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髀設·秀|100年後的停車場,將不再有汽車

【編者按】

“髀設”是市政廳關注好設計和年輕人好想法的版塊。 髀設, 即畢設(畢業設計)。 學生的畢設往往是年輕人充分調研後提出的新鮮想法, 是體現“初心”的作品。 “畢設”雖然意味著完結, 但“髀設”是連接改變的開始。

市政廳收集到許多年輕人的作品, 各有其打動人之處。 最終, 我們挑選出17個涉及不同城市空間和問題的作品, 包括:老齡化、幼稚園、古村落、老菜場、老城區、工人新村、辦公空間、共用社區、醫院等等。 我們也請不同的學者、專家和市民評委對這些作品做出評價。 “髀設·秀”系列不是單純展示畢設作品,

而是展現年輕人思考、探索和理解城市問題的歷程, 從中看出年輕人獨到的價值。

李一淼, 現居北京, 為旅遊規劃事務所負責人。 2013年, 獲得美國奧本大學景觀學碩士學位。 她的畢設以100年的週期去思考停車場的問題, 將沃爾瑪停車場變為社區公園。 她重新思考了城市、人與汽車的關係,

讓自然做功, 設想了水泥停車場轉化為自然景觀的過程。 345230916@qq.com

2010年起, 我在奧本小鎮住了3年。 奧本小鎮位於美國美阿拉巴馬州, 離亞特蘭大有1.5小時車程, 是一個典型的美國南方小鎮。 小鎮因為奧本大學而發展壯大。 這裡有居民2萬多人, 而師生有近4萬人。 人們大部分住在私人住所, 散落在各個社區;還有一大部分居住區, 是給奧本大學提供的學生宿舍。 小鎮主要的通行方式是汽車。

剛轉學來奧本時, 我住在遠離學校的校外社區。 這裡到處是英式的田園牧場景色, 我深深喜歡上了這裡的寧靜和自然野趣。 我住得離學校很遠, 沒有公車, 也沒有人行道, 週末沒有校車的時候, 幾乎沒法出門。 雖然一路風景很好,

但我每次想去哪, 都會有心理陰影——又要麻煩誰誰來接我了, 要麼自己要走太遠的路, 最後就不去了。

每到這個時候, 我就很想念中國小城市, 公車很發達, 也可以騎自行車, 從來沒為交通犯過愁。

美國很多城市都是以車代步, 車就是腳的觀念, 深入人心。 即使是扔垃圾, 人們也會開車帶著一大袋垃圾, 到幾步路遠的垃圾箱;吃飯直接開車到視窗, 買個漢堡包, 然後拿到食物直接開走。

我住的田園小鎮, 到處都是一塊塊的灰色疤痕——停車場。 整個城市、小鎮的設計, 都是以車為主導的。 這種城市發展方式也被視為理所當然。 可是, 在我這個從亞洲國家來的外國人眼中, 這裡的規劃設計問題非常嚴重。

沒有汽車的寸步難行

當年規劃這個城市的人, 理所當然地認為, 所有人都有車。 他們根深蒂固的觀念是:大家都有車, 去哪都要開車。 這裡居住的人不多, 也不會有人走, 要人行道實在沒必要。 結果就是, 我這樣沒有車、喜歡走路的學生遭殃了。

雖然我們社區對面就是沃爾瑪, 但每次去買東西都要做一番心理鬥爭。 因為, 馬路對面近在咫尺的沃爾瑪沒有人行橫道, 更不要提紅綠燈了。 這顯然是一條洶湧的馬路, 每部車都像鬥紅眼的公牛撲過來。 我心裡一陣恐慌, 超級沒有安全感, 每過一次馬路都要受一次驚嚇。 對面就是沃爾瑪, 可是離超市近的優勢真沒有怎麼享受過。

因為沒有車, 又錯過最後一班校車, 被困在圖書館裡又凍又困, 還被黑人大叔的sweetheart叫醒,

問我有沒有生病。 沒有車, 回家就是時時懸在腦子裡的夢魔。

行人的憤怒地圖

基於這些悲慘經歷, 在做畢業設計時, 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我所在的社區到沃爾瑪的這個區域, 想研究停車場和郊區規劃問題。 首先, 我畫出了一張憤怒地圖, 描繪從我的社區去沃爾瑪超市的路程。 波紋越強烈表示憤怒越強烈。

憤怒地圖,本文圖片除特殊標注外均來自李一淼。

走到路口沒有人行道,怒!

走到交叉路口沒有停車警示牌很不安全,怒!

對面就是沃爾瑪,卻沒有斑馬線和紅綠燈,怒!

沃爾瑪前就是一個大停車場,車來車往,沒有給行人的專用走道,怒!

從沃爾瑪到周圍的小店鋪沒有直接的步行小街道,幾十米的距離必須要開車過去,太不方便了,怒!

怒完了,我作為景觀規劃師上場,進行理性的分析,給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停車場引發的問題

這段艱難的步行體驗,讓我發現了三個問題。

1)郊區小鎮以車為主導的規劃問題。車主導的生活方式和城鎮規劃,浪費了大量能源和金錢,導致大量的汽車尾氣,不僅破壞環境,同時助長了美國的肥胖問題,導致各類缺乏運動而引起的慢性病。這種小汽車主導的規劃,還引起一系列社會問題,比如隔離的住所、疏遠的鄰里等。

2)停車場的問題。大片的美麗田園中,遍佈著停車場這種灰色的傷疤。而且,停車場的車位是為了最大客流量而設置的,日常的沃爾瑪停車場只用到1/3的車位,2/3的位置都空置著。停車場霸佔的場地,單調無聊,充斥著單一思維(就為了停車),也缺少公共場地的交流價值。我還瞭解到,關於美國停車場的統計資料,每一輛車平均有八個停車位,非常浪費土地。

停車場問題分析圖。

3)沃爾瑪的問題。在美國的郊區或城市邊緣,經常能看到遍佈的沃爾瑪大盒子。大盒子加上大片停車場,就是沃爾瑪的標配。從穀歌地圖上俯視,它們就是大地被挖掉的一個個扣眼。這裡其實是小鎮居民最常來的聚集場所,但它卻沒有成為公共空間,為市民提供多種休閒和社交的功能。仔細環視場地,還會發現,在下雨天,這種水泥疤痕不具滲透性,使得暴雨混雜著汽油和各種污染物肆意橫流,引起生態污染。

問題找到了,導師幫我理順了課題的邏輯。他說,你先勾勒下目標吧,希望這塊場地以後變成什麼樣?我的眼前展開一幅白日夢的畫面:

我可以愉悅地步行到對面的沃爾瑪超市,也能開心地跑步到學校,沒有任何焦慮和不安全感;大地上灰色傷疤淡去,充滿綠色;小鎮居民有了公共空間可以交流休憩,獨居的居民也有了一塊聚集的空間。我買完東西,可以在社區廣場休息,旁邊的黑人大叔可以給我講講小鎮的歷史,我也給他介紹中國,讓他更新對中國的印象。老人坐著輪椅出來,也有了可以嘮嗑的地方。更多人放棄了汽車,漸漸習慣了步行和騎車的生活方式,大家越來越苗條;周圍被大盒子和停車場割裂的生態系統,通過綠道、生態恢復措施,漸漸聯繫起來,野生動物越來越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還有越來越少的汽車尾氣排放。

有了目標,就要通過專業知識、分析手法和設計技巧解決這個問題。

停車場未來效果圖。

借助植物的力量

首先是分析場地,通過地圖疊加研究(Mapping),我做了一系列自然和社會學分析,大到小鎮範圍,小到沃爾瑪停車場範圍,找出了潛在的生態通道、水系網路和主要的社交聚集點。我發現,社交聚集點總是離大超市很近,停車場總是一個便宜而方便的地方。

場地分析圖。

然後,我做了一系列案例分析,瞭解一些同類型場地的改造技巧;同時,還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先不說以後場地變成什麼樣,而把我曾去過的很舒服愜意的公共空間肌理嫁接到設計場地,根據四個標準分析排序。看哪塊場地的分數最高,那麼這塊場地的肌理,就是設計場地最接近的形態。我選取了羅馬的廣場、新奧爾良的中央法屬社區、奧本校園、波特蘭的方塊城市,以及學校的一片松樹林。經過激烈比拼,學校的松樹林最終獲勝。經過分析和比較,我認為讓這片場地恢復生態,是最好的解決路徑。

廣場對比圖。

隨著研究的深入,我找到了一種最生態的解決辦法——借助植物的力量。

植物分析圖。

一些野生植物的根系非常有力量,可以慢慢分解水泥。有些植物的根系可以吸收重金屬,這樣就能自然進化停車場裡的有毒物質。根據研究,沃爾瑪停車場的壽命只有30年,30年後會被廢棄;而植物根系雖然有力量,但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才能起到效果。

那麼,可以以終為始,現在開始搭建植物分解的框架,在不影響現在停車場使用的條件下,讓野草逐漸釋放它們的力量。當三十年後,沃爾瑪凋零倒閉,這塊地就會自然轉化成一個社區公園。設計師在這裡的作用是搭建框架,讓自然來做功。

在針對地形、生態、社區活動、雨洪主要污染物等進行了一系列分析後,我設計了從社區到沃爾瑪的生態恢復過程,在現有的場地上,去除了多餘的停車位,設置了一些運動設施和複合公共空間。

暢想100年後的停車場

未來,我希望這塊停車場兼有更多功能:車不太多的時候,場地成為社區廣場、籃球場、網球場;車多的時候可以停車。沒有必要為了1/10不到的高峰停車時間,而浪費9/10的時間裡空曠的場地。

同時,我也設計了生態停車場,在停車位之間種植喬木,同時在水泥地上,根據未來社區公園的設想,人工割開一些縫隙,讓野草自然生長,實現清潔做功。同時步行交通和生態綠道結合,讓破碎的生態系統漸漸恢復。

2012年的停車場設計圖。

2030年的停車場設計圖。

然後,我還在場地上佈置了一些設計者說的牌子,給社區居民解說場地改造的構想。我覺得,設計者和居民的交流非常重要,因為知道,所以理解,才會更好地使用。

設計者說牌子。

交通層面上,我設置了從社區到沃爾瑪的人行道系統和自行車道系統,除了開車,讓人們有更多選擇。通過人行道和自行車道系統,也把周圍的社區聯繫起來。把沃爾瑪變成一個社區交流中心。

交通系統改造規劃圖。

我的最終設計有100年的歷程。2030年沃爾瑪的廢棄是一個重要節點,停車場將變成社區公園。而百年之後的2100年,整個公園會恢復到完全的生態場景,這裡將有更多空間和道路來讓人活動,不是在車裡活動,而是在自然環境裡穿梭和遊憩。

我的畢設也算是對奧本小鎮的一份禮物,期待被“車本位發展”困擾的奧本小鎮,有一個綠色的未來。

2100年的停車場設想圖。

錢紅波(上海海事大學交通工程專業副教授)評語:

這篇文章讓我回想起在美國德州農工大學-金斯威爾校區訪學的經歷,同樣風光無限的小鎮,同樣沒有取得駕照而舉步維艱的經歷,房東借我自行車,但由於沒有人行道與自行車道,我不得不沿著鐵路線邊上的一條石子路騎行,雖然顛簸,但是安全。美國,這個建立在車輪上的國家,no car no foot!想要改變這種生活方式,絕非一朝一夕。但是美國已經在行動了,完整街道、海綿城市、生態修復……許多新的規劃理念已經萌發並在很多城市得以實踐。中國的交通規劃,很大程度上是仿效美國以車為本的經驗與做法,我們不能在已被證明的錯誤道路上越走越遠,是時候開始反思了!

憤怒地圖,本文圖片除特殊標注外均來自李一淼。

走到路口沒有人行道,怒!

走到交叉路口沒有停車警示牌很不安全,怒!

對面就是沃爾瑪,卻沒有斑馬線和紅綠燈,怒!

沃爾瑪前就是一個大停車場,車來車往,沒有給行人的專用走道,怒!

從沃爾瑪到周圍的小店鋪沒有直接的步行小街道,幾十米的距離必須要開車過去,太不方便了,怒!

怒完了,我作為景觀規劃師上場,進行理性的分析,給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停車場引發的問題

這段艱難的步行體驗,讓我發現了三個問題。

1)郊區小鎮以車為主導的規劃問題。車主導的生活方式和城鎮規劃,浪費了大量能源和金錢,導致大量的汽車尾氣,不僅破壞環境,同時助長了美國的肥胖問題,導致各類缺乏運動而引起的慢性病。這種小汽車主導的規劃,還引起一系列社會問題,比如隔離的住所、疏遠的鄰里等。

2)停車場的問題。大片的美麗田園中,遍佈著停車場這種灰色的傷疤。而且,停車場的車位是為了最大客流量而設置的,日常的沃爾瑪停車場只用到1/3的車位,2/3的位置都空置著。停車場霸佔的場地,單調無聊,充斥著單一思維(就為了停車),也缺少公共場地的交流價值。我還瞭解到,關於美國停車場的統計資料,每一輛車平均有八個停車位,非常浪費土地。

停車場問題分析圖。

3)沃爾瑪的問題。在美國的郊區或城市邊緣,經常能看到遍佈的沃爾瑪大盒子。大盒子加上大片停車場,就是沃爾瑪的標配。從穀歌地圖上俯視,它們就是大地被挖掉的一個個扣眼。這裡其實是小鎮居民最常來的聚集場所,但它卻沒有成為公共空間,為市民提供多種休閒和社交的功能。仔細環視場地,還會發現,在下雨天,這種水泥疤痕不具滲透性,使得暴雨混雜著汽油和各種污染物肆意橫流,引起生態污染。

問題找到了,導師幫我理順了課題的邏輯。他說,你先勾勒下目標吧,希望這塊場地以後變成什麼樣?我的眼前展開一幅白日夢的畫面:

我可以愉悅地步行到對面的沃爾瑪超市,也能開心地跑步到學校,沒有任何焦慮和不安全感;大地上灰色傷疤淡去,充滿綠色;小鎮居民有了公共空間可以交流休憩,獨居的居民也有了一塊聚集的空間。我買完東西,可以在社區廣場休息,旁邊的黑人大叔可以給我講講小鎮的歷史,我也給他介紹中國,讓他更新對中國的印象。老人坐著輪椅出來,也有了可以嘮嗑的地方。更多人放棄了汽車,漸漸習慣了步行和騎車的生活方式,大家越來越苗條;周圍被大盒子和停車場割裂的生態系統,通過綠道、生態恢復措施,漸漸聯繫起來,野生動物越來越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還有越來越少的汽車尾氣排放。

有了目標,就要通過專業知識、分析手法和設計技巧解決這個問題。

停車場未來效果圖。

借助植物的力量

首先是分析場地,通過地圖疊加研究(Mapping),我做了一系列自然和社會學分析,大到小鎮範圍,小到沃爾瑪停車場範圍,找出了潛在的生態通道、水系網路和主要的社交聚集點。我發現,社交聚集點總是離大超市很近,停車場總是一個便宜而方便的地方。

場地分析圖。

然後,我做了一系列案例分析,瞭解一些同類型場地的改造技巧;同時,還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先不說以後場地變成什麼樣,而把我曾去過的很舒服愜意的公共空間肌理嫁接到設計場地,根據四個標準分析排序。看哪塊場地的分數最高,那麼這塊場地的肌理,就是設計場地最接近的形態。我選取了羅馬的廣場、新奧爾良的中央法屬社區、奧本校園、波特蘭的方塊城市,以及學校的一片松樹林。經過激烈比拼,學校的松樹林最終獲勝。經過分析和比較,我認為讓這片場地恢復生態,是最好的解決路徑。

廣場對比圖。

隨著研究的深入,我找到了一種最生態的解決辦法——借助植物的力量。

植物分析圖。

一些野生植物的根系非常有力量,可以慢慢分解水泥。有些植物的根系可以吸收重金屬,這樣就能自然進化停車場裡的有毒物質。根據研究,沃爾瑪停車場的壽命只有30年,30年後會被廢棄;而植物根系雖然有力量,但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才能起到效果。

那麼,可以以終為始,現在開始搭建植物分解的框架,在不影響現在停車場使用的條件下,讓野草逐漸釋放它們的力量。當三十年後,沃爾瑪凋零倒閉,這塊地就會自然轉化成一個社區公園。設計師在這裡的作用是搭建框架,讓自然來做功。

在針對地形、生態、社區活動、雨洪主要污染物等進行了一系列分析後,我設計了從社區到沃爾瑪的生態恢復過程,在現有的場地上,去除了多餘的停車位,設置了一些運動設施和複合公共空間。

暢想100年後的停車場

未來,我希望這塊停車場兼有更多功能:車不太多的時候,場地成為社區廣場、籃球場、網球場;車多的時候可以停車。沒有必要為了1/10不到的高峰停車時間,而浪費9/10的時間裡空曠的場地。

同時,我也設計了生態停車場,在停車位之間種植喬木,同時在水泥地上,根據未來社區公園的設想,人工割開一些縫隙,讓野草自然生長,實現清潔做功。同時步行交通和生態綠道結合,讓破碎的生態系統漸漸恢復。

2012年的停車場設計圖。

2030年的停車場設計圖。

然後,我還在場地上佈置了一些設計者說的牌子,給社區居民解說場地改造的構想。我覺得,設計者和居民的交流非常重要,因為知道,所以理解,才會更好地使用。

設計者說牌子。

交通層面上,我設置了從社區到沃爾瑪的人行道系統和自行車道系統,除了開車,讓人們有更多選擇。通過人行道和自行車道系統,也把周圍的社區聯繫起來。把沃爾瑪變成一個社區交流中心。

交通系統改造規劃圖。

我的最終設計有100年的歷程。2030年沃爾瑪的廢棄是一個重要節點,停車場將變成社區公園。而百年之後的2100年,整個公園會恢復到完全的生態場景,這裡將有更多空間和道路來讓人活動,不是在車裡活動,而是在自然環境裡穿梭和遊憩。

我的畢設也算是對奧本小鎮的一份禮物,期待被“車本位發展”困擾的奧本小鎮,有一個綠色的未來。

2100年的停車場設想圖。

錢紅波(上海海事大學交通工程專業副教授)評語:

這篇文章讓我回想起在美國德州農工大學-金斯威爾校區訪學的經歷,同樣風光無限的小鎮,同樣沒有取得駕照而舉步維艱的經歷,房東借我自行車,但由於沒有人行道與自行車道,我不得不沿著鐵路線邊上的一條石子路騎行,雖然顛簸,但是安全。美國,這個建立在車輪上的國家,no car no foot!想要改變這種生活方式,絕非一朝一夕。但是美國已經在行動了,完整街道、海綿城市、生態修復……許多新的規劃理念已經萌發並在很多城市得以實踐。中國的交通規劃,很大程度上是仿效美國以車為本的經驗與做法,我們不能在已被證明的錯誤道路上越走越遠,是時候開始反思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