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一農民在農田發現一寶貝,日本人想搶,沒搶走,如今是鎮國之寶

如果說到“工匠精神”, 很多人會推崇德國和日本, 說他們製造出來的產品品質如何如何, 簡直就是一絲不苟精神的代名詞。 其實回顧中國古代歷史, 我們的老祖先才是工匠精神的最大代表之一, 那些勤勞智慧的先人們, 用他們巧奪天工的雙手, 製作出了一批又一批堪稱珍品的文物器具。

隨便列舉一例就可以充分感受到我們祖先的偉大之處。 如木工製作, 在古代沒有鐵釘的情況下, 都是一根一根的木頭相互拼接起來的, 巧妙地利用了木頭內部契合的原理, 不僅美觀大方, 還結實耐用, 小到桌椅板凳, 大到亭臺樓閣, 無不如此。

而且一座壯觀的木樓, 各個部件的連接天衣無縫, 能夠抵抗強震的衝擊, 再加上木頭上彩繪和鏤刻的技藝, 這都是工匠們心血和智慧的結晶, 即使在今天看來, 我們依然會被深深震撼, 每一處細節的處理, 沒有強大的責任心和工匠精神是不可能出現如此精品的。

這還是一個小小木製品的製造, 其他諸如瓷器、銅器更是不可多得的珍寶, 因此外國人來到中國, 最感興趣的就是這些文物珍玩了, 歷史的他們, 也以得到這些古老的東西而興奮, 其中日本最為貪婪, 在近代史上, 屬他們從中國掠奪到的東西最多。 哪裡一有風吹草動, 日本人就像聞到腥味的蒼蠅一般, 聞風而至。

上世紀初, 在河南安陽這裡, 無意中發現了刻在龜甲上的甲骨文, 由此揭開了商朝輝煌的文明面紗。 從甲骨文被發現之後, 安陽這裡便成為了文物等人士關注的地方, 尤其是當地的民眾, 比較有心眼的, 就拿著一些專業的工具, 比如洛陽鏟、探杆等等, 在田野土堆的地方, 這裡探探, 那裡挖挖, 遇到高度懷疑的地方, 就重點關注。

在1939年的某一天, 當地一位孫姓農民, 再用探杆探測地下可疑地方的時候, 當下探到十米深的距離時, 他感覺探杆碰到了一個東西, 根據經驗判斷, 這裡一定有情況。 果然, 等他將探杆抽出來的時候,

發現探杆上面沾有銅銹, 商朝以青銅製造聞名於世, 孫姓農民立即意識到挖到寶貝了。

到了晚上, 他召集了十幾個村民, 連夜挖掘, 一路挖到十米深的地下, 終於看到了這個寶物是一座大鼎。 但這個時候天已經亮了, 為了掩人耳目, 他們掩埋了洞口, 等到晚上的時候, 帶著繩索等再次前來, 由於銅鼎太重, 費了九牛二虎之力, 才把這個寶貝弄到了地面。

儘管他們一直採取保密措施, 但參與人數太多, 消息還是被附近駐紮的日本人知道了, 他們趕到孫姓農民的家中, 索要寶物。 孫姓農民一邊應付, 一邊連夜轉移銅鼎。 不過他很聰明, 知道日本人不會善罷甘休, 於是就在挖出寶貝的地方, 放入了一些其他出土文物, 這樣日本人再來索要的時候, 孫姓農民裝作心疼的樣子, 將已經取出銅鼎的地方告訴了日本人, 日本人一挖, 裡面確實有東西, 於是就放鬆了對他的監視。

趁著這個機會, 孫姓農民又聯繫了北京的一個買家, 對方開價二十萬銀元, 但前提條件是必須將銅鼎大卸八塊, 因為它的體積太大,重量將近一噸,運輸是個問題。面對巨額財富,孫姓農民還是有文物意識的,最後他放棄了將銅鼎肢解的想法,鑒於時局動盪,他只是將銅鼎深深埋在了地下。

到了1946年,日本人失敗投降了,銅鼎再次出土,立即引起轟動,有人討好蔣介石,就將銅鼎買下來,送到南京當作蔣介石的壽禮,後存放在南京博物館中。蔣介石敗退的時候,想要運走銅鼎,無奈體積過大,只好忍痛割愛,留在了大陸。

對了,這個銅鼎名字叫做司母戊大方鼎,國家博物院裡的鎮館之寶,堪稱民族瑰寶,如今已禁止出國展覽。

因為它的體積太大,重量將近一噸,運輸是個問題。面對巨額財富,孫姓農民還是有文物意識的,最後他放棄了將銅鼎肢解的想法,鑒於時局動盪,他只是將銅鼎深深埋在了地下。

到了1946年,日本人失敗投降了,銅鼎再次出土,立即引起轟動,有人討好蔣介石,就將銅鼎買下來,送到南京當作蔣介石的壽禮,後存放在南京博物館中。蔣介石敗退的時候,想要運走銅鼎,無奈體積過大,只好忍痛割愛,留在了大陸。

對了,這個銅鼎名字叫做司母戊大方鼎,國家博物院裡的鎮館之寶,堪稱民族瑰寶,如今已禁止出國展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