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中國保險業對外開放的那些事,你知道嗎?

競爭與勇敢

競爭使人勇敢;當一個人在與他人競爭時, 總會遇到相應的困難和阻礙, 但在這時, 他必然會拿出自己的實力, 盡全力去克服困難與挫折。 經過無數次的挑戰後, 不論結果如何, 他都會變的堅強了, 至少與以前相比, 他有了克服困難的勇氣, 他勇敢了許多。

本期主題

曉保

爸爸, 媽媽說要讓我去國際幼稚園!媽媽說去那裡能學好外文, 還有好多外國來的老師!

這是好事啊,

國際幼稚園裡面小朋友外文應該都不錯, 這樣可以形成有效的競爭。 就像保險業全面對外開放那樣!

曉保爸爸

曉保媽媽

你說的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吧?這可是個大事件, 你快給我們講講吧!

保險市場的對外開放

大家都知道, 2001年12月11日, 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 隨著中國的加入, 中國保險市場也為全面開放緊鑼密鼓地做著準備。

2004年12日, 中國保監會發佈公告:根據中國入世承諾, 自即日起, 允許外資壽險公司提供健康險、團體險、養老險/年金險業務, 取消對設立外資保險機構的地域限制, 設立合資經紀公司的外資股比可至51%。

中國保險業正在以更加積極的姿態, 張開雙臂, 擁抱世界!

面臨著如此巨大的契機, 一方面, 中國監管部門破天荒地準備批准一大批中資保險公司。當這些候選人面對唾手可得的寶貴牌照時,情不自禁地奏起了“狂想曲”;另一方面,許多海外保險公司也伴隨著高昂的“進行曲”大踏步進軍中國市場,以期以合資的模式在大時代開始時淘得第一桶金。然而,這種模式卻成了後來人們口中提及的“合資病”,成功案例屈指可數。

雖然合資保險公司經營的並不理想,但是中國保險業的開放,不僅極大地促進了業內競爭,也帶來了國外先進的管理理念。在這種情況下,國內保險公司不得不努力完善業務結構,革新管理理念,以提高自己的競爭力。

經營牌照“狂想曲”

“狼來了”。。。。大家都知道,保險公司發展之初,中資保險公司的牌照真的是難於上青天。除了1996年當時負責監管保險行業的中國人民銀行批准的五家保險公司外,直到2004年,獲得真正意義上批准的中資保險公司卻一家沒有。

當然,這裡除去了四家專為合資而批准建立的保險公司,還有2001年底兩家以複業的名義打回內地市場的保險公司。

現在不一樣了,經過3年短暫的WTO過渡期,保險市場將於2004年年底徹底開放,那時,海外的巨輪,要怎麼樣碾上中國沙灘,大家都不知道。能不能防止被碾死,對於多數實力較差的公司而言,還真有點虛。

其實不用怕,以應形勢所需,監管部門很快表明了增加中資保險公司數量,增強中資保險公司實力的態度。態度如下:將完善保險市場准入機制,批設新的保險公司,為保險市場注入活力!不得了了,幸福來得太突然!

一時間市場熱鬧極了,到2004年3月,申請牌照的公司已經有28家!(簡直要排到巴黎有木有?)而且這次一批可能就是十多家!十多家什麼概念?那就是二選一啊,我活到現在也沒考過這麼通過率高的考試!這牌照真如“美人魚”中,那傳說中的反面女一號一般——搶手!

就這樣,同年6,7月份,保監會新批准了18家以民營資本為主體的中資保險公司牌照,形成了“8+3+7”格局,8家壽險,3家健康險,7家財產險。

合資軍團“進行曲”

中資保險公司的“狂想曲”演奏完,一陣急促的音樂響起,我們迎來了合資保險公司打頭陣的“合資軍團進行曲”。

合資保險公司主要遵循兩個模式:第一種被稱為“保—保”模式,該模式歷史較為久遠,故事也較為沉重;第二種叫做“保-企”模式,該模式引進較晚,較為創新。

我們先看第一部分,“保-保”模式,顧名思義,就是國內保險公司和國外保險公司合作。秉著“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宗旨,這種模式典型學著國外人的技術,拿著他們的錢,轉過來還是要發展我們自己的保險業。

但是,一山不容二虎,管理權被平分,這一刻讓你往東,下一刻讓你向西,你覺得這個經營能做好嗎?

不過也有特例,當外國人看上國企之後,情況就不一樣了。和國企合作,既可以享受優質的政府資源,又可以獨霸管理權。

第二部分“企-保”模式堪稱天籟之音,天作之合。尤其是航空公司和保險公司合作以及銀行集團與保險公司合作都堪稱絕配。前者可以憑藉航空公司大量的優質客戶資源與壽險公司強力的現金流達成雙方互補,潛力不可限量;後者由於雙方皆為金融行業,業務相近,更有一個可以通過銀行賣保險產品的契合點,前途也算光明。

最為可惜的是,由於溝通障礙以及文化差異,管理人員分配任用,以及管理人員關係處理方面的工作進行地十分艱難。就日本與中國合資保險公司為例,在日方管理人員占多數的情況下,公司面臨兩種困境。第一,他們因為沒有對本地市場深刻的瞭解,導致經營業務很難當地語系化;第二,日本管理層大多奉行森嚴的企業等級制度,這在決策上會與中方人員時常產生衝突,影響經營效率。

消費者福音

要說開放保險市場,對廣大消費者來說也是一種福音,為什麼這麼說呢?

中國加入WTO,開放保險市場是大勢所趨。值得肯定的是,無論是中資還是合資或者外資保險公司數量的增加都對整個國內保險市場競爭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保險公司肩上的膽子重了,就會從根本出發提升自己的產品保障功能和完善服務體系。

第一、壽險公司不再盲目追求規模擴大,而是主動壓縮那些保障成本低,繳費期限短,無法體現保險保障和補償功能的躉繳和中短期儲蓄替代性業務。回歸了“保險根本”,也就是監管部門提到的“保險姓保”的原則。

第二、財險公司則積極改善非車險業務,提升服務水準。比如,家財險的更新換代,保障範圍增加了,保障金額提高了,可選擇的保險組合也豐富了起來。此外,各大財險公司先後建立了網上投保平臺以及統一的電話服務中心,以更好地為消費者服務。

版權聲明

本文系【保監微課堂】獨家整理編寫,版權所有,如需定期或不定期轉載,請關注公眾號後在對話方塊裡直接輸入“轉載”二字,即會出現“內容轉載授權說明”,按照相關轉載注意事項,出具加蓋單位公章的書面函掃描件發送至:2900807702@qq.com電子郵箱,獲得授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文字和圖片,違者必究!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打開新頁面

中國監管部門破天荒地準備批准一大批中資保險公司。當這些候選人面對唾手可得的寶貴牌照時,情不自禁地奏起了“狂想曲”;另一方面,許多海外保險公司也伴隨著高昂的“進行曲”大踏步進軍中國市場,以期以合資的模式在大時代開始時淘得第一桶金。然而,這種模式卻成了後來人們口中提及的“合資病”,成功案例屈指可數。

雖然合資保險公司經營的並不理想,但是中國保險業的開放,不僅極大地促進了業內競爭,也帶來了國外先進的管理理念。在這種情況下,國內保險公司不得不努力完善業務結構,革新管理理念,以提高自己的競爭力。

經營牌照“狂想曲”

“狼來了”。。。。大家都知道,保險公司發展之初,中資保險公司的牌照真的是難於上青天。除了1996年當時負責監管保險行業的中國人民銀行批准的五家保險公司外,直到2004年,獲得真正意義上批准的中資保險公司卻一家沒有。

當然,這裡除去了四家專為合資而批准建立的保險公司,還有2001年底兩家以複業的名義打回內地市場的保險公司。

現在不一樣了,經過3年短暫的WTO過渡期,保險市場將於2004年年底徹底開放,那時,海外的巨輪,要怎麼樣碾上中國沙灘,大家都不知道。能不能防止被碾死,對於多數實力較差的公司而言,還真有點虛。

其實不用怕,以應形勢所需,監管部門很快表明了增加中資保險公司數量,增強中資保險公司實力的態度。態度如下:將完善保險市場准入機制,批設新的保險公司,為保險市場注入活力!不得了了,幸福來得太突然!

一時間市場熱鬧極了,到2004年3月,申請牌照的公司已經有28家!(簡直要排到巴黎有木有?)而且這次一批可能就是十多家!十多家什麼概念?那就是二選一啊,我活到現在也沒考過這麼通過率高的考試!這牌照真如“美人魚”中,那傳說中的反面女一號一般——搶手!

就這樣,同年6,7月份,保監會新批准了18家以民營資本為主體的中資保險公司牌照,形成了“8+3+7”格局,8家壽險,3家健康險,7家財產險。

合資軍團“進行曲”

中資保險公司的“狂想曲”演奏完,一陣急促的音樂響起,我們迎來了合資保險公司打頭陣的“合資軍團進行曲”。

合資保險公司主要遵循兩個模式:第一種被稱為“保—保”模式,該模式歷史較為久遠,故事也較為沉重;第二種叫做“保-企”模式,該模式引進較晚,較為創新。

我們先看第一部分,“保-保”模式,顧名思義,就是國內保險公司和國外保險公司合作。秉著“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宗旨,這種模式典型學著國外人的技術,拿著他們的錢,轉過來還是要發展我們自己的保險業。

但是,一山不容二虎,管理權被平分,這一刻讓你往東,下一刻讓你向西,你覺得這個經營能做好嗎?

不過也有特例,當外國人看上國企之後,情況就不一樣了。和國企合作,既可以享受優質的政府資源,又可以獨霸管理權。

第二部分“企-保”模式堪稱天籟之音,天作之合。尤其是航空公司和保險公司合作以及銀行集團與保險公司合作都堪稱絕配。前者可以憑藉航空公司大量的優質客戶資源與壽險公司強力的現金流達成雙方互補,潛力不可限量;後者由於雙方皆為金融行業,業務相近,更有一個可以通過銀行賣保險產品的契合點,前途也算光明。

最為可惜的是,由於溝通障礙以及文化差異,管理人員分配任用,以及管理人員關係處理方面的工作進行地十分艱難。就日本與中國合資保險公司為例,在日方管理人員占多數的情況下,公司面臨兩種困境。第一,他們因為沒有對本地市場深刻的瞭解,導致經營業務很難當地語系化;第二,日本管理層大多奉行森嚴的企業等級制度,這在決策上會與中方人員時常產生衝突,影響經營效率。

消費者福音

要說開放保險市場,對廣大消費者來說也是一種福音,為什麼這麼說呢?

中國加入WTO,開放保險市場是大勢所趨。值得肯定的是,無論是中資還是合資或者外資保險公司數量的增加都對整個國內保險市場競爭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保險公司肩上的膽子重了,就會從根本出發提升自己的產品保障功能和完善服務體系。

第一、壽險公司不再盲目追求規模擴大,而是主動壓縮那些保障成本低,繳費期限短,無法體現保險保障和補償功能的躉繳和中短期儲蓄替代性業務。回歸了“保險根本”,也就是監管部門提到的“保險姓保”的原則。

第二、財險公司則積極改善非車險業務,提升服務水準。比如,家財險的更新換代,保障範圍增加了,保障金額提高了,可選擇的保險組合也豐富了起來。此外,各大財險公司先後建立了網上投保平臺以及統一的電話服務中心,以更好地為消費者服務。

版權聲明

本文系【保監微課堂】獨家整理編寫,版權所有,如需定期或不定期轉載,請關注公眾號後在對話方塊裡直接輸入“轉載”二字,即會出現“內容轉載授權說明”,按照相關轉載注意事項,出具加蓋單位公章的書面函掃描件發送至:2900807702@qq.com電子郵箱,獲得授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複製文字和圖片,違者必究!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打開新頁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