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加利波利戰役:13萬人陣亡的絞肉機

100年前, 一場英法認為只要協約國聯軍現身就能讓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軍隊望風而逃的加里波利戰役, 最終成為了導致雙方13萬人陣亡的絞肉機。

加利波利戰役

4月24日, 土耳其提前一天為死于一戰期間加里波利戰役(Gallipoli Campaign)的軍人舉行國際紀念活動, 這次100周年紀念是有史以來對該戰役最大的一次憑弔。 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澳大利亞總理阿博特、紐西蘭總理約翰·基以及英國的查理斯王子出席儀式。

而在地球另一端的大洋洲, 當時的參戰方——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一年一度紀念加里波利戰役陣亡將士的活動也將進入高潮。 1916年開始, 4月25日就被澳大利亞、紐西蘭、法國、土耳其、英國和加拿大定為澳新軍團日(Anzac Day)。

同一天(4月24日), 法國總統奧朗德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則在亞美尼亞首都葉里溫參加“亞美尼亞大屠殺”紀念活動。 “亞美尼亞大屠殺”是指1915年至1917年之間, 奧斯曼帝國統治時期多達150萬亞美尼亞人死亡的事件。

土耳其方面一直承認存在屠殺, 但強烈反對把事件定性為“種族滅絕”, 理由是當時並沒有系統性地毀滅亞美尼亞基督教信徒。

據半島電視臺網站報導, 亞美尼亞指控土耳其將加里波利主要紀念活動的時間提前一天至4月24日, 是故意削弱同一天在葉里溫進行的“亞美尼亞大屠殺”紀念活動的影響。

1914年7月一戰爆發, 在初期的馬恩河戰役後, 協約國(一戰時主要由法、俄、英、意和美組成)與德國在法國和比利時的歐洲西線戰事陷入僵持。 英國和法國認為可以在東部開闢戰線, 以逼迫德國的同盟國盟友——奧斯曼帝國退出戰事, 從而支援俄國對德作戰。

按照當時英國的預計, 如果一切順利, 聯軍快速拿下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 中立國家就會加入協約國陣線, 將德國孤立, 而整個衝突將向有利於英法俄一方的局勢扭轉。 不幸的是, 加里波利戰役被證明是一場徹底的災難。

協約國本以為只用海軍就能讓土耳其軍隊望風而逃,

但1915年2月的海上進攻未獲成功。 聯軍於是開始嘗試通過陸上進攻加里波利半島。 加里波利半島位於土耳其歐洲部分, 西面為愛琴海, 東面為達達尼爾海峽。 英國廣播公司(BBC)援引倫敦大學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卡爾·布裡奇(Carl Bridge)教授的研究成果稱, 有35萬英軍、7.9萬法軍和7.4萬澳新聯軍參與了戰鬥。

協約國大大低估了敵人的實力。 奧斯曼帝國在一戰前夕遭遇了一次又一次軍事上的失敗, 一直被稱為“歐洲病夫”。 該國軍隊名聲太過糟糕, 英法兩國甚至認為只要聯軍一現身, 奧斯曼帝國政府就會垮臺。

由於先進戰艦都在忙於對德作戰, 聯軍在加里波利戰役中使用的幾乎全部是過時的作戰船隻。 不止如此, 他們在敵方情報收集方面也沒下功夫。

由於缺少地圖, 當地溝槽遍佈的陡峭地形讓聯軍呆若木雞。 最關鍵的是, 很多士兵作戰經驗不足。

加里波利登陸戰於1915年4月25日打響, 協約國打好的如意算盤並沒有轉變為現實。 由於缺少實戰訓練, 加之對半島地形一無所知, 澳新軍團士兵甚至在作戰第一天就錯誤地登陸在目標外的無名小灣。

加利波利戰役

在忍受長達數月的炮火、冷槍和痢疾的折磨後,1916年1月,協約國軍隊最終選擇撤退。而這次戰役的倡議者、當時的英國海軍大臣溫斯頓·邱吉爾幾乎因這場戰役斷了仕途之路。

儘管在那八個月內牽制了40萬土耳其大軍,但在留下4.5萬具士兵遺體後,聯軍只向內陸挺進了幾公里,沒能取得任何實質性進展。陣亡士兵包括2.5萬英軍,1萬法軍和1萬澳新聯軍。而這次戰役,卻讓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分別找到了區別於英國的自我身份認同。

以英國自治領(Dominion)軍隊身份參戰的澳新軍團,在加里波利戰役乃至整個一戰在遙遠的歐洲大陸失去了數萬子弟兵。這場血腥的大戰這讓兩個年輕的國家對自身國家地位、國際行為和責任有了重新的思考和定位。

土耳其軍隊則在穆斯塔法·凱末爾(Mustafa Kemal)的指揮下以陣亡8.6萬士兵的代價守住了陣地。擊敗協約國聯軍後,奧斯曼帝國爆發獨立戰爭,穆斯塔法·凱末爾最終在1923年創建了現代土耳其,成為“土耳其之父”阿塔土克(Ataturk),以及國家民族的象徵。

加里波利戰役100周年紀念儀式在陣亡將士公墓和1915年協約國軍隊登陸的海灘舉行。那場大戰整整一個世紀後,已沒有參與過加里波利戰役的老兵在世。

在100萬參加加里波利戰役的各國士兵中,有約13萬戰死沙場,剩下的人中活到21世紀的屈指可數。阿萊克·坎貝爾(Alec Campbell)是其中之一,也是最後一位倖存者。

1915年10月,16歲的坎貝爾來到加里波利參戰,但不久後就因嚴重腮腺炎病倒,隨即因體檢不合格回到澳大利亞。

歸國後,他先在奶牛場工作,後來做木工,最後拿到經濟學學位,加入公務員行列。他在2002年5月去世,終年103歲。

(更正:加里波利戰役陣亡士兵包括2.5萬英軍,而不是原文中的3.5萬。此系資訊源原資料有誤,特此更正並向讀者朋友致歉。)

加利波利戰役

在忍受長達數月的炮火、冷槍和痢疾的折磨後,1916年1月,協約國軍隊最終選擇撤退。而這次戰役的倡議者、當時的英國海軍大臣溫斯頓·邱吉爾幾乎因這場戰役斷了仕途之路。

儘管在那八個月內牽制了40萬土耳其大軍,但在留下4.5萬具士兵遺體後,聯軍只向內陸挺進了幾公里,沒能取得任何實質性進展。陣亡士兵包括2.5萬英軍,1萬法軍和1萬澳新聯軍。而這次戰役,卻讓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分別找到了區別於英國的自我身份認同。

以英國自治領(Dominion)軍隊身份參戰的澳新軍團,在加里波利戰役乃至整個一戰在遙遠的歐洲大陸失去了數萬子弟兵。這場血腥的大戰這讓兩個年輕的國家對自身國家地位、國際行為和責任有了重新的思考和定位。

土耳其軍隊則在穆斯塔法·凱末爾(Mustafa Kemal)的指揮下以陣亡8.6萬士兵的代價守住了陣地。擊敗協約國聯軍後,奧斯曼帝國爆發獨立戰爭,穆斯塔法·凱末爾最終在1923年創建了現代土耳其,成為“土耳其之父”阿塔土克(Ataturk),以及國家民族的象徵。

加里波利戰役100周年紀念儀式在陣亡將士公墓和1915年協約國軍隊登陸的海灘舉行。那場大戰整整一個世紀後,已沒有參與過加里波利戰役的老兵在世。

在100萬參加加里波利戰役的各國士兵中,有約13萬戰死沙場,剩下的人中活到21世紀的屈指可數。阿萊克·坎貝爾(Alec Campbell)是其中之一,也是最後一位倖存者。

1915年10月,16歲的坎貝爾來到加里波利參戰,但不久後就因嚴重腮腺炎病倒,隨即因體檢不合格回到澳大利亞。

歸國後,他先在奶牛場工作,後來做木工,最後拿到經濟學學位,加入公務員行列。他在2002年5月去世,終年103歲。

(更正:加里波利戰役陣亡士兵包括2.5萬英軍,而不是原文中的3.5萬。此系資訊源原資料有誤,特此更正並向讀者朋友致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