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一山不容二虎!揭秘張作霖與湯玉麟的恩怨離合

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 張作霖與湯玉麟恩怨相結刀兵相見, 張作霖得勢不饒人, 得理肯讓人, 寬容大度使得“一山容二虎”。

張作霖歷經了從草莽英雄到大元帥的驚人蛻變, 這一過程可謂血雨腥風、跌宕起伏。 這一過程也離不開結拜弟兄們的生死相助、忠誠擁戴。 然而, 在稱霸奉天后, 張作霖、湯玉麟這對曾經患難與共的兄弟卻因政見不合而劍拔弩張, 又因冰釋前嫌而言歸於好。 那麼, 張作霖與結拜兄弟湯玉麟之間到底有著怎樣的恩恩怨怨呢?

同生共死, 湯二虎屢救張作霖

湯玉麟自幼性格魯莽, 生死不怕,

膽大妄為, 人稱湯二虎。 1896年夏天, 湯玉麟因砍傷了吃他家莊稼的馬而得罪了蒙古一大戶人家。 蒙古大戶人家仗勢欺人要求湯玉麟賠馬, 湯玉麟據理力爭拒不賠償, 怒不可遏與對方發生衝突, 結果湯玉麟打得對方頭破血流。 對方被迫撤走, 並揚言要告官逮捕他。 湯玉麟為了逃脫官府的追究制裁, 連夜告別年邁的父母, 背井離鄉。 可是, 湯玉麟徒有一身蠻力並無一技之長, 走投無路的他只好投靠了遼西土匪苑四、苑五兄弟, 落草為寇, 開始了他的綠林生涯。

膽大包天的湯玉麟很快就憑著他的狠勁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後也順大流辦起了保險隊。 湯二虎的駐地與張作霖的保險隊很近, 兩人結識後, 很快就因為性情相投, 成為同生死, 共患難的異性兄弟。 在與各路土匪爭鬥之中, 湯玉麟曾屢次搭救深處危難之際的張作霖。 一次是金壽山大年除夕突襲張作霖, 千鈞一髮時刻, 湯玉麟及時趕到, 奮不顧身地背著張作霖年幼的女兒張首芳突出重圍。 一次是1902年初, 心有不甘的金壽山再次糾集其他匪徒攻打駐在八角台的張作霖。

危難時刻, 湯玉麟、張作相又聯手解除了金壽山對張作霖的武裝威脅。 湯玉麟兩次拼死相救使張作霖對這個義兄感激不盡, 湯玉麟則賞識張作霖的有膽有識, 甘願接受他的領導。 在跟隨張作霖剿匪過程中, 湯玉麟更是驍勇善戰, 屢屢協助張作霖脫離險境。

辛亥革命爆發後, 湯玉麟又奉張作霖的命令率部連夜進駐奉天。 張作霖成為民國陸軍第27師師長時, 湯玉麟升任其屬下騎兵第28團團長。

兄弟鬩牆, 湯玉麟大罵離奉天

辛亥革命後, 袁世凱任命張作霖為盛武將軍, 督理奉天軍務兼巡按使。 張作霖大權在握, 自然不能虧待同生共死的兄弟。 湯玉麟被委任為27師53旅旅長兼任省城密探隊司令, 率所部駐紮省城。 張作霖稱霸奉天后, 深諳武打天下文治國的道理。 所以, 他重金網羅東北有識之士助他治理奉天。

王永江就是其中之一, 張作霖任命他為奉天省會員警廳長, 改革警政, 整頓社會秩序, 以安民心。 在張作霖鼎力支持下,

王永江對警政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他仿效日本員警制度, 在省城各處設立派出所以整頓社會治安。 凡有不法士兵胡作非為者, 一律予以拘押。 然而, 造成省城治安問題的恰恰是張作霖的嫡系部隊, 尤以湯玉麟部為害最烈。 旅長湯玉麟及部下自恃功高並沒把小小的派出所放在眼裡, 光天化日之下公然劫掠財物, 設賭開局, 可謂為所欲為。

由於湯玉麟是張作霖的鐵杆“哥們兒”, 加上他素有湯二虎的惡名, 奉天警界對其不法行為不敢干預, 唯恐躲之不及。 然而, 王永江卻沒有因湯玉麟的飛揚跋扈而退縮, 而是依法辦事, 凡有不法士兵胡作非為者, 一律予以拘押。 王永江還派人查封了湯玉麟及其他軍隊開設的賭場, 將賭具全部搗毀。這可觸怒了湯玉麟,他認為軍警是一家,警務處長、員警廳長,應該由軍人擔任。湯玉麟更認為天下是軍人槍桿子換來的,王永江憑什麼功勞,高高在上來管轄軍人?

因此,他多次向張作霖進言表達對王永江的不滿,希望撤掉王永江,但均遭到張作霖的嚴詞拒絕,而且還挨了一頓臭駡:“槍桿子能打天下,不會治天下,你們懂什麼?給王岷源(王永江)牽馬扶鐙都不配。”張作霖不僅沒有裁撤王永江,反而更加堅定地支持他。那些結拜弟兄張景惠、張作相、孫烈臣等聽到此事後,均心懷不滿。湯玉麟更是對王永江恨之入骨,他唆使奉天軍界集體反對王永江。1917年春節期間,27師湯玉麟等諸將領設宴招待省內長官,故意不請王永江。

張作霖見王永江沒到,大為不滿,問道:“為什麼沒請王處長?”在場所有人面面相覷,沒人回答。接著張作霖又說:“28師不請王永江,我不說什麼,怎麼你們也不請呢?”孫烈臣說:“我們把王永江漏掉了,改日再專請他吧,您甭生氣。”張作霖大為惱火,憤怒地說:“我看上的人,你們就反對,我用定這個姓王的啦!誰反對誰就辭職。”湯玉麟應聲而起,說:“你甭駡街,辭職算個屁!”大家見事態不妙,極力勸解,張湯二人先後退場,一場宴席不歡而散。

事後,湯玉麟餘怒未消,鼓動一些人,擬好一張呈文去見張作霖,要求把王永江撤職。並推舉孫贊堯代表表態:如張不同意罷免王永江,全體一致辭職不幹了,回老家去。湯玉麟以集體辭職相威脅,逼張作霖撤掉王永江。但結果卻是事與願違,湯玉麟自己回憶說:“我們見到雨帥,沒等開口,就遭到他媽長爹短的大罵一陣。大家面面相視,誰也不肯發言,都瞅孫贊堯。孫呢,把頭一扭,不敢看張。我憋不住了,說贊堯你倒講話呀!你手裡拿的呈文呢?我這一嚷,孫贊堯把呈文就交給了雨帥。雨帥接過來,看也不看,把呈文撕個粉碎,手指我臉,罵得更凶,暴跳如雷,把祖宗三代都掘出來了。我再也忍不下去,還口和他對罵,一同去的人反倒都變成說合人了,上來拉勸,推推搡搡,把我拉出門外。”

湯出門後,張還大罵不止,說:“沒有你這個雞子,也能做槽子糕。”湯回頭還口說:“你叫老子幹,老子也不幹了,哪裡都能吃飯。”兩人盛怒之下,互不相容。湯玉麟怒氣衝衝地回到營部,調所部欲效兵諫,揚言要攻打張作霖,要武力緝捕王永江。張作霖也調兵自衛,有一觸即發之勢。此時,居心叵測的馮德麟公然聲明支持湯玉麟,湯玉麟更是有恃無恐。形勢危急之下,張作霖先下手為強,派兵包圍了湯玉麟的旅部,湯也在門前築起防禦工事,一時間奉天街上謠言四起,人心不安。奉省形勢岌岌可危,飽受戰亂困擾的民眾擔心打起來,玉石共焚。於是,地方團體代表求見張作霖,請求他不要在省城打仗。張作霖也不願意真跟湯玉麟動刀動槍,便派軍官團教育長闞朝璽,深入湯部,到軍官中做分化瓦解工作,促成10余名營長焚香宣誓,聯名表示對張效忠,不聽湯的指揮,。湯玉麟見大勢已去,大罵張作霖一通,離開奉天,移駐新民,雙方劍拔弩張之勢暫時得以緩和。

書信寄語,張作霖兄弟情長

雙方發生爭端後,張作霖惟恐湯玉麟與北鎮的馮德麟進一步勾結,對己不利。另外,他更不想兄弟鬩牆,兩敗俱傷。於是,張作霖派人持長信來到新民,非常懇切地勸湯言歸於好。張作霖在信中寫道:“閣忱仁兄:十七年患難至交,臨別竟未一晤,弟心傷矣!回憶在桑林子時,我兄、輔忱(張作相)及弟等共24人,屢受洪輔臣等大股欺侮。金壽山勾結俄兵,乘夜襲擊,我等冒死沖出重圍,孫德山背負趙氏出走,兄負首芳出險。及投新民,弟任管帶,兄任左哨哨官。我兄生擒杜立三,首建奇功。弟因升任前路巡防統領,兄升馬二營管帶。後開赴洮南,剿辦六十三、牙什、陶克陶胡等。弟兩次被圍蒙古包內,兄均冒險沖到,弟感激涕零,兄勸慰說:“不願同生,但願同死”。言猶在耳。辛亥之秋,奉趙將軍電回省,亂迫眉睫,人心慌恐,我兄率部于一夜之間,擒獲恒六、張榕等首要,協從逃散,省垣轉危為安。弟因統領中路巡防,旋改編陸軍27師,弟任師長,兄升53旅旅長。及段將軍離任,弟承乏督軍兼省長。他人見我師團堅固,前途順利發展,十數年間,得掌全省軍政,因羨生忌,因忌成仇,挑撥離間,多方破環,事實俱在,不待複案。人生最寶貴者,莫過於生命,昔當患難之時,誓同生死,偶以言語之差,視同陌路。我兄向重義氣,今乃不念前情,不思舊雨,決心離去,此弟深為不解,亦最為痛心者。況且父靈浮厝,大事未完,老母在堂,仍待奉養,兄弟妻妾子孫等,食指日繁,開銷日增。兄不為自謀,也不為全家老小著想乎?共得之富貴,當共享受,耿耿此心,天日可表。今日不辭而行,挽留無術,何時回心轉意,肯來聚首,富貴與共,絕不食言。書不盡意,尚希諒察。”

此信不僅回憶了兩人患難與共的荏苒歲月,而且也向湯玉麟發出了原諒的信號。可是,湯玉麟心意已決,對張作霖言辭懇切的信根本不屑于顧,拒絕接受張作霖的這份誠意,決心抗爭到底。湯玉麟決心反張與馮德麟在背後支持有關,可是,當馮德麟獲得段祺瑞和日本支援張作霖的消息後,便畏懼退縮了。湯玉麟由新民去北鎮與其聯合時,他卻一反初衷“據而不納”。湯玉麟孤立無援,無力對抗,只好重操舊業,“逃往醫巫閭山寨做山大王”。幾天後,張作霖派來54旅旅長孫烈臣和騎兵團長張作相對其討伐,湯玉麟走投無路,遂逃往徐州投奔張勳。至此,湯、張的兄弟鬥爭,以湯的失敗宣告結束。

冰釋前嫌,兩兄弟抱頭痛哭

湯的失敗使他在關東大地上無立錐之地,成為眾矢之的。於是,無處安身的湯玉麟決定南下投奔張勳的辮軍。此時的張勳正秘密策劃復辟活動,正需要有人助他一臂之力。可是,張勳並沒有重用這位曾經在東北赫赫有名的湯二虎,僅僅給他一個掛名營務長的虛職。寄人籬下的湯玉麟不得不接受這一現實,追隨張勳在復辟簽名活動中簽了名。1917年6月下旬復辟活動爆發,湯玉麟跟隨張勳一齊到北京演出復辟鬧劇。但是,這次倒行逆施的復辟活動最終以失敗告終。本想借助張勳的勢力東山再起的湯玉麟非但沒有成功,反而成了人人喊抓的通緝要犯。窮途末路、孑然一身的湯玉麟只好潛逃離京,埋名隱居在遼西義縣老家。

回到家鄉後,父老鄉親看到曾經聞名鄉里的湯二虎如今卻是“虎落平陽”,落魄不堪,對此議論紛紛。飽受非議和失敗雙重打擊的湯玉麟更是心灰意冷,一蹶不振。

閒居無聊,鬱鬱寡歡的他時常會到自己童年常去的河邊靜坐,望著眼前的涓涓細流,他不禁感慨人生的變化無常,往事也歷歷在目。想當初,自己被迫落草為寇之時結識了有勇有謀的張作霖,在他的一路幫扶下,自己一路不斷攀升,終獲得顯赫的地位,讓人豔羨。如今,因為自己一意孤行,衝動用事,與張決裂,導致自己一敗塗地,蝸居在這小小的山坳中。從奉天大名鼎鼎的湯旅長一落千丈變為隱居鄉間的一無所有的破落農民,懸殊的身份落差讓湯玉麟實難接受,不禁後悔當年不該利令智昏與張作霖反目,後悔當年不該斷然拒絕張作霖的挽留。悔過之後的湯玉麟又不禁自問:“難道我就這樣甘願在這小山村裡渾渾噩噩地度過餘生嗎?”其實他的內心早已經有了一個否定的答案。可是,此時的湯玉麟已陷入舉步維艱的地步,沒有一兵一卒,沒有兄弟相助,他如何重整旗鼓、東山再起呢?

湯母看到兒子整日生活在悶悶不樂之中,於心不忍。於是,湯母勸他說:“孩子,不要這樣,娘知道你不想這樣過一輩子,娘也知道你很後悔離開張作霖,要不你跟張作霖求個情,再回到他那。”湯母話剛說完,湯玉麟就氣憤地說:“我才不去求他,我寧願這樣生活一輩子。”知子莫若母,湯母知道兒子的倔脾氣,就繼續勸他說:“娘知道你難過,後悔離開張作霖,跟他認個錯,也許會原諒你的,沒有過不去的坎兒。”倔強的湯玉麟依然說:“我是不會去求他的,這樣生活挺好的。”湯母心裡明白,兒子口是心非,心裡雖後悔,可嘴上不服軟,也就不再勸他了。母子的一番談話也觸到了湯玉麟的內心痛處,可是湯玉麟還是有些心結未解,不能釋然。

湯母見他執拗不肯向張作霖求情,也就不再勉強他,只好另想辦法。為了兒子重回奉天、東山再起,湯母請求湯玉麟結拜兄弟張作相、張景惠及汲金純向張作霖轉達兒子的懊悔之意,並希望給他一次改過自新的機會。兄弟們從湯母處聞知湯玉麟境遇不佳,生活苦悶,均表示願意幫他一把,替他求情。時隔不久,他們找個機會向張作霖求情,請求張作霖親筆寫信給湯玉麟,讓其回奉再次為其效力。張作霖聞悉往日的生死兄弟湯玉麟如今生活窘迫,蝸居老家,頗為慨歎。往事一幕幕浮到張作霖眼前,使他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靜。為了表示自己的真心實意,張作霖親筆寫信邀請湯玉麟重新回奉,再續兄弟情緣。

將賭具全部搗毀。這可觸怒了湯玉麟,他認為軍警是一家,警務處長、員警廳長,應該由軍人擔任。湯玉麟更認為天下是軍人槍桿子換來的,王永江憑什麼功勞,高高在上來管轄軍人?

因此,他多次向張作霖進言表達對王永江的不滿,希望撤掉王永江,但均遭到張作霖的嚴詞拒絕,而且還挨了一頓臭駡:“槍桿子能打天下,不會治天下,你們懂什麼?給王岷源(王永江)牽馬扶鐙都不配。”張作霖不僅沒有裁撤王永江,反而更加堅定地支持他。那些結拜弟兄張景惠、張作相、孫烈臣等聽到此事後,均心懷不滿。湯玉麟更是對王永江恨之入骨,他唆使奉天軍界集體反對王永江。1917年春節期間,27師湯玉麟等諸將領設宴招待省內長官,故意不請王永江。

張作霖見王永江沒到,大為不滿,問道:“為什麼沒請王處長?”在場所有人面面相覷,沒人回答。接著張作霖又說:“28師不請王永江,我不說什麼,怎麼你們也不請呢?”孫烈臣說:“我們把王永江漏掉了,改日再專請他吧,您甭生氣。”張作霖大為惱火,憤怒地說:“我看上的人,你們就反對,我用定這個姓王的啦!誰反對誰就辭職。”湯玉麟應聲而起,說:“你甭駡街,辭職算個屁!”大家見事態不妙,極力勸解,張湯二人先後退場,一場宴席不歡而散。

事後,湯玉麟餘怒未消,鼓動一些人,擬好一張呈文去見張作霖,要求把王永江撤職。並推舉孫贊堯代表表態:如張不同意罷免王永江,全體一致辭職不幹了,回老家去。湯玉麟以集體辭職相威脅,逼張作霖撤掉王永江。但結果卻是事與願違,湯玉麟自己回憶說:“我們見到雨帥,沒等開口,就遭到他媽長爹短的大罵一陣。大家面面相視,誰也不肯發言,都瞅孫贊堯。孫呢,把頭一扭,不敢看張。我憋不住了,說贊堯你倒講話呀!你手裡拿的呈文呢?我這一嚷,孫贊堯把呈文就交給了雨帥。雨帥接過來,看也不看,把呈文撕個粉碎,手指我臉,罵得更凶,暴跳如雷,把祖宗三代都掘出來了。我再也忍不下去,還口和他對罵,一同去的人反倒都變成說合人了,上來拉勸,推推搡搡,把我拉出門外。”

湯出門後,張還大罵不止,說:“沒有你這個雞子,也能做槽子糕。”湯回頭還口說:“你叫老子幹,老子也不幹了,哪裡都能吃飯。”兩人盛怒之下,互不相容。湯玉麟怒氣衝衝地回到營部,調所部欲效兵諫,揚言要攻打張作霖,要武力緝捕王永江。張作霖也調兵自衛,有一觸即發之勢。此時,居心叵測的馮德麟公然聲明支持湯玉麟,湯玉麟更是有恃無恐。形勢危急之下,張作霖先下手為強,派兵包圍了湯玉麟的旅部,湯也在門前築起防禦工事,一時間奉天街上謠言四起,人心不安。奉省形勢岌岌可危,飽受戰亂困擾的民眾擔心打起來,玉石共焚。於是,地方團體代表求見張作霖,請求他不要在省城打仗。張作霖也不願意真跟湯玉麟動刀動槍,便派軍官團教育長闞朝璽,深入湯部,到軍官中做分化瓦解工作,促成10余名營長焚香宣誓,聯名表示對張效忠,不聽湯的指揮,。湯玉麟見大勢已去,大罵張作霖一通,離開奉天,移駐新民,雙方劍拔弩張之勢暫時得以緩和。

書信寄語,張作霖兄弟情長

雙方發生爭端後,張作霖惟恐湯玉麟與北鎮的馮德麟進一步勾結,對己不利。另外,他更不想兄弟鬩牆,兩敗俱傷。於是,張作霖派人持長信來到新民,非常懇切地勸湯言歸於好。張作霖在信中寫道:“閣忱仁兄:十七年患難至交,臨別竟未一晤,弟心傷矣!回憶在桑林子時,我兄、輔忱(張作相)及弟等共24人,屢受洪輔臣等大股欺侮。金壽山勾結俄兵,乘夜襲擊,我等冒死沖出重圍,孫德山背負趙氏出走,兄負首芳出險。及投新民,弟任管帶,兄任左哨哨官。我兄生擒杜立三,首建奇功。弟因升任前路巡防統領,兄升馬二營管帶。後開赴洮南,剿辦六十三、牙什、陶克陶胡等。弟兩次被圍蒙古包內,兄均冒險沖到,弟感激涕零,兄勸慰說:“不願同生,但願同死”。言猶在耳。辛亥之秋,奉趙將軍電回省,亂迫眉睫,人心慌恐,我兄率部于一夜之間,擒獲恒六、張榕等首要,協從逃散,省垣轉危為安。弟因統領中路巡防,旋改編陸軍27師,弟任師長,兄升53旅旅長。及段將軍離任,弟承乏督軍兼省長。他人見我師團堅固,前途順利發展,十數年間,得掌全省軍政,因羨生忌,因忌成仇,挑撥離間,多方破環,事實俱在,不待複案。人生最寶貴者,莫過於生命,昔當患難之時,誓同生死,偶以言語之差,視同陌路。我兄向重義氣,今乃不念前情,不思舊雨,決心離去,此弟深為不解,亦最為痛心者。況且父靈浮厝,大事未完,老母在堂,仍待奉養,兄弟妻妾子孫等,食指日繁,開銷日增。兄不為自謀,也不為全家老小著想乎?共得之富貴,當共享受,耿耿此心,天日可表。今日不辭而行,挽留無術,何時回心轉意,肯來聚首,富貴與共,絕不食言。書不盡意,尚希諒察。”

此信不僅回憶了兩人患難與共的荏苒歲月,而且也向湯玉麟發出了原諒的信號。可是,湯玉麟心意已決,對張作霖言辭懇切的信根本不屑于顧,拒絕接受張作霖的這份誠意,決心抗爭到底。湯玉麟決心反張與馮德麟在背後支持有關,可是,當馮德麟獲得段祺瑞和日本支援張作霖的消息後,便畏懼退縮了。湯玉麟由新民去北鎮與其聯合時,他卻一反初衷“據而不納”。湯玉麟孤立無援,無力對抗,只好重操舊業,“逃往醫巫閭山寨做山大王”。幾天後,張作霖派來54旅旅長孫烈臣和騎兵團長張作相對其討伐,湯玉麟走投無路,遂逃往徐州投奔張勳。至此,湯、張的兄弟鬥爭,以湯的失敗宣告結束。

冰釋前嫌,兩兄弟抱頭痛哭

湯的失敗使他在關東大地上無立錐之地,成為眾矢之的。於是,無處安身的湯玉麟決定南下投奔張勳的辮軍。此時的張勳正秘密策劃復辟活動,正需要有人助他一臂之力。可是,張勳並沒有重用這位曾經在東北赫赫有名的湯二虎,僅僅給他一個掛名營務長的虛職。寄人籬下的湯玉麟不得不接受這一現實,追隨張勳在復辟簽名活動中簽了名。1917年6月下旬復辟活動爆發,湯玉麟跟隨張勳一齊到北京演出復辟鬧劇。但是,這次倒行逆施的復辟活動最終以失敗告終。本想借助張勳的勢力東山再起的湯玉麟非但沒有成功,反而成了人人喊抓的通緝要犯。窮途末路、孑然一身的湯玉麟只好潛逃離京,埋名隱居在遼西義縣老家。

回到家鄉後,父老鄉親看到曾經聞名鄉里的湯二虎如今卻是“虎落平陽”,落魄不堪,對此議論紛紛。飽受非議和失敗雙重打擊的湯玉麟更是心灰意冷,一蹶不振。

閒居無聊,鬱鬱寡歡的他時常會到自己童年常去的河邊靜坐,望著眼前的涓涓細流,他不禁感慨人生的變化無常,往事也歷歷在目。想當初,自己被迫落草為寇之時結識了有勇有謀的張作霖,在他的一路幫扶下,自己一路不斷攀升,終獲得顯赫的地位,讓人豔羨。如今,因為自己一意孤行,衝動用事,與張決裂,導致自己一敗塗地,蝸居在這小小的山坳中。從奉天大名鼎鼎的湯旅長一落千丈變為隱居鄉間的一無所有的破落農民,懸殊的身份落差讓湯玉麟實難接受,不禁後悔當年不該利令智昏與張作霖反目,後悔當年不該斷然拒絕張作霖的挽留。悔過之後的湯玉麟又不禁自問:“難道我就這樣甘願在這小山村裡渾渾噩噩地度過餘生嗎?”其實他的內心早已經有了一個否定的答案。可是,此時的湯玉麟已陷入舉步維艱的地步,沒有一兵一卒,沒有兄弟相助,他如何重整旗鼓、東山再起呢?

湯母看到兒子整日生活在悶悶不樂之中,於心不忍。於是,湯母勸他說:“孩子,不要這樣,娘知道你不想這樣過一輩子,娘也知道你很後悔離開張作霖,要不你跟張作霖求個情,再回到他那。”湯母話剛說完,湯玉麟就氣憤地說:“我才不去求他,我寧願這樣生活一輩子。”知子莫若母,湯母知道兒子的倔脾氣,就繼續勸他說:“娘知道你難過,後悔離開張作霖,跟他認個錯,也許會原諒你的,沒有過不去的坎兒。”倔強的湯玉麟依然說:“我是不會去求他的,這樣生活挺好的。”湯母心裡明白,兒子口是心非,心裡雖後悔,可嘴上不服軟,也就不再勸他了。母子的一番談話也觸到了湯玉麟的內心痛處,可是湯玉麟還是有些心結未解,不能釋然。

湯母見他執拗不肯向張作霖求情,也就不再勉強他,只好另想辦法。為了兒子重回奉天、東山再起,湯母請求湯玉麟結拜兄弟張作相、張景惠及汲金純向張作霖轉達兒子的懊悔之意,並希望給他一次改過自新的機會。兄弟們從湯母處聞知湯玉麟境遇不佳,生活苦悶,均表示願意幫他一把,替他求情。時隔不久,他們找個機會向張作霖求情,請求張作霖親筆寫信給湯玉麟,讓其回奉再次為其效力。張作霖聞悉往日的生死兄弟湯玉麟如今生活窘迫,蝸居老家,頗為慨歎。往事一幕幕浮到張作霖眼前,使他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靜。為了表示自己的真心實意,張作霖親筆寫信邀請湯玉麟重新回奉,再續兄弟情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