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古詩名篇: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

〖 行行重行行 〗

古詩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 與君生別離。

相去萬餘裡, 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長, 會面安可知。

胡馬依北風, 越鳥巢南枝。

相去日已遠, 衣帶日已緩。

浮雲蔽白日, 遊子不顧反。

思君令人老, 歲月忽已晚。

棄捐勿複道, 努力加餐飯。

【白話】

走了, 走了, 你的背影越來越遠, 與你生別死離, 譬如刀剪。 此一去, 就是萬里之遙, 從此啊, 各在天涯一端。 道路啊, 漫長而艱阻, 誰能知, 今生是否還能會面?塞北的駿馬呵, 依戀著北風, 江南的飛鳥啊, 巢窩也一定朝南。 別離的日子, 一天天地漫延, 憔悴人兒的腰帶, 一天天地松緩。 是浮雲遮蔽了太陽的光輝?是遊子樂不思還?思念你呵, 令我衰老了紅顏, 眼看一年, 又要過完。 唉!這些煩惱不要再談, 只希望你呵, 努力加餐, 身體康健。

這是一首思婦詞。 前六句追述離別, 後十句申訴相思。 “行行重行行”, 是疊詞更疊, 意即走啊走、走啊走。 “生別離”,

是古代流行的成語, 猶言永別離, 如《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別離”

“道路阻且長”, 出自《秦風·兼葭》“溯回從之, 道阻且長”, 有暗示從之而不得的意思, 故下句以會面為難期。 “胡馬依北風, 越鳥巢南枝”二句是古代歌謠中慣用的比喻, 用以比喻人的鄉土室家的情感。 可以理解為思婦揣度對方的情況, 照情理說, 他是不會忘記家鄉, 忘記故鄉的親人。 有力地帶動起下文“浮雲蔽白日”一念。 二句在引用這一聯現成比喻時, 因為韻的關係, 以“南枝”對“北風”, 又相應地將馬、鳥二物分屬胡、越, 對仗極工。

“相去日已遠, 衣帶日已緩”以兩個“日已”作排句, “日已”即“日以”, 亦即“日益”, 也就是說相去日愈遠, 衣帶日愈緩。 不說人日漸消瘦, 而說衣帶日漸帶松, 久別與長期相思之苦都用暗示表達出來了。

宋柳永《鳳棲梧》“衣帶漸寬終不悔, 為伊消得人憔悴”, 即用此而增加了“終不悔”的新意, 同為膾炙人口的名句。

“浮雲蔽白日”, 是古代最流行的比喻, 一般用喻讒諛蔽賢, 又因為在古代君臣關係和夫婦關係, 在觀念上是統一的。 所以這兩句是設想遊子不思歸來當是有第三者插足, 彼此關係出現了危機。 這是思婦的揣測疑慮, 不必是遊子之實情。 所以相思之情仍不斷絕, “思君令人老”就是這種心情的寫照。 她儘量掙扎, 想要擺脫這種令人食不甘味的苦惱的糾纏, “捐棄勿複道”即詩經《衛風·氓》所謂“反是不思, 亦已焉哉”, “加餐飯”則是當時流行的慰問套話, 猶言多多保重, 用在這裡是自我寬解的話。 或解作對遊子的勸慰。

此詩深得民歌優長。 首先它善於運用優美而單純的語言, 通過回環複遝、反復詠歎的表現手法來製造氣氛。 如“相去萬餘裡”、“道路阻且長”、“相去日已遠”, 反復說一個相近似的意思來逐層加深其所表現的情感, 這是從民歌疊句、疊章的形式中變化出來的。 其次, 是比興手法的運用, 即用客觀習見事物來表現深刻而曲折的主觀心情, 這種手法在“十九首”中是普遍純熟地運用著的。 象本篇胡馬、越鳥、白日、浮雲的比喻, 都精當絕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