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草船借箭,攝影師馬良鏡頭的另類生命

馬良, 中國當代最具影響力的觀念攝影師、中國最具影響力的當代藝術家之一, 被國際媒體譽為當代舞臺裝置風格攝影的代表人物。 他獨具風格的創作讓人們印象深刻, 通過模特的扮演、道具的製造、場景的佈置, 創造出一個怪誕而唯美的世界。 創作力旺盛, 且每年都有不俗表現的馬良, 始終在尋找著攝影的一切可能性。

在數碼相機普及之前只有那些報社記者、有錢的人才有攝影的特權。 數碼相機讓普通人也可以玩攝影, 所以馬良在那個時候加入了攝影的行列。 他的作品大部分都是用數碼相機完成, 是一個科技的時代給了他創作的可能性, 也讓馬良成為了一名作者, 但這是一個特別多變的時代。

馬良介紹說:“短短的十年裡頭, 數碼相機又從一個可以看到摸到的現實中的機器, 變成了我們手機中的一個軟體, 它已經從一個比較嚴肅的事變成了生活中最樸素的事。

每個人都在不停地拍照, 我的朋友圈一天可能會產生幾百上千張照片, 其中有很多好照片。 這個圖像時代完全變了, 那麼一個攝影作者身處這樣的時代, 不可能脫離這個背景, 他將要怎麼去創作, 怎樣去用攝影完成作者跟這個世界的交流,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命題。 ”

《生命似夢何必醒》2003

2003年, 馬良開始把一些作品放到網上, 這大概是他作為攝影師最早開始發表的作品。 馬良介紹說:“這是我去藏區旅行的時候, 拍的我的喇嘛朋友。 我剛開始就是跟他們一起玩兒, 覺得他們衣服很漂亮, 然後我就產生了攝影衝動, 用著新買的照相機拍下來發到網上。 這在國內的論壇就引起了波動, 好多人批評說這個作品是假的擺拍之類的話。 我當時大吃一驚, 我在想這個攝影還有那麼多規則, 像宗教一樣, 那麼多緊張的東西存在著。 ”

《生命似夢何必醒》是馬良三十多歲時的創作, 他不想做廣告導演, 想改行做創作者, 那時候他有很多思考, 宗教也給了他一些啟發。

“但我總覺得任何一個藝術門類都不應該是狹隘的, 首先目的並不是技巧和手段, 他應該是這個技巧手段所表達的人的內心世界、作者和這個世界的關係, 以及這個作者心裡那些講不出的話。 圖像藝術本來就是很沉默的, 它沒有辦法去做很多的注釋, 如果你做了注釋就變成連環畫了, 講得再明白了就變成產品說明書了。 ”

《我的馬戲》 2004

這個作品拍攝於2004年, 在馬良從小長大的上海老城洋房區的一個小弄堂裡頭, 作品的名字叫《我的馬戲》。 他當時為這組作品寫了一首小小的詩, 其中有句是:“縱然生命是一場馬戲, 我還是要活色生香地演下去。 ”

“這其實是我當時作為一個業餘作者內心想說的話, 因為我要改行, 也有很多的艱難, 生活裡有很多事情不被理解, 上海這個城市也特別地商業, 所有的人都是以很多現實的標準來衡量你的成就。 我當時有種我正在進行一種理想主義追求的感覺, 其實有點像一場笑話, 不知道未來在哪裡, 所以我把這個作品名字取為《我的馬戲》。 ”

這個作品所有參與者都是馬良的同事、朋友,拍攝的形式非常簡單,馬良個人覺得其實很不完美,或者說是非常粗糙。後來這組作品上傳至網路引起軒然大波,那時候馬良對中國攝影圈有些什麼作者,他們是怎麼拍照的也不瞭解,可以說馬良是一個門外漢,從事了另外一份職業,整個拍攝的過程全是按照以前的職業習慣在做。“我覺得既然你們說它是劇照,說它是擺拍,那我就乾脆在這個形式上繼續往前走,做到極致。”

《草船借箭》2005

2005年馬良用6×7的照相機和120的黑白膠捲拍攝的這組《草船借箭》,並配上了手工做出的效果,傳統的題材,現代的表達,畫中人物呆滯卻又像在映照著現實。它好像改變了馬良創作的走向,很多攝影的理論家或者說是專業的攝影工作者,因為這個作品重新認識了馬良的創作,給了他一些比較正面的讚語,讓他也受寵若驚。

事實上很多年以後,很多人在提馬良的創作時,大家都在談這個《草船借箭》。作為他個人來說特別喜歡早期的一些彩色作品,那些更個人化。“《草船借箭》它表像上的確挺好看的,我漸漸掌握了攝影的語言,在膠片上面我也找到了一些技巧,但從這個作品開始我變得有一點不像最早的創作那麼直接簡單了。我想,我已經是一個藝術家了,我應該特別嚴肅地創作,這種嚴肅其實有一點點可笑,我自己給自己背上了一個十字架,一個使命。”

《郵差》2008

這組極具老上海弄堂色彩的照片叫《郵差》,馬良介紹說:“現在我們有快遞公司,郵遞員已經是一個逝去的符號了。這個作品背後還有一個故事,我有一天路過小時候生活的街區,發現它因為上海的城市建設正在被拆掉,我特別慌張,於是我在三天裡完成了這個作品,幾乎是日夜兼程想辦法把這個作品很快地就完成了,照片中所有的背景都是我童年生活的街區。這個作品對我來說有自己私人的意義,這個郵差不止意味著郵遞員,它其實是我所有的回憶與我和這個城市的關係,傳遞著情感和愛吧。郵差這個符號給了我那樣一種特別的感受,我就用郵差作為敘述的角度,來講述我生活的上海被慢慢抹去的所有回憶,以及我對生活的態度。”

2012年,一輛載滿道具和服飾的皮卡車穿梭於全國各大城市,計畫要前往35個城市,每到一處,會在當地朋友提供的場所裡搭建起一個臨時的照相館。這就是馬良的移動照相館。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馬良講訴他與移動照相館的故事。

《墨菲斯特的肖像》2006

《墨菲斯特的肖像》創作於2006年,那段時間馬良正在看《浮士德》。“我腦子裡有些畫面,我也很喜歡老照相館的風格,想用照相機表現一些我的想法。”於是馬良跑到在東北開照相館的一個朋友家拍攝。“我覺得雖然作品中都是創造出的戲劇畫面,但事實上這些作品也有生命本身,也有悲歡離合,也有很多我覺得很刺痛的東西,只是沒有長時間去看的話,可能感受不到吧。”馬良說:“攝影本身很有魅力的一點是它其實永遠是和時間產生關係的,按下快門的那一瞬間,把我們在流動的生活中的某一刻凝固下來,就像拿刀在生活裡狠狠地切了一個切片,這個切片其實永遠是主觀的,無論那些紀實攝影師們再怎麼說是客觀地再現這個世界,可世界是流動的,你一旦凝固它們,在什麼時候凝固,在哪一個角度凝固,這都是作者主觀的選擇。只要是創作了,便沒有客觀可言,只是我這個主觀更多地是讓畫面中所有的東西成為我思考和敘述的一部分,而不止是看上去比較現實,卻更多夢幻的東西。

《二手唐詩》2007

這個叫《二手唐詩》的作品,是馬良站在當代人的角度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闡釋,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照片上馬良用毛筆書寫的筆跡。“我當時沒有查書,把我能背出來的唐詩全部寫下來了,裡頭有很多錯別字,然後詩歌也背錯了,我一開始挺尷尬,後來我發現不用去回避,這也是中國美好的傳統文化到了我這代人手上的現狀。我把這些東西放到這個作品裡頭,在一個桌子上用假山、死的雞、盆景、破破爛爛的樹枝、泥巴,塑造了一個中國形式感詩歌的情境。但是,當你仔細看會發現這裡面所有的東西都是垃圾,甚至於塑造出的這個情境也是一個很廉價的文化表像。我覺得這正是我們現在身處的現實,這一代人在這樣商業的時代,在這個經歷過文化大量的變革之後,我們對傳統精神的理解到底有多少?我們一方面很想確認自己作為中國人的身份,在世界舞臺上與人談論我們是中國人。另一方面我們又不瞭解自己的文化,完全只有一些表像上的認識。”

《移動照相館》2012

“那時候我的工作室被政府拆遷了,我相信在中國每一個職業創作者都會面臨這個問題,沒錢,又要去租大的房子。我這十年生涯裡頭,已經換了六次工作室了。這個被拆的工作室,是我最喜歡的一個工作室,它的拆遷對我打擊很大。我當時就起了一個念頭,我說我從此買輛卡車,把所有東西放在卡車上把它作為工作室。這是開始的念頭,我後來覺得卡車有個好處,就是這個工作室可以不止在上海,可以到中國各地去。”

“馬雲用幾年時間就改變了整個中國的商業結構,一個政治家可以改變世界格局,可是藝術創作的人,無論他自己怎麼叫囂,都是無力的,他都是一個小人物。我突然意識到這點時,有一點點失落,因為之前的那個自以為是支撐了我很多年,突然覺得好像這個世界根本沒把我當回事,沒人需要我,那段時間我的生活特別窘迫。我想我應該真正老老實實地用自己學會的手段做一些作品獻給生活。於是我開始做移動照相館,我想用我自己的體力,我的耐心,我在攝影方面的能力,為生活扎扎實實地做一些特別質樸的事,就是為別人拍結婚照、全家福、同學留影,任何他們想拍的東西都可以告訴我,然後我們一起創作。”

這個計畫在2012年正式實施,馬良和他的創作團隊在路上拍了十個月,先後到達了35個城市,一共拍攝了1600多人,參與報名的人有上萬人。馬良說:“我為每一個參與者都盡我所能認真地幫助他們拍出一張好看的作品,也並不是每張都很好,但在那樣的條件和時間限制下,我已經盡力了。”

馬良對他的創作生涯有著獨特的見解和認識:“我希望我的創作是一種自我解放,是一種遠離神壇的遊戲,我也不想被定義為攝影師。我覺得一個人,一個生命個體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他必然會有感受,我從小學的這些技巧,很真誠地把我這種感受表現出來,這是我唯一能做的事情。我也希望很小心地對待這些作品,讓它能存在我自己的生活印記裡,也很榮幸有機會在攝影的道路上作為一個奇怪的作者存在。”

這個作品所有參與者都是馬良的同事、朋友,拍攝的形式非常簡單,馬良個人覺得其實很不完美,或者說是非常粗糙。後來這組作品上傳至網路引起軒然大波,那時候馬良對中國攝影圈有些什麼作者,他們是怎麼拍照的也不瞭解,可以說馬良是一個門外漢,從事了另外一份職業,整個拍攝的過程全是按照以前的職業習慣在做。“我覺得既然你們說它是劇照,說它是擺拍,那我就乾脆在這個形式上繼續往前走,做到極致。”

《草船借箭》2005

2005年馬良用6×7的照相機和120的黑白膠捲拍攝的這組《草船借箭》,並配上了手工做出的效果,傳統的題材,現代的表達,畫中人物呆滯卻又像在映照著現實。它好像改變了馬良創作的走向,很多攝影的理論家或者說是專業的攝影工作者,因為這個作品重新認識了馬良的創作,給了他一些比較正面的讚語,讓他也受寵若驚。

事實上很多年以後,很多人在提馬良的創作時,大家都在談這個《草船借箭》。作為他個人來說特別喜歡早期的一些彩色作品,那些更個人化。“《草船借箭》它表像上的確挺好看的,我漸漸掌握了攝影的語言,在膠片上面我也找到了一些技巧,但從這個作品開始我變得有一點不像最早的創作那麼直接簡單了。我想,我已經是一個藝術家了,我應該特別嚴肅地創作,這種嚴肅其實有一點點可笑,我自己給自己背上了一個十字架,一個使命。”

《郵差》2008

這組極具老上海弄堂色彩的照片叫《郵差》,馬良介紹說:“現在我們有快遞公司,郵遞員已經是一個逝去的符號了。這個作品背後還有一個故事,我有一天路過小時候生活的街區,發現它因為上海的城市建設正在被拆掉,我特別慌張,於是我在三天裡完成了這個作品,幾乎是日夜兼程想辦法把這個作品很快地就完成了,照片中所有的背景都是我童年生活的街區。這個作品對我來說有自己私人的意義,這個郵差不止意味著郵遞員,它其實是我所有的回憶與我和這個城市的關係,傳遞著情感和愛吧。郵差這個符號給了我那樣一種特別的感受,我就用郵差作為敘述的角度,來講述我生活的上海被慢慢抹去的所有回憶,以及我對生活的態度。”

2012年,一輛載滿道具和服飾的皮卡車穿梭於全國各大城市,計畫要前往35個城市,每到一處,會在當地朋友提供的場所裡搭建起一個臨時的照相館。這就是馬良的移動照相館。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馬良講訴他與移動照相館的故事。

《墨菲斯特的肖像》2006

《墨菲斯特的肖像》創作於2006年,那段時間馬良正在看《浮士德》。“我腦子裡有些畫面,我也很喜歡老照相館的風格,想用照相機表現一些我的想法。”於是馬良跑到在東北開照相館的一個朋友家拍攝。“我覺得雖然作品中都是創造出的戲劇畫面,但事實上這些作品也有生命本身,也有悲歡離合,也有很多我覺得很刺痛的東西,只是沒有長時間去看的話,可能感受不到吧。”馬良說:“攝影本身很有魅力的一點是它其實永遠是和時間產生關係的,按下快門的那一瞬間,把我們在流動的生活中的某一刻凝固下來,就像拿刀在生活裡狠狠地切了一個切片,這個切片其實永遠是主觀的,無論那些紀實攝影師們再怎麼說是客觀地再現這個世界,可世界是流動的,你一旦凝固它們,在什麼時候凝固,在哪一個角度凝固,這都是作者主觀的選擇。只要是創作了,便沒有客觀可言,只是我這個主觀更多地是讓畫面中所有的東西成為我思考和敘述的一部分,而不止是看上去比較現實,卻更多夢幻的東西。

《二手唐詩》2007

這個叫《二手唐詩》的作品,是馬良站在當代人的角度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闡釋,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照片上馬良用毛筆書寫的筆跡。“我當時沒有查書,把我能背出來的唐詩全部寫下來了,裡頭有很多錯別字,然後詩歌也背錯了,我一開始挺尷尬,後來我發現不用去回避,這也是中國美好的傳統文化到了我這代人手上的現狀。我把這些東西放到這個作品裡頭,在一個桌子上用假山、死的雞、盆景、破破爛爛的樹枝、泥巴,塑造了一個中國形式感詩歌的情境。但是,當你仔細看會發現這裡面所有的東西都是垃圾,甚至於塑造出的這個情境也是一個很廉價的文化表像。我覺得這正是我們現在身處的現實,這一代人在這樣商業的時代,在這個經歷過文化大量的變革之後,我們對傳統精神的理解到底有多少?我們一方面很想確認自己作為中國人的身份,在世界舞臺上與人談論我們是中國人。另一方面我們又不瞭解自己的文化,完全只有一些表像上的認識。”

《移動照相館》2012

“那時候我的工作室被政府拆遷了,我相信在中國每一個職業創作者都會面臨這個問題,沒錢,又要去租大的房子。我這十年生涯裡頭,已經換了六次工作室了。這個被拆的工作室,是我最喜歡的一個工作室,它的拆遷對我打擊很大。我當時就起了一個念頭,我說我從此買輛卡車,把所有東西放在卡車上把它作為工作室。這是開始的念頭,我後來覺得卡車有個好處,就是這個工作室可以不止在上海,可以到中國各地去。”

“馬雲用幾年時間就改變了整個中國的商業結構,一個政治家可以改變世界格局,可是藝術創作的人,無論他自己怎麼叫囂,都是無力的,他都是一個小人物。我突然意識到這點時,有一點點失落,因為之前的那個自以為是支撐了我很多年,突然覺得好像這個世界根本沒把我當回事,沒人需要我,那段時間我的生活特別窘迫。我想我應該真正老老實實地用自己學會的手段做一些作品獻給生活。於是我開始做移動照相館,我想用我自己的體力,我的耐心,我在攝影方面的能力,為生活扎扎實實地做一些特別質樸的事,就是為別人拍結婚照、全家福、同學留影,任何他們想拍的東西都可以告訴我,然後我們一起創作。”

這個計畫在2012年正式實施,馬良和他的創作團隊在路上拍了十個月,先後到達了35個城市,一共拍攝了1600多人,參與報名的人有上萬人。馬良說:“我為每一個參與者都盡我所能認真地幫助他們拍出一張好看的作品,也並不是每張都很好,但在那樣的條件和時間限制下,我已經盡力了。”

馬良對他的創作生涯有著獨特的見解和認識:“我希望我的創作是一種自我解放,是一種遠離神壇的遊戲,我也不想被定義為攝影師。我覺得一個人,一個生命個體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他必然會有感受,我從小學的這些技巧,很真誠地把我這種感受表現出來,這是我唯一能做的事情。我也希望很小心地對待這些作品,讓它能存在我自己的生活印記裡,也很榮幸有機會在攝影的道路上作為一個奇怪的作者存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