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最讓人心疼!你家的娃是不是?

點擊上方“成長閱讀匯”↑↑↑做優秀父母。

媽媽生氣——孩子趕緊道歉:媽媽我錯了, 以後再也不惹媽媽生氣了;

媽媽很累——孩子立馬給媽媽揉肩捶背:媽媽辛苦了;

媽媽沉默——孩子戰戰兢兢地不敢玩也不敢動。

你一定很驚訝, 世上居然有如此“乖巧懂事”的孩子?這樣的孩子你想要嗎?

其實這種“乖巧懂事”是典型的“討好型人格”, 討好就是違背自己的意願按別人的意願行事, 做別人期望做的事情。

“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在成人後會成為大家眼中的老好人, 喜歡察言觀色, 不懂拒絕, 總是默默地把委屈藏在肚裡自行消化……

心理學家Harriet Braiker在《討好是一種病》一書中提到:

“關於討好有一個很大的誤解, 很多人會覺得它是一種良性的心理狀態, 畢竟看起來, 被當做好人總是不錯的。 但實際情況是, 很多討好者, 已經不是簡單的取悅他人, 而是無法控制地討好他人, 下意識地犧牲自己,

甚至對來自他人的讚賞和認可上癮。 ”

如白紙一般的孩子也會成為討好型人格嗎?答案為是的。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 導致孩子成為“討好型人格”的罪魁禍首竟然是父母。

1

小時候父母陪伴缺失

兒童心理學認為, 3歲以前是人安全感的生成時期, 如果這段時期缺乏父母陪伴, 成年後的安全感普遍會缺失。

而6歲以前是人性格和世界觀的成型期, 如果父母沒有給予足夠的關愛與正確的引導, 那孩子的性格會內向、自卑、悲觀。

童年時期不能得到父母陪伴的孩子, 潛意識層面一定是受到傷害的, 這種缺失不是父母拼命滿足物質需求就能解決的。

還有那些寄人籬下的孩子, 他們會有一種“我只有討好他們才有飯吃”的潛意識, 這種就是典型的“我需要讓別人高興, 我才能生存”的世界觀。 長大後, 這種孩子很容易因過度在意別人的眼光, 而迷失自我。

2

嚴格壓抑的成長環境

父母要求嚴厲、從小處於高壓生活的孩子也會不自覺地形成討好型人格。

這次考了100分——爸爸媽媽笑臉相迎;

這次考砸了——家庭氣氛彌漫著火藥味, 各種質問、譴責劈頭蓋臉地襲來;

好好練琴——媽媽好吃好喝地伺候著;

一旦厭倦偷懶——各種牢騷抱怨訴苦洪水般襲來。

出於人類趨利避害的本能, 孩子為了讓父母高興逐漸學會了妥協。 高壓教育下, 你將會收穫一個表面上“喜歡”學習,

“熱愛”練琴的孩子, 甚至將來選什麼專業、做什麼工作也會“乖乖”聽從父母的建議。

3

父母本身就是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的父母, 自我價值感很低, 不自覺地就會照顧別人家孩子父母的情緒, 也會不自覺引導孩子去在意別人的評價。

他們會用這樣的邏輯來教育孩子:

●“別上人家家玩, 淨給人添麻煩。 ”

● “別那麼不懂事, 讓叔叔阿姨看笑話!”

●“咱們家條件差, 人家給的東西不能要, 不能讓別人看不起。 ”

這樣家庭中長大的孩子, 潛意識裡就會覺得低人一等, 不自覺地討好別人, 從而形成“討好型人格”。

為了不讓孩子陷入“討好”模式, 建議大家這樣做。

首先, 給孩子的成長環境足夠多的安全感。

我們想要孩子做自己, 那就需要給孩子一個充滿安全感的成長環境。

不要讓孩子覺得,當他和父母意見不一致時,就會失去愛。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心聲,勇於表達自己,並給予充分的尊重與信任。

其次,給孩子“做自己”提供強大的動力。

也許我們的孩子,終其一生,都會是一個平凡人。

從為人父母的那天起,我們就要有這樣的準備和認識。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管孩子變好,還是變差;也不管他們有沒有按照我們期望的方向成長,始終對孩子懷有無條件的愛,才能給孩子做自己提供最大的動力。

最後,給孩子最好的愛——陪伴。

對於孩子來說,再好的教育,都比不上父母用心的陪伴。幾乎每一個問題小孩,都有童年時期“父母缺席”的烙印。

所以再忙,也別忘了預留時間給孩子,一旦發現孩子有“失去自我”傾向時,及時發現孩子的心理需求,給予安慰或疏導,幫助孩子做回自己。

童年應該是快樂的,純粹的,像嬰兒一樣,高興就笑,難過就哭,累了就睡,喜歡就要,不想就拒絕……一旦陷入“討好別人”的模式中,就會失去自我,失去遵從自己內心和自覺的勇氣。

討好型人格一旦形成並非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當父母的應做到時常警醒、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學會表達自己心中的真實情感,學會讓孩子說“不”。

點擊↓↓↓↓↓↓↓“閱讀原文”收聽微課堂精彩內容。

那就需要給孩子一個充滿安全感的成長環境。

不要讓孩子覺得,當他和父母意見不一致時,就會失去愛。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心聲,勇於表達自己,並給予充分的尊重與信任。

其次,給孩子“做自己”提供強大的動力。

也許我們的孩子,終其一生,都會是一個平凡人。

從為人父母的那天起,我們就要有這樣的準備和認識。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管孩子變好,還是變差;也不管他們有沒有按照我們期望的方向成長,始終對孩子懷有無條件的愛,才能給孩子做自己提供最大的動力。

最後,給孩子最好的愛——陪伴。

對於孩子來說,再好的教育,都比不上父母用心的陪伴。幾乎每一個問題小孩,都有童年時期“父母缺席”的烙印。

所以再忙,也別忘了預留時間給孩子,一旦發現孩子有“失去自我”傾向時,及時發現孩子的心理需求,給予安慰或疏導,幫助孩子做回自己。

童年應該是快樂的,純粹的,像嬰兒一樣,高興就笑,難過就哭,累了就睡,喜歡就要,不想就拒絕……一旦陷入“討好別人”的模式中,就會失去自我,失去遵從自己內心和自覺的勇氣。

討好型人格一旦形成並非一朝一夕可以改變,當父母的應做到時常警醒、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學會表達自己心中的真實情感,學會讓孩子說“不”。

點擊↓↓↓↓↓↓↓“閱讀原文”收聽微課堂精彩內容。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