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沒有專著卻成民國大師:以罵胡適為樂,學生想聽乾貨得請他下館子

民國初年是大師輩出的時代, 而真正的大師細數起來, 也就為數不多的那幾位。 論國學, 就少不了這幾位的名字:章太炎、辜鴻銘、陳寅恪、黃侃……前三位的名字大家都耳熟能詳, 對於黃侃, 可能會有部分讀者相對要陌生些。 但是, 大家不要小看這個人, 在民國的政學兩界, 黃侃可是大名鼎鼎的人物。

1/拜師章門

黃侃, 字季剛, 又字季子, 晚年自號量守居士, 湖北蘄春人, 1886年4月3日生於成都。 他的出生地為什麼是成都呢?因為他老爸黃雲鵠年輕時也是學霸, 咸豐三年癸醜科(1853年)的進士, 曾做過四川鹽茶道、成都知府, 後官至四川按察使, 為清二品大員和著名學者, 一生著述繁多。 黃侃出生時, 其父在四川任上。 黃父為官清廉正直, 被世人譽為"黃青天", 因與當時官場不同流合污, 得罪了權勢, 黃的官越做越小, 最後辭官返籍, 回湖北潛心經學、書法。 為兩湖、江漢、經心三個書院院長,

是晚清重臣張之洞的密友。

黃侃3歲開始背誦唐詩宋詞, 4歲就延師教讀。 黃侃聰穎好學, 從小就顯示出過人的才氣。 1903年, 18歲的黃侃以優異成績考入武漢文普通學堂, 這所學校是湖廣總督張之洞創辦的新式中學。 因父親與張之洞有舊, 1905年, 黃侃被官派至日本早稻田大學留學。

在早稻田大學, 他遇到在武昌文普通學堂時的同學宋教仁。 當年8月, 同盟會于東京成立, 黃侃列名會籍。 1906年5月章太炎到東京, 加入中國同盟會, 任《民報》總編輯。 黃侃經常看《民報》, 對章太炎的文章極為欽佩。 黃侃也開始為《民報》撰稿。

章太炎看到黃侃寫的一篇文章, 大加讚賞, 立即寫信約見, 許為天下奇才。 黃侃投身章門, 成為章太炎的頂門大弟子。 二人亦師亦友, 章太炎非常欣賞黃侃, 曾經當面表揚黃侃說:“常言學問進展, 如日行千里, 今汝是一日萬里也!”

黃侃雖師從章太炎, 但並不拘泥, 他認為:“治學第一當恪守師承, 第二當博綜廣攬。 ”黃侃有一句經典名言:五十之前不著書。 這句話半個世紀後還在武漢大學校園中廣為流傳, 成為他治學嚴謹的證明。 黃侃生前, 章太炎曾多次勸他著書立說, 但黃不為所動。

2/一個半路革命家

黃侃治學求精, 但他並不是個死讀書的書呆子, 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 黃侃也是個為民鼓與呼的熱血青年。 當年為同盟會會刊《民報》撰寫的稿子多是抨擊時弊之論。 在日本期間, 他先後發表了《哀貧民》、《哀太平天國》、《專一之驅滿主義》和《討滿洲檄》等文章。

1910年,黃侃回到湖北老家蘄春組織孝義會,發表演說,鼓動革命,響應者達萬人。因系名門之後,又善演講,大家推他為首,稱他為黃十公子,儼然一名年輕的革命活動家。

1911年 7月,黃侃應約為《大江報》撰寫了一篇時評《大亂者,救中國之妙藥也》,引起廣泛震動,結果導致《大江報》被封,主編占大悲被捕。有史家認為,黃侃為《大江報》撰寫的《大亂者,救中國之妙藥也》社論,是武昌起義的序曲。如果說武昌起義打響了反清的第一槍,那麼,黃侃的《大亂者,救中國之妙藥也》就是轟向清王朝的第一炮。

10月10日,武昌首義,黃侃與黃興等人會于武昌,並參加軍政府工作。1912年1月8日,南京臨時參議院成立,黃侃當選為參議員。同年,黃侃出任上海《民聲日報》總編輯,邊辦報邊研究小學、經史等。旅居上海時,黃侃對辛亥革命後的種種進行了深刻反思後,棄政從文,埋頭國學。

成為民國著名教授後,黃侃再也不言當年為推翻清廷而左沖右殺的年輕往事,以至許多人只知他是個性格張狂的教授,而不瞭解他曾是個熱血青年。黃侃為何對他從前的業績隻字不提?在他逝世後,他的學生兼女婿潘重規道出了他的心聲:“他認為出生入死,獻身革*命,乃國民天職。因此他覺得過去一切犧牲,沒有絲毫值得驕傲;甚至革*命成功以後,不能出民水火,還感到深重罪疚。他沒有感覺到對革*命的光榮,只感覺到對革*命的慚愧。恐怕這就是他終身不言革*命往事的原因吧!”

3/師生三“瘋子”

一個一心救民的熱血青年消失了,另一個學冠群英的著名教授誕生了。

在民國學人中有三個著名的“瘋子”,一個是被黃興稱之為“章瘋子”的章太炎,一個是“劉瘋子”劉師培,還有一個就是被稱作“黃瘋子”的黃侃。這個劉師培,其實也是黃侃的老師,雖然,他只比黃侃大兩歲,但是他以自己的學識讓狂傲的黃侃折服。

說起黃侃拜劉師培為師,中間還有一個有趣的插曲。當年,章太炎、劉師培、黃侃三人常在一起切磋學問,然 而每次談到經學,只要黃侃在場,劉師培就三緘其口。很快,黃侃就猜透了對方的心思。

有一次,劉師培感歎自己生平沒有資質優秀的弟子堪當傳人,黃侃即朗聲問道:“我來做你的關門弟子如何?”劉師培以為黃侃只是開玩笑,便說:“你自有名師,豈能相屈?”黃侃正色相告:“只要你不認為我有辱門牆,我就執弟子 禮。”第二天,黃侃果然用紅紙封了十塊大洋,前往劉家磕頭拜師。

黃侃乃是“老子天下第一”的人 物,且只比劉師培小兩歲,卻肯拜其為師,這說明,在學問上,他的狂傲並非不分場合,不擇對象。

後來,大學者楊樹達要楊伯峻(楊樹達的族侄、文史學家)拜黃侃為師,楊伯峻只肯送贄敬,不肯磕頭,楊樹達說:“不磕頭,得不了真本事。”楊伯峻不得已,只好磕頭如儀。拜師完畢,黃侃笑道:“我的學問也是從磕頭得來的,你不要覺得 受了莫大委屈。”

4/“黃門侍郎”與“黃調”

1914年秋,黃侃應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之聘,至北京大學國文系講授《文學概論》《詞章學》及《中國文學史》等課。

黃侃治學非常嚴謹,生活卻不堪講究。黃侃在北大任教時,住在北京白廟胡同大同公寓,終日潛心研究“國學”,有時吃飯也不出門,準備了饅頭和辣椒、醬油等佐料,擺在書桌上,餓了便啃饅頭,邊吃邊看書,吃吃停停,看到妙處就大叫:“妙極了!”有一次,看書入迷,竟把饅頭伸進了硯臺、朱砂盒,啃了多時,塗成花臉,也未覺察,一位朋友來訪,捧腹大笑,他還不知笑他什麼。

當時的北大有兩個怪人,第一怪是辜鴻銘,第二怪就是黃侃。黃侃在北大教書,課堂之上,當講到要緊的地方,有時會突然停下來,對學生說,這段古書後面隱藏著一個極大的秘密,對不起,專靠北大這幾百塊薪水,我還不能講,課堂上,我只做好工資內的事,誰想知道,得另外請我吃館子。當然,這只是戲言,但是,黃侃的許多行為,在今天的人們看來,實是離經判道之舉的。

比如,教學之余,黃侃喜歡和弟子一起遊覽風景名勝,遊興大發之際,吟詩抒發胸臆,能作詩者深得他的歡心。陸宗達因能喝酒能抽煙,深得黃侃喜愛,常和他一邊吃一邊論學,有時一頓飯要吃四五個小時,陸從中學到許多在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

黃侃一生桃李滿天下,他的弟子被稱為“黃門侍郎”。著名者如範文瀾、傅斯年、楊伯峻、徐複、程千帆、潘重規、陸宗達、殷孟倫、劉賾、黃焯、馮友蘭等。

黃侃教學不拘一格,給“黃門侍郎”留下深刻印象。他常常利用郊遊吃飯喝酒的機會,暢談學問,海闊天空,於閒談中給學生莫大啟發。他講學也是天馬行空,沒有章法,講到哪裡算哪裡,但又處處都是學問,非一般人能理解。學者程千帆對此也有同感:“老師晚年講課,常常沒有一定的教學方案,興之所至,隨意發揮,初學的人,往往苦於摸不著頭腦。但我當時已是四年級的學生,倒覺得所講勝義紛紜,深受教益……”

黃侃在北大講《文選》和《文心雕龍》十分傳神,吸引了大批其他系的學生。他的學生馮友蘭說:“他上課的時候,聽講的人最多,他在課堂上講《文選》和《文心雕龍》,這些書我以前連書名都沒聽說過的。”黃善於吟誦詩章,抑揚頓挫,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美感,所以,學生們情不自禁地唱和,成了北大校園一種流行的調子,被師生們戲稱為“黃調”。在當時宿舍中,到晚上,各處都可以聽到“黃調”。不僅如此,馮友蘭放假回家,還照著黃侃的路數,選了些詩文,給他的妹妹馮沅君(後為陸侃如夫人)講解,教她“黃調”,引她走上了文學的道路。

5/胡適應改名“往哪裡去”

黃侃學問大,脾氣也大,這一點很為時人詬病。周作人談到這位大師兄時,也頗有微詞:“他的國學是數一數二的,可是他的脾氣乖僻,和他的學問成正比例,說起有些事情來,著實令人不能恭維。”其中,黃侃怒懟陳獨秀與戲罵胡適的故事最廣為人知。

1908年前後,陳獨秀拜訪章太炎,正在陪侍的錢玄同和黃侃二人到隔壁回避。陳章二人談到清代漢學時,陳獨秀列舉戴、段、王諸人,多出在蘇皖,頗為蘇皖人自豪。後來話題轉到湖北,說湖北沒有出什麼大學者,正在隔壁屋子裡的黃侃聽到後,突然跳出來反詰道:“湖北固然沒有學者,然而這不就是區區;安徽固然多有學者,然而這也未必就是足下。”陳獨秀聽了默然而去。

1919年,胡適海外學成歸國,任教北大,發起新文化運動,暴得大名。胡適的橫空出世,黃侃生平最得意的、寄以厚望的高足傅斯年很快就倒向了新文學的陣營。黃侃屬於守舊派,向來看不慣胡適等一批新派人物的做法,一有機會便冷嘲熱諷。據說黃侃每次上課,總要先罵一通胡適,這才正式講學。

有一次,黃侃給他學生講課興起之際,又談起胡適和白話文。他說:“白話文與文言文孰優孰劣,毋費過多筆墨。比如胡適的妻子死了,家人發電報通知胡某本人,若用文言文,‘妻喪速歸’即可;若用白話文,就要寫‘你的太太死了,趕快回來呀’11個字,其電報費要比用文言文貴兩倍。”全場捧腹大笑。

一次,黃侃當面責難胡適:“你口口聲聲要推廣白話文,未必出於真心?”胡適不解其意,究其故。黃說:“如果你身體力行的話,名字就不該叫胡適,應稱‘往哪裡去’才對。”胡適十分尷尬。

胡適著書,有始無終,他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僅成上半部,下半部付之闕如。黃侃在中央大學課堂上調侃道:“昔日謝靈運為秘書監,今日胡適可謂著作監矣。” 學生不解其意,問他何出此言?黃侃的回答頗為陰損:“監者,太監也。太監者,下部沒有了也。”學生這才聽明白他是諷刺胡適的著作沒有下部,遂傳為笑談。

6/“三不來教授”

1928年,黃侃受聘到南京的中央大學任教,中央大學規定師生進出校門要佩戴校徽,黃侃偏偏不戴。門衛見此公不戴校徽,要看他的名片,他說:“我本人就是名片,你把我拿去吧。”爭執中,校長出來調解、道歉才算了事。

在中央大學兼課的名流頗多,教授們大都西裝革履,汽車進出,最起碼也有黃包車。唯黃侃進出,每著一件半新不舊的長衫或長袍,一塊青布包幾本常讀之書。

一個雨天,其他教授穿膠鞋赴校,而黃侃卻穿一釘鞋。“釘鞋”又稱“木屐子”,即以桐油反復油浸後的牛皮為鞋幫,厚木塊為鞋底,再釘上鐵釘防滑。這種釘鞋在鄉下走爛泥路極佳,而在城裡走水泥路就不太合適了。課後,天放晴,黃侃便換上便鞋,將釘鞋用報紙包上挾著出校門。新來的門衛不認識黃侃,見此公土氣,且攜帶一包東西,便上前盤問,並要檢查紙包。黃放下紙包而去,此後幾天一直未去上課。系主任見黃教授連續幾天未到校,以為生病,便登門探望。黃則閉口不言,系主任不知所以然,趕快報告校長。

黃老師要罷課了,這還了得。校長親自登門,再三詢問,黃才說:“學校貴在尊師,連教師的一雙釘鞋也要檢查,形同搜身,成何體統。是可忍,孰不可忍?”校長再三道歉,後又託名流們勸駕,黃侃才答應回校上課,但是,他提了個附加條件:“下雨不來,降雪不來,颳風不來。”沒想到,校方竟然答應了他的求,被時人稱為“三不來教授”。沒有一點牛氣,誰敢向校方提出這樣的要求啊?

此後,每逢老天爺欲雨未雨、欲雪未雪時,學生便猜測黃侃會不會來上課,有人戲言“今天天氣黃不到”,往往是戲言成真。

7/孝子與義士

黃侃雖然為人不拘細節,但他卻是個有名的孝子。章太炎評論黃侃時說:“喪母時嘔血數升,仍是純孝之人,內心是善良的。”

1908年,黃侃生母周孺人病重,家中電召其還家侍疾。黃侃還家六月,生母去世,大慟,乃至吐血。當時清政府嚴捕革命黨人,因叛徒告密,兩江總督端方聽說黃侃在家鄉,即密電湖廣總督陳夔龍速逮之。黃侃得知消息,迅即離家,輾轉到日本。黃侃返回日本後,仍思母不已,乃請蘇曼殊繪一圖,名《夢謁母墳圖》,自為之記,請章太炎寫了題跋。這幅畫也成了他的隨身寶物,一刻不離。是否可以這樣說,黃侃像愛母親一樣愛中國的傳統文化,這是他對國學的天然情感。

為生計所迫,黃侃經常四處奔波教學,隨行都會帶著一口棺材,一時成為時人談資,黃侃卻依然我行我素。這口棺材是黃父當年在四川做官時自製的,後因棺材太小留給了田夫人。田夫人系黃父正室,黃侃對田夫人視若生母。1922年夏,田夫人去世,黃侃專門在日記中撰寫了慈母生平事略。文末雲:“孤苦蒼天,哀痛蒼天!孤黃侃泣血謹述。”每逢生母、慈母生日、忌日,黃侃必率家人設供祭祀,傷慟不已。

1914年2月,章太炎因反對袁世凱稱帝,遭到軟禁。在錢糧胡同的居所,章太炎可讀書寫作,親友和弟子也可前來探望,但就是不給他出門的自由。黃侃此時正接受北大之聘來京擔任教授之職,輾轉打聽到章氏下落,前往探視。見章寂寞一人,主動要求留下來伴宿,侍奉老師,同時請他講文學史。此時一般人避之唯恐不及,黃卻主動前來作伴問學,患難見真情,章深為感動。一連數月,黃早出晚歸,白天外出教書,晚上師生秉燭談學,直至深夜。但一天深夜,員警卻強行把黃侃驅逐了出去,且不准其他客人來訪。章氏見黃被逼走,見客自由又被剝奪,憤而絕食,後在馬敘倫巧妙勸說下才放棄絕食。

像父親黃雲鵠一樣,黃侃一向為人正派,從不趨炎附勢。南京國民政府執政時期,其同盟會故友多系國府顯貴,他恥與往來。惟有居正當時受蔣軟禁,形單影隻,不勝苦楚,旁人躲之不及的時候,他卻常至居正囚地,與其談心解悶。後來居正東山再起,複登高位之後,他竟不復往見!居正念他的友情,親赴量守廬詰問他為何不再來玩,他正色答道:“君今非昔比,賓客盈門,權重位高,我豈能作攀附之徒!”

8/沒有專著作的國學大師

志士之狂、名士之狷,當然不是黃侃的全貌,他對學術的謹嚴與虔敬,恐怕才是其性情的根本。黃侃治學非常嚴謹,對待著述十分謹慎、認真。所治經、史、語言文字諸書皆反復數十遍,熟悉到能隨口舉出具體的篇、頁、行數,幾乎沒有差誤,即便如此,依然不輕易為文。他常說,學問之道有五:“一曰不欺人,二曰不知者不道,三曰不背所本,四曰為後世負責,五曰不竊。”黃侃還經常教育學生,中國學問猶如仰山鑄銅,煮海為鹽,終無止境。作為一個學者,當日日有所知,也當日日有所不知,不可動輒曰我今天有所發明,沾沾自喜,其實那所謂發明,未必是發明。

黃侃治學勤奮,主張“為學務精”、“宏通嚴謹”。他重視師承,但不墨守師說,常以“刻苦為人,殷勤傳學”以自警。雖是名聲赫赫之學者,且身體虛弱,仍致力學術而不倦,“惟以觀天下書未遍,不得妄下雌黃”,發願50歲後才著書。所治文字、聲韻、訓詁之學,遠紹漢唐,近承乾嘉,多有創見,自成一家。在音韻學方面對古音作出了切合當時言語實際的分類。晚年主要從事訓詁學之研究。

1935年10月5日,黃侃因飲酒過度,胃血管破裂,經搶救無效於三日後去世。就在去世前一天,雖吐血不止,他仍抱病點畢《唐文粹補編》,並披閱《桐江集》五冊。讀書問學,研究國故,既有時代潮流的需求,更重要的則是黃侃有發自內心的動力,支持他度過半個世紀的人生。

黃侃病逝時,章太炎不勝悲痛,親為弟子撰寫墓誌銘,稱其“尤精治古韻。始從餘問,後自為家法,然不肯輕著書。餘數趣之曰:‘人輕著書,妄也。子重著書,吝也。妄不智,吝不仁。’答曰:‘年五十當著紙筆矣。’”

黃侃去世時年不足50歲,他去世後,後人整理出版了他生前的教案與遺稿,諸如《音略》、《說文略說》、《爾雅略說》、《集韻聲類表》、《文心雕龍劄記》、《日知錄校記》、《黃侃論學雜著》等數十種。黃侃生前雖未出版任何著作,卻沒能影響他成為海內外公認的國學大師。

1910年,黃侃回到湖北老家蘄春組織孝義會,發表演說,鼓動革命,響應者達萬人。因系名門之後,又善演講,大家推他為首,稱他為黃十公子,儼然一名年輕的革命活動家。

1911年 7月,黃侃應約為《大江報》撰寫了一篇時評《大亂者,救中國之妙藥也》,引起廣泛震動,結果導致《大江報》被封,主編占大悲被捕。有史家認為,黃侃為《大江報》撰寫的《大亂者,救中國之妙藥也》社論,是武昌起義的序曲。如果說武昌起義打響了反清的第一槍,那麼,黃侃的《大亂者,救中國之妙藥也》就是轟向清王朝的第一炮。

10月10日,武昌首義,黃侃與黃興等人會于武昌,並參加軍政府工作。1912年1月8日,南京臨時參議院成立,黃侃當選為參議員。同年,黃侃出任上海《民聲日報》總編輯,邊辦報邊研究小學、經史等。旅居上海時,黃侃對辛亥革命後的種種進行了深刻反思後,棄政從文,埋頭國學。

成為民國著名教授後,黃侃再也不言當年為推翻清廷而左沖右殺的年輕往事,以至許多人只知他是個性格張狂的教授,而不瞭解他曾是個熱血青年。黃侃為何對他從前的業績隻字不提?在他逝世後,他的學生兼女婿潘重規道出了他的心聲:“他認為出生入死,獻身革*命,乃國民天職。因此他覺得過去一切犧牲,沒有絲毫值得驕傲;甚至革*命成功以後,不能出民水火,還感到深重罪疚。他沒有感覺到對革*命的光榮,只感覺到對革*命的慚愧。恐怕這就是他終身不言革*命往事的原因吧!”

3/師生三“瘋子”

一個一心救民的熱血青年消失了,另一個學冠群英的著名教授誕生了。

在民國學人中有三個著名的“瘋子”,一個是被黃興稱之為“章瘋子”的章太炎,一個是“劉瘋子”劉師培,還有一個就是被稱作“黃瘋子”的黃侃。這個劉師培,其實也是黃侃的老師,雖然,他只比黃侃大兩歲,但是他以自己的學識讓狂傲的黃侃折服。

說起黃侃拜劉師培為師,中間還有一個有趣的插曲。當年,章太炎、劉師培、黃侃三人常在一起切磋學問,然 而每次談到經學,只要黃侃在場,劉師培就三緘其口。很快,黃侃就猜透了對方的心思。

有一次,劉師培感歎自己生平沒有資質優秀的弟子堪當傳人,黃侃即朗聲問道:“我來做你的關門弟子如何?”劉師培以為黃侃只是開玩笑,便說:“你自有名師,豈能相屈?”黃侃正色相告:“只要你不認為我有辱門牆,我就執弟子 禮。”第二天,黃侃果然用紅紙封了十塊大洋,前往劉家磕頭拜師。

黃侃乃是“老子天下第一”的人 物,且只比劉師培小兩歲,卻肯拜其為師,這說明,在學問上,他的狂傲並非不分場合,不擇對象。

後來,大學者楊樹達要楊伯峻(楊樹達的族侄、文史學家)拜黃侃為師,楊伯峻只肯送贄敬,不肯磕頭,楊樹達說:“不磕頭,得不了真本事。”楊伯峻不得已,只好磕頭如儀。拜師完畢,黃侃笑道:“我的學問也是從磕頭得來的,你不要覺得 受了莫大委屈。”

4/“黃門侍郎”與“黃調”

1914年秋,黃侃應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之聘,至北京大學國文系講授《文學概論》《詞章學》及《中國文學史》等課。

黃侃治學非常嚴謹,生活卻不堪講究。黃侃在北大任教時,住在北京白廟胡同大同公寓,終日潛心研究“國學”,有時吃飯也不出門,準備了饅頭和辣椒、醬油等佐料,擺在書桌上,餓了便啃饅頭,邊吃邊看書,吃吃停停,看到妙處就大叫:“妙極了!”有一次,看書入迷,竟把饅頭伸進了硯臺、朱砂盒,啃了多時,塗成花臉,也未覺察,一位朋友來訪,捧腹大笑,他還不知笑他什麼。

當時的北大有兩個怪人,第一怪是辜鴻銘,第二怪就是黃侃。黃侃在北大教書,課堂之上,當講到要緊的地方,有時會突然停下來,對學生說,這段古書後面隱藏著一個極大的秘密,對不起,專靠北大這幾百塊薪水,我還不能講,課堂上,我只做好工資內的事,誰想知道,得另外請我吃館子。當然,這只是戲言,但是,黃侃的許多行為,在今天的人們看來,實是離經判道之舉的。

比如,教學之余,黃侃喜歡和弟子一起遊覽風景名勝,遊興大發之際,吟詩抒發胸臆,能作詩者深得他的歡心。陸宗達因能喝酒能抽煙,深得黃侃喜愛,常和他一邊吃一邊論學,有時一頓飯要吃四五個小時,陸從中學到許多在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

黃侃一生桃李滿天下,他的弟子被稱為“黃門侍郎”。著名者如範文瀾、傅斯年、楊伯峻、徐複、程千帆、潘重規、陸宗達、殷孟倫、劉賾、黃焯、馮友蘭等。

黃侃教學不拘一格,給“黃門侍郎”留下深刻印象。他常常利用郊遊吃飯喝酒的機會,暢談學問,海闊天空,於閒談中給學生莫大啟發。他講學也是天馬行空,沒有章法,講到哪裡算哪裡,但又處處都是學問,非一般人能理解。學者程千帆對此也有同感:“老師晚年講課,常常沒有一定的教學方案,興之所至,隨意發揮,初學的人,往往苦於摸不著頭腦。但我當時已是四年級的學生,倒覺得所講勝義紛紜,深受教益……”

黃侃在北大講《文選》和《文心雕龍》十分傳神,吸引了大批其他系的學生。他的學生馮友蘭說:“他上課的時候,聽講的人最多,他在課堂上講《文選》和《文心雕龍》,這些書我以前連書名都沒聽說過的。”黃善於吟誦詩章,抑揚頓挫,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美感,所以,學生們情不自禁地唱和,成了北大校園一種流行的調子,被師生們戲稱為“黃調”。在當時宿舍中,到晚上,各處都可以聽到“黃調”。不僅如此,馮友蘭放假回家,還照著黃侃的路數,選了些詩文,給他的妹妹馮沅君(後為陸侃如夫人)講解,教她“黃調”,引她走上了文學的道路。

5/胡適應改名“往哪裡去”

黃侃學問大,脾氣也大,這一點很為時人詬病。周作人談到這位大師兄時,也頗有微詞:“他的國學是數一數二的,可是他的脾氣乖僻,和他的學問成正比例,說起有些事情來,著實令人不能恭維。”其中,黃侃怒懟陳獨秀與戲罵胡適的故事最廣為人知。

1908年前後,陳獨秀拜訪章太炎,正在陪侍的錢玄同和黃侃二人到隔壁回避。陳章二人談到清代漢學時,陳獨秀列舉戴、段、王諸人,多出在蘇皖,頗為蘇皖人自豪。後來話題轉到湖北,說湖北沒有出什麼大學者,正在隔壁屋子裡的黃侃聽到後,突然跳出來反詰道:“湖北固然沒有學者,然而這不就是區區;安徽固然多有學者,然而這也未必就是足下。”陳獨秀聽了默然而去。

1919年,胡適海外學成歸國,任教北大,發起新文化運動,暴得大名。胡適的橫空出世,黃侃生平最得意的、寄以厚望的高足傅斯年很快就倒向了新文學的陣營。黃侃屬於守舊派,向來看不慣胡適等一批新派人物的做法,一有機會便冷嘲熱諷。據說黃侃每次上課,總要先罵一通胡適,這才正式講學。

有一次,黃侃給他學生講課興起之際,又談起胡適和白話文。他說:“白話文與文言文孰優孰劣,毋費過多筆墨。比如胡適的妻子死了,家人發電報通知胡某本人,若用文言文,‘妻喪速歸’即可;若用白話文,就要寫‘你的太太死了,趕快回來呀’11個字,其電報費要比用文言文貴兩倍。”全場捧腹大笑。

一次,黃侃當面責難胡適:“你口口聲聲要推廣白話文,未必出於真心?”胡適不解其意,究其故。黃說:“如果你身體力行的話,名字就不該叫胡適,應稱‘往哪裡去’才對。”胡適十分尷尬。

胡適著書,有始無終,他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僅成上半部,下半部付之闕如。黃侃在中央大學課堂上調侃道:“昔日謝靈運為秘書監,今日胡適可謂著作監矣。” 學生不解其意,問他何出此言?黃侃的回答頗為陰損:“監者,太監也。太監者,下部沒有了也。”學生這才聽明白他是諷刺胡適的著作沒有下部,遂傳為笑談。

6/“三不來教授”

1928年,黃侃受聘到南京的中央大學任教,中央大學規定師生進出校門要佩戴校徽,黃侃偏偏不戴。門衛見此公不戴校徽,要看他的名片,他說:“我本人就是名片,你把我拿去吧。”爭執中,校長出來調解、道歉才算了事。

在中央大學兼課的名流頗多,教授們大都西裝革履,汽車進出,最起碼也有黃包車。唯黃侃進出,每著一件半新不舊的長衫或長袍,一塊青布包幾本常讀之書。

一個雨天,其他教授穿膠鞋赴校,而黃侃卻穿一釘鞋。“釘鞋”又稱“木屐子”,即以桐油反復油浸後的牛皮為鞋幫,厚木塊為鞋底,再釘上鐵釘防滑。這種釘鞋在鄉下走爛泥路極佳,而在城裡走水泥路就不太合適了。課後,天放晴,黃侃便換上便鞋,將釘鞋用報紙包上挾著出校門。新來的門衛不認識黃侃,見此公土氣,且攜帶一包東西,便上前盤問,並要檢查紙包。黃放下紙包而去,此後幾天一直未去上課。系主任見黃教授連續幾天未到校,以為生病,便登門探望。黃則閉口不言,系主任不知所以然,趕快報告校長。

黃老師要罷課了,這還了得。校長親自登門,再三詢問,黃才說:“學校貴在尊師,連教師的一雙釘鞋也要檢查,形同搜身,成何體統。是可忍,孰不可忍?”校長再三道歉,後又託名流們勸駕,黃侃才答應回校上課,但是,他提了個附加條件:“下雨不來,降雪不來,颳風不來。”沒想到,校方竟然答應了他的求,被時人稱為“三不來教授”。沒有一點牛氣,誰敢向校方提出這樣的要求啊?

此後,每逢老天爺欲雨未雨、欲雪未雪時,學生便猜測黃侃會不會來上課,有人戲言“今天天氣黃不到”,往往是戲言成真。

7/孝子與義士

黃侃雖然為人不拘細節,但他卻是個有名的孝子。章太炎評論黃侃時說:“喪母時嘔血數升,仍是純孝之人,內心是善良的。”

1908年,黃侃生母周孺人病重,家中電召其還家侍疾。黃侃還家六月,生母去世,大慟,乃至吐血。當時清政府嚴捕革命黨人,因叛徒告密,兩江總督端方聽說黃侃在家鄉,即密電湖廣總督陳夔龍速逮之。黃侃得知消息,迅即離家,輾轉到日本。黃侃返回日本後,仍思母不已,乃請蘇曼殊繪一圖,名《夢謁母墳圖》,自為之記,請章太炎寫了題跋。這幅畫也成了他的隨身寶物,一刻不離。是否可以這樣說,黃侃像愛母親一樣愛中國的傳統文化,這是他對國學的天然情感。

為生計所迫,黃侃經常四處奔波教學,隨行都會帶著一口棺材,一時成為時人談資,黃侃卻依然我行我素。這口棺材是黃父當年在四川做官時自製的,後因棺材太小留給了田夫人。田夫人系黃父正室,黃侃對田夫人視若生母。1922年夏,田夫人去世,黃侃專門在日記中撰寫了慈母生平事略。文末雲:“孤苦蒼天,哀痛蒼天!孤黃侃泣血謹述。”每逢生母、慈母生日、忌日,黃侃必率家人設供祭祀,傷慟不已。

1914年2月,章太炎因反對袁世凱稱帝,遭到軟禁。在錢糧胡同的居所,章太炎可讀書寫作,親友和弟子也可前來探望,但就是不給他出門的自由。黃侃此時正接受北大之聘來京擔任教授之職,輾轉打聽到章氏下落,前往探視。見章寂寞一人,主動要求留下來伴宿,侍奉老師,同時請他講文學史。此時一般人避之唯恐不及,黃卻主動前來作伴問學,患難見真情,章深為感動。一連數月,黃早出晚歸,白天外出教書,晚上師生秉燭談學,直至深夜。但一天深夜,員警卻強行把黃侃驅逐了出去,且不准其他客人來訪。章氏見黃被逼走,見客自由又被剝奪,憤而絕食,後在馬敘倫巧妙勸說下才放棄絕食。

像父親黃雲鵠一樣,黃侃一向為人正派,從不趨炎附勢。南京國民政府執政時期,其同盟會故友多系國府顯貴,他恥與往來。惟有居正當時受蔣軟禁,形單影隻,不勝苦楚,旁人躲之不及的時候,他卻常至居正囚地,與其談心解悶。後來居正東山再起,複登高位之後,他竟不復往見!居正念他的友情,親赴量守廬詰問他為何不再來玩,他正色答道:“君今非昔比,賓客盈門,權重位高,我豈能作攀附之徒!”

8/沒有專著作的國學大師

志士之狂、名士之狷,當然不是黃侃的全貌,他對學術的謹嚴與虔敬,恐怕才是其性情的根本。黃侃治學非常嚴謹,對待著述十分謹慎、認真。所治經、史、語言文字諸書皆反復數十遍,熟悉到能隨口舉出具體的篇、頁、行數,幾乎沒有差誤,即便如此,依然不輕易為文。他常說,學問之道有五:“一曰不欺人,二曰不知者不道,三曰不背所本,四曰為後世負責,五曰不竊。”黃侃還經常教育學生,中國學問猶如仰山鑄銅,煮海為鹽,終無止境。作為一個學者,當日日有所知,也當日日有所不知,不可動輒曰我今天有所發明,沾沾自喜,其實那所謂發明,未必是發明。

黃侃治學勤奮,主張“為學務精”、“宏通嚴謹”。他重視師承,但不墨守師說,常以“刻苦為人,殷勤傳學”以自警。雖是名聲赫赫之學者,且身體虛弱,仍致力學術而不倦,“惟以觀天下書未遍,不得妄下雌黃”,發願50歲後才著書。所治文字、聲韻、訓詁之學,遠紹漢唐,近承乾嘉,多有創見,自成一家。在音韻學方面對古音作出了切合當時言語實際的分類。晚年主要從事訓詁學之研究。

1935年10月5日,黃侃因飲酒過度,胃血管破裂,經搶救無效於三日後去世。就在去世前一天,雖吐血不止,他仍抱病點畢《唐文粹補編》,並披閱《桐江集》五冊。讀書問學,研究國故,既有時代潮流的需求,更重要的則是黃侃有發自內心的動力,支持他度過半個世紀的人生。

黃侃病逝時,章太炎不勝悲痛,親為弟子撰寫墓誌銘,稱其“尤精治古韻。始從餘問,後自為家法,然不肯輕著書。餘數趣之曰:‘人輕著書,妄也。子重著書,吝也。妄不智,吝不仁。’答曰:‘年五十當著紙筆矣。’”

黃侃去世時年不足50歲,他去世後,後人整理出版了他生前的教案與遺稿,諸如《音略》、《說文略說》、《爾雅略說》、《集韻聲類表》、《文心雕龍劄記》、《日知錄校記》、《黃侃論學雜著》等數十種。黃侃生前雖未出版任何著作,卻沒能影響他成為海內外公認的國學大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