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左手大眾,右手蔚來,多重機遇,江淮能否抓得住?

國產自主品牌汽車進入了一個空前繁榮的時代, 2017年, 車市總體上有所滑坡, 雖然像吉利、長城、奇瑞、廣汽傳祺等消費者比較熟悉的國產汽車廠商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但總體發展卻並未減速。 有些還逆市上揚, 取得了不錯的銷量。

但不是所有的自主品牌汽車都能有這樣的成績, 尤其是一些老牌汽車企業, 由於種種原因, 銷量卻處於低迷狀態。 作為國產汽車“老大哥”之一的江淮汽車, 眼下正處於這樣的困局當中。

剛剛過去的2017年, 江淮乘用車22萬的銷量與其他國產汽車相比有點低, 遠未達到年初制定的40萬輛的目標,

與2016年36.73萬輛的成績相比簡直是斷崖式下跌。 正因如此, 唱衰江淮汽車之聲時有耳聞。

去年成績差, 這是不爭的事實, 但僅僅以這一點說明江淮汽車前景黯淡顯得過於武斷。 2017年, 曾經遭遇“寒冬”的車企不止一家。 曾幾何時, 北京現代的境遇並不比江淮好, 但是通過是適時調整戰略, 在年末取得了82萬輛的銷售業績。

目前, 種種跡象顯示, 2018年對江淮汽車是一個非常好的轉機, 更多的機會已經擺在了江淮面前, 但能否把握的住, 借機翻身, 還要看江淮自己。

慘澹只是表像, 細分數據內有玄機

如果單從銷量上看, 江淮2017年的資料確實不好看, 但如果分析江淮不同細分市場的表現, 會發現, 其實情況並沒有那麼差。

首先是MPV市場, 江淮年銷7萬輛, 增長達到3%, 這是江淮的傳統優勢。 雖然這一資料在MPV總體市場並不很高, 但總算是在守住陣地的基礎上有所增加, 這位江淮2018年繼續拓展MPV市場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其次是新能源領域, 江淮累計銷售近3萬輛, 同比增長高達60%。 數量不高, 但增速明顯。

新能源市場是引領未來汽車發展的潮流, 能在這一板塊有如此大的增長幅度, 資料上就說明了江淮汽車在新能源方面的進步。

在產品升級上, 2017年江淮瑞風A60樹立了一個新標杆, 在C-NCAP的測評中, 江淮瑞風A60創下以58.3的安全評分, 在該批次測試車型中僅次於最高分的寶馬5系。

同時, 在年末上市的瑞風M6、瑞風M4混合動力版和瑞風S7一起拉動了江淮產品升級的序幕。

江淮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濟師、乘用車行銷公司副總經理李建華表示, 2017年江淮產品向上和品牌升級的工作只是開始, 2018年, 還將投放比瑞風S3更高級別的SUV、小型家用MPV R3、續航高達400公里的iEVA50等多款產品, 為江淮的2018年增加勝算。

與大眾結合, 迎來最好的發展機遇

在2018年, 對江淮最重頭的恐怕是與大眾的合作了。 這對江淮汽車來說, 是一個最好的機會。

江淮大眾項目總投資達到了50.61億元, 雙方各占50%股份, 建成後將形成年產10萬輛純電動乘用車生產能力。 江淮大眾計畫在今年下半年推出首款純電動SUV,雖然該車型會在江淮現有的平臺上生產, 不過會大量融入大眾的技術, 但僅僅是江淮大眾的噱頭, 相信就能吸引一部分消費者。

在雙方合作的開始, 就宣稱面對新能源市場。 但外界普遍認為, 雙方的聯姻, 絕不會僅限於新能源市場。 果然, 11月27日, 大眾與江淮就計畫共同研發、銷售多用途汽車車型(包括但不限於皮卡、MPV、電動商用車等)正式簽署諒解備忘錄。

在江淮大眾這一新的合資企業中,大眾汽車輕型商用車(LCV)將代表大眾擔任重要角色。雙方將在多用途汽車先進技術開發、高品質產品研發及有效市場銷售等方面,開展全方位的合作,並通過研發推動多用途車型設計和技術領域的進步,涵蓋內燃發動機車型和新能源汽車等。

大眾會給江淮帶來什麼?從表面上看,資金、技術的支持是毋庸置疑的。更重要的是行銷理念和服務理念,這兩方面,恰恰是江淮需要加強的,當然,這也不是江淮一家的問題,國產品牌要想繼續擴展版圖,都需要在這兩方面下功夫。

行銷方式不夠先進,造成了目前江淮的品牌認知度還不夠高,現在提到江淮,仍有一些消費者認為這只是生產商用車和貨車的企業。像瑞風A60、瑞風S7這樣的產品並不差,價格也不低,但在一線城市卻難覓蹤影,而相對較高的價格又使二三線城市難以接受。但大眾這樣的老牌外企,在行銷策略上有著豐富的經驗,這是江淮最好的學習機會。

至於服務方面的不足,也是制約發展的大問題。2017年,江淮汽車的SUV就曾經發生過售後服務不完善的問題,這或多或少會江淮的口碑有所打擊。而大眾在中國擁有多個合資品牌,再加上在國外累積的服務經驗,必然會帶動江淮整體服務的提升。

此外,由於目前合資車型在中國市場上的總體口碑依然優於國產汽車,因此,江淮與大眾的結合自然會使江淮在消費者心中上一個檔次,對品牌形象的樹立更為有益。

可以說,與大眾的結合讓江淮汽車迎來了最好的發展機遇。正如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王東生總結的,和大眾合資是江淮與德國高端製造的對接,這種新的合資模式將客觀上提高整個江淮汽車的管理水準、技術水準和產品水準。

蔚來能給江淮帶來怎樣的未來?

如果說,與大眾的合作還處於起步階段,那麼江淮與蔚來的合作已經到了成熟的階段,即將“結果”。

2017年末,由江淮和蔚來共同打造的蔚來ES8正式上市,在2018年3月會大批量交付,之後的全新產品也已經在醞釀當中,有可能也將在2018年亮相。

此前,有消息稱江淮只是蔚來的代工工廠。但江淮與蔚來雙雙否認了這一點。蔚來汽車董事長李斌評價到:“我對江淮充滿敬意。我經常跟我們的投資人說,你們去看看一個國企願意投幾十個億來做這個事,而且還容易被不明真相的群眾說是代工,這是多大的進取心。我覺得這是中國製造業的進步。蔚來和江淮現在有全新的世界級工廠,我們有機會一起去造更好的車,我對江淮充滿信心。”

江淮方面對此也表示,這是傳統汽車製造業與互聯網造車的新合作模式,也是傳統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的運作模式。江淮與蔚來汽車的合作能夠有效整合資源,促進優勢互補。“江淮與蔚來汽車是一次在製造領域長期而又深入的合作,並不是簡單的代工模式。”

兩人的表態都透露出同一個問題,江淮與蔚來的合作並不是代工那麼簡單,雖然具體的合作模式雙方都沒有明說,但這一合作給江淮帶來的肯定不止是利潤上的收益。

新上市的ES8售價最低售價45萬元,這在國產車中絕對要算是豪車了。江淮汽車既然能與蔚來合作造車,不管是何種模式,都已經說明其自身的製造能力已經達到了一定水準,否則定位高端的蔚來汽車絕不會找江淮合作,原因很簡單:對於融資已經接近200億的蔚來汽車來說,找一家生產品質不過關的汽車製造企業造車,無異於“作死”。

同時,不管是傳統燃油車還是在新能源領域,智慧網聯已經成為趨勢,也是吸引消費者的重要砝碼,依靠於蔚來的合作,江淮汽車應該會在這方面有所加強,這對於自己今後生產高端電動汽車會是不錯的經驗。

同時,這也將有助於江淮以互聯網思維提升消費者購車和用車體驗,為江淮整個銷售模式的創新提供借鑒。

機會很多,能不能抓住還要靠自己

一手拉大眾,一手牽蔚來,江淮的雙管齊下,已經為2018年做好了準備。擺在江淮面前的機會,尤其是新能源領域的機會非常多,但能不能抓住,卻要靠江淮自己。

成立合資企業,對很多國企來並不陌生,但對說江淮來說卻是從未有過的經驗,雙方的磨合需要一個過程,能否儘早進入狀態,向大眾學習先進的技術和理念,是江淮首先面臨的問題。真正做到學以致用,以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對江淮未來的發展才是最關鍵的。而與蔚來的合作,也存在同樣的問題。

多方面的合作,雖然意味著更多機會,但也並不是沒有風險。

大眾也好,蔚來也罷,目前看來新能源都是這兩方主打的市場。如何平衡其中的關係,江淮恐怕要費一番心思,儘管大眾與蔚來暫時在產品上沒有衝突,但以後呢,會不會有這樣的問題?

而蔚來除了與江淮有合作,與長安汽車也簽訂了戰略合作,並高調宣稱與長安汽車的“牽手”是要在研發、製造、銷售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深入合作,為此雙方計畫共同建立一個合資公司,優勢互補。同時,蔚來自己也在申請純電動汽車生產資質。

這樣的情況使江淮、大眾、長安、蔚來四者之間的關係變得非常微妙,而在12月27日,又爆出蔚來將與廣汽合作的消息,本來的 “四角關係”又變成了五角。對蔚來的多方佈局來說,這並不奇怪,但對於江淮來說,怎樣處理和協調其中的關係,就成了江淮需要面對問題。

由於雙積分政策的實施,將使新能源汽車進入了混戰時代,且不說已經進入新能源領域的車企,類似威馬汽車這樣的新興車企也有著很強的市場競爭力。準備在新能源領域發力的江淮汽車面臨的對手不止一個,而且都不是“善茬”。

進入2018年,江淮面臨的是一個充滿機遇和嚴峻考驗的開局。利用好自身優勢,吸收合作夥伴的長處為己所用,增強協調各方關係的能力,才能在新能源領域突圍,反之則會再蹈2017年的覆轍。

還是開頭那句話,江淮今年的機會很多,能不能抓住,還是要靠自己。

在江淮大眾這一新的合資企業中,大眾汽車輕型商用車(LCV)將代表大眾擔任重要角色。雙方將在多用途汽車先進技術開發、高品質產品研發及有效市場銷售等方面,開展全方位的合作,並通過研發推動多用途車型設計和技術領域的進步,涵蓋內燃發動機車型和新能源汽車等。

大眾會給江淮帶來什麼?從表面上看,資金、技術的支持是毋庸置疑的。更重要的是行銷理念和服務理念,這兩方面,恰恰是江淮需要加強的,當然,這也不是江淮一家的問題,國產品牌要想繼續擴展版圖,都需要在這兩方面下功夫。

行銷方式不夠先進,造成了目前江淮的品牌認知度還不夠高,現在提到江淮,仍有一些消費者認為這只是生產商用車和貨車的企業。像瑞風A60、瑞風S7這樣的產品並不差,價格也不低,但在一線城市卻難覓蹤影,而相對較高的價格又使二三線城市難以接受。但大眾這樣的老牌外企,在行銷策略上有著豐富的經驗,這是江淮最好的學習機會。

至於服務方面的不足,也是制約發展的大問題。2017年,江淮汽車的SUV就曾經發生過售後服務不完善的問題,這或多或少會江淮的口碑有所打擊。而大眾在中國擁有多個合資品牌,再加上在國外累積的服務經驗,必然會帶動江淮整體服務的提升。

此外,由於目前合資車型在中國市場上的總體口碑依然優於國產汽車,因此,江淮與大眾的結合自然會使江淮在消費者心中上一個檔次,對品牌形象的樹立更為有益。

可以說,與大眾的結合讓江淮汽車迎來了最好的發展機遇。正如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王東生總結的,和大眾合資是江淮與德國高端製造的對接,這種新的合資模式將客觀上提高整個江淮汽車的管理水準、技術水準和產品水準。

蔚來能給江淮帶來怎樣的未來?

如果說,與大眾的合作還處於起步階段,那麼江淮與蔚來的合作已經到了成熟的階段,即將“結果”。

2017年末,由江淮和蔚來共同打造的蔚來ES8正式上市,在2018年3月會大批量交付,之後的全新產品也已經在醞釀當中,有可能也將在2018年亮相。

此前,有消息稱江淮只是蔚來的代工工廠。但江淮與蔚來雙雙否認了這一點。蔚來汽車董事長李斌評價到:“我對江淮充滿敬意。我經常跟我們的投資人說,你們去看看一個國企願意投幾十個億來做這個事,而且還容易被不明真相的群眾說是代工,這是多大的進取心。我覺得這是中國製造業的進步。蔚來和江淮現在有全新的世界級工廠,我們有機會一起去造更好的車,我對江淮充滿信心。”

江淮方面對此也表示,這是傳統汽車製造業與互聯網造車的新合作模式,也是傳統製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的運作模式。江淮與蔚來汽車的合作能夠有效整合資源,促進優勢互補。“江淮與蔚來汽車是一次在製造領域長期而又深入的合作,並不是簡單的代工模式。”

兩人的表態都透露出同一個問題,江淮與蔚來的合作並不是代工那麼簡單,雖然具體的合作模式雙方都沒有明說,但這一合作給江淮帶來的肯定不止是利潤上的收益。

新上市的ES8售價最低售價45萬元,這在國產車中絕對要算是豪車了。江淮汽車既然能與蔚來合作造車,不管是何種模式,都已經說明其自身的製造能力已經達到了一定水準,否則定位高端的蔚來汽車絕不會找江淮合作,原因很簡單:對於融資已經接近200億的蔚來汽車來說,找一家生產品質不過關的汽車製造企業造車,無異於“作死”。

同時,不管是傳統燃油車還是在新能源領域,智慧網聯已經成為趨勢,也是吸引消費者的重要砝碼,依靠於蔚來的合作,江淮汽車應該會在這方面有所加強,這對於自己今後生產高端電動汽車會是不錯的經驗。

同時,這也將有助於江淮以互聯網思維提升消費者購車和用車體驗,為江淮整個銷售模式的創新提供借鑒。

機會很多,能不能抓住還要靠自己

一手拉大眾,一手牽蔚來,江淮的雙管齊下,已經為2018年做好了準備。擺在江淮面前的機會,尤其是新能源領域的機會非常多,但能不能抓住,卻要靠江淮自己。

成立合資企業,對很多國企來並不陌生,但對說江淮來說卻是從未有過的經驗,雙方的磨合需要一個過程,能否儘早進入狀態,向大眾學習先進的技術和理念,是江淮首先面臨的問題。真正做到學以致用,以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對江淮未來的發展才是最關鍵的。而與蔚來的合作,也存在同樣的問題。

多方面的合作,雖然意味著更多機會,但也並不是沒有風險。

大眾也好,蔚來也罷,目前看來新能源都是這兩方主打的市場。如何平衡其中的關係,江淮恐怕要費一番心思,儘管大眾與蔚來暫時在產品上沒有衝突,但以後呢,會不會有這樣的問題?

而蔚來除了與江淮有合作,與長安汽車也簽訂了戰略合作,並高調宣稱與長安汽車的“牽手”是要在研發、製造、銷售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深入合作,為此雙方計畫共同建立一個合資公司,優勢互補。同時,蔚來自己也在申請純電動汽車生產資質。

這樣的情況使江淮、大眾、長安、蔚來四者之間的關係變得非常微妙,而在12月27日,又爆出蔚來將與廣汽合作的消息,本來的 “四角關係”又變成了五角。對蔚來的多方佈局來說,這並不奇怪,但對於江淮來說,怎樣處理和協調其中的關係,就成了江淮需要面對問題。

由於雙積分政策的實施,將使新能源汽車進入了混戰時代,且不說已經進入新能源領域的車企,類似威馬汽車這樣的新興車企也有著很強的市場競爭力。準備在新能源領域發力的江淮汽車面臨的對手不止一個,而且都不是“善茬”。

進入2018年,江淮面臨的是一個充滿機遇和嚴峻考驗的開局。利用好自身優勢,吸收合作夥伴的長處為己所用,增強協調各方關係的能力,才能在新能源領域突圍,反之則會再蹈2017年的覆轍。

還是開頭那句話,江淮今年的機會很多,能不能抓住,還是要靠自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