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孔子一生的幾個小細節

一生四處碰壁的孔子, 本該一副憤世嫉俗的模樣。 但是我卻從他的一生的幾個小細節處, 看到了一個平和、平凡、實際、幽默, 甚至還讓懷裡常常揣著快樂的人。

有時我就想, 這個孔子或許更接近真實的孔子?他沒像歷代統治者亂封的那樣高, 也不像歷代知識份子所誇的那樣玄, 但是卻實實在在比他們所封所誇得都要好。

不妨讓我們仔細瞧瞧。

細節一:子釣而不綱, 弋不射宿。 ——《論語·述而》

孔子並不是一天到晚地學習、教學與思索, 他有好多個人愛好, 比如釣魚、打獵。 但是他的釣魚與打獵有點與人不同, 即釣魚就是釣魚, 不用大網去網, “釣而不綱”。 孔子倒是沒說為什麼, 但是意思很明確:大網一網下去, 不僅大魚, 連小魚小蝦也會一古腦兒網上來。 他好象有些不忍心, 太小的魚還應當在水中生長, 況且網多了、魚少了, 水就不熱鬧、要寂寞的。 還有, 孔子的箭術是相當高明的,

前面早就說過, 他教學生們射箭, 引得魯國國都的人擠成了牆爭相觀看。 但是打獵的時候, 箭術高明的孔子卻從不射正在歸巢的鳥和已經棲息的鳥, “弋不射宿”。 歸巢的鳥往往嘴裡銜著活食, 它的家裡正有剛孵出的小鳥嗷嗷待哺呢。 把大鳥打死了, 巢裡的小鳥也得餓死。 再者, 人家已經歸巢, 一家子正親親熱熱的, 你打死其中哪一個都是悲劇。 還是一個不忍心。 後來有句民間的格言, 大概就是從孔子這裡來的, 這兩句格言說:“勸君莫打三春鳥, 子在巢中盼母歸。 ”

細節二:子之武城, 聞弦歌之聲。 夫子莞爾而笑, 曰:“割雞焉用牛刀?”子遊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 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戲之耳。 ”——《論語·陽貨》

比老師小了四十五歲的子游當了山東武城這個地方的縣長, 老師當然高興。 孔子是信任自己的學生的, 但是去視察一下, 看看學生的政績, 又是一件十分愜意的事情。 老師去視察, 肯定還要帶著一幫子學生, 如現在開現場會似的, 即是研討, 又是實地學習。 年輕的子遊相當重視, 也很興奮。 他知道, 老師親自來, 這本身就是對於自己的莫大的重視、肯定與鼓勵。

讓孔子想不到的是, 他一進武城, 竟然聽到了彈琴瑟、唱詩歌的聲音。 雖然彈琴瑟的技法還不高妙, 甚至還有些生澀, 但是聽那詠唱詩歌的聲音, 卻也透著一股蓬勃向上之氣。 彈琴瑟並配以詠唱詩歌, 這是孔子教導學生們的一種高級方法,

而且是到了一定程度、要在一定場合才使用的方法。 比如在陳蔡絕糧的時候, 弟子們不少餓倒病倒了, 情緒也比較低落, 這時孔子就使用了彈琴唱歌詠詩的教育方法。 跟他流亡的弟子哪一個沒有著高深的學問與修養?當然能夠在音樂詩歌之中體味到了許多無法用語言表達的道理與情懷。 可在這個小小的武城, 鄉里民間竟也有了弦歌之聲。

這時孔子“莞爾而笑”。 是比微笑要開放一點的笑吧?這笑裡當然隱含著一點點不以為然——在這樣的小地方, 教育老百姓, 卻用這樣高級的方法。 所以也就自然而然地說了一句“割雞焉用牛刀?”

別看比老師小了四十五歲, 子游聽了老師的評價, 剛才還燦爛著的笑容立即收斂起來,

不僅不怯, 甚至簡直有點理直氣壯質問老師說:“老師, 您以前不是教導過我們, 說有知識的君子求學學道之後就能夠喚醒仁愛之心, 普通的百姓求學學道之後就能夠懂得道理、指揮起來方便嗎?我是這個地方的領導, 教育百姓是我的責任嘛, 怎麼我按照老師說的去做反倒錯了, 成了用牛刀殺雞了?”

這語氣淩厲著呢, 還有點搶白的味道, 比自己大四十五歲的老師肯定會有些掛不住臉的吧?

真是讓人想不到。 孔子面對學生的搶白, 卻更加的和顏悅色起來, 並對跟隨的眾多學生說:“大家都聽好了, 子遊的話是對的。 我剛才的話是開開玩笑說說笑話, 同學們可不要當真。 ”

學習當然要認真, 但也不能光耍嘴皮子, 要學以致用。 老師——哪怕他是孔子——也不會事事都對, 對了就遵守,不對了就得說出來。子游就這樣當學生。誨人不倦,鼓勵向上,自己錯了就承認,學生對了就聽學生的。孔子就是這樣當老師。

細節三: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論語·述而》

孔子與人一起唱歌,旋律與歌詞都好,對方聲音又好聽,那就務必請對方單獨再唱一遍。靜下心來,聽聽,從旋律到詞意,又會有新的發現與體味。這可真是一種享受。享受往往就能忘我,甚至會忽略了天地、時間,只讓身心融入在歌聲的意境中。動情了,思遠了,那就再放開喉嚨,與人重唱一次。

唱歌的孔子,不知是用的通俗唱法還是民族唱法?唱歌的孔子更能夠欣賞音樂,他與音樂似乎有著一種本能般地相通。他在齊國時聽了美妙絕倫的《韶樂》,竟能夠沉津於其中,三個月忽略了肉的味道。他的那句“想不到音樂竟然能夠將人帶到這樣的境界”的感喟,是從靈魂深處發出的幸福的歎息。

是否只有音樂,才能真正表達他精神的自由、博雅與高遠?那個曾經剌痛他、傷害他的時代與社會,包括那些庸碌的日子與碰壁的事件,還有那些讓他噁心的小人,連同無法長存的生命與歲月,都會在音樂裡被碾碎化為煙雲。只余一個解放了的靈魂,駕著雲一樣輕盈風一樣無處不在的翅膀,翔於音樂的天地間。

那是一個和諧的生命,正暢遊在一個和諧的境界裡。

在周天子的雒邑享受音樂《大武》,在陳、蔡之間的彈琴,在衛的擊磬,都是一個活潑的生命在向著和諧的境界前進,前進。

細節四: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論語·憲問》

在《孔子家語》中,原壤是孔子的老朋友。《禮記·檀弓》曾記載著他的一段故事,說他的母親去世的時候,孔子前去幫他治喪,他卻站在母親的棺材上唱起歌來,孔子只好裝做沒聽見。看來是一個與孔子有著不同意見且又落拓不羈的人。 “憲問”中的這一段,雖然沒有見到原壤的反映,單從孔子對他的態度看,兩個人是老朋友,也許平時見了面並不正經,要相互指責幾句,或者還要罵上兩句,我們魯西南老百姓稱這種帶點戲謔的罵叫“罵大會”。

孔子這裡就是在罵了。孔子是一看見原壤的做派就動了氣的,他兩腿八字撇開坐在地上,孔子來了連站也不站。孔子罵得並不斯文:“你小的時候不懂禮節,對兄弟姐妹沒有愛心,長大了又沒做幾件好事,一生毫無作為,老了還白吃糧食,真是個老不死的害人精!”

罵了也就算了,孔子還動了拐杖,用拐杖敲了他的小腿,以杖叩其脛。不知是邊敲邊罵,還是罵完才敲。原壤到底有什麼反映,《論語》上沒有記載。我想他的嘴裡肯定也會不乾淨,說不定還會更毒,所以孔子的學生們也就從略了。

孔子實在是一個有趣的人,從他活潑生動多棱的語言,就可以想見他的活潑生動多維的脾性。聽聽他的這句話:“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論語·衛靈公》),像繞口令,搬到現代舞臺上又如說相聲一般,可這就是二千五百年前孔子說過的話。他表達的是什麼意思?意思又淺又深刻,不過是說:“一個不知道問‘怎麼樣?怎麼樣?’的人,我真不知道該把他怎麼樣了。”深進去想想,其實孔子是在講一種謹慎的態度和懷疑的精神。只有事前多打幾個問號、多問幾個為什麼,才能把事情考慮周全,也只有富有懷疑精神,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

細節五: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絏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論語·公冶長》

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論語·公冶長》

南容三複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論語·先進》

這是孔子在嫁自己的女兒與侄女。女兒嫁給曾經坐過牢的公冶長,侄女嫁給了大夫之子南容。

孔子是一個很實際的人,也有些世故。他要將自己的女兒與侄女嫁給可靠之人、可以託付終生的人。當然要有德有才,但是還要性格溫順持重,不會惹亂子的人。處於亂世之中,孔子確實為女兒侄女考慮得十分周到。

先說女婿公冶長。《孔子家語》中對公冶長有三個字的評價:“能忍恥。”而孔子又說他雖然坐過牢,卻並沒有罪,是一樁冤案。綜合起來,我們可以清楚三點:首先是公冶長這個人品德上沒問題,“雖在縲絏之中,非其罪也”。二是受到冤屈的時候可以平安過渡,挺過來,“能忍恥”;經過磨難之人,能夠經得起風浪。將女兒嫁給這樣的人,孔子可說是考慮周全。而且還有一個隱藏著的有利條件,那就是你公冶長有過牢獄之災我都不嫌棄你,一旦女兒與之生活在一起,一般不會受氣。當然,這裡面也有一個老知識份子對於後輩的同情與聲援。

公冶長到底是因為什麼事而遭受牢獄之禍,各種書上都找不到記載。只有民間的傳說裡,說公冶長是個多才多藝的人,能夠懂得鳥語。有一次他聽到鳥對他說:“公冶長!公冶長!南山有頭羊,你吃肉,我吃腸。”公冶長到南山真的就扛回來一頭羊,只是吃的時候忘了鳥的囑咐,連肉帶腸一塊吃了。鳥生氣了,就想害他。有一次又對他說了上次說過的話。公冶長到了南山之後,沒有見到羊卻看到了一具屍體,有口難辯,就坐了牢。

侄女就是那個腿有殘疾的哥哥孟皮的女兒,更得慎之又慎。哥哥腿瘸,生活相當不易,去世時才把女兒託付給自己,這可是不能有半點差池。選中南容作女婿,可說是考慮再三,選擇的標準也就比女兒的還要嚴格還要高。當然最主要的還是有德有才還要性格好,不會在亂世之中惹亂子,能保證一家安全過日子。

南容正符合孔子選擇侄女婿的標準。國家政治清明,有官可做不會被埋沒,“邦有道不廢”;國家政治黑暗,也不至於遭到刑罰,“邦無道免于刑戮”。說明這個南容,不僅有用世之才,也有自處之道。一般有才能的人,往往有著獨立獨特的性格,尤其處於黑暗的時代,恃才傲物,憤怒反抗,遭禍遭災是經常的。而南容恰恰即有用世之才、又避免了有才之人的處世缺陷。對於南容的結論,是孔子經過細心考察得來的。如孔子有一次發現南容對《詩·大雅·抑》特別感興趣,反復詠誦,一連讀了三遍:“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白圭是一種玉,是說它上面的污點還可以磨去,可是如果人說話不注意,一旦說錯就沒法挽回了。從這裡既可以看出南容對於品德的注重——古時君子往往以玉潔冰清來表達對於品德的追求,又可以看出南容是個相當謹慎的人。何況南容還是個世家子弟,嫁妝是會豐厚的。

顯然,侄女婿要比女婿優越。真是實際又仁義的孔子,既是自己心中自然的選擇,為女兒、侄女選擇了優秀而又可靠之人,又可免于街坊鄰居的閒話。

細節六:聰明聖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撫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此所謂挹而損之之道也。——《荀子·宥坐篇》

孔子四十六歲的時候,領著學生到魯桓公廟去參觀。當他與學生們走到一尊青銅祭器前的時候,老師就長長地駐足。這是一個口方底圓的祭器,有一根銅棍做軸從中穿過掛在一個專用的木架上。他看到同學們疑惑的目光,便故意問看廟的人這是什麼祭器。當看廟人告訴大家“這是宥坐之器,又稱欹器”的時候,孔子這才動手操作起來。孔子自問自答地說:“它現在為什麼歪邪著呢?因為它是空的。但是可以讓它正起來。好,我裝些水試試,你們注意看,裝得少,還是歪邪的。再灌一點,好,好,看它真的就端正了。不過你們都偎近些瞧瞧,它並不滿。是的,是的,是要裝適量的水它才端正。裝滿行不行呢?我們不妨試試,看看,就要滿了,注意,注意,滿了滿了,噢,它竟然傾覆了。”隨著欹器的傾覆,大家幾乎同時驚訝地“啊”了起來。孔子這才講起了它所蘊藏的道理,告誡學生們什麼是持滿之道,什麼是中庸之道。

這一個小小的欹器,正說明了孔子的一個重要的思想與認識,這便是與仁禮相配合的中庸思想。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仁是它的內容,禮是它的形式,而中庸則是實現仁與禮的思想方法。事物總有兩端,走任何一個極端都將背離事物的發展規律而會受到應有的懲罰。而把握其可使“欹器”端正亦即最佳途徑的辦法,便是中、中正、中和,是兩端之間的那個“中”。孔子在《先進》篇中所說的“過猶不及”、《堯曰》篇中所說的“允執其中”,都是一個意思。這裡面還有更深一層的道理,這便是為避免兩端,首先要把握兩端。要達到中正中和,必須要有兩端,消滅了一端也就等於沒有了中正與中和。這其中便引申出了一個多元有理合理也是事物正理的道理。

保持兩端(實則是多元)的合理、生機、與平衡,而中庸所達的多元競爭、多元平衡,也就保證了整體的活力與最大限度的發展,從而有望達到中庸的最高境界——和諧。

和諧不是消極的穩定,也不是對於多元的抑制,而是多元能量的充分發揮和競爭之下的多元的良性平衡。於是,孔子的“魯廟問欹”這一小小的細節,也就關係著哲學與社會走向的大問題。這個小小的欹器,兩千多年來也就懸掛在中國人的面前,成了中國社會發展的一個縮影:或歪邪,或傾覆,或端正。

細節之七: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于予與何誅?”——《論語·公冶長》

歷來都是把孔子的這段話當作罵學生宰予的,嫌他白天睡覺(有的則是說他睡的午覺),不好好上課。不過這個罵是夠利害的,“這個爛木頭是無法雕刻了,糞土似的爛髒牆沒法粉刷了,這麼不爭氣,批評都沒什麼作用了。”

但是南懷瑾先生有了更好地解釋。他說孔子很疼愛體貼自己的學生,“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是說宰予的身體已經很差了,沒了精神。至於“于予與何誅”,是在說“他的身體都差成這個樣子了,你們對於宰予何必要求太過呢?就讓他睡個覺吧!”

我同意南懷瑾先生的意見。

細節八: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論語·公冶長》

我們平常所說的一個人太笨太傻,又可以叫他“愚不可及”,也就是愚蠢。這個愚不可及就是從孔子這裡來的,只是孔子在這裡是表揚,而且是一種大表揚。

甯武子是春秋時代衛國有名的大夫,姓甯名俞,武是他的諡號。這個人有著常人沒有的智慧與涵養。他經歷了衛文公與衛成公兩個完全不同的朝代,衛文公時政治清明,“邦有道”,他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為國家辦了好多的事情。到了衛成公時,政治黑暗起來,但是這個甯武子仍然參加了這個統治集團,而且也沒與衛成公與別的當政者發生什麼衝突。他在衛成公時代的一個最主要的做法、也是孔子十分佩服的做法,就是“邦無道則愚”,直說就是裝糊塗,顯得一種愚蠢的樣子。

孔子有些嚮往地說:“甯武子的聰明才智,我們也許可以超過他,但是他的裝糊塗,他的‘愚’,卻是我們趕不上、也很難學得來的,‘愚不可及’了。”實際上,清代鄭板橋的“難得糊塗”,就是跟著孔子的教導學的。仔細想想,做到這一步確實難。難在哪裡?糊塗時並不是投降或者同流合污,而是裝著糊塗,要在糊塗的掩護下保全自己,而後再盡可能地多為國家為人民辦點力所能及的事情。一個品德高潔的人,特別是品德高潔又有著大的才能,但是卻處在一個黑暗的時代,君子老在下邊,小人卻一個個坐在了上面,更有數不清見了就讓人生氣的腐敗與不公,能不生氣?能不有一種與之戰鬥的衝動?

從這裡可以看出孔子的兩個方面:既嚮往甯武子的裝糊塗,也提倡裝糊塗,但是他自己又明知不可而為之,裝不出糊塗來,只有歎喟“愚不可及”。

細節之九:子見齊衰者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論語·子罕》

如果遇見穿喪服孝服的、戴禮帽穿制服的貴族和瞎了眼睛的人,哪怕他們是年輕人,孔子也會馬上站起來,臉上湧起了嚴肅的神情。如果經過他們身邊,一定會快走幾步,不敢多看,也不忍多看。在《論語·述而》篇中,還記載說孔子在死了親屬的人旁邊吃飯,從未曾吃飽過;還說如果在這一天哭泣過,就不再唱歌。乍一看,很簡單,也很容易做到。但是仔細思量,卻並不簡單的。碰到人家家裡死了人,就有一種同情油然而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能不嚴肅起來。經過發喪的隊伍,也不會看熱鬧一樣停下觀看,要緊走幾步,不去打擾別人的憂傷與痛苦。面對眼睛瞎了的殘疾人,也是這樣,這是一種憐憫,只要將心比心,就會如此。說說容易,真要做到可就難了。淋過社會的風雨,再經過時代的變故,人心往往會變硬結趼。更有官場的“優越”而讓人心變硬變黑的,蹺著二郎腿、拉長著臉,不僅會對別人的痛苦視而不見,不要說不再成人之美,有時還會幸災樂禍。至於對於戴禮帽穿制服的貴族也這樣對待,我想孔子這不是對他這個人,而是他的冕與服代表了國家制度,有某種國家的象徵,所以才嚴肅起來。

孔子比人經受的風雨要多得多,可是他的心卻越發地柔軟起來。體會著孔子的用心,我總是在這樣的細節處被感動,也告誡自己:孔子當然也是你的老師,好好學吧。

細節十: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間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於臣之手,無甯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論語·子罕》

孔子病了,而且病得不輕,子路為老師做好了後事的安排。他覺得老師生前沒有享受過國君的待遇,這回死了就讓他享受一回吧。於是還安排同學們分別擔當了各種大臣的角色。

沒想到孔子受苦出身,身體得到過長期勞作奔波的鍛煉,大病竟也挺了過來。挺了過來的孔子知道了子路的這一番把戲,覺得又可氣又好笑。孔子從來也沒把富貴權位真正當回事,他只是一心要行道救世濟眾罷了。在他心裡,他早已超出了那些個諸侯君主了。不用說別的,光是這些個學生以及自己的教育事業,哪一個君主能有如此不朽的事業?但是孔子不這樣說,他只是就事論事通俗地罵一頓子路罷了。他指著子路說:“我病了這樣久,想不到你竟然幹下這樣一個欺詐的行為!我本來就是一個平民百姓,是一個知識份子(仕),你卻把我搞成一個不倫不類的什麼國君。我這是欺哄誰?欺騙上天嗎?多丟人呀!你覺得國君就大我孔子就小?我與其以君臣的關係死在臣子的手上,還不如以師生的關係死在你們學生們的手裡更好呢。有沒有國葬有多大關係,我縱使死了得不到大葬的哀榮,難道你們會忍心看著我死在路邊上不成?”

在生死大節上,孔子清醒而又實在,不在乎那些派場的。

細節十一:師冕見,及階,子曰:“階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師冕出。子張問曰:“與師言之道與?”子曰:“然。固相師之道也”。——《論語·衛靈公》

這是講孔子接待一位瞎子樂師的故事。師也就是大樂師,在春秋時代是個相當重要的工作,因為那時特別重視禮樂文化。這個叫冕的樂師來看望孔子,我估計是有關音樂禮儀方面的研討吧。孔子出來接著他,還扶著,又輕又慢地領他往裡走。要上臺階時,就告訴他腳下是臺階。那時還不時興板凳,到了席位前就告訴他席位到了,請坐下吧。坐了下來,孔子又詳細的一一介紹在座的人,而且還要將每個人的方位,也就是在前還是在左在右,都向冕說得清清楚楚。師冕走了,學生子張就問老師:“這就是同瞎子樂師講話的方式嗎?非要這樣繁多的規矩處處都要言語一聲?”孔子肯定地說:“當然要這樣做,不僅對待有職位的樂師這樣,就是對待一般的盲者,也應當這樣。”南懷瑾先生曾經講過釋迦牟尼的一個故事來與孔子相對照。釋迦牟尼的一個學生,是個盲人,但是還是堅持自己縫衣服。有一天,他想縫衣服,可是就是找不到針鼻,無法將線穿起來。老穿不起來,著急了,就在那裡大聲地喊叫,想讓同學們幫幫忙。可是同學們——也就是一群羅漢們——都在那裡打坐入定,幹著修練的正事,沒誰理他(可能有人想理,怕說受干擾、不堅定)。這時,釋迦牟尼老師從座位上走下來,幫助盲學生穿好針線,再輕輕地交到他的手上,並教給他怎樣縫製衣服。盲學生一聽是老師的聲音,不安地說:“老師,你怎麼親自來了?”釋迦牟尼說:“這是我應該做的。”說完,又對其他的學生講,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這種事情,有殘疾的人和窮苦的人,我們一定要幫助他們。在對人的態度上,孔子,釋迦牟尼,耶酥,都在一個境界上。也許孔子離人更近一些,因為他是一位老師,而不是一位教主。

但是孔子的生活形態是什麼樣的?或者說孔子的生活藝術是什麼?說白了也就是孔子怎樣吃飯、怎樣睡覺?他上班時是什麼樣、開會時又是什麼樣?他又怎樣待人接物?答案就在《論語·鄉黨》篇中,特別精彩有味道。

細節十二:關於孔子的寫真——君召使擯,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後,襜如也。趨進,翼如也。賓退,必覆命曰:“賓不顧矣。”

這是孔子會見外賓時候的形態。魯君召他去接待外國的貴賓,孔子的表情立即矜持莊嚴起來,腳步也加快了。見了貴賓及他們的隨行人員,他就熱情地向兩邊作揖,左邊拱手,右邊拱手,衣裳就隨著他作揖時的俯仰也很有節奏地一俯一仰。這個時候他的步子是快速的,以至於他那肥大的禮服也飄揚了起來,像鳥兒的翅膀。貴賓辭別之後,孔子必須恭敬地向國君報告說:“已經把客人送走了。”真是形象逼真,他的左邊作揖右邊作揖,衣服一俯一仰的樣子,他的快步前行禮服像鳥兒的翅膀飛起來的樣子,都如在眼前一樣。我們至今仍可以想見,一個一米九一的大塊頭,穿著接見外賓的寬大的禮服,禮服的下擺就在快步帶起的風裡如翼般的飄舉著,瀟灑而又莊重,威武而又飄逸,還有自信與謙遜。我們甚至可想見眾多外賓眼睛裡亮起的光彩,與微微的讚歎聲。

齋,必有明衣,布。齋必變食,居必遷坐。

齋戒沐浴的時候,一定要有布做的浴衣。齋戒期間,一定要改變平時的的飲食,吃素餐;還要改變居住的地方,不能與妻子同房。孔子平時居家過日子又是怎樣一種情形呢?正襟危坐嗎?不苟言笑嗎?當然不是,孔子幾乎從來都不是這個樣子。《論語·述而》中說“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燕居就是在家的生活,申申如也是爽朗舒展,夭夭如也,活潑愉快。隨和,舒坦,把握生活而又享受生活。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薑食,不多食。

糧食舂得越精越好,魚和肉切得越細越好。糧食黴變發臭,魚和肉腐爛,都不吃。食物顏色難看的不吃,氣味難聞的不吃,烹調不當不吃,不到吃飯的時間不吃,不按照一定的方法切割的肉不吃,不加一定的調味品如醬油醋的不吃。席上的肉雖然很多,但是吃肉不超過主食。只有酒可以不限量地喝,卻不要喝醉。買來的酒和肉乾不吃。吃完了,薑不撤下,但是也吃得不多。

孔子的生活可不算差,並且十分講究,我們現在講究菜的“色香味”,恐怕與孔子有著直接的關係。從他的這些飲食習慣裡,我們還能學習到一些養生的道理,如要按時進食,少吃肉,不醉酒等。這些標準,應當是他在魯國當了大官或者結束流亡返回魯國之後。有富可抵國的子貢這樣的學生照撫他的生活,而且,他教了那麼多的學生,光是學費一項,也使他有了講究的資本。這也是他的勞動所得,不僅無可厚非,還是要提倡的吧?當然,在他艱難困苦的青少年時代和他流亡期間,恐怕就沒有條件講究這些了。

真是一個能受罪也能享福的孔子,苦樂年華不就是說的人生嗎?

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

朋友死了,如果沒有收殮的人,孔子就說:“喪葬由我來料理吧。”

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這是在魯國當大司寇的孔子,已經相當闊氣了。只是闊氣的孔子仁心不改,自己的馬廄失火,他只關心人受傷了沒有。他這種關心是一種本能,也是一種修養。並沒有新聞監督,也沒有上級的規定,更沒有什麼群眾的眼睛,只有“人”在他的心裡放著。

作者簡介:

李木生,山東省散文學會副會長,中國孔子基金會講師團成員。寫過300萬字的散文與300多首詩,所寫散文百餘篇次入選各種選本,曾獲冰心散文獎,首屆郭沫若散文隨筆獎,首屆泰山文藝獎等。

對了就遵守,不對了就得說出來。子游就這樣當學生。誨人不倦,鼓勵向上,自己錯了就承認,學生對了就聽學生的。孔子就是這樣當老師。

細節三: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論語·述而》

孔子與人一起唱歌,旋律與歌詞都好,對方聲音又好聽,那就務必請對方單獨再唱一遍。靜下心來,聽聽,從旋律到詞意,又會有新的發現與體味。這可真是一種享受。享受往往就能忘我,甚至會忽略了天地、時間,只讓身心融入在歌聲的意境中。動情了,思遠了,那就再放開喉嚨,與人重唱一次。

唱歌的孔子,不知是用的通俗唱法還是民族唱法?唱歌的孔子更能夠欣賞音樂,他與音樂似乎有著一種本能般地相通。他在齊國時聽了美妙絕倫的《韶樂》,竟能夠沉津於其中,三個月忽略了肉的味道。他的那句“想不到音樂竟然能夠將人帶到這樣的境界”的感喟,是從靈魂深處發出的幸福的歎息。

是否只有音樂,才能真正表達他精神的自由、博雅與高遠?那個曾經剌痛他、傷害他的時代與社會,包括那些庸碌的日子與碰壁的事件,還有那些讓他噁心的小人,連同無法長存的生命與歲月,都會在音樂裡被碾碎化為煙雲。只余一個解放了的靈魂,駕著雲一樣輕盈風一樣無處不在的翅膀,翔於音樂的天地間。

那是一個和諧的生命,正暢遊在一個和諧的境界裡。

在周天子的雒邑享受音樂《大武》,在陳、蔡之間的彈琴,在衛的擊磬,都是一個活潑的生命在向著和諧的境界前進,前進。

細節四: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論語·憲問》

在《孔子家語》中,原壤是孔子的老朋友。《禮記·檀弓》曾記載著他的一段故事,說他的母親去世的時候,孔子前去幫他治喪,他卻站在母親的棺材上唱起歌來,孔子只好裝做沒聽見。看來是一個與孔子有著不同意見且又落拓不羈的人。 “憲問”中的這一段,雖然沒有見到原壤的反映,單從孔子對他的態度看,兩個人是老朋友,也許平時見了面並不正經,要相互指責幾句,或者還要罵上兩句,我們魯西南老百姓稱這種帶點戲謔的罵叫“罵大會”。

孔子這裡就是在罵了。孔子是一看見原壤的做派就動了氣的,他兩腿八字撇開坐在地上,孔子來了連站也不站。孔子罵得並不斯文:“你小的時候不懂禮節,對兄弟姐妹沒有愛心,長大了又沒做幾件好事,一生毫無作為,老了還白吃糧食,真是個老不死的害人精!”

罵了也就算了,孔子還動了拐杖,用拐杖敲了他的小腿,以杖叩其脛。不知是邊敲邊罵,還是罵完才敲。原壤到底有什麼反映,《論語》上沒有記載。我想他的嘴裡肯定也會不乾淨,說不定還會更毒,所以孔子的學生們也就從略了。

孔子實在是一個有趣的人,從他活潑生動多棱的語言,就可以想見他的活潑生動多維的脾性。聽聽他的這句話:“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論語·衛靈公》),像繞口令,搬到現代舞臺上又如說相聲一般,可這就是二千五百年前孔子說過的話。他表達的是什麼意思?意思又淺又深刻,不過是說:“一個不知道問‘怎麼樣?怎麼樣?’的人,我真不知道該把他怎麼樣了。”深進去想想,其實孔子是在講一種謹慎的態度和懷疑的精神。只有事前多打幾個問號、多問幾個為什麼,才能把事情考慮周全,也只有富有懷疑精神,才能有所發現、有所創造。

細節五: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絏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論語·公冶長》

子謂南容,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論語·公冶長》

南容三複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論語·先進》

這是孔子在嫁自己的女兒與侄女。女兒嫁給曾經坐過牢的公冶長,侄女嫁給了大夫之子南容。

孔子是一個很實際的人,也有些世故。他要將自己的女兒與侄女嫁給可靠之人、可以託付終生的人。當然要有德有才,但是還要性格溫順持重,不會惹亂子的人。處於亂世之中,孔子確實為女兒侄女考慮得十分周到。

先說女婿公冶長。《孔子家語》中對公冶長有三個字的評價:“能忍恥。”而孔子又說他雖然坐過牢,卻並沒有罪,是一樁冤案。綜合起來,我們可以清楚三點:首先是公冶長這個人品德上沒問題,“雖在縲絏之中,非其罪也”。二是受到冤屈的時候可以平安過渡,挺過來,“能忍恥”;經過磨難之人,能夠經得起風浪。將女兒嫁給這樣的人,孔子可說是考慮周全。而且還有一個隱藏著的有利條件,那就是你公冶長有過牢獄之災我都不嫌棄你,一旦女兒與之生活在一起,一般不會受氣。當然,這裡面也有一個老知識份子對於後輩的同情與聲援。

公冶長到底是因為什麼事而遭受牢獄之禍,各種書上都找不到記載。只有民間的傳說裡,說公冶長是個多才多藝的人,能夠懂得鳥語。有一次他聽到鳥對他說:“公冶長!公冶長!南山有頭羊,你吃肉,我吃腸。”公冶長到南山真的就扛回來一頭羊,只是吃的時候忘了鳥的囑咐,連肉帶腸一塊吃了。鳥生氣了,就想害他。有一次又對他說了上次說過的話。公冶長到了南山之後,沒有見到羊卻看到了一具屍體,有口難辯,就坐了牢。

侄女就是那個腿有殘疾的哥哥孟皮的女兒,更得慎之又慎。哥哥腿瘸,生活相當不易,去世時才把女兒託付給自己,這可是不能有半點差池。選中南容作女婿,可說是考慮再三,選擇的標準也就比女兒的還要嚴格還要高。當然最主要的還是有德有才還要性格好,不會在亂世之中惹亂子,能保證一家安全過日子。

南容正符合孔子選擇侄女婿的標準。國家政治清明,有官可做不會被埋沒,“邦有道不廢”;國家政治黑暗,也不至於遭到刑罰,“邦無道免于刑戮”。說明這個南容,不僅有用世之才,也有自處之道。一般有才能的人,往往有著獨立獨特的性格,尤其處於黑暗的時代,恃才傲物,憤怒反抗,遭禍遭災是經常的。而南容恰恰即有用世之才、又避免了有才之人的處世缺陷。對於南容的結論,是孔子經過細心考察得來的。如孔子有一次發現南容對《詩·大雅·抑》特別感興趣,反復詠誦,一連讀了三遍:“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白圭是一種玉,是說它上面的污點還可以磨去,可是如果人說話不注意,一旦說錯就沒法挽回了。從這裡既可以看出南容對於品德的注重——古時君子往往以玉潔冰清來表達對於品德的追求,又可以看出南容是個相當謹慎的人。何況南容還是個世家子弟,嫁妝是會豐厚的。

顯然,侄女婿要比女婿優越。真是實際又仁義的孔子,既是自己心中自然的選擇,為女兒、侄女選擇了優秀而又可靠之人,又可免于街坊鄰居的閒話。

細節六:聰明聖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撫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此所謂挹而損之之道也。——《荀子·宥坐篇》

孔子四十六歲的時候,領著學生到魯桓公廟去參觀。當他與學生們走到一尊青銅祭器前的時候,老師就長長地駐足。這是一個口方底圓的祭器,有一根銅棍做軸從中穿過掛在一個專用的木架上。他看到同學們疑惑的目光,便故意問看廟的人這是什麼祭器。當看廟人告訴大家“這是宥坐之器,又稱欹器”的時候,孔子這才動手操作起來。孔子自問自答地說:“它現在為什麼歪邪著呢?因為它是空的。但是可以讓它正起來。好,我裝些水試試,你們注意看,裝得少,還是歪邪的。再灌一點,好,好,看它真的就端正了。不過你們都偎近些瞧瞧,它並不滿。是的,是的,是要裝適量的水它才端正。裝滿行不行呢?我們不妨試試,看看,就要滿了,注意,注意,滿了滿了,噢,它竟然傾覆了。”隨著欹器的傾覆,大家幾乎同時驚訝地“啊”了起來。孔子這才講起了它所蘊藏的道理,告誡學生們什麼是持滿之道,什麼是中庸之道。

這一個小小的欹器,正說明了孔子的一個重要的思想與認識,這便是與仁禮相配合的中庸思想。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仁是它的內容,禮是它的形式,而中庸則是實現仁與禮的思想方法。事物總有兩端,走任何一個極端都將背離事物的發展規律而會受到應有的懲罰。而把握其可使“欹器”端正亦即最佳途徑的辦法,便是中、中正、中和,是兩端之間的那個“中”。孔子在《先進》篇中所說的“過猶不及”、《堯曰》篇中所說的“允執其中”,都是一個意思。這裡面還有更深一層的道理,這便是為避免兩端,首先要把握兩端。要達到中正中和,必須要有兩端,消滅了一端也就等於沒有了中正與中和。這其中便引申出了一個多元有理合理也是事物正理的道理。

保持兩端(實則是多元)的合理、生機、與平衡,而中庸所達的多元競爭、多元平衡,也就保證了整體的活力與最大限度的發展,從而有望達到中庸的最高境界——和諧。

和諧不是消極的穩定,也不是對於多元的抑制,而是多元能量的充分發揮和競爭之下的多元的良性平衡。於是,孔子的“魯廟問欹”這一小小的細節,也就關係著哲學與社會走向的大問題。這個小小的欹器,兩千多年來也就懸掛在中國人的面前,成了中國社會發展的一個縮影:或歪邪,或傾覆,或端正。

細節之七: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于予與何誅?”——《論語·公冶長》

歷來都是把孔子的這段話當作罵學生宰予的,嫌他白天睡覺(有的則是說他睡的午覺),不好好上課。不過這個罵是夠利害的,“這個爛木頭是無法雕刻了,糞土似的爛髒牆沒法粉刷了,這麼不爭氣,批評都沒什麼作用了。”

但是南懷瑾先生有了更好地解釋。他說孔子很疼愛體貼自己的學生,“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是說宰予的身體已經很差了,沒了精神。至於“于予與何誅”,是在說“他的身體都差成這個樣子了,你們對於宰予何必要求太過呢?就讓他睡個覺吧!”

我同意南懷瑾先生的意見。

細節八: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論語·公冶長》

我們平常所說的一個人太笨太傻,又可以叫他“愚不可及”,也就是愚蠢。這個愚不可及就是從孔子這裡來的,只是孔子在這裡是表揚,而且是一種大表揚。

甯武子是春秋時代衛國有名的大夫,姓甯名俞,武是他的諡號。這個人有著常人沒有的智慧與涵養。他經歷了衛文公與衛成公兩個完全不同的朝代,衛文公時政治清明,“邦有道”,他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為國家辦了好多的事情。到了衛成公時,政治黑暗起來,但是這個甯武子仍然參加了這個統治集團,而且也沒與衛成公與別的當政者發生什麼衝突。他在衛成公時代的一個最主要的做法、也是孔子十分佩服的做法,就是“邦無道則愚”,直說就是裝糊塗,顯得一種愚蠢的樣子。

孔子有些嚮往地說:“甯武子的聰明才智,我們也許可以超過他,但是他的裝糊塗,他的‘愚’,卻是我們趕不上、也很難學得來的,‘愚不可及’了。”實際上,清代鄭板橋的“難得糊塗”,就是跟著孔子的教導學的。仔細想想,做到這一步確實難。難在哪裡?糊塗時並不是投降或者同流合污,而是裝著糊塗,要在糊塗的掩護下保全自己,而後再盡可能地多為國家為人民辦點力所能及的事情。一個品德高潔的人,特別是品德高潔又有著大的才能,但是卻處在一個黑暗的時代,君子老在下邊,小人卻一個個坐在了上面,更有數不清見了就讓人生氣的腐敗與不公,能不生氣?能不有一種與之戰鬥的衝動?

從這裡可以看出孔子的兩個方面:既嚮往甯武子的裝糊塗,也提倡裝糊塗,但是他自己又明知不可而為之,裝不出糊塗來,只有歎喟“愚不可及”。

細節之九:子見齊衰者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論語·子罕》

如果遇見穿喪服孝服的、戴禮帽穿制服的貴族和瞎了眼睛的人,哪怕他們是年輕人,孔子也會馬上站起來,臉上湧起了嚴肅的神情。如果經過他們身邊,一定會快走幾步,不敢多看,也不忍多看。在《論語·述而》篇中,還記載說孔子在死了親屬的人旁邊吃飯,從未曾吃飽過;還說如果在這一天哭泣過,就不再唱歌。乍一看,很簡單,也很容易做到。但是仔細思量,卻並不簡單的。碰到人家家裡死了人,就有一種同情油然而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能不嚴肅起來。經過發喪的隊伍,也不會看熱鬧一樣停下觀看,要緊走幾步,不去打擾別人的憂傷與痛苦。面對眼睛瞎了的殘疾人,也是這樣,這是一種憐憫,只要將心比心,就會如此。說說容易,真要做到可就難了。淋過社會的風雨,再經過時代的變故,人心往往會變硬結趼。更有官場的“優越”而讓人心變硬變黑的,蹺著二郎腿、拉長著臉,不僅會對別人的痛苦視而不見,不要說不再成人之美,有時還會幸災樂禍。至於對於戴禮帽穿制服的貴族也這樣對待,我想孔子這不是對他這個人,而是他的冕與服代表了國家制度,有某種國家的象徵,所以才嚴肅起來。

孔子比人經受的風雨要多得多,可是他的心卻越發地柔軟起來。體會著孔子的用心,我總是在這樣的細節處被感動,也告誡自己:孔子當然也是你的老師,好好學吧。

細節十: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病間曰:久矣哉,由之行詐也!無臣而為有臣,吾誰欺?欺天乎?且予與其死於臣之手,無甯死於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縱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論語·子罕》

孔子病了,而且病得不輕,子路為老師做好了後事的安排。他覺得老師生前沒有享受過國君的待遇,這回死了就讓他享受一回吧。於是還安排同學們分別擔當了各種大臣的角色。

沒想到孔子受苦出身,身體得到過長期勞作奔波的鍛煉,大病竟也挺了過來。挺了過來的孔子知道了子路的這一番把戲,覺得又可氣又好笑。孔子從來也沒把富貴權位真正當回事,他只是一心要行道救世濟眾罷了。在他心裡,他早已超出了那些個諸侯君主了。不用說別的,光是這些個學生以及自己的教育事業,哪一個君主能有如此不朽的事業?但是孔子不這樣說,他只是就事論事通俗地罵一頓子路罷了。他指著子路說:“我病了這樣久,想不到你竟然幹下這樣一個欺詐的行為!我本來就是一個平民百姓,是一個知識份子(仕),你卻把我搞成一個不倫不類的什麼國君。我這是欺哄誰?欺騙上天嗎?多丟人呀!你覺得國君就大我孔子就小?我與其以君臣的關係死在臣子的手上,還不如以師生的關係死在你們學生們的手裡更好呢。有沒有國葬有多大關係,我縱使死了得不到大葬的哀榮,難道你們會忍心看著我死在路邊上不成?”

在生死大節上,孔子清醒而又實在,不在乎那些派場的。

細節十一:師冕見,及階,子曰:“階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師冕出。子張問曰:“與師言之道與?”子曰:“然。固相師之道也”。——《論語·衛靈公》

這是講孔子接待一位瞎子樂師的故事。師也就是大樂師,在春秋時代是個相當重要的工作,因為那時特別重視禮樂文化。這個叫冕的樂師來看望孔子,我估計是有關音樂禮儀方面的研討吧。孔子出來接著他,還扶著,又輕又慢地領他往裡走。要上臺階時,就告訴他腳下是臺階。那時還不時興板凳,到了席位前就告訴他席位到了,請坐下吧。坐了下來,孔子又詳細的一一介紹在座的人,而且還要將每個人的方位,也就是在前還是在左在右,都向冕說得清清楚楚。師冕走了,學生子張就問老師:“這就是同瞎子樂師講話的方式嗎?非要這樣繁多的規矩處處都要言語一聲?”孔子肯定地說:“當然要這樣做,不僅對待有職位的樂師這樣,就是對待一般的盲者,也應當這樣。”南懷瑾先生曾經講過釋迦牟尼的一個故事來與孔子相對照。釋迦牟尼的一個學生,是個盲人,但是還是堅持自己縫衣服。有一天,他想縫衣服,可是就是找不到針鼻,無法將線穿起來。老穿不起來,著急了,就在那裡大聲地喊叫,想讓同學們幫幫忙。可是同學們——也就是一群羅漢們——都在那裡打坐入定,幹著修練的正事,沒誰理他(可能有人想理,怕說受干擾、不堅定)。這時,釋迦牟尼老師從座位上走下來,幫助盲學生穿好針線,再輕輕地交到他的手上,並教給他怎樣縫製衣服。盲學生一聽是老師的聲音,不安地說:“老師,你怎麼親自來了?”釋迦牟尼說:“這是我應該做的。”說完,又對其他的學生講,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這種事情,有殘疾的人和窮苦的人,我們一定要幫助他們。在對人的態度上,孔子,釋迦牟尼,耶酥,都在一個境界上。也許孔子離人更近一些,因為他是一位老師,而不是一位教主。

但是孔子的生活形態是什麼樣的?或者說孔子的生活藝術是什麼?說白了也就是孔子怎樣吃飯、怎樣睡覺?他上班時是什麼樣、開會時又是什麼樣?他又怎樣待人接物?答案就在《論語·鄉黨》篇中,特別精彩有味道。

細節十二:關於孔子的寫真——君召使擯,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後,襜如也。趨進,翼如也。賓退,必覆命曰:“賓不顧矣。”

這是孔子會見外賓時候的形態。魯君召他去接待外國的貴賓,孔子的表情立即矜持莊嚴起來,腳步也加快了。見了貴賓及他們的隨行人員,他就熱情地向兩邊作揖,左邊拱手,右邊拱手,衣裳就隨著他作揖時的俯仰也很有節奏地一俯一仰。這個時候他的步子是快速的,以至於他那肥大的禮服也飄揚了起來,像鳥兒的翅膀。貴賓辭別之後,孔子必須恭敬地向國君報告說:“已經把客人送走了。”真是形象逼真,他的左邊作揖右邊作揖,衣服一俯一仰的樣子,他的快步前行禮服像鳥兒的翅膀飛起來的樣子,都如在眼前一樣。我們至今仍可以想見,一個一米九一的大塊頭,穿著接見外賓的寬大的禮服,禮服的下擺就在快步帶起的風裡如翼般的飄舉著,瀟灑而又莊重,威武而又飄逸,還有自信與謙遜。我們甚至可想見眾多外賓眼睛裡亮起的光彩,與微微的讚歎聲。

齋,必有明衣,布。齋必變食,居必遷坐。

齋戒沐浴的時候,一定要有布做的浴衣。齋戒期間,一定要改變平時的的飲食,吃素餐;還要改變居住的地方,不能與妻子同房。孔子平時居家過日子又是怎樣一種情形呢?正襟危坐嗎?不苟言笑嗎?當然不是,孔子幾乎從來都不是這個樣子。《論語·述而》中說“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燕居就是在家的生活,申申如也是爽朗舒展,夭夭如也,活潑愉快。隨和,舒坦,把握生活而又享受生活。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薑食,不多食。

糧食舂得越精越好,魚和肉切得越細越好。糧食黴變發臭,魚和肉腐爛,都不吃。食物顏色難看的不吃,氣味難聞的不吃,烹調不當不吃,不到吃飯的時間不吃,不按照一定的方法切割的肉不吃,不加一定的調味品如醬油醋的不吃。席上的肉雖然很多,但是吃肉不超過主食。只有酒可以不限量地喝,卻不要喝醉。買來的酒和肉乾不吃。吃完了,薑不撤下,但是也吃得不多。

孔子的生活可不算差,並且十分講究,我們現在講究菜的“色香味”,恐怕與孔子有著直接的關係。從他的這些飲食習慣裡,我們還能學習到一些養生的道理,如要按時進食,少吃肉,不醉酒等。這些標準,應當是他在魯國當了大官或者結束流亡返回魯國之後。有富可抵國的子貢這樣的學生照撫他的生活,而且,他教了那麼多的學生,光是學費一項,也使他有了講究的資本。這也是他的勞動所得,不僅無可厚非,還是要提倡的吧?當然,在他艱難困苦的青少年時代和他流亡期間,恐怕就沒有條件講究這些了。

真是一個能受罪也能享福的孔子,苦樂年華不就是說的人生嗎?

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

朋友死了,如果沒有收殮的人,孔子就說:“喪葬由我來料理吧。”

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這是在魯國當大司寇的孔子,已經相當闊氣了。只是闊氣的孔子仁心不改,自己的馬廄失火,他只關心人受傷了沒有。他這種關心是一種本能,也是一種修養。並沒有新聞監督,也沒有上級的規定,更沒有什麼群眾的眼睛,只有“人”在他的心裡放著。

作者簡介:

李木生,山東省散文學會副會長,中國孔子基金會講師團成員。寫過300萬字的散文與300多首詩,所寫散文百餘篇次入選各種選本,曾獲冰心散文獎,首屆郭沫若散文隨筆獎,首屆泰山文藝獎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