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圖文講述歷經五千年歲月變遷的古城義縣

人創造了歷史, 歷史是城市之魂, 而城市則是地域之脈、是一個區域歷史文明的凝聚和延續。 在東北變幻的歷史時空裡, 她是一顆閃熠的星斗;在遼西漫長的歷史畫卷中,

她是一抹濃重的丹青。 義縣, 北方重鎮、遼西古城、戰略要衝, 她用神奇的歷史與燦爛的文化鋪就了彌久宏遠的成長路。

訪古尋幽、回眸歷史, 義縣有人類活動的記載, 從史料上竟然可以追溯到遠古三皇五帝的神農氏和顓頊。

遠古義縣, 曾有炎帝神農氏子嗣的生活軌跡。

寶林樓

據《史記·黃帝本紀》、《山海經》、《黃帝四經》及《炎漢古刹說》等多種史料所載:約西元前3000年(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的時代), 末代炎帝神農氏榆罔被黃帝所敗, 歷史進入黃帝時代。

當時, 有榆罔子嗣帶殘部遁至幽陵, 隱居閭山石屋, 休養生息。 此後, 榆罔子嗣及後人便在他們居住過的石屋為他和先祖進行祭祀, 同時修建了炎帝榆罔的招魂空墓神農罐以及祭祀用的神農碣、神農雙塔。 之後, 漢高祖時代在此造建家廟寶林樓。 這樣看來, 懸空古刹寶林樓或為中國乃至世界最早出現的人文景觀。

顓頊之墟, 顓頊統治中國北方的治所, 是義縣最遠古的有史料佐證的城郭。

顓頊帝

《大清一統志》 :“溯其(義縣)初為顓頊之舊墟” ;《資治通鑒音注》記載, “顓頊活動區在棘城”;《晉書·慕容廆載記》 :“廆以大棘城即帝顓頊之墟也, 元康四年(西元294年)乃移居之。 ” 大棘城在多種史料中標注位置是今義縣境內義縣城西北, 由此斷定, 顓頊之墟確在今義縣境內。

顓頊, 黃帝之孫, 名列中國古代三皇五帝的第二帝, 他是中國上古部落聯盟首領, 規劃創制了中國古代九州。 多種史料記載, 顓頊被後世尊封於“北方之帝”、“北海之帝”, 其統治治所被後人稱為“顓頊之墟”。

引人注意的是, 在研究義縣“顓頊之虛”過程中, 在《義縣誌》碑文記載中新發現, 上帝廟的碑文中有“帝顓頊”等字樣, 可為義縣“溯其初為顓頊之舊墟”又增添了新的注腳。

史料記載, 義縣故地在上古顓頊時代屬幽陵, 帝堯時屬幽都, 帝舜時屬幽州, 夏商屬冀州, 周屬幽州。

大淩河畔向陽嶺架子山遺址

在已探明的義縣古人類遺址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大淩河畔向陽嶺·架子山遺址”格外引人注目,它是義縣遠古先人部落的聚集地,也是義縣有型城郭的溯源地。

大淩河義縣流域的大轉彎

大淩河入義縣頭道河鄉五台村附近的九官台門後,河流走向東南,到達向陽嶺北側懸崖後,在此形成了一個巨大的U型轉彎,向陽嶺架子山遺址就坐落在在大淩河轉彎處的南岸和東岸。該遺址東南距義縣城約20公里,南距頭道河鄉範家屯村300米。1992年4月至6月,各級文物、考古部門對此遺址進行考古發掘。挖掘發現房子遺址7座以及數量眾多、類型豐富的出土文物。根據採集的出土文物初步斷定遺址類型為屬夏家店上、下層之間,相當從龍山文化晚期或紅山文化到西周初期義縣先人的原始部落遺址,屬青銅器時期。與其相同時代的義縣古人類遺址,由此沿大淩河下游10公里以內的左岸、右岸,已進行過初步考古勘察探明的遺址還有頭台鄉河夾心遺址(青銅器時代),頭道河鄉敖家溝平頂山遺址(青銅器時代),更有早于向陽嶺架子山青銅器時代的頭台鎮土龍山村土龍山遺址(新石器時代)。

向陽嶺架子山、土龍山、平頂山三個義縣古人類遺址,環繞大淩河所形成的三角形區域內,即是讓考古學家和義縣人魂牽夢繞的顓頊之墟、大棘城所在。

大淩河義縣流域

大淩河畔鋤頭山

在2007年4月至2011年12月,歷時五年的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義縣工作隊又發現了一批古遺址遺物,只從大淩河進入義縣境內,自九官台門始,至九道嶺鎮、聚糧屯鄉鋤頭山(臥佛山),大淩河兩岸上至殷商下至兩周(青銅器時代)的遺址遺物所在地,就有幾十處,可謂群星璀璨。

向陽嶺

可以說,義縣大淩河流域以向陽嶺架子山遺址為代表的古人類文化遺存,是紅山文化沿大淩河走向的延伸發展。是義縣文明曙光的發祥地,是義縣城市的遠古雛形。

大淩河與北魏石窟

遼西故道、神奇義縣——因大淩河,而有遼西故道(大淩河谷作為遼西重要商道在歷史上曾持續很長時間),因遼西故道,而有義縣的神奇。大淩河是義縣乃至遼西區域名副其實的母親河、生命之河、文明起源傳承和發展之河,時空穿梭到21世紀的今天,仍然如此。

遼西郡是義縣有史料記載的最早行政區劃治所。

義縣春秋時屬孤竹國,戰國時燕置遼西郡,秦滅燕仍沿襲遼西郡,漢也沿襲遼西郡。

古城溝、古城山

秦漢遼西郡治所在陽樂,史載位於義縣西部,舊址在今義縣劉龍台鎮古城溝一帶。遼西郡,為中國古代36郡之一。其地域廣大,以大淩河沿岸為核心,東起遼河西、西至燕山山脈,南至渤海、北至沙漠。以遼河為界,遼西、遼東兩郡曾是中國北方著名的兩郡。遼西郡地域最廣大時,曾統轄14個歷史上知名的縣域。秦漢時代遼西郡治所在義縣的古代境內已成古今專家學者的定論。

義縣古城,上下歷代沿襲,既往郡、州統領的轄屬實在眾多,地域甚廣。

交黎縣,義縣縣級建置的始端。

西漢(西元前206~西元23年)義縣境內設交黎縣,交黎縣為遼西郡東部都尉治所。交黎縣,是義縣縣級建置的始端,至今2200餘年。

東漢安帝元初二年(西元115年),改交黎縣為昌黎郡,成為遼東屬國之首府。

三國、曹魏(西元220~265年)屬幽州昌黎郡,郡治昌黎縣,廢遼東屬國。

西晉(西元265~316年)屬平州昌黎郡。

東晉十六國(東晉西元317~420年)、(十六國西元304~439年)義縣境先後隸屬前燕、前秦、後燕和北燕昌黎郡。

義縣歷史上最偉大的神秘、奇跡城市——大棘城

義縣歷史上的大棘城,就是開創了東晉十六國前燕、南燕、後燕、西燕、北燕帝國的鮮卑慕容的發祥地。顓頊的後裔、慕容燕王朝的締造者慕容廆,依顓頊之墟舊址,選居先祖聖地創建了大棘城。

東晉成帝咸康三年(337年)慕容廆之子慕容皝在棘城稱燕王,從此棘城便由部落所在地成為前燕的第一個都城。

東晉成帝咸康三年(337年)慕容廆之子慕容皝在棘城稱燕王,從此棘城便由部落所在地成為前燕的第一個都城。到東晉咸康八年(342年),前燕因水患遷徙到大淩河上游的龍城(今朝陽市),大棘城做為慕容部的政治經濟中心、前燕的第一個國都,在義縣共曆48年。

前燕從西元302年到338年的36年裡,棘城曾發生過三次大規模戰爭,慕容部均靠智謀和地理位置取勝,創造了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大棘城保衛戰戰例。

大棘城是五燕逐鹿中原的起點,是遼西地區極具文化內涵的珍貴遺產,是古義縣乃至東北地區早期社會發展的基石,是中國歷史發展的里程碑,是義縣古昌黎(郡、縣)的地望核心所在。

大棘城韓氏望族名人

韓愈

義縣歷史上最著名的昌黎郡大棘城,多有彪炳史冊的輝煌人物。昌黎棘城韓氏家族多文武英才豪傑,自稱為西漢大司馬韓增後人。其中包括北魏時期的韓麒麟和其長子韓興宗、次子韓顯宗(韓顯宗是義縣萬佛堂石窟國寶級魏碑“元景造像碑”碑文的撰寫者)。根據生卒年份推斷,唐代大文學家、思想家韓愈(768—824年)祖籍應為昌黎(義縣),而非河北昌黎(今河北省昌黎縣,金大定二十九年,即1189才改廣甯為昌黎)。

南北朝(西元420~581年)義縣屬北魏拓拔氏,隸屬營州昌黎郡(治所今朝陽市),東西魏時,義縣屬東魏拓拔氏。

萬佛堂石窟元景將軍造像

北魏時期(西元499年~516年),營州刺史元景為給孝文帝祈福、慰喻契丹使員外散騎常侍韓貞為給百姓祈福,先後建造完成了名垂千古的萬佛堂石窟。萬佛堂石窟是東北地區的佛教發祥地和傳播中心,其以佛教祈福為文化內涵的歷史已有1500多年,現已成為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完美交融的國家AAA級旅遊風景區。

古城義縣街景

隋代(西元581~618年)初隸屬營州,置燕郡(治所今義縣城),後置遼西郡,郡治在遼西縣(舊址約在今義縣張家堡鄉王民屯村)。

唐代(西元618~907年)高祖武德年間,在隋代燕郡舊址建燕郡守捉城。初屬河北道營州,州治所在柳城(今朝陽市)。後改屬安東都護府,德宗貞元二年(西元786年)升燕郡守捉城為軍城,置鎮安軍。

五代前期,後樑、後唐時,義縣屬營州的燕郡,郡治所在燕郡城(今義縣城)。

義縣厚重的歷史上,創造出偉大文化遺存最多的城市——宜州

義縣安泰門

進入遼代,遼統治者在今義縣設宜州。關於遼代何時設建宜州有三種說法:一為太祖時;二是聖宗統和八年(西元990年)建宜州;三為興宗是建宜州。宜州為東丹王耶律倍所建,是許多專家學者的共同觀點。遼太祖死後,耶律倍作為太子、人皇王理應繼承皇位,但最終並沒有當上皇帝。然而無論生前與死後,耶律倍一直被視為皇帝,並享受皇帝待遇。所以宜州大內應是當時耶律倍在宜州所建的宮殿。

義縣奉國寺

目前已進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的義縣奉國寺始建於遼開泰9年(西元1020年),有“天下第一寶殿、世間佛祖道場”的美譽,奉國寺因遺存有世界最大的單簷五脊木構建築“大雄寶殿”和泥塑彩繪佛教造像群“過去七佛”以及價值極高的壁畫彩繪而馳名中外。雖然飽經歷史滄桑,奉國寺依然保存完好、閃溢著燦耀的千年光輝。

遼代八塔

與奉國寺同年代建造的遼代八塔,位於義縣前楊鎮八塔子村村南八塔山上的八個水成岩山峰之巔,它們是我國唯一紀念佛祖一生八個階段的塔林。

遼乾統七年(西元1107年年)建造廣勝寺。廣勝寺塔清代史料記載謂之嘉福寺塔,遼開泰九年處士焦希贇所建。

鳥瞰復興堡

遼代宜州,下轄弘政縣(今九道嶺鎮復興堡)、開義縣(今七裡河鎮開州)。

弘政縣古城遺址

弘政縣古城遺址位於九道嶺鎮復興堡村東側500米細河西岸,南接鞍(山)羊(山)公路,西南距大淩河3公里,北臨東洋房屯,西南距義縣12.5公里。該遺址年代為戰國、漢代、遼金時期,尤其是戰國、漢代遺物較為豐富。通過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弘政縣古城遺址”應在戰國、漢代城址上而延續到遼金時期。

開義縣古城遺址

開義縣古城遺址位於義縣七裡河鎮開州村村西,東接村民住戶,南、西、北為耕地,南200米為莊林線公路(莊河—林西),西2000米為錦阜高速公路,北距縣城25公里。該遺址在村西臨近村民住戶處還殘存有城垣及實物標本。在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時出土了金泰和元年“維大金國開義縣淨勝寺志鐘之碑”一通。

以上兩處遺址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金代天德三年(西元1151年)改宜州為義州,屬北京路,下轄:弘政、開義、同昌(今阜新境內)三縣,開義轄饒慶一鎮。

元代(西元1206~1368年)實行“行省制”,義州屬遼陽行省大寧路,行省治所遼陽(今遼陽市)。

明代(西元1368~1644年)初年,廢州置衛。改義州為義州衛,屬遼東都指揮使司(今遼陽市)。永樂八年(西元1410年),廣甯後屯衛遷徙於義州城,因此出現一城兩衛。

義州明代古城

1942年的義縣鼓樓

義州明代古城是明洪武二十二年(西元1389年)沿襲歷史舊城修築,明宣德元年(西元1426年)砌磚築城固城。義州古城自明代建造,距今已有600歷史。明代義州築城是沿襲元、金、遼時代的城郭,且明代以前均為為土城,其規模最小等同義州城。

義縣明代長城

留龍溝大定堡地帶的明長城山險

南樹林子長城遺址

留龍溝地區的明長城遺址

中國古代現遺存城牆多為明代所修建。藩王爭權,漠北侵擾,是明代大規模修築城牆,同時築遼東、遼西明長城防禦體系的背景。長期以來,人們把山海關誤認為是明長城的東起點,主要因素是因為遼東、遼西長城地處偏僻,修建年代較晚、規模較小,清代以後破損嚴重。後經論證,位於丹東市寬甸縣鴨綠江邊的虎山南麓的江沿台為明代萬里長城的東端。

南樹林子長城遺址

義縣境內明代長城,途經6個鄉(鎮)、35個行政村、37個自然屯,長城牆體77段,敵臺76座、烽火臺36座、堡城6座、相關遺存14處。2013年5月,義縣明長城遺址南樹林子段(大定堡鄉境內),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10月義縣明長城遺址石家嶺段(留龍溝鎮境內),被遼寧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義縣明代長城不同于諸如八達嶺、山海關等地長城用青磚壘砌而成的樣貌,而是體現了“依山險就河勢為固”的建築特點,它們同樣是歷史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進入清代(西元1644~1911年)今義縣恢復義州之名。

義縣城牆老照片

清初,義縣為察哈爾王封地.西元1675年後,設城守尉及巡檢司。初隸廣寧府(今北鎮)。雍正十二年(1734年)栽巡檢司設知州,改屬錦州府。

1936年的奉國寺

義縣清代,城內原有有20餘座廟宇,另有名人坊共六十二座。和碩親王府即察哈爾王府在義州城內東街路北,現遺址院落比鄰奉國寺西南牆外。義州城的老胡同名字來源多種多樣,以古寺廟命名的占相當大的比例,可見當年宗教在義縣的昌榮程度。還有些胡同涉及官府機構和名人宅邸,現仍有幾十條分佈古城其間。胡同內多為四合院式民宅。

義縣民國時期老照片

1913年(民國2年)廢州府,改義州為義縣,屬奉天省遼沈道。

1929年(民國18年)5月廢道制,直屬奉天省。同年末,東北易幟,奉天省更名遼寧省,義縣從屬遼寧省。

義州明代古城沿革

義縣古城牆老照片

清崇德五年三月(西元1640年)左翼總督多鐸阿巴太與鄭親王濟爾哈朗於義州駐防屯田修城,六月多鐸阿巴太、多爾袞等築城屯田。

多鐸阿巴太親王于清崇德五年三月受命,同親王濟爾哈朗率師駐紮在前線陣地義州城,與錦州城和寧遠城明軍對壘。以義州城為依託,頻繁騷擾圍攻敵城,實施出擊和伏擊並舉戰術。此期間可謂戰功卓著。是義州城鑄就了多鐸的軍事才能,義州城是多鐸的軍事和政治轉捩點,是義州城帶給了多鐸人生輝煌。

清康熙十六年(西元1677年)義州城守辛珠巡檢兪定陸續修葺,此時壕池已湮滅。乾隆四十三年(西元1778年)至乾隆四十八年(西元1783年)共修善城池十八處。

遼沈戰役第一槍

朱瑞將軍雕像

1948年9月遼沈戰役攻取錦州,而義縣是錦州的北方門戶。面對義縣高大堅厚的城牆,東北野戰軍決定以強大的炮兵打開缺口。 10月1日,三大炮群分別對準預定目標,展開了空前絕後、疾風驟雨般的火力攻擊。無數炮彈直飛城牆,震得城牆顫動不已,並被轟開3個突破口。經過6個小時激戰,東北野戰軍攻克義縣城。至此,通往錦州的“大門”完全洞開。

義縣火車站站前廣場

東北為龍興之所、清朝發祥地。清軍入關(山海關)前夜,義州城作為既守又攻的戰略要衝,成就了多鐸、多爾袞,奠定了清王朝揮師西進勝利之路。

300百年後,解放戰爭打響了遼沈戰役,轟擊義州古城的隆隆炮聲,奏響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的凱歌。圍攻錦州城、伏擊外援,決勝挺進關內(山海關),歷史的輪回如出一轍。

義縣明代古城安泰門

安泰門舊址

解放後義州古城分別在上個世紀50年末、70年代被拆毀。僅剩北門安泰門,並成為義縣古城標誌性建築。由於風侵雨蝕,年久失修,北城門破損嚴重。近年來,社會各界和人民群眾關於保護加固修繕北城門的願望和呼聲日益強烈。義縣人民政府2014年第三次常務會議決定啟動義縣明代古城北門修繕工程。工程自2014年8月15日正式啟動至2015年10月安泰門文物主體修繕複建工程完工。

重新修復的義縣安泰門

義縣明代古城北門安泰門,是義縣人民政府1986年公佈的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10月17日,安泰門晉升為遼寧省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不朽的宜州-義州

大淩河上空鳥瞰義縣城西

義州的名字,跨越義縣歷史年代時間最為長久,金天德三年西元1151年改宜州稱義州,迄今已達850多年。至今,義縣人民政府所在地仍為義州鎮,然而,縱觀現在義縣人懷古的稱呼習慣,說、寫“宜州”的仍最為常見。這無不與義縣遼代遺存的奉國寺、廣勝寺塔、八塔山八塔;以及與蕭綽、聖宗耶律隆緒、道宗惠妃蕭坦思、耶律楚材等人物有直接淵源。

大淩河義縣流域

義縣文明、宜州古城,源于大淩河;義縣歷史過程中的發展,源于淩河走廊、遼西故道。古往今來,人類生活家園、區域政治中心的設立與沿革,影響、改變和推進著當地社會的發展進步,人民生產生活得到改進提高;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的強勢,也造就了一批璀璨史冊的仁傑和輝煥千秋的人文景觀。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促進了建置地望的沿革與社會進步發展的良性互動迴圈。

大淩河右岸義縣城區

遼西故道歷史輝煥,神奇義縣魅力無窮。義州古城位於大淩河龍川右岸(大淩河古稱渝水、漢唐稱白狼水、遼稱靈河、金改稱淩河),東枕醫巫閭山,西撫松嶺,南望渤海,至今仍為遼西地區行政區劃的中心地帶,真乃風水寶地;遠古恐龍棲息地、第一隻鳥騰飛的地方(義縣古生物及植物化石種類多而全,占世界已發現的種類70%)、奉國寺的千年光輝、萬佛堂石窟的萬佛護佑、淩河濕地的旖旎風光、義縣人的熱情好客......可謂人傑地靈。滄海桑田,義縣這片奇秀山川、良田沃土留下太多神奇的故事,真是數不盡道不完。

鳥瞰義縣城北

進入十三五,義縣縣委、縣政府團結帶領全縣人民,肅風正氣、穩中求進,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以高昂氣勢和幹字精神努力建設實力義縣、活力義縣、生態義縣、道德義縣、幸福義縣。厚重歷史與現代文明兼具的義縣正以全新的姿態譜寫新的歷史篇章、鑄就前所未有的燦爛輝煌!

文/王飛 義縣文物局局長

古城義縣部分文物古跡視頻欣賞

文章原題:義縣五千年,古城成長記——王飛

文章攝影/配圖:錦州文化

責任主編:張佳鵬

版權聲明:本圖文為原創,任何形式的轉載或映射務必先取得授權!

更多文化資訊及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文化錦州”官方頭條號!

大淩河畔向陽嶺架子山遺址

在已探明的義縣古人類遺址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大淩河畔向陽嶺·架子山遺址”格外引人注目,它是義縣遠古先人部落的聚集地,也是義縣有型城郭的溯源地。

大淩河義縣流域的大轉彎

大淩河入義縣頭道河鄉五台村附近的九官台門後,河流走向東南,到達向陽嶺北側懸崖後,在此形成了一個巨大的U型轉彎,向陽嶺架子山遺址就坐落在在大淩河轉彎處的南岸和東岸。該遺址東南距義縣城約20公里,南距頭道河鄉範家屯村300米。1992年4月至6月,各級文物、考古部門對此遺址進行考古發掘。挖掘發現房子遺址7座以及數量眾多、類型豐富的出土文物。根據採集的出土文物初步斷定遺址類型為屬夏家店上、下層之間,相當從龍山文化晚期或紅山文化到西周初期義縣先人的原始部落遺址,屬青銅器時期。與其相同時代的義縣古人類遺址,由此沿大淩河下游10公里以內的左岸、右岸,已進行過初步考古勘察探明的遺址還有頭台鄉河夾心遺址(青銅器時代),頭道河鄉敖家溝平頂山遺址(青銅器時代),更有早于向陽嶺架子山青銅器時代的頭台鎮土龍山村土龍山遺址(新石器時代)。

向陽嶺架子山、土龍山、平頂山三個義縣古人類遺址,環繞大淩河所形成的三角形區域內,即是讓考古學家和義縣人魂牽夢繞的顓頊之墟、大棘城所在。

大淩河義縣流域

大淩河畔鋤頭山

在2007年4月至2011年12月,歷時五年的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義縣工作隊又發現了一批古遺址遺物,只從大淩河進入義縣境內,自九官台門始,至九道嶺鎮、聚糧屯鄉鋤頭山(臥佛山),大淩河兩岸上至殷商下至兩周(青銅器時代)的遺址遺物所在地,就有幾十處,可謂群星璀璨。

向陽嶺

可以說,義縣大淩河流域以向陽嶺架子山遺址為代表的古人類文化遺存,是紅山文化沿大淩河走向的延伸發展。是義縣文明曙光的發祥地,是義縣城市的遠古雛形。

大淩河與北魏石窟

遼西故道、神奇義縣——因大淩河,而有遼西故道(大淩河谷作為遼西重要商道在歷史上曾持續很長時間),因遼西故道,而有義縣的神奇。大淩河是義縣乃至遼西區域名副其實的母親河、生命之河、文明起源傳承和發展之河,時空穿梭到21世紀的今天,仍然如此。

遼西郡是義縣有史料記載的最早行政區劃治所。

義縣春秋時屬孤竹國,戰國時燕置遼西郡,秦滅燕仍沿襲遼西郡,漢也沿襲遼西郡。

古城溝、古城山

秦漢遼西郡治所在陽樂,史載位於義縣西部,舊址在今義縣劉龍台鎮古城溝一帶。遼西郡,為中國古代36郡之一。其地域廣大,以大淩河沿岸為核心,東起遼河西、西至燕山山脈,南至渤海、北至沙漠。以遼河為界,遼西、遼東兩郡曾是中國北方著名的兩郡。遼西郡地域最廣大時,曾統轄14個歷史上知名的縣域。秦漢時代遼西郡治所在義縣的古代境內已成古今專家學者的定論。

義縣古城,上下歷代沿襲,既往郡、州統領的轄屬實在眾多,地域甚廣。

交黎縣,義縣縣級建置的始端。

西漢(西元前206~西元23年)義縣境內設交黎縣,交黎縣為遼西郡東部都尉治所。交黎縣,是義縣縣級建置的始端,至今2200餘年。

東漢安帝元初二年(西元115年),改交黎縣為昌黎郡,成為遼東屬國之首府。

三國、曹魏(西元220~265年)屬幽州昌黎郡,郡治昌黎縣,廢遼東屬國。

西晉(西元265~316年)屬平州昌黎郡。

東晉十六國(東晉西元317~420年)、(十六國西元304~439年)義縣境先後隸屬前燕、前秦、後燕和北燕昌黎郡。

義縣歷史上最偉大的神秘、奇跡城市——大棘城

義縣歷史上的大棘城,就是開創了東晉十六國前燕、南燕、後燕、西燕、北燕帝國的鮮卑慕容的發祥地。顓頊的後裔、慕容燕王朝的締造者慕容廆,依顓頊之墟舊址,選居先祖聖地創建了大棘城。

東晉成帝咸康三年(337年)慕容廆之子慕容皝在棘城稱燕王,從此棘城便由部落所在地成為前燕的第一個都城。

東晉成帝咸康三年(337年)慕容廆之子慕容皝在棘城稱燕王,從此棘城便由部落所在地成為前燕的第一個都城。到東晉咸康八年(342年),前燕因水患遷徙到大淩河上游的龍城(今朝陽市),大棘城做為慕容部的政治經濟中心、前燕的第一個國都,在義縣共曆48年。

前燕從西元302年到338年的36年裡,棘城曾發生過三次大規模戰爭,慕容部均靠智謀和地理位置取勝,創造了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大棘城保衛戰戰例。

大棘城是五燕逐鹿中原的起點,是遼西地區極具文化內涵的珍貴遺產,是古義縣乃至東北地區早期社會發展的基石,是中國歷史發展的里程碑,是義縣古昌黎(郡、縣)的地望核心所在。

大棘城韓氏望族名人

韓愈

義縣歷史上最著名的昌黎郡大棘城,多有彪炳史冊的輝煌人物。昌黎棘城韓氏家族多文武英才豪傑,自稱為西漢大司馬韓增後人。其中包括北魏時期的韓麒麟和其長子韓興宗、次子韓顯宗(韓顯宗是義縣萬佛堂石窟國寶級魏碑“元景造像碑”碑文的撰寫者)。根據生卒年份推斷,唐代大文學家、思想家韓愈(768—824年)祖籍應為昌黎(義縣),而非河北昌黎(今河北省昌黎縣,金大定二十九年,即1189才改廣甯為昌黎)。

南北朝(西元420~581年)義縣屬北魏拓拔氏,隸屬營州昌黎郡(治所今朝陽市),東西魏時,義縣屬東魏拓拔氏。

萬佛堂石窟元景將軍造像

北魏時期(西元499年~516年),營州刺史元景為給孝文帝祈福、慰喻契丹使員外散騎常侍韓貞為給百姓祈福,先後建造完成了名垂千古的萬佛堂石窟。萬佛堂石窟是東北地區的佛教發祥地和傳播中心,其以佛教祈福為文化內涵的歷史已有1500多年,現已成為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完美交融的國家AAA級旅遊風景區。

古城義縣街景

隋代(西元581~618年)初隸屬營州,置燕郡(治所今義縣城),後置遼西郡,郡治在遼西縣(舊址約在今義縣張家堡鄉王民屯村)。

唐代(西元618~907年)高祖武德年間,在隋代燕郡舊址建燕郡守捉城。初屬河北道營州,州治所在柳城(今朝陽市)。後改屬安東都護府,德宗貞元二年(西元786年)升燕郡守捉城為軍城,置鎮安軍。

五代前期,後樑、後唐時,義縣屬營州的燕郡,郡治所在燕郡城(今義縣城)。

義縣厚重的歷史上,創造出偉大文化遺存最多的城市——宜州

義縣安泰門

進入遼代,遼統治者在今義縣設宜州。關於遼代何時設建宜州有三種說法:一為太祖時;二是聖宗統和八年(西元990年)建宜州;三為興宗是建宜州。宜州為東丹王耶律倍所建,是許多專家學者的共同觀點。遼太祖死後,耶律倍作為太子、人皇王理應繼承皇位,但最終並沒有當上皇帝。然而無論生前與死後,耶律倍一直被視為皇帝,並享受皇帝待遇。所以宜州大內應是當時耶律倍在宜州所建的宮殿。

義縣奉國寺

目前已進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的義縣奉國寺始建於遼開泰9年(西元1020年),有“天下第一寶殿、世間佛祖道場”的美譽,奉國寺因遺存有世界最大的單簷五脊木構建築“大雄寶殿”和泥塑彩繪佛教造像群“過去七佛”以及價值極高的壁畫彩繪而馳名中外。雖然飽經歷史滄桑,奉國寺依然保存完好、閃溢著燦耀的千年光輝。

遼代八塔

與奉國寺同年代建造的遼代八塔,位於義縣前楊鎮八塔子村村南八塔山上的八個水成岩山峰之巔,它們是我國唯一紀念佛祖一生八個階段的塔林。

遼乾統七年(西元1107年年)建造廣勝寺。廣勝寺塔清代史料記載謂之嘉福寺塔,遼開泰九年處士焦希贇所建。

鳥瞰復興堡

遼代宜州,下轄弘政縣(今九道嶺鎮復興堡)、開義縣(今七裡河鎮開州)。

弘政縣古城遺址

弘政縣古城遺址位於九道嶺鎮復興堡村東側500米細河西岸,南接鞍(山)羊(山)公路,西南距大淩河3公里,北臨東洋房屯,西南距義縣12.5公里。該遺址年代為戰國、漢代、遼金時期,尤其是戰國、漢代遺物較為豐富。通過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弘政縣古城遺址”應在戰國、漢代城址上而延續到遼金時期。

開義縣古城遺址

開義縣古城遺址位於義縣七裡河鎮開州村村西,東接村民住戶,南、西、北為耕地,南200米為莊林線公路(莊河—林西),西2000米為錦阜高速公路,北距縣城25公里。該遺址在村西臨近村民住戶處還殘存有城垣及實物標本。在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時出土了金泰和元年“維大金國開義縣淨勝寺志鐘之碑”一通。

以上兩處遺址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金代天德三年(西元1151年)改宜州為義州,屬北京路,下轄:弘政、開義、同昌(今阜新境內)三縣,開義轄饒慶一鎮。

元代(西元1206~1368年)實行“行省制”,義州屬遼陽行省大寧路,行省治所遼陽(今遼陽市)。

明代(西元1368~1644年)初年,廢州置衛。改義州為義州衛,屬遼東都指揮使司(今遼陽市)。永樂八年(西元1410年),廣甯後屯衛遷徙於義州城,因此出現一城兩衛。

義州明代古城

1942年的義縣鼓樓

義州明代古城是明洪武二十二年(西元1389年)沿襲歷史舊城修築,明宣德元年(西元1426年)砌磚築城固城。義州古城自明代建造,距今已有600歷史。明代義州築城是沿襲元、金、遼時代的城郭,且明代以前均為為土城,其規模最小等同義州城。

義縣明代長城

留龍溝大定堡地帶的明長城山險

南樹林子長城遺址

留龍溝地區的明長城遺址

中國古代現遺存城牆多為明代所修建。藩王爭權,漠北侵擾,是明代大規模修築城牆,同時築遼東、遼西明長城防禦體系的背景。長期以來,人們把山海關誤認為是明長城的東起點,主要因素是因為遼東、遼西長城地處偏僻,修建年代較晚、規模較小,清代以後破損嚴重。後經論證,位於丹東市寬甸縣鴨綠江邊的虎山南麓的江沿台為明代萬里長城的東端。

南樹林子長城遺址

義縣境內明代長城,途經6個鄉(鎮)、35個行政村、37個自然屯,長城牆體77段,敵臺76座、烽火臺36座、堡城6座、相關遺存14處。2013年5月,義縣明長城遺址南樹林子段(大定堡鄉境內),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10月義縣明長城遺址石家嶺段(留龍溝鎮境內),被遼寧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義縣明代長城不同于諸如八達嶺、山海關等地長城用青磚壘砌而成的樣貌,而是體現了“依山險就河勢為固”的建築特點,它們同樣是歷史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化遺產。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進入清代(西元1644~1911年)今義縣恢復義州之名。

義縣城牆老照片

清初,義縣為察哈爾王封地.西元1675年後,設城守尉及巡檢司。初隸廣寧府(今北鎮)。雍正十二年(1734年)栽巡檢司設知州,改屬錦州府。

1936年的奉國寺

義縣清代,城內原有有20餘座廟宇,另有名人坊共六十二座。和碩親王府即察哈爾王府在義州城內東街路北,現遺址院落比鄰奉國寺西南牆外。義州城的老胡同名字來源多種多樣,以古寺廟命名的占相當大的比例,可見當年宗教在義縣的昌榮程度。還有些胡同涉及官府機構和名人宅邸,現仍有幾十條分佈古城其間。胡同內多為四合院式民宅。

義縣民國時期老照片

1913年(民國2年)廢州府,改義州為義縣,屬奉天省遼沈道。

1929年(民國18年)5月廢道制,直屬奉天省。同年末,東北易幟,奉天省更名遼寧省,義縣從屬遼寧省。

義州明代古城沿革

義縣古城牆老照片

清崇德五年三月(西元1640年)左翼總督多鐸阿巴太與鄭親王濟爾哈朗於義州駐防屯田修城,六月多鐸阿巴太、多爾袞等築城屯田。

多鐸阿巴太親王于清崇德五年三月受命,同親王濟爾哈朗率師駐紮在前線陣地義州城,與錦州城和寧遠城明軍對壘。以義州城為依託,頻繁騷擾圍攻敵城,實施出擊和伏擊並舉戰術。此期間可謂戰功卓著。是義州城鑄就了多鐸的軍事才能,義州城是多鐸的軍事和政治轉捩點,是義州城帶給了多鐸人生輝煌。

清康熙十六年(西元1677年)義州城守辛珠巡檢兪定陸續修葺,此時壕池已湮滅。乾隆四十三年(西元1778年)至乾隆四十八年(西元1783年)共修善城池十八處。

遼沈戰役第一槍

朱瑞將軍雕像

1948年9月遼沈戰役攻取錦州,而義縣是錦州的北方門戶。面對義縣高大堅厚的城牆,東北野戰軍決定以強大的炮兵打開缺口。 10月1日,三大炮群分別對準預定目標,展開了空前絕後、疾風驟雨般的火力攻擊。無數炮彈直飛城牆,震得城牆顫動不已,並被轟開3個突破口。經過6個小時激戰,東北野戰軍攻克義縣城。至此,通往錦州的“大門”完全洞開。

義縣火車站站前廣場

東北為龍興之所、清朝發祥地。清軍入關(山海關)前夜,義州城作為既守又攻的戰略要衝,成就了多鐸、多爾袞,奠定了清王朝揮師西進勝利之路。

300百年後,解放戰爭打響了遼沈戰役,轟擊義州古城的隆隆炮聲,奏響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的凱歌。圍攻錦州城、伏擊外援,決勝挺進關內(山海關),歷史的輪回如出一轍。

義縣明代古城安泰門

安泰門舊址

解放後義州古城分別在上個世紀50年末、70年代被拆毀。僅剩北門安泰門,並成為義縣古城標誌性建築。由於風侵雨蝕,年久失修,北城門破損嚴重。近年來,社會各界和人民群眾關於保護加固修繕北城門的願望和呼聲日益強烈。義縣人民政府2014年第三次常務會議決定啟動義縣明代古城北門修繕工程。工程自2014年8月15日正式啟動至2015年10月安泰門文物主體修繕複建工程完工。

重新修復的義縣安泰門

義縣明代古城北門安泰門,是義縣人民政府1986年公佈的第二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10月17日,安泰門晉升為遼寧省第九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不朽的宜州-義州

大淩河上空鳥瞰義縣城西

義州的名字,跨越義縣歷史年代時間最為長久,金天德三年西元1151年改宜州稱義州,迄今已達850多年。至今,義縣人民政府所在地仍為義州鎮,然而,縱觀現在義縣人懷古的稱呼習慣,說、寫“宜州”的仍最為常見。這無不與義縣遼代遺存的奉國寺、廣勝寺塔、八塔山八塔;以及與蕭綽、聖宗耶律隆緒、道宗惠妃蕭坦思、耶律楚材等人物有直接淵源。

大淩河義縣流域

義縣文明、宜州古城,源于大淩河;義縣歷史過程中的發展,源于淩河走廊、遼西故道。古往今來,人類生活家園、區域政治中心的設立與沿革,影響、改變和推進著當地社會的發展進步,人民生產生活得到改進提高;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的強勢,也造就了一批璀璨史冊的仁傑和輝煥千秋的人文景觀。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促進了建置地望的沿革與社會進步發展的良性互動迴圈。

大淩河右岸義縣城區

遼西故道歷史輝煥,神奇義縣魅力無窮。義州古城位於大淩河龍川右岸(大淩河古稱渝水、漢唐稱白狼水、遼稱靈河、金改稱淩河),東枕醫巫閭山,西撫松嶺,南望渤海,至今仍為遼西地區行政區劃的中心地帶,真乃風水寶地;遠古恐龍棲息地、第一隻鳥騰飛的地方(義縣古生物及植物化石種類多而全,占世界已發現的種類70%)、奉國寺的千年光輝、萬佛堂石窟的萬佛護佑、淩河濕地的旖旎風光、義縣人的熱情好客......可謂人傑地靈。滄海桑田,義縣這片奇秀山川、良田沃土留下太多神奇的故事,真是數不盡道不完。

鳥瞰義縣城北

進入十三五,義縣縣委、縣政府團結帶領全縣人民,肅風正氣、穩中求進,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以高昂氣勢和幹字精神努力建設實力義縣、活力義縣、生態義縣、道德義縣、幸福義縣。厚重歷史與現代文明兼具的義縣正以全新的姿態譜寫新的歷史篇章、鑄就前所未有的燦爛輝煌!

文/王飛 義縣文物局局長

古城義縣部分文物古跡視頻欣賞

文章原題:義縣五千年,古城成長記——王飛

文章攝影/配圖:錦州文化

責任主編:張佳鵬

版權聲明:本圖文為原創,任何形式的轉載或映射務必先取得授權!

更多文化資訊及精彩內容,敬請關注“文化錦州”官方頭條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