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理解後冷戰時代的民族主義,要閱讀葉禮庭

有人觀察到, 我們正處於現代民族主義急劇膨脹的時代。 而民族主義這一原本興起於近代歐洲, 並逐步演變為“政治信條”、“文化觀念”乃至道德信仰的概念正變得日趨複雜, 飽受爭議。

作為一個敏銳的政治家與知識份子, 為了真切理解世界秩序的真相, 葉禮庭踏上了追尋新民族主義的旅途, 他走訪了南斯拉夫、德國、烏克蘭、土耳其庫爾德、加拿大魁北克等民族主義衝突的前沿陣地, 憑藉著深厚的政治學素養和歷經硝煙戰場的現場經驗寫作了《血緣與歸屬》、《戰士的榮耀》等政治觀察著作。

這些作品不僅有助於我們達成對當下更深刻透徹的認知,

葉庭禮傳達出的“知識份子的謙卑智慧”也啟發著我們突破文化迷信與政治強權, 把對歷史教訓的吸取落實為個體的覺醒與行動, 去擺脫“狹隘民族主義充滿暴力的噩夢”。

葉禮庭

擁有哈佛大學歷史博士頭銜的葉禮庭當然對“日期”會有特殊的記憶。

但是與無數重要的歷史日期相比, “2011年5月2日”應該在他的記憶中佔有最特殊的位置。 那是他政治生命的忌日。

那一天, 從東部時間晚上8點鐘開始, 加拿大全國的投票站自東向西陸續關閉。 三個小時之後, 這個人口不足3千5百萬的西方大國五年之內的第三次大選將成為歷史。 大選結果在位於西海岸的最後一批投票站關閉之前就已經揭曉。 自由黨的失敗毫無懸念。 但是, 自由黨失敗的程度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它不僅沒有能夠取代高端的對手, 還讓它獲得了前兩次大選求之不得的多數執政的絕對優勢;同時, 它自己卻被低端的對手取代, 丟失了議會裡法定反對黨的位置,

創下加拿大政治的歷史記錄;更為難堪的是, 以自由党領袖身份挑起這次大選的葉禮庭本人居然被自己的選區拋棄, 失去了已經保持五年的議員資格, 也因此失去了在加拿大政壇上的發言權。

這其實已經不是葉禮庭在加拿大政壇上的第一次蒙羞。 2006年大選的前夕, 這位從七十年代末就已經移居歐洲並一直活躍於國際舞臺上的公共知識份子突然返回本土, 大有要為自由党“受命於危難之際”的聲勢。 但是他出師不利, 作為自由党領袖位置呼聲最高的競爭者, 他在選戰的最後時刻被自己的同志“出賣”, 戲劇性被名列第三也差距甚遠的對手超過, 沒有能夠實現已經近在咫尺的“領袖夢”(他要等到2008年自由黨在大選中再一次失利才勉強坐上領袖的位置)。

有意思的是, 這兩次相距五年的政治博弈性質完全不同, 一次屬於“內部矛盾”, 一次屬於“敵我矛盾”, 而且一次的結果在意料之外, 一次的結果在意料之中, 但是主人公的失敗似乎早就已經預設在他本人探討現代民族主義的名著《血緣和歸屬》的標題裡。

《 血緣與歸屬: 探尋新民族主義之旅》作者:(加)葉禮庭

譯者:成起宏

版本:三輝圖書/中央編譯出版社 2017年8月

“血緣”與“歸屬”的悖論

為什麼要讀葉禮庭

作為出生和成長於加拿大的第三代移民, 葉禮庭與加拿大之間的“血緣”自然毋庸置疑, 而作為一名長期生活在歐洲的國際知識精英,他的“歸屬”卻遭到了加拿大選民的質疑。在兩次選舉的過程中,他所有的對手對他使用的都是同一種火藥,瞄準的也都是同一個部位。從這裡可以看到,即使在以“多元文化”為基本國策的加拿大,民族主義也同樣具有左右選民的魔力。

2011年加拿大的大選因為葉禮庭的存在而具有了普世的內涵。它無疑是21世紀以來知識份子參與政治的最高案例。2011年加拿大的大選也因為葉禮庭的慘敗而獲得了哲學的意味。可以說,葉禮庭不是輸給了自己的對手,而是輸給了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他的慘敗不僅僅是他個人的羞辱,也是自由主義思想與這個時代關係的一個精准的注腳。從這個意義上說,葉禮庭作為政治家的失敗增加了他作為思想家和著述者的魅力。不管是為了看熱鬧還是為了看門道,這意料中的失敗都應該是我們準備翻開他的作品的一個重要理由。

而閱讀葉禮庭的第二個重要理由當然就是他作為知識份子的巨大成功。他首先是傳統意義上的知識份子:畢業于名校,任教於名校,精通多種語言,熟諳各種文化。尤其重要的是,作為艾薩亞.柏林欽定的傳記作者,他與自由主義思想的一代宗師曾經有過長達十年的密切交往,勝過普通的入室弟子,絕得真傳。這從他自己作品的“狐狸”和“刺蝟”雙重性格也可見一斑。同時,他又是現代意義上的知識份子:長年奔忙於國際政治的前線,頻繁穿梭於大眾媒體的迷宮。作品的選題總是既具有學術的價值和思想的分量,又同時能夠激起普通讀者的好奇。他作為知識份子的巨大成功很容易讓人想起自由主義思想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比他年輕兩歲卻已經故世多年的克裡斯托夫.希金斯。

第三個理由是他與俄羅斯的“血緣”關係。歷史學家霍布斯鮑姆視20世紀為“極端時代”和“短的世紀”,起點是一戰爆發的1914年,終點是蘇聯解體的1991年。而一戰最重要的結果就是人類歷史上誕生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以這樣的標準,俄羅斯的奇特命運成了20世紀人類歷史的主要座標,與俄羅斯的“血緣”關係也是現代政治學者的資源乃至資本。另外,祖輩的“難民”經歷是葉禮庭與俄羅斯的“血緣”關係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難民”是20世紀人類歷史的關鍵字,也是葉禮庭本人全部作品的關鍵字。獲得過加拿大最高文學獎的《俄羅斯相冊》一書中,葉禮庭對自己與俄羅斯的“血緣”關係做過令人眼花繚亂的呈現。

當然,以上這些理由不管多麼重要,都還只是外在的理由。為什麼葉禮庭值得讀?最重要的答案只能在作品的內部去尋找。

探尋現代民族主義之源

怎麼讀葉禮庭?

同為作者關於現代民族主義的代表作,《血緣與歸屬》初版於1993年,而《戰士的榮耀》初版於1998年。注意這兩個初版的年份首先能夠幫助我們確定閱讀的次序。根據作者在《戰士的榮耀》一開始的交代,這本書是他1993年到1997年之間在歐亞非三大洲民族主義衝突的重災區考察的基礎上完成的。也就是說,它應該作為續集,安排在《血緣和歸屬》之後去讀。

《戰士的榮耀:民族戰爭與現代良知》作者:(加)葉禮庭

譯者:成起宏

版本:三輝圖書/中央編譯出版社 2017年9月

隨著民族主義衝突在世界範圍內的全面升級,《戰士的榮耀》面對的也是更加複雜的格局。比如因為北約在1994年之後開始對波黑戰爭實施具體的軍事干預,西方國家在民族主義衝突中的身份和作用等等上升成國際政治學者思考的主要話題。當然,這種思考很容易從自由主義的文學家底裡找到淵源。因此,《黑暗的中心》成為《戰士的榮耀》簡短的序言裡反復重現的主題。

康拉德在近百年之前通過文學作品完成了對西方殖民主義的批判。或者說,《黑暗的中心》將所有形式的西方“干預”都推上了審判席,也為隨後自由主義關於國際政治的所有思考定下了基調。正因為如此,在讀完《血緣和歸屬》之後,我們事實上不應該急於去讀《戰士的榮耀》,而是應該先去讀(或者重讀)一遍康拉德的名著。又比如,塞族政客通過大眾傳媒塑造塞族人“受害者”的形象,現代民族主義的行銷手段有很高的技術含量。《戰士的榮耀》審時度勢,開篇就聚焦於“電視的倫理”,其中的許多議論好像是對我們這個“視覺藝術”可以借助民族主義的元素獲取暴利的時代的非議。

注意兩部作品的初版時間還有一個特定的意義。因為它們都早於2001年9月11日,也就是早于標誌著民族主義向恐怖主義轉向的歷史的轉捩點。“911事件”徹底改變了國際政治的視野和規則,它也自然成為可以“證偽”超前於它出版的那些涉及國際政治類書籍的特定標準。葉禮庭的這兩部作品之所以能夠經受住這一檢驗,除了因為九十年代興起的現在民族主義是貫穿911前後兩種歷史語境的話題之外,還因為它們至少具備以下四個方面的性質:

第一是在場性。葉禮庭雖然長期缺席自己祖國的日常生活卻是國際政治舞臺上明星級的在場者。尤其是在硝煙彌漫的九十年代,他幾乎出現在所有“黑暗的中心”,即時實地地見證了現代民族主義的焦躁、偏執和殘暴。《血緣與歸屬》直接就是六段九十年代初期的在場經驗的呈現。《戰士的榮耀》雖然話題更為廣泛,也以九十年代中期跨越歐亞非三大洲的體驗為基礎,而其中最有意思的也是直接呈現在場經驗的段落,比如第三章中作者隨聯合國秘書長加利在非洲五天考察的日記。通過這些在場經驗,這兩部作品告訴我們,“極端”的20世紀其實並沒有在充滿樂觀情緒的1991年終結。

第二是預言性。在閱讀過程中,我們會發現這兩部初版於911之前的作品對911之後的國際政治有許多精准的預言。比如早在《血緣和歸屬》的序言部分,作者就已經注意到歐洲狹隘的民族主義正通過“民主的途徑”在英國、義大利、法國、德國和西班牙等國迅速擴張。現在,面對英國已經“公投”正式開啟脫歐的歷程以及法國極右政黨曾經殺入上次大選“決賽”的天下,作者20多年前的憂患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驚歎。還有在《戰士的榮耀》中,作者反復談及現代社會裡的許多悖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全球化帶來的同一和“混亂”並存的人類生活格局。這正好就是20多年後的今天我們正在經歷的魔幻。

第三是文學性。葉禮庭的全部作品都用優雅的語言和考究的敘述寫成,都具有濃烈的文學性。這兩部關於民族主義的作品也不例外。注意其中的用詞和用典!注意每一個小章節開頭的句子以及許多段落之間的承接!注意好像信手拈來卻又恰如其分的隱喻(比如《血緣和歸屬》中“德國”一篇中整個的第一節)!尤其是注意那些充滿智慧又充滿情懷的細節(比如在關於鐵托家鄉的故事裡,鐵托的那位遠房堂弟對遠房堂兄遊擊隊服的反應以及鐵托照片上被人用圓珠筆“粗暴地”塗掉的“南斯拉夫”字樣)!讀者一開始也許會對作者用典的濃度不太適應,比如翻開《戰士的榮耀》的目錄,弗洛依德和喬伊絲馬上就撲面而來(在正文的最後一篇裡,作者更是乾脆重寫了與標題相關的那一段《尤利西斯》)。不過在完全讀開之後,基本的感覺應該是作者的用典並沒有“超標”。

最後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面對“混亂”的世界,葉禮庭在認知和行動上始終都保持智慧的謙卑。比如在《戰士的榮耀》裡,作者強調只有認識到對民族主義衝突的任何“干預”實際上都無濟於事,國際社會才能夠為持久的和平“負責地”做一點有限的貢獻。還有,作者站在自由主義夯實的根基上,強調唯有通過“個人”的覺醒,人類的歷史才能夠徹底擺脫狹隘民族主義充滿暴力的噩夢。在這個迷信政治強權和文化霸權的時代,這種智慧的謙卑顯得非常可貴。

《血緣和歸屬》與《戰士的榮耀》是一位知識份子在現代民族主義情緒急劇膨脹和現代民族主義衝突惡性氾濫的時代留下的“知行合一”的記錄。透過作者考究的語言和縝密的論述,讀者很容易從令作者擔憂的當時走近令自己不安的此刻。讀完這兩部作品,我們對“此刻”的時代當然會有更加全面和更加透徹的認知。接下來的還是那個老問題:怎麼辦?按照葉禮庭的理論,這是需要每一個個人通過各自的具體行動來回答的問題。

閱讀有時,思想有時

有時·Time To,是由新京報書評週刊精心籌畫的全新閱讀平臺。“有時·書評”將秉持專業品格、獨立思想,努力成為喧囂互聯網中面向知識界和讀書人的閱讀空間。

或者點擊“閱讀原文”,去我們的微店看看呀~

而作為一名長期生活在歐洲的國際知識精英,他的“歸屬”卻遭到了加拿大選民的質疑。在兩次選舉的過程中,他所有的對手對他使用的都是同一種火藥,瞄準的也都是同一個部位。從這裡可以看到,即使在以“多元文化”為基本國策的加拿大,民族主義也同樣具有左右選民的魔力。

2011年加拿大的大選因為葉禮庭的存在而具有了普世的內涵。它無疑是21世紀以來知識份子參與政治的最高案例。2011年加拿大的大選也因為葉禮庭的慘敗而獲得了哲學的意味。可以說,葉禮庭不是輸給了自己的對手,而是輸給了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他的慘敗不僅僅是他個人的羞辱,也是自由主義思想與這個時代關係的一個精准的注腳。從這個意義上說,葉禮庭作為政治家的失敗增加了他作為思想家和著述者的魅力。不管是為了看熱鬧還是為了看門道,這意料中的失敗都應該是我們準備翻開他的作品的一個重要理由。

而閱讀葉禮庭的第二個重要理由當然就是他作為知識份子的巨大成功。他首先是傳統意義上的知識份子:畢業于名校,任教於名校,精通多種語言,熟諳各種文化。尤其重要的是,作為艾薩亞.柏林欽定的傳記作者,他與自由主義思想的一代宗師曾經有過長達十年的密切交往,勝過普通的入室弟子,絕得真傳。這從他自己作品的“狐狸”和“刺蝟”雙重性格也可見一斑。同時,他又是現代意義上的知識份子:長年奔忙於國際政治的前線,頻繁穿梭於大眾媒體的迷宮。作品的選題總是既具有學術的價值和思想的分量,又同時能夠激起普通讀者的好奇。他作為知識份子的巨大成功很容易讓人想起自由主義思想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比他年輕兩歲卻已經故世多年的克裡斯托夫.希金斯。

第三個理由是他與俄羅斯的“血緣”關係。歷史學家霍布斯鮑姆視20世紀為“極端時代”和“短的世紀”,起點是一戰爆發的1914年,終點是蘇聯解體的1991年。而一戰最重要的結果就是人類歷史上誕生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以這樣的標準,俄羅斯的奇特命運成了20世紀人類歷史的主要座標,與俄羅斯的“血緣”關係也是現代政治學者的資源乃至資本。另外,祖輩的“難民”經歷是葉禮庭與俄羅斯的“血緣”關係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難民”是20世紀人類歷史的關鍵字,也是葉禮庭本人全部作品的關鍵字。獲得過加拿大最高文學獎的《俄羅斯相冊》一書中,葉禮庭對自己與俄羅斯的“血緣”關係做過令人眼花繚亂的呈現。

當然,以上這些理由不管多麼重要,都還只是外在的理由。為什麼葉禮庭值得讀?最重要的答案只能在作品的內部去尋找。

探尋現代民族主義之源

怎麼讀葉禮庭?

同為作者關於現代民族主義的代表作,《血緣與歸屬》初版於1993年,而《戰士的榮耀》初版於1998年。注意這兩個初版的年份首先能夠幫助我們確定閱讀的次序。根據作者在《戰士的榮耀》一開始的交代,這本書是他1993年到1997年之間在歐亞非三大洲民族主義衝突的重災區考察的基礎上完成的。也就是說,它應該作為續集,安排在《血緣和歸屬》之後去讀。

《戰士的榮耀:民族戰爭與現代良知》作者:(加)葉禮庭

譯者:成起宏

版本:三輝圖書/中央編譯出版社 2017年9月

隨著民族主義衝突在世界範圍內的全面升級,《戰士的榮耀》面對的也是更加複雜的格局。比如因為北約在1994年之後開始對波黑戰爭實施具體的軍事干預,西方國家在民族主義衝突中的身份和作用等等上升成國際政治學者思考的主要話題。當然,這種思考很容易從自由主義的文學家底裡找到淵源。因此,《黑暗的中心》成為《戰士的榮耀》簡短的序言裡反復重現的主題。

康拉德在近百年之前通過文學作品完成了對西方殖民主義的批判。或者說,《黑暗的中心》將所有形式的西方“干預”都推上了審判席,也為隨後自由主義關於國際政治的所有思考定下了基調。正因為如此,在讀完《血緣和歸屬》之後,我們事實上不應該急於去讀《戰士的榮耀》,而是應該先去讀(或者重讀)一遍康拉德的名著。又比如,塞族政客通過大眾傳媒塑造塞族人“受害者”的形象,現代民族主義的行銷手段有很高的技術含量。《戰士的榮耀》審時度勢,開篇就聚焦於“電視的倫理”,其中的許多議論好像是對我們這個“視覺藝術”可以借助民族主義的元素獲取暴利的時代的非議。

注意兩部作品的初版時間還有一個特定的意義。因為它們都早於2001年9月11日,也就是早于標誌著民族主義向恐怖主義轉向的歷史的轉捩點。“911事件”徹底改變了國際政治的視野和規則,它也自然成為可以“證偽”超前於它出版的那些涉及國際政治類書籍的特定標準。葉禮庭的這兩部作品之所以能夠經受住這一檢驗,除了因為九十年代興起的現在民族主義是貫穿911前後兩種歷史語境的話題之外,還因為它們至少具備以下四個方面的性質:

第一是在場性。葉禮庭雖然長期缺席自己祖國的日常生活卻是國際政治舞臺上明星級的在場者。尤其是在硝煙彌漫的九十年代,他幾乎出現在所有“黑暗的中心”,即時實地地見證了現代民族主義的焦躁、偏執和殘暴。《血緣與歸屬》直接就是六段九十年代初期的在場經驗的呈現。《戰士的榮耀》雖然話題更為廣泛,也以九十年代中期跨越歐亞非三大洲的體驗為基礎,而其中最有意思的也是直接呈現在場經驗的段落,比如第三章中作者隨聯合國秘書長加利在非洲五天考察的日記。通過這些在場經驗,這兩部作品告訴我們,“極端”的20世紀其實並沒有在充滿樂觀情緒的1991年終結。

第二是預言性。在閱讀過程中,我們會發現這兩部初版於911之前的作品對911之後的國際政治有許多精准的預言。比如早在《血緣和歸屬》的序言部分,作者就已經注意到歐洲狹隘的民族主義正通過“民主的途徑”在英國、義大利、法國、德國和西班牙等國迅速擴張。現在,面對英國已經“公投”正式開啟脫歐的歷程以及法國極右政黨曾經殺入上次大選“決賽”的天下,作者20多年前的憂患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驚歎。還有在《戰士的榮耀》中,作者反復談及現代社會裡的許多悖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全球化帶來的同一和“混亂”並存的人類生活格局。這正好就是20多年後的今天我們正在經歷的魔幻。

第三是文學性。葉禮庭的全部作品都用優雅的語言和考究的敘述寫成,都具有濃烈的文學性。這兩部關於民族主義的作品也不例外。注意其中的用詞和用典!注意每一個小章節開頭的句子以及許多段落之間的承接!注意好像信手拈來卻又恰如其分的隱喻(比如《血緣和歸屬》中“德國”一篇中整個的第一節)!尤其是注意那些充滿智慧又充滿情懷的細節(比如在關於鐵托家鄉的故事裡,鐵托的那位遠房堂弟對遠房堂兄遊擊隊服的反應以及鐵托照片上被人用圓珠筆“粗暴地”塗掉的“南斯拉夫”字樣)!讀者一開始也許會對作者用典的濃度不太適應,比如翻開《戰士的榮耀》的目錄,弗洛依德和喬伊絲馬上就撲面而來(在正文的最後一篇裡,作者更是乾脆重寫了與標題相關的那一段《尤利西斯》)。不過在完全讀開之後,基本的感覺應該是作者的用典並沒有“超標”。

最後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面對“混亂”的世界,葉禮庭在認知和行動上始終都保持智慧的謙卑。比如在《戰士的榮耀》裡,作者強調只有認識到對民族主義衝突的任何“干預”實際上都無濟於事,國際社會才能夠為持久的和平“負責地”做一點有限的貢獻。還有,作者站在自由主義夯實的根基上,強調唯有通過“個人”的覺醒,人類的歷史才能夠徹底擺脫狹隘民族主義充滿暴力的噩夢。在這個迷信政治強權和文化霸權的時代,這種智慧的謙卑顯得非常可貴。

《血緣和歸屬》與《戰士的榮耀》是一位知識份子在現代民族主義情緒急劇膨脹和現代民族主義衝突惡性氾濫的時代留下的“知行合一”的記錄。透過作者考究的語言和縝密的論述,讀者很容易從令作者擔憂的當時走近令自己不安的此刻。讀完這兩部作品,我們對“此刻”的時代當然會有更加全面和更加透徹的認知。接下來的還是那個老問題:怎麼辦?按照葉禮庭的理論,這是需要每一個個人通過各自的具體行動來回答的問題。

閱讀有時,思想有時

有時·Time To,是由新京報書評週刊精心籌畫的全新閱讀平臺。“有時·書評”將秉持專業品格、獨立思想,努力成為喧囂互聯網中面向知識界和讀書人的閱讀空間。

或者點擊“閱讀原文”,去我們的微店看看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