺憾的是,齊桓公並沒有放在心上。

管仲死後,他剛開始還比較聽話,是把這三人趕走了的,可過了不到一年 ,便食不甘味,寢不安枕,整日裡悶悶不樂。

這時候開方的親戚,同為衛國人的長衛姬就勸他把這三人再找回來,起初齊桓公還是比較理智的,他說:“寡人亦思念此三人。但已逐之,而又召之,恐拂鮑叔牙之意也。”

我也想這三個人,但已經趕走,再叫回來,怕會叫師父生氣的。

這裡他說到鮑叔牙,因為隰朋已死,鮑叔牙已經繼任為國相,是管仲死後的最後一道屏障了。

長衛姬說:“鮑叔牙左右,豈無給使令者?君老矣,奈何自苦如此!”

鮑叔牙左右就沒幾個可以親近的人嗎,您已經老了,享樂的時候也不多,何苦自己給自己找不痛快呢。

齊桓公深以為然,就又把這三人找回來了。

鮑叔牙很不滿,直接找齊桓公就說了:“君豈忘仲父遺言乎?奈何召之?”

你忘了我那好兄弟臨走時交代過的話麼,為什麼又把這三人叫回來。

齊桓公這時候過得很開心,根本沒把鮑叔牙的勸諫當回事,反而很不以為然的還嘴說:“此三人有益於寡人,而無害于國。仲父之言,無乃太過!”

這三個人對我有好處,對國家半點壞處都沒有,仲父對他們的評價,是不是太過分了。

他不聽話了,不聽話怎麼辦,管仲在世的時候就說過,鮑叔牙其人,眼裡揉不得半點沙子,所以才不主張他主政的。

如今萬般無奈當上國相,你齊桓公竟敢留這三個小人在身邊,我天天看著,心裡能不憋火麼。

他這一憋火不要緊,於西元前644年,生生給氣死了。

鮑叔牙死後,最後一道屏障煙消雲散,三寵本來還有點顧忌,這回可就明目張膽的亮出爪牙了。

整個朝廷那是順著昌逆者亡,把齊國鬧了個亂七八糟。

西元前643年,齊桓公病重,三寵見有機可乘,以桓公病重不願見人為由,直接帶兵把住朝門,隔絕內外,單等齊桓公死後扶持各自的新主子上位,然而等了三天,齊桓公竟然還沒死,這下有點著急,就把宮裡服侍的太監宮女全部趕走,直接寢宮周圍築了道三丈高下的大牆,徹底杜絕齊桓公和外界的聯繫,只在牆底下留個狗洞,每天派個小太監進來,看看齊桓公死了沒有就成。

什麼吃的喝的更是無從談起。

齊桓公餓得沒有辦法,自己又動不了,只能趴在床上大呼小叫,可誰能管他呢,正著急的時候,聽外邊啪嗒一聲,好像掉下個人來,順聲看去,那人推開窗戶進來。

認識。

誰?

沒有名分的老婆晏娥兒,當年不過一夕之歡,才有了老婆的實質內容,不過因為出身卑微,一直沒有加封,所以算不到妃子之列。

如今千呼萬喚,才叫來這麼個人,齊桓公大喜,急忙說:“我又渴又餓,你快給我弄碗粥吧。”

聽聽,風光八面的齊桓公竟然只有這麼個要求,然而這個要求晏娥兒竟然還不能滿足,她說:“外邊都被人把住了,我上哪兒給你弄粥去。”

那給碗開水總成吧。

齊桓公退而求其次。<>

然而晏娥兒還是搖了頭。

這下就納悶了,急忙問怎麼回事,晏娥兒如此這般一說。

三寵作亂。

齊桓公完全傻眼了。

“仲父不亦聖乎?聖人所見,豈不遠哉!寡人不明,宜有今日。”

仲父難道是聖人麼,都怪我沒聽他的話,才落個今天這樣的下場。

臨了連碗開水都喝不上。

“天乎天乎,小白乃如此終乎。”

這時候已經淚流滿面,悔恨交加,可又能怪誰呢。

當下吐血數口,對晏娥兒說:“我有寵妾六人,子十餘人,無一人在目前者。單只你一人送終,深愧平日未曾厚汝。”

這時候良心發現了,我至親至近的人都不在身邊,卻只有你為我送終,後悔以前沒好好對待過你啊。”

對齊桓公的臨終懺悔,晏蛾兒也是感動的,說:“主公請自保重。萬一不幸,妾情願以死送君!”

主公保重身體,萬一有個山高水低,我願意以死相送。

桓公歎曰:“我死若無知則已,若有知,何面目見仲父于地下?”

乃以衣袂自掩其面,連歎數聲而絕。

臨了想起管仲的話,簡直羞愧莫名啊。

晏娥兒大哭三聲,解下衣服蓋上齊桓公屍體,然後自己牆上碰死了。

堂堂春秋首霸就落了個這樣的結局。

那天一輛輕便的馬車自天而降,年輕的管仲從車上下來,恭敬地迎接齊桓公登車,齊桓公身著王袍,容光煥發,回頭看看朝堂內外為爭位而互相對峙的幾個兒子,然後長歎一聲,在無數兵馬的歡呼聲中漸漸遠去,眼淚腮邊滑下,化為瓢潑大雨天空落下,似乎整個兒齊國都在為他哭泣。

然而,這一切還有用麼?

墳中君,墳中君,生何作,死何幸。不過荷鋤一農夫,日出而作,掘井而飲。甕牖繩樞不足飽,布衣荊釵自甘貧。

自甘貧,舉案齊眉在衡門,曾言比翼同死生,而今唯餘雌魚鷹,天不幸,在雪雨,人不幸,在死生。君今不幸離人世,徒留孟光影隨身。

影隨身,收拾遺體,成此孤墳。 妻子思痛絕,愁思化青草,不使君染塵;妻子思痛絕,愁思化山花,盛開娛君心。

墳中君,墳中君,生而何作,死而何幸。

喜歡孌童,豎貂把自己閹了。

喜歡美食,易牙把兒子殺了。

從此目眩美色,舌嘗美食,日子過得那個舒坦,真當起甩手掌櫃,有人心裡就不服了。

誰?

豎貂、易牙,他倆一起給齊桓公說:“聞‘君出令,臣奉令’;今君一則仲父,二則仲父,齊國疑於無君矣!”

自古以來都是君上管著臣下的,現在主公您大事小事都張口仲父,閉口仲父,傳到外人耳朵裡,還以為我們齊國沒有君主呢。

他倆的核心意見就是管仲專權。說實話,這句話說到哪個國君耳朵裡都會引起猜忌。

可齊桓公呢,完全沒把這事放在心上,反而嘲笑兩人說 “寡人于仲父,猶身之有股肱也。有股肱方成其身,有仲父方成其君。爾等小人何知?”

我跟仲父的關係就像四肢和身子一樣,缺誰都不行,你倆敗家玩意懂個啥啊。

聽話聽到這種地步,豎貂、易牙沒有辦法,只好老老實實的閉嘴了。

正因為有了這樣的信任,管仲在齊國毫無顧忌的實施新政,用了三年多的時間,終於使齊國大治。

齊桓公這下滿意了。

西元前681年,東周第三任君主周莊王死掉,第四任君主周僖王上位,那年春天,齊桓公就把管仲叫過來問了:“寡人承仲父之教,更張國政。今國中兵精糧足,百姓皆知禮義,意欲立盟定伯,何如?”

我呢在你的幫助下使齊國國力大振,現在想當諸侯的老大,你看這事兒靠譜麼。

管仲給冷靜的分析了局勢,他認為:目下齊國雖強,但還不是一家獨大,南面的楚國、西面的秦國、晉國都有可能成為潛在的對手,所以要想取得爭霸的優勢,必須實施“尊王、親鄰”的方針,即借周王的名義取得政治上的優勢,然後幹些鋤強扶弱、維護國際準則的好事,取得周邊國家的信任擁戴,到時候想不稱霸也不行啊。

管仲的一番言論讓齊桓公心悅誠服,仔細一想還真是這個理兒。

然而該從哪裡下手呢?

也算是老天爺有心幫他吧,那些年國際上剛好發生兩件大事。

哪兩件?

其一,周僖王上位,還沒去洛陽朝賀;

第二,西元前682年,也就是齊桓公因為迎娶王姬和魯國重新交好的第二年,宋國發生內亂,導致宋閔公子捷被殺,宋桓公子禦說上位,還沒來及向周王室告位,而沒告位則意味著他的國君地位還沒有得到國際上的普遍認可。

兩件事給了齊桓公絕好的機會,於是連忙派遣使者前往洛陽,一方面朝賀周僖王上位,一方面請求借王室的名義會盟,為宋桓公定位。

話說周王室自鄭莊公、齊襄公兩次挑戰權威之後,已經不大被諸侯放在眼裡了,所以周僖王上位後也只打算老老實實混下去就得,沒成想剛剛登基齊國人就找上門來,尊重的無話可說,這下開心的,心說:還是我這小舅子心疼大舅哥啊,既然你把我當回事兒,那我也不能不夠意思不是,不就想會盟諸侯麼,多大事兒,反正來不來也得看你本事,我在這兒支什麼架子。

於是就說了:“伯舅不忘周室,朕之幸也。泗上諸侯,惟伯舅左右之,朕豈有愛焉?”

你還知道尊重娘家人,真是我的運氣啊,自今而後,泗河流域的那十幾個諸侯就由你管著,想幹麼幹麼,不必再告訴我了。

使者得到許諾,連忙告訴齊桓公,齊桓公心頭大悅,王命在手,不就意味著今後幹點什麼事兒都名正言順麼。

呵呵,仲父還真了不起,這種餿點子都想的出來,瞧把我那大舅哥給興奮的,你哪裡知道,我是另有想法啊。

於是趕緊邀請宋、魯、陳、蔡、衛、鄭、曹、邾等國,以為宋桓公定位為名會盟北杏,即如今山東東阿一帶。

並派人提前做好準備,什麼盟壇、公館都修的妥妥當當,並且為表明自己的誠意,還首倡衣裳之會,即人來就行,不必帶軍馬了。

西元前681年,北杏會盟如期舉行,齊桓公雖以王命號召,但不幸的是,仍有幾個國家不大聽話,來的只有宋國、蔡國、陳國、邾國。

為宋國辦事,所以宋國不得不來;蔡國因為和楚國關係鬧僵,所以也來尋求庇護;陳國誰都不敢得罪;而邾國呢,則是因為老受魯國欺負,所以過來申冤訴苦。 來的幾個國家各有目的。

沒來的國家當中魯國不大尿他;衛、曹兩國還在觀望, 看看風到底往哪兒刮;至於鄭國,完全是因為內亂而顧不上。

反正不管怎麼說,來與不來各有原因,從這個角度講,這次會盟是極不成功的。

威信受到挑戰,所以齊桓公也有點洩氣,準備半天就來這麼幾個,這事兒還怎麼玩啊。

這一洩氣不要緊,打算把其他四國晾在一邊,自個兒先回去琢磨琢磨。

然而這種危險的想法被管仲及時制止了,他說:“‘三人成眾。’今至者四國,不為不眾矣。若改期,是無信也。待而不至,是辱王命也。初合諸侯,而以不信聞,且辱王命,何以圖霸?”

你以王命召喚,不來是他們不對,而來的你因為人少而改期,就是我們不講信義了,剛剛召集諸侯,就以不講信義聞名天下,那今後還有人相信我們麼。”

齊桓公聽進去了,也好,四個就四個吧,不照樣湊桌麻將麼,還多了個端茶遞水的呢,人也不算少了,就這麼著吧,開始。

隆重的與四國結盟,並定好了攻守協約,自以為鐵板一塊,於是就借著王命公然宣稱:“魯、衛、鄭、曹故違王命,不來赴會,不可不討,然敝邑兵車不足,願諸君同事。”

魯、衛、鄭、曹四國違抗天子的命令,不參加北杏會盟,這種大逆不道的行為是一定要懲罰懲罰滴,然而我國兵微將寡,不能獨力完成這件事,所以請大夥兒一齊並肩子上。”

大夥兒表面答應,然而沒想到的是,宋國竟然半夜裡跑了。

為什麼?

原因很簡單,不服氣。

當晚回去,宋桓公就對大臣戴叔皮說:“齊侯妄自尊大,越次主會,便欲調遣各國之兵。將來吾國且疲於奔命矣!”

齊桓公不掂量掂量自個兒的分量,就盲目的主持會盟,而且還想調集各國軍馬,今後我們一定會疲於奔命的。

戴叔皮一看主公這麼不開心,餿主意就出來了:“諸侯從違相半,齊勢未集。若征服魯、鄭,霸業成矣。齊之霸,非宋福也。與會四國,惟宋為大,宋不從兵,三國亦將解體。況吾今日之來,止欲得王命,以定位耳。已列于會,又何俟焉?不如先歸。”

主公你看看當下的局勢,齊國主持會盟,有聽話的,有不聽話的,說明什麼,他還沒有足夠的威信,這時候我們如果幫他攻打魯國、鄭國,事成之後一定會增強齊國人的實力,我們和齊國離得不遠,他強大了,還會有我們的好果子吃麼,更何況我們這次來,就為了得到國際上的承認,如今目的已經達到,還留在這裡幹麼,不如趕緊撒丫子溜吧。

於是宋桓公深以為然,當晚就很不厚道的跑掉了。

別人跑還有情可原,可你宋國逃會就實在太不應該了,齊桓公大怒,就準備派人追殺。

管仲再次阻止:“追之非義,不如以王命討之,然事有更急於此者。”

追殺成什麼話,以王命討伐還有點意思,不過現在還有比對付宋桓公更重要的事兒要辦那。

什麼事兒。

齊桓公就問了。

“宋遠而魯近,且王室宗盟,不先服魯,何以服宋?”

魯國是我們的近鄰,而且他還是姬家人的同姓之首,所以你哥和你兩次向王室提親,都是魯國主婚的,咱們又是借周王室名義會盟,不先把這個姬家老大打趴下,其他人還能聽你的話麼。

齊桓公深以為然,於是就問了計將安出?

管仲那是眼珠一轉,餿主意就冒出來了:直接打魯國肯定有點冒失,我們可以從周邊找個軟柿子下手,先打了他的附庸——弱小的遂國,遂國打下來後,魯國必定會有點緊張,這時候派使者說明厲害,再找你姐文姜說明我們想和魯國交好的誠意,你姐一直向著娘家,這樣一來,就必然會給她兒子魯莊公做工作,魯莊公外面有我們嚇唬,家裡的又有他娘耳朵邊上嘮叨,所以一定會來向我們道歉,等和魯國結盟之後,再去攻打宋國,還會有什麼難度呢。

齊桓公一聽這話,心裡就嘀咕上了:都什麼事兒,我和魯國人的關係還必須得靠兩個女人維持。

第一回靠王姬,正因為和她結婚才和魯國人和好的;這回呢又得找我姐,哎,姐姐啊,兄弟我難著呢,可一定得幫幫忙啊。

(二)

於是對管仲的計畫全盤執行,事情正如管仲提前設想的那樣,遂國一鼓而下,隨便攻攻城,就把他給滅了,然後魯莊公悚懼,然後文薑就說了:“齊、魯世為甥舅,使其惡我,尤將乞好,況取平乎?”

齊魯兩國本來就是親戚,就是齊國討厭我們,也要想辦法和他們恢復關係,更何況人家主動交好呢。

於是魯莊公內迫母命,外懼兵威,只好無奈的答應和齊國會盟。

而且對北杏會盟為什麼沒來,也做了合理的解釋:有病。

好吧,既然這麼說,那我也就信了,管你感冒還是拉肚子呢。這件事就這麼愉快的解決,來啊,收拾柯地,即如今山東禹城,我要和小外甥拜把子了。

就這樣,兩國君主愉快的在柯地見面,並達成戰略合作夥伴關係,然而就在準備簽訂盟約的時候,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什麼事兒?

曹沫劫盟。

魯國大將曹沫,即後人所謂的俠客之祖,很不講規矩的把齊桓公給劫持了。

為什麼?

血三敗之恥,要求歸還汶陽之田。

這爺們打仗一直是東征西討,戰功平平。所以想出這麼個法子,想要洗刷乾時之戰中被齊國人奪去汶陽之田的恥辱。

刀架在脖子上,齊桓公能不答應麼 ,不答應人家就會血濺五步。於是大呼:“大夫休矣,寡人許子。”

別玩了,我答應你好的啦。

曹沫這才滿意了。

會盟結束後,手下很不滿意,一致要求也照曹沫的樣子劫持魯莊公,事實上,他們也能辦到,因為柯地是齊國人的地盤,但齊桓公拒絕了,他說:“寡人已許曹沫矣。匹夫約言尚不失信,況君乎!”

我已經答應曹沫了,老百姓答應的事兒都不能反悔,何況是國君呢。

於是第二天就非常痛快的歸還汶陽之田。

曹沫終於洗刷了三敗于齊的恥辱,表面上看是他勝利了,可實際上呢,齊桓公倒成了最大的贏家。

為什麼?

諸侯聽到這件事,都很佩服齊桓公的信義,這傢伙是真想和我們交朋友啊,於是先前觀望的衛國、曹國一齊遣人謝罪,並要求同樣和齊國人拜把子。

齊桓公一看被劫持一小下下竟然有這好事,自然愉快的答應。這時候“親鄰”的事兒辦了個差不多,就到了討伐宋國的時候。

於是派人到洛陽告訴了宋桓公逃盟的事兒,並要求討伐宋國。

人家那麼尊重他,周僖王自然是受寵若驚,早成了齊桓公的鐵杆支持者,如今有事幫忙,自然愉快的答應,不但答應,還派手下單蔑也湊了一支部隊幫助齊桓公。

這時候,齊桓公有理有勢,便召集人馬,于西元前680年浩浩蕩蕩的討伐宋國。

半道上,有牧人扣牛角而歌:南山燦,白石爛,中有鯉魚長尺半。生不逢堯與舜禪,短褐單衣才至骭。從昏飯牛至夜半,長夜漫漫何時旦?

聽其詞義清奇,好像還有點譏諷朝政的意味,知道遇到人才,連忙派人請了過來,這位就是衛國人甯戚。

一番對答後大為歡喜,連忙就要給甯戚封官賜爵,半夜裡官服要的很著急。

為什麼?

咱齊國也是講體面的,先把他那身髒衣服換下來啊。

近侍豎貂又看不慣了,說:“衛國離齊國也不是很遠,不如先派人去查查甯戚的底細,調查的沒問題再封官也不遲啊。”

可以這樣說,豎貂這時候的說法還是比較客觀的,當官麼,總得先搞搞政審,不然來歷不明的人放到國君身旁,誰知他打什麼算盤。

可齊桓公對他好容易才有的合理說法又是嗤之以鼻:“此人廓達之才,不拘小節,恐其在衛,或有細過。訪得其過,爵之則不光,棄之則可惜!”

這人不拘小節,在衛國怕會有點小過失,知道以後用他有點不大光彩,不用呢,又實在很是可惜,所以,有些事還是裝點糊塗的好。

於是當即拜甯戚為大夫,協助管仲處理政務。

豎貂沒有辦法,只好再一次的閉嘴了。

事實證明,齊桓公的眼光的確不差,那時候都講個“君知我報君”的,齊桓公的破格任命讓甯戚很是感激,很快就報答了齊桓公的知遇之恩。

大傢伙兒宋國邊境聚齊,正商量著怎麼收拾宋國的時候甯戚就說了:“明公奉天子之命,糾合諸侯,以威勝,不如以德勝。依臣愚見,且不必進兵。臣雖不才,請掉三寸之舌,前去說宋公行成。”

不就收拾個宋國麼,多大點事兒,用得著這麼鄭重其事麼,依我看,大夥兒先不必著忙,就讓我用三寸不爛之舌,說的宋桓公乖乖過來承認錯誤怎麼樣。

齊桓公答應了。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再次伐兵麼。

動刀子都是沒辦法的辦法。

於是聯軍陳兵邊境,甯戚驅車求見宋桓公。

話說宋桓公逃盟,就是一時負氣而已,並沒有想真正同齊國作對,如今一看那點小事鬧這麼大動靜,心裡這個後悔啊,這時候恰巧甯戚一來,講了一番道理。

什麼道理?

天子失權,諸侯星散,君臣無等,篡弑日聞。齊侯不忍天下之亂,恭承王命,以主夏盟。明公列名於會,以定位也。若又背之,猶不定也。今天子赫然震怒,特遣王臣,驅率諸侯,以討于宋。明公既叛王命於前,又抗王師於後。不待交兵,臣已蔔勝負之有在矣。

我家主公以王命幫你定位,你去了又跑了,事情做了一半兒,還沒得到國際上的認同,如今因為你不聽話導致周王震怒,氣的派人帶諸侯軍隊過來討伐你。你逃盟等於叛命,現在又打算抵抗王師。抵抗王師多大的罪過,俗話說得好,有多大的本事闖多大的禍,你自個兒想想,承擔的起這件事的後果麼。

一番話在情在理,正好說到了宋桓公的短處。

為什麼?

他之所以牛氣,不就因為爵尊國大麼。

是真正的公爵,而不是隨便喊出來的,可這公爵是誰給的,周王,如今把周王給得罪了,那今後還怎麼玩啊。

於是汗出如漿:“先生之見如何。”

你說該怎麼辦?

怎麼辦?承認錯誤吧,只要承認錯誤,並同意結盟,聯軍過來教訓你的目的就已經達到,自然會撤兵回去,這樣一來,宋國兵甲不動而安如泰山,老百姓該幹麼幹麼 ,有什麼不好的呢。

就這麼簡單?

宋桓公有點不相信。

你以為呢。

甯戚不屑的看了看他。

於是宋桓公看看一直在跟前出餿點子的戴叔皮:小子,瞧你,有人家一半兒我也就心滿意足了,都出什麼主意,上回讓我逃盟,這回竟讓我抓了齊國使臣,奶奶的,幸虧沒聽你的,不然這事兒能善了麼。

戴叔皮羞慚而退,宋桓公派人跟著甯戚到齊軍中謝罪、請成,並獻白玉十玨,黃金千鎰。

態度相當的誠懇,沒有辦法,齊桓公只好告訴他,你去向周天子請罪,天子原諒了你,我自然也沒話說。

周僖王能有什麼意見,他心裡明白,宋桓公之所以來洛陽請罪,不過是走走過場而已,如今呢,人家給你面子,自個兒也不能端架子不是,於是呢,就非常愉快的原諒他了。

大約一年多的時間,先後擺平魯國、衛國、曹國、宋國,正如周僖王所說,泗上諸侯已全部收歸旗下,這時內政、外交各項關係都理個差不多,霸主地位已初步形成,目光就自然而然的投向了鄭國,一幅更為壯闊的戰略藍圖就這樣悄悄展開了。

為什麼要收服鄭國呢,主要目的還是為實施爭霸的第二步“攘楚”。

楚國僭號稱王,還有經略中原的野心,是當前最大的敵人,而鄭國地理位置相當重要,相當於楚國和中原之間的屏障。

早在鄭莊公時期,因為楚國人家門口還沒收拾妥當,所以暫時沒有能力爭霸中原,就導致鄭莊公很是牛氣了幾年。

可齊桓公上位後,楚國人歷經武王、文王兩代君主的發展,已經征服了漢東諸國,有了爭霸中原的能力。

對楚國來講,想要爭霸中原,必須先收服鄭國;可對齊桓公來說,想要阻止楚國入侵中原保住自己的霸主地位,就必須把鄭國拉到自己的隊伍裡來。

抱著這樣的目的,於西元前680年派大臣賓須無帶領兵馬,來到鄭國。

幹麼?

幫助已被驅趕在外的鄭厲公復位。

目的雖然不大光彩,但理由找的相當漂亮。

“祭足以臣逐主,子儀以弟篡兄,皆當聲討。”

作為臣下的祭足敢趕走鄭厲公,當弟弟的子儀敢篡奪哥哥的君位,都是大逆不道的事情,齊國作為國際準則的鐵杆維護者,就應當興兵伐罪。

當時呢,鄭厲公已經在鄭國邊境櫟地,即如今河南禹州和老四子儀對峙了十七年,正琢磨著想個什麼辦法復位成功的時候齊國人溜溜上門了,天上掉下個大餡餅正好落他嘴裡,心裡還有不高興的道理,正好祭足死掉,子儀少了最大的倚仗,於是連忙興兵伐鄭,果然一舉成功,第二次當上了國君。

而且這回位子坐的十分踏實,再也沒人趕他走了。

齊國人幫了大忙,心裡必然是感激的,於是派人向齊桓公請盟,表面上答應歸順。

鄭國有了這個態度,不正是齊桓公朝思暮想的結果麼。

當即痛快的答應。

並在西元前679年在甄地,即如今山東甄城,約會宋、衛、曹、鄭這四個當年不太聽話的國家會盟 ,會上揖讓而散,大傢伙都很客氣,愉快的重申了傳統友誼,並簽訂盟約,拜了把子。

這時候中原一帶就他說了算,為大傢伙一起商量點國際事務,於西元前677年把所有哥們都叫過來,在幽地,即如今山東徐州一帶召開幽地會盟。

就因為討伐宋國後讓人家給周僖王請罪,大大的長了周王室的面子,為投桃報李起見,周僖王也派人過來,很厚道的正式確立了齊桓公霸主的地位。

上下關係都已經理順,霸主名號實至名歸,齊桓公是開心了,可楚國人不幹那,楚文王心裡就琢磨了:我暫時沒顧上理會中原的事兒,竟導致小白小兒一家獨大,眼裡還有我這個楚王麼,不行,得給他提個醒兒,要他知道知道,我楚國人也不是好說話滴。

抱著這樣的想法,於西元前679年先攻打不聽話的蔡國,為什麼呢,蔡國離他近啊,簡直就在屋簷底下,可就這麼個小玩意竟然敢溜溜巴結齊國,而且還是最早會盟的,如果不把你給打服了,還有臉爭霸中原麼。

這一打不要緊,蔡哀侯獻舞只能肉袒伏罪,並盡出其庫藏寶玉以賂楚。

光著上半身跪在楚文王腳下,並把老祖宗留下的那點家底全拿出來巴結楚國。

見他這麼誠懇,楚文王的火就消了,滿意的拍拍蔡哀侯腦袋:小子,今後長著點記性,弄清楚誰才是你真正的主子。

記住了,老大。

蔡哀侯是連連點頭,於是楚文王滿意的回去了。

事情傳到鄭厲公耳朵裡,心裡自然是大為恐慌:這爺們敢動真格的,蔡國投降了,接下來不就該我了麼。

心裡這麼想,行動上哪兒敢耽擱,連忙派大臣向楚文王告位。

楚文王一看,心裡特別不滿意:“突復位二年,乃使告孤,慢孤甚矣。”

你上位第二年才想起告訴我,是沒把我放眼裡啊,這樣的錯誤是不能原諒的,就讓我好好收拾收拾你吧。

有了討伐鄭國的心思。

鄭厲公大為恐慌,立馬兒像好哥們蔡哀侯一樣謝罪、請成,見他態度那麼誠懇,楚文王火也就消了,大度的原諒了他。

投靠楚國之後不敢再去巴結齊國,齊桓公就不滿意了,派人過來譴責。

鄭厲公很委屈啊,就派大臣去齊國解釋:敝邑困于楚兵,早夜城守,未獲息肩,是以未修歲事。君若能以威加楚,寡君敢不朝夕立于齊庭乎?

我們暫時沒顧上巴結你,完全是因為害怕楚國的緣故,哪裡是心甘情願的,如果你能把楚國給 擺平了,不再找我們的麻煩,我們還敢不溜溜的過來巴結你麼。

兩面三刀說的振振有詞,齊桓公能滿意麼,什麼意思,就為你我還得先和楚國打一架,有那麼傻麼。

當下就把鄭國使臣囚禁起來,那個使臣也聰明,找個空子逃歸鄭國,自此以後,鄭國鐵了心的背齊事楚,齊桓公苦心經營的中原屏障又給丟了。

和楚國的戰爭表面上看一觸即發,然而幸運的是,西元前675年,楚文王病死,楚國發生內亂,這場內亂整整持續四年,鄭國又借機左右搖擺,給齊國留了整整四年的時間。

這四年在文薑幫助下,把哥哥齊襄公的女兒哀姜嫁給魯莊公,踏踏實實的和魯國搞好關係,打造了硬邦邦的齊魯聯盟,然後兩家一起伐許、伐戎,勢力延伸到魯西南、江蘇、河北一帶,逐步擴大了實力,嚇得鄭國又派人請成,於是暫時把中原打造的鐵桶一般,有事可以相互救援,鬧的楚國人乾著急沒脾氣。

西元前671年,楚成王熊惲上位,上位後聯合大臣鬥廉、鬥禦疆、鬥班等人殺掉專權篡政的小叔叔子元,並任命鬥氏才俊鬥穀於菟為令尹。

鬥穀於菟就是人們常說的子文,同管仲一樣,也是個有經天緯地之才的角色,所以楚成王除沒叫仲父之外,其他待遇和齊桓公對待管仲一模一樣。

子文也不負眾望,根據楚國君弱臣強的局面採取一系列措施,又使得楚國漸漸強大起來。

既生瑜何生亮啊,齊桓公以為自己有了仲父,便可以天下無敵,可楚國又出了個子文,竟然跟管仲不相上下,這他要強大起來,還能有我的好,該怎麼辦?

就又把管仲叫來商量,管仲說:目下兩強相峙,硬打也不是辦法,必須待時而動,冷靜的尋找機會,然而這段時間你也別閑著,幹麼,多做些好事,使的各諸侯國心悅誠服的歸順,而不是內懷觀望,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多幾個鐵杆哥們,到時候討伐楚國,就有理有勢了不是。

齊桓公心悅誠服,再一次聽信了管仲的話,把那顆躁動不安的心可著勁兒按了下去。

(三)

就這麼等啊等,還真是天從人願,果然有人找上門來了。

誰?

北燕,即我們常說的燕國。

什麼事兒,遊牧在河北一帶的山戎打了過來,鬧得燕國招架不住,所以特地來尋求盟主幫忙。

燕國是北方屏障,有防範少數民族入寇中原的責任。

於是管仲認為:君欲伐楚,必先定戎;戎患即熄,乃可專事於南方矣。

你想打楚國,必須先把北方安定下來,不然的話,人家有事沒事背後捅捅刀子,誰能受得了啊。

齊桓公深以為然,再次聽了管仲的話 ,於西元前664年討伐山戎,齊桓公親師遠征,打了一年多,其中怎麼艱苦就不必多說,反正是終於把山戎給滅了,不但滅了,還順便征服了孤竹、令支,一竿子辟地五百餘裡,一併交給燕國,回國的時候燕莊公為表感激,一直送到齊國境內,齊桓公一看:到這兒得了唄,什麼時候是個頭兒啊。於是就說了:自古諸侯相送,不出境外,寡人不可無禮于燕君。就從腳下劃起,把燕莊公多走的五十裡地全部送給燕國,燕莊公能幹麼,那是反復推辭,可齊桓公就是不答應。

燕莊公沒辦法,只好愉快的收下了。

就這麼著燕國國土面積北增五百里,東增五十裡,終於成為北方大國,老老實實的給齊桓公他們站崗放哨去了。

北方已經平定,齊桓公本以為自此以後可以踏踏實實對付楚國,然而令他沒有想到的是,等他回來,國際上發生了兩件大事,這兩件大事,還必須他親自處理不可。

哪兩件?

魯國慶父作亂,衛國好鶴亡國。

他怎麼就這麼不讓人省心呢。

什麼原因呢?

一件一件說吧。

魯國的慶父是魯莊公他爹魯桓公小老婆生的孩子,這孩子雖然出身不好,可相當的有本事,早就覬覦國君的位子,西元前662年,動不動就要金僕姑射人的魯莊公死掉,留下的兒子都很軟弱,所以讓慶父找到機會,就抽冷子兩弑魯君,並把他們的鐵杆擁護者季友驅逐出國。

季友在國內聲望很高,老百姓一看這爺們都走了,那還有我們的好日子過麼,於是都很生氣,自發的聚眾鬧事,把慶父也給趕走了。

就這麼著,魯國群龍無首,季友、慶父都虎視眈眈的尋找機會。

齊桓公一看:唔,魯國是我的鐵杆盟友,可不能不管呐,於是派人護送季友回國,扶持魯莊公另外一個兒子魯僖公申上位,並幫他們穩定局勢。

而衛國呢,事情更為荒唐。

大姐宣姜的兒子衛惠公死後,親兒子姬赤上位,人稱衛懿公,這爺們雖然比他爹善良些,但有個非常荒唐的嗜好,特別喜歡仙鶴,別人喜歡也就喜歡了,可他喜歡的有點出格,給仙鶴封官,並實實在在的享受各種待遇。

這樣一來,老百姓除了供養正統官員外,還要負擔仙鶴的開支,而且那些開支仙鶴還不一定用得上,你發薪水仙鶴會花麼,就這麼著心裡特別的不滿意。

不滿意不要緊,導致國力衰弱,讓遊牧在河北、山西一帶的另一支少數民族北狄找到了空子,於西元前660年大舉入侵。

北狄什麼情況,是最早的匈奴人啊,傳說是夏桀的後人,在北方那種惡劣的環境下生存了千百年,戰力早飆升到三四千,衛國人哪是對手,於是在鐵蹄之下,衛國的防務如摧枯拉朽,一觸即潰。

不但敗了,還導致衛懿公被殺,衛國幾乎就要亡國。

眾大臣扶持著他奶奶宣姜和他大伯公子頑生下的,不知該叫叔叔還是該叫表弟的公子申、公子毀逃到漕邑,即如今河南滑縣,扶持公子申繼位,人稱衛戴公;並趕緊派人向齊國求援。

衛國人求援,齊桓公能不管麼。大姐宣姜的後人不說,還是兩個寵妃長衛姬、少衛姬,一個寵臣開方的娘家。

三人搭著夥兒跟前哭訴,於是連忙派人救援,可等他趕到時,公子申病死了,眾大臣又扶持公子毀上位,人稱衛文公。

當時衛國連遭兩次喪君之痛,兵車只剩三十乘,堂堂國君的勢力連個公族大夫都比不上,齊桓公就動了點惻隱之心,派長衛姬的兒子,同樣有衛國血統的長子無虧幫助衛文公重整山河,可事情還沒處理妥當的時候,衛國近鄰刑國又趕來求援,說北狄兵又打到他們那兒,刑國馬上就要完蛋了。

齊桓公這個火兒啊,北狄是吧,你有完沒完,連忙趕去救援,北狄人一看,敢情中原人也不好欺負,動不動就並肩子上,這誰受得了啊 ,於是就嚇得溜溜跑掉,多少年不敢動彈。

事情總算解決,見兩國君主過得相當淒慘,就善心發作,撥了點救災款,幫助他們重建家園去了。

就這麼著打西元前664年開始,一直到西元前660年,救燕、存魯、存邢、存衛,使燕國轉弱為強,使魯、邢、衛三國亡而複存,這通忙啊,什麼馬不停蹄,席不安枕之類的比喻都弱爆了,

雖然辛苦,然而種種作為還是有好處的,還真像管仲事先所設想的那樣,諸侯對他心悅誠服,一個個都成了鐵杆哥們 ,大小有個事兒,顛顛的過來幫忙,半句牢騷沒有。

齊桓公這麼一看,唔,時機該差不多了吧。

他是滿意了,可有人心裡鬧起彆扭。

誰?

楚國。

楚成王說了:“齊侯布德沽名,人心歸向。寡人伏處漢東,德不足以懷人,威不足以懾眾,當今之時,有齊無楚,寡人恥之!”

齊候假仁假義,收攏人心,而我孤處漢東,也不知什麼緣故,威與德都不足以服人,所以導致國際上人們只知道齊國而不知道楚國,我為這件事深深地感到恥辱。

大王不滿了,言語中還有了些埋怨的意思,手下能安心的了麼,於是子文就說了:“齊侯經營伯業,於今幾三十年矣。彼以尊王為名,諸侯樂附,未可敵也。鄭居南北之間,為中原遮罩,王若欲圖中原,非得鄭不可。”

齊候經營霸業已經三十多年,在政治上又以尊王為名,得到諸侯的支持,所以我們不能直接同他作對,然而就因為這樣而無所作為麼,不是。鄭夾在南北之間,是中原抵禦我們的屏障,大王若真想爭霸中原,就必須得先收服鄭國啊。

有人認為管仲水準比子文高,主要原因就是管仲打出“尊王”的旗號,取得政治上的主動,而子文沒有看到這一點,所以他的水準要比管仲低得多。

說這話的人顯然忘掉了一個重要原因,什麼原因呢。就是楚國僭號的問題。

即他的王位不是周王分封的,而是自己給自己戴上的桂冠,一旦“尊王”,那這王號該怎麼辦呢。

如果子文一拜相就要求楚國去王號,尊周王,人家能答應麼。所以這種政治上的優勢他是心知肚明,不過就是不能要罷了。

如今一番話又是洞若觀火,直指問題關鍵所在,楚成王自是深以為然,並很快派人執行。於西元前656年以 “背楚事齊”的罪過為名出兵討伐鄭國。

鄭國其時鄭厲公已死,他的兒子鄭文公在位,如果放在以前,鄭國人是絕對不敢同楚國作對的,可現在呢,在齊桓公三十多年的努力下,中原已成鐵板一塊兒,建立了有事相互救援的機制。

出於上述原因,鄭文公一面設兵抵抗,一面火速派人向齊桓公求援。

消息傳到齊桓公耳朵裡,齊桓公當下就給氣哭了。

為什麼?

早就想打你,沒曾想我還沒動手你就先來了,當我好欺負是吧,來啊,拉杆子上。

然而,可是,直接打肯定是不行的,該怎麼辦呢。

就這麼想啊想,想啊想,終於拿定個餿主意。

什麼主意?

源自于小夫妻的一場小矛盾。

西元前657年, 齊桓公和小老婆蔡姬在皇家公園划船,蔡姬因為玩的太過開心,就忘乎所以的晃動小船,嚇唬齊桓公,齊桓公怕水啊,當時就出聲制止,可這丫頭不聽啊,晃得那個得意,這下把齊桓公惹火了:婢子不足以侍君。

你這小丫頭沒資格伺候國君。

這一生氣就把蔡姬打發回娘家了。

蔡哀侯一看,嫁出去的姑娘還給打發回來,不是欺負娘家人麼。於是就很生氣,一生氣不要緊,轉手就送給楚成王,讓蔡姬又當上楚成王的妃子。

本來小倆口鬧矛盾,過兩天也就好了 ,可蔡哀侯事情做得這麼過分,齊桓公就把這事兒給記下了。

老早就想找蔡國人的麻煩,可蔡哀侯得到楚國的庇護,所以一直沒有機會。

這回要和楚國開戰,不趕緊把蔡國收拾了去還等什麼。更何況以調解家務為名攻打蔡國,楚國人一定不會防範,這時候突然移兵向楚,看他怎麼防,嘿嘿,寡人還真是聰明,沒錯,事情就這麼辦了。

主意拿定,於西元前656年糾合宋、魯、陳、衛、曹、許等國 ,浩浩蕩蕩向蔡國進發。

事實上,楚國人剛開始還真沒把這事兒放在心上,一門心思攻打鄭國,可後來回過味兒來,事情就發生了變化。

而且回過味兒來的原因很簡單,有人洩密。

誰?

齊桓公寵臣豎貂。

軍隊出發之後,豎貂自請為先鋒,齊桓公見他這麼賣力,自然愉快的答應。

於是豎貂帥兵直抵蔡國,嚇得蔡國人登城守禦,他在城下來往馳騁,耀武揚威,那個神氣。

這時候蔡哀侯剛剛死掉,他兒子蔡穆侯上位。

蔡穆侯一看是豎貂,心裡就踏實了。

為什麼?

老熟人啊。

豎貂當年護送蔡姬回國的時候同蔡穆侯見過面,兩人關係還算不錯,知道這人貪財。

於是趕緊送去一車金帛,意思是你慢點打,讓我們有機會準備準備。

有關係還真是好辦事啊,豎貂受了賄賂,心裡一高興,就把齊桓公伐蔡的戰略意圖、兵力部署一股腦兒說了出去。

蔡穆侯一聽,原來這麼回事,七國聯軍啊,我哪裡打得過,還支吾個什麼勁兒,趕緊撒丫子溜吧。

當晚就跑到了楚國,把豎貂洩露的軍機大事原原本本的告訴楚成王。

楚成王聞言大驚:“原來這麼回事,我說呢,不就離個婚麼,至於搞那麼大陣仗麼,原來是沖我來得,這事兒必然不能善了,我得好好準備準備。”

主意拿定,一面趕緊派人召回討伐鄭國的軍馬,一面派出使者屈完,去迎迎齊桓公,看看這事兒還能不能商量商量。

屈完不敢耽擱,當天就出發了。

也是事有湊巧啊,對齊桓公方面來說,在攻下蔡國的當天,一向事齊最勤的許穆公病死了。

好哥們死掉,齊桓公自然非常傷心,於是留蔡三日,為許穆公發喪。

就這三天時間,給楚國人給足了機會,讓他得以從容準備。

許穆公的喪事辦妥了以後,齊桓公帥七國聯軍向楚國進發,這剛到邊境,就看見屈完衣冠整肅,停車道左。打個躬兒高聲呼喊:“來者可是齊侯?可傳言,楚國使臣奉候久矣。”

來得是齊候麼,哥幾個帶句話 ,就說楚國使臣屈完都已經等的不耐煩了。

齊桓公一聽,咦,我討伐楚國是秘密行動,本打算打他個措手不及滴,如今怎麼人家使臣都派出來了。

連忙派管仲出去相見。屈完說:“齊楚兩國一南一北,風馬牛不相及,不知齊候今天為什麼到楚國作客啊。”

管仲就說了:“少來這些官面兒上的廢話,為什麼來你不知道,原因很簡單,你們鎮守南方,責任是什麼,就是給周王提供濾酒的包茅,可現在竟敢忘了自己的職責,很久沒有上貢,讓周王天天喝渾酒,人家為這事兒很不開心,所以命令我們前來征討,更何況當年周昭王南征的時候在漢水淹死,不就是你們使壞的緣故麼。兩件事加在一起,你說說,還能饒了你麼。”

屈完一聽,原來為這事兒啊,我還以為是為了天無二王呢,不就幾車雜草麼,給你不就完了,於是就說了:“讓大王喝渾酒的確是我們不對,回去以後一定改正,但你說周昭王的事兒,的確有點冤枉啊,周昭王死掉,哪裡是我們獻了膠舟的緣故,的確是因為漢水不聽話,所以導致翻了船啊,不信,你就去問問漢水吧,如果他也說我們有錯,那也沒辦法,只好認了這樁罪過,但前提是,你必須讓漢水招供並簽字畫押啊。

現在沒事兒,我就趕緊回去準備包茅,如果你們同意,那這事兒也就過了,如果不,哼哼,看見了沒,我楚國也是有人滴,實在沒辦法,咱就拉開架勢幹一場吧。”

說完這句話,掉頭就走了。

兩下裡就這麼拉開架勢,可誰都不敢先開戰,為什麼,兩國都太大了,真打起來,不是一天兩天就能解決滴,最後必然落個兩敗俱傷的結果,到時候,原先鎮壓住的那些個小國不就可以蠢蠢欲動了麼。

就這樣僵持了幾天,楚成王耐不住性子了,派屈完再次找到齊桓公,看看還有沒有轉圜的希望,齊桓公一看,本來為了打個閃電戰,可現在人家都準備好了,還打個什麼勁兒,沒有辦法,只好在召陵,即如今河南漯河一帶和楚成王見個面,重申了下傳統友誼,定好了進貢包茅的日期,然後就溜溜的回去了。

雷聲大,雨點小,聲勢浩大的伐楚之役就這麼結束了。

(四)

雖然沒打仗,但楚成王這回可真給齊桓公整怕了。

為什麼?

七國聯軍那,齊刷刷的說來就來,說走就走,半點反對意見沒有,齊桓公真有那麼大號召力啊。

況且人家也是給足了面子,對最大的罪過——僭號避而不談,只找了件不進供的小事,這個意見還能接受,於是乖乖進貢包茅。

當時呢,周僖王已死了十多年,第六任君主周惠王軟弱的都被人趕走了幾年,好容易又當上大王,楚國竟然乖乖歸順了,這下高興的:“楚不共職久矣。今效順如此,殆先王之靈乎?”

楚國老早就不聽話了,今天居然前來歸順, 難道是先王保佑的結果麼。

於是親自去了回太廟,給老祖宗說了這個好消息,然後還把用來祭祀的胙肉賞賜給楚國,照規矩,這是已經把楚國當自己人了。非但如此,還對楚國使臣說:“鎮爾南方,毋侵中國!”

就老老實實鎮守南方,別再打中原的主意了。

從官面上承認了楚國鎮守南方的責任,從這個層面講,楚國也已經得到王命,那以後征伐漢東諸國,還不名正言順。

同管仲的“尊王”方針有什麼區別呢。

周惠王為什麼會這樣呢,我看原因無非是:他雖然離不開齊國,但已經對齊國擁有可以淩駕於王室之上的實際權力非常不滿了。

王麼,他怎麼能容忍別人比他強呢,齊桓公的尊重讓他感覺到原來“天下共主”真那麼管用,既然明白了自己的身份,那麼有點飄飄然也就理所當然了。

可他在一系列得意忘形的舉措之後就忘了,如今那麼受人尊重到底是因為誰啊。

周惠王的種種舉動齊桓公自然是不滿的,所以楚國使臣回去之後,齊國才派使臣過來,告訴他已經征服楚國的事兒,使臣出於禮節的緣故,還要求求見世子。

周惠王不開心了,想了又想,實在沒有辦法,就把世子鄭叫了出來,接受齊國使臣的朝見,除此之外,還叫次子帶陪同。

這種不合規格的朝見讓使臣看出問題,仔細觀察了下周惠王的臉色,又看了看兩個兒子的表現,大約猜了個八九不離十,回國就做出了“周將亂矣”的推測。

齊桓公自然比較納悶,就問什麼原因。

於是使臣就說了:“周王長子名鄭,先皇后姜氏所生,已正位東宮矣。姜後薨,次妃陳媯有寵,立為繼後,有子名帶。帶善於趨奉,周王愛之, 呼為太叔。遂欲廢世子而立帶。臣觀其神色倉皇,必然此事在心故也。恐《小弁》之事,複見於今日!君為盟主,不可不圖。”

周王世子鄭是大老婆生的,次子帶是小老婆生的,如今大老婆已死,小老婆當了王后,她又伶俐又漂亮,所以深受周王寵愛,這一寵愛不要緊,必然會有廢長立幼的主意,世子鄭能幹麼,肯定要同弟弟爭位,這樣一來,周室不就又發生內亂了麼,您老人家是諸侯盟主,打的就是尊王的旗號,所以這件大事不能不管哪。

使臣說得有道理,齊桓公深以為然,於是就問管仲怎麼辦。

管仲眼珠一轉:“好辦,再叫哥幾個聚聚 ,聚會的時候把世子鄭也叫過來,大傢伙對他客氣點,周王一看,世子已經得到諸侯,特別是你的支持,就再有什麼亂七八糟的想法,他敢吱聲麼。”

齊桓公一看,咦,這主意不錯,就這麼辦了。

於是在西元前654年,在如今河南雎縣召開了有名的首止會盟 ,這次會盟邀請世子鄭參加,會上,各諸侯在齊桓公的指使下,給世子鄭又敬酒又巴結,還請他免費參觀旅遊景點,考校各國為政得失,整整留了一個夏天。

周惠王沒有辦法,只好悄悄使個壞,派人告訴鄭國,你自今而後不要巴結齊國,再去巴結楚國吧。

鄭文公聽了。

本來把鄭國送給楚國,就為了給楚國示個好,順便打開阻擋楚國進攻中原的屏障,有事也好讓人家幫幫忙。

可楚國這會兒正奉旨鎮守南方呢,哪有心思管他那些破事。

所以鄭文公走了以後,齊桓公就開始生氣,這一生氣不要緊,就打算帥兵攻打鄭國。

誰料兵馬還沒出發,鄭文公就嚇得投降了。

好端端的會盟出了這麼點小插曲,齊桓公對周惠王能滿意麼。

從此後自然就更不聽話,你不想立次子帶麼 ,好好說話還有個商量,如今竟敢來陰的,很好,世子鄭我是幫定了。

就這麼著到了西元前652年,周惠王去世,齊桓公帶諸侯直接來到洛陽,一致擁戴世子鄭繼位,即第六任君主周襄王。

次子帶能有什麼辦法,只好乖乖聽話了,至於想當大王,那就只能等以後再說。

伐楚之戰勝利之後,又有了擁王大功,齊桓公這個得意,便於西元前651年再次召開葵丘會盟,制定全新的國際準則,會上,周襄王派人祝賀,給了胙肉,彤弓矢和天子車馬,並賜予“加勞,賜一級, 無下拜”的榮譽。

這已經是周天子能給予各諸侯國的最高獎賞了。

至此,齊桓公的事業已經達到巔峰,他已經是個七十來歲的老人了。

人到了這把年紀,進取之心基本上就可以沒了,也該到了享受成果的時候,這時候,他就變得有點不大聽話了,當然不是一下子不聽話,而是慢慢來的。

先是打算封禪泰山,可這是只有帝王才能行使的權利,他越級封禪,同楚國僭號有什麼區別,同時也違背了一直以來的“尊王”方針,所以手下自然不大贊同,那是紛紛勸說,齊桓公聽不進去,逼得管仲沒有辦法,找了個天無禎祥,時機不到的藉口。

也就是說,自來帝王封禪,老天爺都會生些靈芝、鳳凰之類的稀罕物湊湊熱鬧,可如今這些東西還沒生出來,意味著時機尚不成熟,所以主公你就再等等吧。

仲父都這麼說,齊桓公只好答應了,不過心裡應該還是非常不開心的。

西元前645年,管仲病死,臨走的時候詢問誰可以接替他的位子,管仲表示如今齊國人才青黃不接,他死了以後,還真沒有特別優秀的人才了,老一輩中只有隰朋、鮑叔牙還算可以,不過這倆人一個身體不好,一個脾氣太過剛直,都不是理想的人選。齊桓公想了想,就提出了“三寵”

豎貂、易牙、開方。

認為:為了能侍奉他,豎貂自宮,易牙殺了自己兒子,而開方捨棄衛國世子的位子,連父母死了都不去奔喪,對齊國應該也算忠心,所以當大臣輔政必然是沒有問題的。

可對他的說法,管仲一一予以否定,他認為:人情莫重于身,莫愛于子,莫親于父母,而且欲望也不會超過當國君,三個人連身體、兒子、父母、國君的位子都能捨棄,必然心存叵測,想得到更為重要的東西,所以一定要把這三人趕走,不然,一定會引起國家禍亂。

這番話說的至情至理,遺憾的是,齊桓公並沒有放在心上。

管仲死後,他剛開始還比較聽話,是把這三人趕走了的,可過了不到一年 ,便食不甘味,寢不安枕,整日裡悶悶不樂。

這時候開方的親戚,同為衛國人的長衛姬就勸他把這三人再找回來,起初齊桓公還是比較理智的,他說:“寡人亦思念此三人。但已逐之,而又召之,恐拂鮑叔牙之意也。”

我也想這三個人,但已經趕走,再叫回來,怕會叫師父生氣的。

這裡他說到鮑叔牙,因為隰朋已死,鮑叔牙已經繼任為國相,是管仲死後的最後一道屏障了。

長衛姬說:“鮑叔牙左右,豈無給使令者?君老矣,奈何自苦如此!”

鮑叔牙左右就沒幾個可以親近的人嗎,您已經老了,享樂的時候也不多,何苦自己給自己找不痛快呢。

齊桓公深以為然,就又把這三人找回來了。

鮑叔牙很不滿,直接找齊桓公就說了:“君豈忘仲父遺言乎?奈何召之?”

你忘了我那好兄弟臨走時交代過的話麼,為什麼又把這三人叫回來。

齊桓公這時候過得很開心,根本沒把鮑叔牙的勸諫當回事,反而很不以為然的還嘴說:“此三人有益於寡人,而無害于國。仲父之言,無乃太過!”

這三個人對我有好處,對國家半點壞處都沒有,仲父對他們的評價,是不是太過分了。

他不聽話了,不聽話怎麼辦,管仲在世的時候就說過,鮑叔牙其人,眼裡揉不得半點沙子,所以才不主張他主政的。

如今萬般無奈當上國相,你齊桓公竟敢留這三個小人在身邊,我天天看著,心裡能不憋火麼。

他這一憋火不要緊,於西元前644年,生生給氣死了。

鮑叔牙死後,最後一道屏障煙消雲散,三寵本來還有點顧忌,這回可就明目張膽的亮出爪牙了。

整個朝廷那是順著昌逆者亡,把齊國鬧了個亂七八糟。

西元前643年,齊桓公病重,三寵見有機可乘,以桓公病重不願見人為由,直接帶兵把住朝門,隔絕內外,單等齊桓公死後扶持各自的新主子上位,然而等了三天,齊桓公竟然還沒死,這下有點著急,就把宮裡服侍的太監宮女全部趕走,直接寢宮周圍築了道三丈高下的大牆,徹底杜絕齊桓公和外界的聯繫,只在牆底下留個狗洞,每天派個小太監進來,看看齊桓公死了沒有就成。

什麼吃的喝的更是無從談起。

齊桓公餓得沒有辦法,自己又動不了,只能趴在床上大呼小叫,可誰能管他呢,正著急的時候,聽外邊啪嗒一聲,好像掉下個人來,順聲看去,那人推開窗戶進來。

認識。

誰?

沒有名分的老婆晏娥兒,當年不過一夕之歡,才有了老婆的實質內容,不過因為出身卑微,一直沒有加封,所以算不到妃子之列。

如今千呼萬喚,才叫來這麼個人,齊桓公大喜,急忙說:“我又渴又餓,你快給我弄碗粥吧。”

聽聽,風光八面的齊桓公竟然只有這麼個要求,然而這個要求晏娥兒竟然還不能滿足,她說:“外邊都被人把住了,我上哪兒給你弄粥去。”

那給碗開水總成吧。

齊桓公退而求其次。<>

然而晏娥兒還是搖了頭。

這下就納悶了,急忙問怎麼回事,晏娥兒如此這般一說。

三寵作亂。

齊桓公完全傻眼了。

“仲父不亦聖乎?聖人所見,豈不遠哉!寡人不明,宜有今日。”

仲父難道是聖人麼,都怪我沒聽他的話,才落個今天這樣的下場。

臨了連碗開水都喝不上。

“天乎天乎,小白乃如此終乎。”

這時候已經淚流滿面,悔恨交加,可又能怪誰呢。

當下吐血數口,對晏娥兒說:“我有寵妾六人,子十餘人,無一人在目前者。單只你一人送終,深愧平日未曾厚汝。”

這時候良心發現了,我至親至近的人都不在身邊,卻只有你為我送終,後悔以前沒好好對待過你啊。”

對齊桓公的臨終懺悔,晏蛾兒也是感動的,說:“主公請自保重。萬一不幸,妾情願以死送君!”

主公保重身體,萬一有個山高水低,我願意以死相送。

桓公歎曰:“我死若無知則已,若有知,何面目見仲父于地下?”

乃以衣袂自掩其面,連歎數聲而絕。

臨了想起管仲的話,簡直羞愧莫名啊。

晏娥兒大哭三聲,解下衣服蓋上齊桓公屍體,然後自己牆上碰死了。

堂堂春秋首霸就落了個這樣的結局。

那天一輛輕便的馬車自天而降,年輕的管仲從車上下來,恭敬地迎接齊桓公登車,齊桓公身著王袍,容光煥發,回頭看看朝堂內外為爭位而互相對峙的幾個兒子,然後長歎一聲,在無數兵馬的歡呼聲中漸漸遠去,眼淚腮邊滑下,化為瓢潑大雨天空落下,似乎整個兒齊國都在為他哭泣。

然而,這一切還有用麼?

墳中君,墳中君,生何作,死何幸。不過荷鋤一農夫,日出而作,掘井而飲。甕牖繩樞不足飽,布衣荊釵自甘貧。

自甘貧,舉案齊眉在衡門,曾言比翼同死生,而今唯餘雌魚鷹,天不幸,在雪雨,人不幸,在死生。君今不幸離人世,徒留孟光影隨身。

影隨身,收拾遺體,成此孤墳。 妻子思痛絕,愁思化青草,不使君染塵;妻子思痛絕,愁思化山花,盛開娛君心。

墳中君,墳中君,生而何作,死而何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