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著名學者王學泰逝世,他曾經說:讀點書,像過去那樣,慢慢地讀點書

當代中國學者王學泰於1月12日早上在北京逝世, 享年75歲。 王學泰家人向新京報證實了這一消息。

王學泰, 1942年12月生於北京, 偏重于文學史與文化史的交叉研究, 最為著名的研究身份是中國遊民與流民文化問題研究專家。 退休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 著有《清詞麗句細評量》《中國流民》《燕譚集》《多夢樓隨筆》《偷閒雜說》《水滸與江湖》《重讀江湖》《中國古典詩歌要籍叢談》《遊民文化與中國社會》《中國飲食文化史》等。

王學泰生前講座照片。

回顧這一生, 讀書是王學泰的最大嗜好。 生前, 他不只一次說過“平生沒有什麼嗜好, 只是喜歡讀書, 也可以把讀書看成我唯一的嗜好吧!”而在《坎坷半生唯嗜書》, 而強調感情的到位。 所謂“仁遠乎哉?我欲仁, 斯仁至矣。 ”這飄然而至的“仁”到底是什麼?孔子最直截了當的回答就是“愛人”, 因此可以說“仁”的內涵就是“愛”,

就是對他人傾注更多的關切。 這不是感情又是什麼?可以說它是孔子哲學的核心。 孔子其它一些關於“仁”的論述(確切點應該叫“述說”, 因為其中沒有什麼“論”), 都是在述說如何培養、引發和規範“愛人”這種情感使之合乎中庸之道。 因此體會儒家思想不在於說教, 而在於“涵詠”。 最能弘揚儒家思想、把儒家意識注射到人體內的是詩人, 而不是語言無味販賣高頭講章的腐儒。

在詩人中, 最有原始儒家精神是杜甫, 他內心之中激蕩著悲天憫人的人道主義精神。 這種精神深入其骨髓, 融化到其血液。 它使得杜甫對孔孟所宣導的憂患意識、仁愛精神、惻隱之心、忠恕之道有深刻的理解, 並用感情強烈的詩篇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

打動與感染讀者。 特別是作為儒家思想核心的“忠”、“愛”精神, 這幾乎成為杜甫一生堅持不輟的創作主題, 而且在這方面甚至超越了孔孟。

杜詩更需要反復吟詠才能深入領會忠愛精神和超越意識。 讀《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歷來講其中“朱門酒肉臭, 路有凍死骨;榮枯咫尺異, 惆悵難在述”。 其實感動人的從“杜陵有布衣”開始到“放歌頗愁絕”這三十二句。 杜甫在這段反復陳述出仕與歸隱的矛盾, 是儒家的忠愛精神是啟發了他對社會的責任心, 反復吟詠不能領會到詩人的苦心, 從中獲得一份感動。

在資訊、知識爆炸的時代講“慢讀”真是有些奢侈, 然而還要提倡“慢讀”。 剛剛朋友傳過來一片網文——《中斷時代:碎片化造成現代人智商下降》。 這篇雖然是講手機、電話、郵件造成了時間的中斷, 使得人們很少有整時間思考問題, 整天忙著看電腦、手機, 造成時間的碎片化。 其實, 人們熱衷於從電腦的搜索和手機的微信中獲取知識, 其所得到的也是極其膚淺的資訊, 真正都我們有益的的還是沉下心來的去閱讀能為人生和你從事的工作有用的的基礎知識。

探求真理式的閱讀, 那更要慢, 在慢中才能有深入的舉一反三的思考。

該文還說:“文字表達則需要讀者在頭腦中將文字轉換成畫面, 需要讀者調動自己的記憶、情感去破解文字的密碼, 它需要耐心品味, 在閱讀的過程中甚至要停下來想一想才能品出滋味, 而不是一味地‘快’。 ”這些意見值得我們思考。

直接點擊 關鍵字查看以往的精彩~

票選徵集令

點左下方“閱讀原文”成為大眾評審,票選“網紅”APP。

新京報2017年智慧生活APP評選,這一次,聽你的!

票選徵集令

點左下方“閱讀原文”成為大眾評審,票選“網紅”APP。

新京報2017年智慧生活APP評選,這一次,聽你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