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她是梁思成女弟子,復原長安城的盛唐風貌,整座城市都有她的烙印

也許你並沒有聽過她的名字, 然而整個長安城都有她的烙印。

世界華人週刊專欄作者:顧景言

新聞背後, 有你不知道的世界

全文2580字, 讀完大約5分鐘

46年前的今天(1月9日), 我國著名的建築家梁思成先生因病去世, 建築學界痛失了一位泰山北斗級的人物。

直到如今, 很多人都沒有忘記梁思成, 我們懷念他的君子之風, 懷念他的赤誠耿介, 驚歎他在建築領域的才華。

其實, 我們不必太過傷感。 因為真正的大師從來不會真正離開我們, 他們的精神早已得到傳承。

梁思成先生

在將近半個世紀後的今天, 一位傑出的女建築學家走進了國人的視野, 通過《國家寶藏》節目被國人熟知。 她是梁思成先生的女弟子, 用一己之力復原了西安城的“盛唐風貌”。

陝西歷史博物館、鐘鼓樓廣場、大唐芙蓉園、法門寺工程、長安塔……都是出自她的手筆。 只要你去過西安, 就一定看到過她的作品。 整座城市, 都已經打上屬於她的烙印。

她就是張錦秋。

· 01 ·

張錦秋的大半生都和西安結下了不解之緣, 最出色的建築作品也都坐落于西安, 可以說這座城市承載了她畢生的驕傲。

不過, 張錦秋卻並不像很多人猜想的那樣是個土生土長的陝西人。 她是個川妹子。

1936年10月7日, 張錦秋出生在四川成都。 她的童年時代恰逢抗日戰爭, 那時候的人都比較重男輕女, 尋常百姓連活命都算是勉強, 更不要說是讓女孩子接受教育了。

大部分女孩子的命運都是十分淒慘的, 能識字的都是極少數。

少年時期的張錦秋

然而, 張錦秋卻是一個天生的幸運兒。 她的父母都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份子, 皆從事建築行業, 姑媽張玉泉更是當時極為傑出的女建築師。 可以說, 張錦秋出生在了一個家境優裕的書香門第。

這種得天獨厚的條件, 使張錦秋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但是, 少年時代的張錦秋, 她的夢想並不是做一個像父母一樣優秀的建築師。 她的夢想是——作家。

之所以有這種作家夢, 是因為張錦秋十分酷愛文學作品。 她讀起書來如饑似渴, 古今中外的名著, 只要她能夠看到就一定要讀完, 幾乎達到了癡迷的地步。

青年時期的張錦秋

如果是普通孩子,對“課外書”如此著迷,很可能會導致學業成績下滑,引來家長的責駡。但是張錦秋天生聰穎敏銳,在癡迷文學的同時,課業成績竟然絲毫沒有落下,始終是令人不得不服的學霸。

所以,對於她瘋狂讀“課外書”的行為,父母一般都是聽之任之。

只不過,當她18歲那年真正面臨人生的重大選擇時,她的父親終於站了出來,溫和地勸說她放棄了文學夢。

1954年,張錦秋考入清華大學建築系

· 02 ·

父親的理由是非常理性的。

他告訴張錦秋,文學創作並不是只靠興趣和努力就可以完成的,最重要的是天分。雖然她的作文一向寫得很好,但是寫作文和文學創作是兩碼事。她的理科成績和美術功底都非常好,當建築設計師是最好的選擇。

張錦秋接受了父親的建議。事實證明,在這個人生的重大轉捩點,她做出了正確的抉擇。

1954年,18歲的張錦秋走進了鐘靈毓秀的清華園,攻讀建築學專業。在清華園,她度過了12年的時光。

也正是在這裡,她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位良師——梁思成先生。

梁思成

梁思成是梁啟超的長子,畢生致力於建築學的研究,堪稱當時建築學界的領軍人物。他一生中傾注心血最多的,就是對古典建築的研究與保護。

由於深愛古代建築,梁思成先生甚至還在“二戰"期間做過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向美軍提出不要轟炸日本的京都和奈良的古建築,因為它們在很大程度上複刻了盛唐風貌,那是屬於全人類的文化遺產。

能投入這樣一位大師的門下,對於張錦秋而言無疑是幸運的。

梁思成先生是一位溫文儒雅的謙謙君子,無論是在學術研究還是個人品行上都無可挑剔,給青年時代的張錦秋樹立了一個最直觀的榜樣。

師生二人經常在梁家的書房裡談古論今,交談對建築學的心得。梁先生並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傳道授業者,而是亦師亦友,引導著自己這位年輕的女弟子。

晚年的張錦秋教授在回憶恩師的時候,曾經細緻地描繪了梁思成先生書房的佈局:

“書房朝南,兩個大窗,十分敞亮。房間東端當中佈置著梁公的書桌。書桌對面的西牆排滿了書架。書桌右前側是一條長沙發。左前側是木茶几和靠背椅。小屋子簡樸舒適,緊湊而不擁擠。冬春之交,梁公喜歡在書桌右角擺一盆‘仙客來’,挺秀的朵朵紅花顯得生意盎然。”

時隔數載,連恩師書房的細節都能記得如此清晰,足以見得張錦秋對恩師的懷緬之情。

· 03 ·

梁思成先生的教誨,使張錦秋在建築學領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不過,她之所以後半生致力於中國古典園林的研究和復原,則是因為一次考察活動。

那是一次針對古建築的考察活動,20多歲的張錦秋先後隨考察組去了無錫、揚州、蘇州、杭州等地實地考察中國古典園林。

張錦秋第一次見到那麼多令人感到驚豔的園林建築,她被古典園林之美震撼了!考察活動結束之後,她已經下定了決心:要將精力投入對中國古典園林的研究。

這個決定,影響了她的後半生。

1966年的春天,張錦秋離開了清華大學,來到了古城西安,進入西北建築設計院工作。

當時正值“文革”,張錦秋也因為知識份子家庭的出身遭到了批判。但是她並沒有灰心喪氣,而是讓自己進一步沉浸到建築學研究之中,靜候能夠大施拳腳的那一天。

· 04 ·

“文革”結束後,1978年,張錦秋馬上為西安城獻上了自己的第一份厚禮——阿倍仲麻呂紀念碑。

這座紀念碑是為唐朝時來到中國的日本人阿倍仲麻呂所建。張錦秋將大唐文化和日本文化巧妙地融合在這一座紀念碑上,在古樸莊重的碑身刻上了李白為阿倍仲麻呂所寫的詩文,複現了盛唐風韻。

張錦秋的這個作品在建築學界引起了關注,初步奠定了張錦秋在建築界的地位。高層領導,也因此注意到了這個師出名門的女建築學家,更多的機會在等待著她。

1986年,她主持設計的陝西省體育館落成。

1987年,陝西歷史博物館建成。這是張錦秋一生中最得意的作品。

整座博物館採用古代宮殿建築的外觀,用簡單的白、灰、茶三種色調凸顯了中國畫中“水墨為上”的理念。整座博物館恢弘、大氣、祥和,是陝西最出色的一張名片。

張錦秋的建築作品,被建築學界稱為“新唐風”,漸漸成了西安城和陝西省的一個個重要符號。

法門寺工程、華清池唐代禦湯遺址博物館、三唐工程、鐘鼓樓廣場、慈恩寺玄奘紀念院、陝西省圖書館、大唐芙蓉園……

大唐芙蓉園

長安塔

西安鐘鼓樓廣場

大唐的風韻,在這些建築作品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古城長安,獲得了建築意義上的重生。

而這一切,都要歸功於梁思成先生的這位關門弟子——張錦秋。

不久前,由於一期熱播的節目《國家寶藏》,八十多歲的張錦秋教授走進了千千萬萬中國人的視野。

在這之前,雖然她是建築學界的大師級人物,但卻並不廣為人知。在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這似乎並不稀奇。

而張錦秋始終淡然處之。她作為一名純粹的學者,並不在乎民眾的鮮花與掌聲,在乎的是是否能把故國的古典建築傳承下去,給後人留下寶貴的文化遺產。

對她而言,民眾是否知道張錦秋是誰並不重要,是否能夠被她的建築作品所打動才是最重要的。畢竟,能用一座座復原的古建築為炎黃子孫還原出盛唐氣象,是她大半生的夢想。

張錦秋與長安塔

這是老一輩知識份子的風骨與執著,也是從民國延續至今的大師氣度。我們的民族,正是因為有了一代又一代這樣的知識精英,才得以在無數次戰亂與動盪之後依然保存故國的文脈與精粹。

曾經的梁思成,忍受著戰亂和饑餓,輾轉走遍大半個中國去考察中國的古建築;現如今,他的關門弟子已經繼承了他的衣缽,用建築家獨有的創意為我們復原出一個古色古香的新長安。

如果你去了西安,在她所設計復原的那些壯美的建築面前,如果你覺得你尋到了夢中的大唐,請一定不要忘記這個美好意境的締造者——張錦秋。

青年時期的張錦秋

如果是普通孩子,對“課外書”如此著迷,很可能會導致學業成績下滑,引來家長的責駡。但是張錦秋天生聰穎敏銳,在癡迷文學的同時,課業成績竟然絲毫沒有落下,始終是令人不得不服的學霸。

所以,對於她瘋狂讀“課外書”的行為,父母一般都是聽之任之。

只不過,當她18歲那年真正面臨人生的重大選擇時,她的父親終於站了出來,溫和地勸說她放棄了文學夢。

1954年,張錦秋考入清華大學建築系

· 02 ·

父親的理由是非常理性的。

他告訴張錦秋,文學創作並不是只靠興趣和努力就可以完成的,最重要的是天分。雖然她的作文一向寫得很好,但是寫作文和文學創作是兩碼事。她的理科成績和美術功底都非常好,當建築設計師是最好的選擇。

張錦秋接受了父親的建議。事實證明,在這個人生的重大轉捩點,她做出了正確的抉擇。

1954年,18歲的張錦秋走進了鐘靈毓秀的清華園,攻讀建築學專業。在清華園,她度過了12年的時光。

也正是在這裡,她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位良師——梁思成先生。

梁思成

梁思成是梁啟超的長子,畢生致力於建築學的研究,堪稱當時建築學界的領軍人物。他一生中傾注心血最多的,就是對古典建築的研究與保護。

由於深愛古代建築,梁思成先生甚至還在“二戰"期間做過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向美軍提出不要轟炸日本的京都和奈良的古建築,因為它們在很大程度上複刻了盛唐風貌,那是屬於全人類的文化遺產。

能投入這樣一位大師的門下,對於張錦秋而言無疑是幸運的。

梁思成先生是一位溫文儒雅的謙謙君子,無論是在學術研究還是個人品行上都無可挑剔,給青年時代的張錦秋樹立了一個最直觀的榜樣。

師生二人經常在梁家的書房裡談古論今,交談對建築學的心得。梁先生並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傳道授業者,而是亦師亦友,引導著自己這位年輕的女弟子。

晚年的張錦秋教授在回憶恩師的時候,曾經細緻地描繪了梁思成先生書房的佈局:

“書房朝南,兩個大窗,十分敞亮。房間東端當中佈置著梁公的書桌。書桌對面的西牆排滿了書架。書桌右前側是一條長沙發。左前側是木茶几和靠背椅。小屋子簡樸舒適,緊湊而不擁擠。冬春之交,梁公喜歡在書桌右角擺一盆‘仙客來’,挺秀的朵朵紅花顯得生意盎然。”

時隔數載,連恩師書房的細節都能記得如此清晰,足以見得張錦秋對恩師的懷緬之情。

· 03 ·

梁思成先生的教誨,使張錦秋在建築學領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不過,她之所以後半生致力於中國古典園林的研究和復原,則是因為一次考察活動。

那是一次針對古建築的考察活動,20多歲的張錦秋先後隨考察組去了無錫、揚州、蘇州、杭州等地實地考察中國古典園林。

張錦秋第一次見到那麼多令人感到驚豔的園林建築,她被古典園林之美震撼了!考察活動結束之後,她已經下定了決心:要將精力投入對中國古典園林的研究。

這個決定,影響了她的後半生。

1966年的春天,張錦秋離開了清華大學,來到了古城西安,進入西北建築設計院工作。

當時正值“文革”,張錦秋也因為知識份子家庭的出身遭到了批判。但是她並沒有灰心喪氣,而是讓自己進一步沉浸到建築學研究之中,靜候能夠大施拳腳的那一天。

· 04 ·

“文革”結束後,1978年,張錦秋馬上為西安城獻上了自己的第一份厚禮——阿倍仲麻呂紀念碑。

這座紀念碑是為唐朝時來到中國的日本人阿倍仲麻呂所建。張錦秋將大唐文化和日本文化巧妙地融合在這一座紀念碑上,在古樸莊重的碑身刻上了李白為阿倍仲麻呂所寫的詩文,複現了盛唐風韻。

張錦秋的這個作品在建築學界引起了關注,初步奠定了張錦秋在建築界的地位。高層領導,也因此注意到了這個師出名門的女建築學家,更多的機會在等待著她。

1986年,她主持設計的陝西省體育館落成。

1987年,陝西歷史博物館建成。這是張錦秋一生中最得意的作品。

整座博物館採用古代宮殿建築的外觀,用簡單的白、灰、茶三種色調凸顯了中國畫中“水墨為上”的理念。整座博物館恢弘、大氣、祥和,是陝西最出色的一張名片。

張錦秋的建築作品,被建築學界稱為“新唐風”,漸漸成了西安城和陝西省的一個個重要符號。

法門寺工程、華清池唐代禦湯遺址博物館、三唐工程、鐘鼓樓廣場、慈恩寺玄奘紀念院、陝西省圖書館、大唐芙蓉園……

大唐芙蓉園

長安塔

西安鐘鼓樓廣場

大唐的風韻,在這些建築作品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古城長安,獲得了建築意義上的重生。

而這一切,都要歸功於梁思成先生的這位關門弟子——張錦秋。

不久前,由於一期熱播的節目《國家寶藏》,八十多歲的張錦秋教授走進了千千萬萬中國人的視野。

在這之前,雖然她是建築學界的大師級人物,但卻並不廣為人知。在這個娛樂至死的時代,這似乎並不稀奇。

而張錦秋始終淡然處之。她作為一名純粹的學者,並不在乎民眾的鮮花與掌聲,在乎的是是否能把故國的古典建築傳承下去,給後人留下寶貴的文化遺產。

對她而言,民眾是否知道張錦秋是誰並不重要,是否能夠被她的建築作品所打動才是最重要的。畢竟,能用一座座復原的古建築為炎黃子孫還原出盛唐氣象,是她大半生的夢想。

張錦秋與長安塔

這是老一輩知識份子的風骨與執著,也是從民國延續至今的大師氣度。我們的民族,正是因為有了一代又一代這樣的知識精英,才得以在無數次戰亂與動盪之後依然保存故國的文脈與精粹。

曾經的梁思成,忍受著戰亂和饑餓,輾轉走遍大半個中國去考察中國的古建築;現如今,他的關門弟子已經繼承了他的衣缽,用建築家獨有的創意為我們復原出一個古色古香的新長安。

如果你去了西安,在她所設計復原的那些壯美的建築面前,如果你覺得你尋到了夢中的大唐,請一定不要忘記這個美好意境的締造者——張錦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