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從線下火到線上 中國人為啥如此熱愛K歌?

一群人的週末該去哪玩?雖然我們的娛樂方式日漸豐富, 但有一個選項卻從學生時代一直伴隨我們到參加工作, 那就是去KTV唱歌。

從早期的卡拉OK, 到傳統量販式的KTV, 再到以唱吧為代表的手機線上KTV, 中國人民對於K歌的熱情始終沒有減弱。 2016年我國年輕人日常娛樂消費結構中, KTV以47.57%的比例, 名列前茅。 根據阿裡巴巴集團旗下本地生活服務平臺口碑公佈的2017線下消費資料, 整個2017年, K歌在口碑平臺的消費額增長了4倍左右。

資料顯示, 在杭州, 口碑用戶在傳統量販式的KTV單次平均消費在200元左右。 一種新的K歌模式也成為2017年線下消費的三大熱點之一,

即迷你KTV, 這種像電話亭一樣幾平方米的玻璃小房子, 頻頻出現在熱門商圈、交通樞紐和其他人流密集的場所, 杭州的口碑用戶單次在迷你KTV的平均消費大約在17元左右。

據瞭解, KTV全稱Karaok TV, 起源於上世紀70年代的日本, 之後在中國和韓國迅速普及流行, 可以說, 卡拉OK是東方娛樂的王者。 但在普遍更愛表現自我的西方, 卡拉OK的勢頭卻弱了很多。 一向靦腆含蓄的中國人, 在K歌面前卻“豪放”了起來, 這項與音樂有關的活動, 究竟有怎樣的魔力?

KTV在中國大陸的起源

卡拉OK的名稱是日語和英語的組合體。 卡拉是日語“カラ空(KALA)”, 指“空無”的意思, OK是英語的“ORCHESTRA”, 原意是“管弦樂團”, 在這裡引申為伴奏, 兩個詞彙組合, 就成了“無人伴奏”。

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 圖像清晰的鐳射影碟取代了影帶, 簡單的顯示幕、麥克風和VCD就可以組成卡拉OK, 為演唱者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與此同時, KTV作為卡拉OK的延伸, 開始出現在臺灣和香港地區, 它由Karaoke的首字母“K”和電視的英文單詞“TV”組合而成的, 指有一定的隱私和封閉空間的獨立消費場所。

1995年1月, 臺灣錢櫃KTV(上海靜安店)進駐內地以來, KTV產業正式在中國內地萌芽。 此後, 臺灣的量販式KTV陸陸續續進入大陸市場。 “量販”一詞源於日本, 指大量批發的超市, 經臺灣傳入中國大陸, 由此引出的量販式經營, 實際體現的就是透明, 平價和健康的消費方式, 量販式KTV又稱“自助式KTV”。

KTV為什麼能如雨後春筍般在90年代的中國大陸茁壯成長?首先, 改革開放以來,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 以大眾趣味為宗旨的音樂文化得以迅速發展。 KTV改變了傳統用耳朵聽的音樂接受方式, 把音樂流動過程擴展為視聽、唱聽相結合的形式, 並且, 不同年齡、職業的人們都可以在KTV找到滿足個人需求的歌曲。 再有, KTV滿足了中國人作“局”的價值,

是圈子文化的一種體現。 諸多的原因, 使得KTV成為20世紀末音樂的一方新天地。

移動互聯網時代 傳統量販式KTV面臨寒冬

傳統KTV迅速發展的背景, 使得這種娛樂模式在大陸一經出現便迅速進入黃金時代。 以錢櫃為例, 進入大陸後短短十年間,

錢櫃便在北京、廣州、杭州、西安、長沙等地建立起近20餘家門店, 成了行業知名高端品牌, 十分火爆。

不過, 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 傳統KTV依然不可避免地受到衝擊。 2015年2月1日, 錢櫃北京朝外店關門歇業, 引起業內震動。 此前, 錢櫃已經先後關了首體店和雍和宮店, 僅剩惠新東橋店倖存。 從“黃金時代”到“跌入谷底”, 錢櫃用了不到20年的時間, 而它的命運在某種程度上似乎也是大陸整個傳統KTV行業的縮影。

互聯網造就了一個跌宕起伏的大時代, 互聯網提供豐富的娛樂活動導致消費者分流以及消費者對資源多元化需求增加, 同時線下實體店店鋪租金、人力成本, 行業同質化競爭嚴重等問題上漲導致線下KTV逐漸走向式微, “大歌星”“錢櫃”等第一品牌紛紛面臨歇業。

KTV由線下向線上轉移 “社交+娛樂”成互聯網時代K歌新模式

雖然傳統KTV顯示出疲態,但大家的K歌熱情卻沒有減弱。2012年5月,一款名為“唱吧”的手機應用軟體進入大眾視野,這款在手機上唱卡拉OK的軟體,上線僅四天就登上了APP Store免費排行榜第一的位置,發佈10天后用戶數量達到100萬,單首使用者作品收聽量超過500萬次,到2013年10月12日,“唱吧”正式宣佈其用戶量已超過1億人。

“唱吧”軟體的首要功能,即是將KTV“移植”到手機上,除此之外還加進了社交因素,用戶可以在自己的主頁上發佈演唱作品和專輯,還可以點贊評論其他使用者的作品,通過定位功能找到所在地點附近的“K歌達人”。由此,用戶也許會成為“唱吧”世界中的“明星”,聚集起很多的“粉絲”。

“唱吧”的誕生恰逢中國移動互聯網爆發元年,這種“社交+娛樂”模式的手機應用,在2012年-2014年幾乎處於“沸騰”狀態。移動互聯網實現了音樂傳播的平等性、互動性、參與性、廣泛性,也讓“草根文化”成為今後一段時間的社會熱點。

迷你KTV遍地開花 孤獨經濟還是資本驅動?

不到兩平方米,外觀酷似電話亭,玩法集點、唱、錄、分享於一體,進入2017年,迷你KTV像上世紀90年代的量販式KTV一樣,瞬間遍地開花。

僅杭州而言,入駐商場的迷你KTV品牌至少有五個,包括咪噠、友唱M-bar、聆嗒等。在全國,負責制造和推廣迷你KTV的商家已經超過10家。業內認為,這種類似共用模式的迷你KTV,可以提供傳統KTV中最重要的話筒和場景燈光體驗,且具有成本低,時間更加碎片化等優點。

也有人將迷你KTV的合理性歸結到孤獨經濟上。有觀點稱,未來的城市化會導致獨居青年和單身人士越來越多,一人吃飯、一人看電影、一人購物等“一人份”的消費需求也將越來越突出。而迷你KTV這樣封閉的一人空間,正象徵著“新孤獨主義”的生活方式。

不過,之所以能迅速發展,資本依然是主要推手。2017年以來,迷你KTV儼然成為資本的小風口,在杭城較火的兩家迷你KTV都已經獲得千萬級融資。不過,就杭州來看,迷你KTV的運營狀況卻不是那麼理想,代理商透露,半數迷你KTV處於虧損狀態,對於年輕人來說,K歌也並不是剛性需求,更多人只是抱著嘗鮮的心態玩一把,回頭客少。並且,迷你KTV門檻低,使得不同的品牌在外觀、功能、內部設施上大同小異。由於擴張過快,眼下一些迷你KTV已經出現維護不力的情況,比如垃圾無法及時清理,耳麥和桌椅被人為破壞等,影響消費體驗。

線上KTV佈局線下市場 回歸實體的KTV發展在何方?

2017年11月,與“唱吧”同樣火爆的手機K歌軟體“全民K歌”在杭州開了全國第四家線下自助店。這家店占地80平米,分為消費區、娛樂區和等位休息區,核心設施為7個不同規格的自助KTV格子房間。

提到與市面上迷你KTV的區別,全民K歌自助店負責人嚴秋朴表示,迷你KTV大多分散于商場社區的各個角落,目標是解決使用者零散的等位時間,消費具體有隨機非黏性的特點,而全民K歌自助店則意在解決用戶以唱歌為核心和基礎的泛娛樂生態需求,消費趨向主動性。

線上K歌軟體佈局線下實體KTV已經不是新鮮事。早在2014年,唱吧就聯手其控股公司、KTV連鎖品牌麥頌推出線下第一家唱吧麥頌KTV,目前全國簽約門店數量已超200家。

目前,市場上有三種互聯網+KTV模式:第一種是傳統KTV自身轉變打造反向O2O;第二種是傳統KTV與線上KTV合作,跨界融合;第三種是線上KTV佈局線下,打通線上線下。處於成熟期的KTV行業,需要綜合分析行業發展現狀及消費者的消費特質,以確定未來發展方向。細分人群、定制化服務、滿足個性化需求,也許是KTV轉型的出路。

據中國知網、杭州網、鳳凰網、央廣網等

KTV由線下向線上轉移 “社交+娛樂”成互聯網時代K歌新模式

雖然傳統KTV顯示出疲態,但大家的K歌熱情卻沒有減弱。2012年5月,一款名為“唱吧”的手機應用軟體進入大眾視野,這款在手機上唱卡拉OK的軟體,上線僅四天就登上了APP Store免費排行榜第一的位置,發佈10天后用戶數量達到100萬,單首使用者作品收聽量超過500萬次,到2013年10月12日,“唱吧”正式宣佈其用戶量已超過1億人。

“唱吧”軟體的首要功能,即是將KTV“移植”到手機上,除此之外還加進了社交因素,用戶可以在自己的主頁上發佈演唱作品和專輯,還可以點贊評論其他使用者的作品,通過定位功能找到所在地點附近的“K歌達人”。由此,用戶也許會成為“唱吧”世界中的“明星”,聚集起很多的“粉絲”。

“唱吧”的誕生恰逢中國移動互聯網爆發元年,這種“社交+娛樂”模式的手機應用,在2012年-2014年幾乎處於“沸騰”狀態。移動互聯網實現了音樂傳播的平等性、互動性、參與性、廣泛性,也讓“草根文化”成為今後一段時間的社會熱點。

迷你KTV遍地開花 孤獨經濟還是資本驅動?

不到兩平方米,外觀酷似電話亭,玩法集點、唱、錄、分享於一體,進入2017年,迷你KTV像上世紀90年代的量販式KTV一樣,瞬間遍地開花。

僅杭州而言,入駐商場的迷你KTV品牌至少有五個,包括咪噠、友唱M-bar、聆嗒等。在全國,負責制造和推廣迷你KTV的商家已經超過10家。業內認為,這種類似共用模式的迷你KTV,可以提供傳統KTV中最重要的話筒和場景燈光體驗,且具有成本低,時間更加碎片化等優點。

也有人將迷你KTV的合理性歸結到孤獨經濟上。有觀點稱,未來的城市化會導致獨居青年和單身人士越來越多,一人吃飯、一人看電影、一人購物等“一人份”的消費需求也將越來越突出。而迷你KTV這樣封閉的一人空間,正象徵著“新孤獨主義”的生活方式。

不過,之所以能迅速發展,資本依然是主要推手。2017年以來,迷你KTV儼然成為資本的小風口,在杭城較火的兩家迷你KTV都已經獲得千萬級融資。不過,就杭州來看,迷你KTV的運營狀況卻不是那麼理想,代理商透露,半數迷你KTV處於虧損狀態,對於年輕人來說,K歌也並不是剛性需求,更多人只是抱著嘗鮮的心態玩一把,回頭客少。並且,迷你KTV門檻低,使得不同的品牌在外觀、功能、內部設施上大同小異。由於擴張過快,眼下一些迷你KTV已經出現維護不力的情況,比如垃圾無法及時清理,耳麥和桌椅被人為破壞等,影響消費體驗。

線上KTV佈局線下市場 回歸實體的KTV發展在何方?

2017年11月,與“唱吧”同樣火爆的手機K歌軟體“全民K歌”在杭州開了全國第四家線下自助店。這家店占地80平米,分為消費區、娛樂區和等位休息區,核心設施為7個不同規格的自助KTV格子房間。

提到與市面上迷你KTV的區別,全民K歌自助店負責人嚴秋朴表示,迷你KTV大多分散于商場社區的各個角落,目標是解決使用者零散的等位時間,消費具體有隨機非黏性的特點,而全民K歌自助店則意在解決用戶以唱歌為核心和基礎的泛娛樂生態需求,消費趨向主動性。

線上K歌軟體佈局線下實體KTV已經不是新鮮事。早在2014年,唱吧就聯手其控股公司、KTV連鎖品牌麥頌推出線下第一家唱吧麥頌KTV,目前全國簽約門店數量已超200家。

目前,市場上有三種互聯網+KTV模式:第一種是傳統KTV自身轉變打造反向O2O;第二種是傳統KTV與線上KTV合作,跨界融合;第三種是線上KTV佈局線下,打通線上線下。處於成熟期的KTV行業,需要綜合分析行業發展現狀及消費者的消費特質,以確定未來發展方向。細分人群、定制化服務、滿足個性化需求,也許是KTV轉型的出路。

據中國知網、杭州網、鳳凰網、央廣網等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