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唐朝:中國歷史國力最強盛的朝代之一,曆21代,前後共289年

唐朝(618—907年), 是中國歷史上統一時間最長, 國力最強盛的朝代之一, 唐朝曆21代, 前後共289年, 其與漢朝並稱為中國歷史上兩大強盛王朝之一。 唐王朝的前期, 由唐太宗李世民直至玄宗開元年間國家一直處於大發展階段, 從經濟、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都空前繁榮。 在此期間出現的"貞觀之治", "開元盛世"構成了中華民族引以為驕傲的盛唐氣象。 從而, 使中國的世界地位顯赫一時。 就是一直到現在, 一些國外的某些地方仍然稱中國為唐山, 稱華人為唐人。 唐朝共曆289年, 20位皇帝, 907年亡於農民戰爭。 唐玄宗後期出現的安史之亂,

使唐王朝逐漸沒落。 在中晚唐時代, 皇帝在經濟、政治、軍事上已無實權, 致使藩鎮割據局面形成。 最後, 各方紛紛脫離唐王朝的統治而成為各自獨立的政權, 大唐帝國也由此覆滅!

唐朝皇帝簡介

李淵:唐高祖李淵(565年—635年), 字叔德, 出身于北朝的關隴貴族,

七歲襲封唐國公, 也是中國唐朝的開國皇帝, 傑出的政治家和戰略家。 隋末天下大亂時, 李淵乘勢從太原起兵, 攻佔長安。 西元618年5月, 李淵稱帝, 改國號唐, 定都長安, 不久之後便統一了全國。 玄武門之變後, 李淵退位成為太上皇。 635年6月25日, 李淵駕崩。 李淵死後諡號太武皇帝, 廟號高祖, 葬在獻陵。 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八月, 改上尊號為神堯皇帝。 天寶十三載二月, 上尊號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

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 在位23年, 年號貞觀。 名字取意“濟世安民”, 隴西成紀人。 唐太宗李世民不僅是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 還是一位書法家和詩人。 生於開皇十八年(599年), 早年隨父親李淵進軍長安于618年建立唐朝, 他率部征戰天下, 為大唐統一立下汗馬功勞, 被封為秦王、天策上將。 626年玄武門之變奪位登基後, 開創了著名的貞觀之治, 他虛心納諫, 厲行儉約, 輕徭薄賦, 使百姓休養生息, 各民族融洽相處, 國泰民安, 對外開疆拓土, 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 重創高句麗, 設立安西四鎮, 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

為後來唐朝全盛時期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礎, “功大過微, 故業不墮”, 為後世明君之典範, 廟號太宗, 諡號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葬于昭陵。

李治:唐高宗李治(628—683年), 在位34年, 字為善, 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 其母為長孫皇后, 為嫡三子。 貞觀五年(631年)封為晉王,

後因唐太宗的嫡長子皇太子李承乾與嫡次子魏王李泰相繼被廢, 他才於貞觀十七年(643年)被冊立為皇太子。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即位于長安太極殿, 開創了有貞觀遺風的永徽之治。 唐代的版圖, 以高宗時為最大, 東起朝鮮半島, 西臨鹹海(一說裡海), 北包貝加爾湖, 南至越南橫山, 維持了32年。 李治于弘道元年(683年)駕崩, 年五十五, 葬於乾陵, 廟號高宗, 諡號天皇大帝。

李顯:唐中宗李顯(656年—710年),在位5年(684年1月23日—684年2月27日、705年—710年在位),原名李哲,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則天第三子。唐中宗前後兩次當政,共在位五年半,西元710年被韋後毒殺,終年55歲,葬於定陵(今陝西省富平縣)。

李旦:唐睿宗李旦(662年—716年),在位8年,名旦,又名旭輪,漢族,唐高宗第八子,武則天幼子,唐中宗為其兄長。他一生兩度登基,兩讓天下,在位時間文明元年至載初二年(684年至690年)和景雲元年至延和元年(710年至712年),西元712年禪位於子李隆基(唐玄宗),稱太上皇,居五年,崩,享年五十五,葬於橋陵。諡號玄真大聖大興皇帝。

武則天:武則天(624年—705年),本名武照,稱帝后改為武曌。並州文水人,是一位女政治家和詩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正統的女皇帝,也是繼位年齡最大(67歲即位)、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為唐朝功臣武士彠次女,母親楊氏。十四歲入後宮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賜號媚娘,唐高宗時初為昭儀,後為皇后(655年-683年),尊號為天后,與唐高宗李治並稱二聖,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臨朝稱制,後自立為皇帝,建立武周王朝(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2日),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篤,宰相張柬之發動兵變,迫使武氏退位,史稱神龍革命。唐中宗復辟,恢復唐朝,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後遵武氏遺命改稱“則天大聖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唐玄宗開元四年(716年),改諡號為則天皇後,天寶八載(749年),加諡則天順聖皇后。

李隆基:唐玄宗李隆基(685年—762年),亦稱唐明皇,在位44年。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竇德妃。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時,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後。712年李旦禪位於李隆基,後賜死太平公主,取得了國家的最高統治權。前期注意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他的開元盛世是唐朝的極盛之世,在位後期寵愛楊貴妃,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侫臣,導致了後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為唐朝中衰埋下伏筆。756年李亨即位,尊其為太上皇。762年病逝。

李亨:唐肅宗李亨(711—762),在位6年,唐玄宗李隆基子。天寶十四年(西元755年)爆發安史之亂,次年,玄宗逃往四川,他即位于靈武。寶應元年(西元762年),宦官李輔國、程元振殺張後等,擁立太子李豫(即唐代宗),他憂驚而死。

李豫:唐代宗李豫(727-779年),在位17年,唐肅宗長子。初名俶,原封廣平王,後改封楚王、成王,馬嵬之變後,他隨肅宗北上,任為“兵馬大元帥”,統帥諸將收復兩京,西元758年被立為皇太子,763年平定了安史之亂。安史之亂結束,大唐開始走向衰落。當時,東有諸多藩鎮割據,北方又有鄰國回鶻不斷勒索,西面有鄰國吐蕃侵擾。763年吐蕃佔領首都長安十五日。唐代宗為求暫時安定,大封節度使,造成了藩鎮割據。朝廷政治經濟進一步惡化。779年去世,廟號代宗,諡號睿文孝武皇帝,葬于元陵。

李適:唐德宗李適(742年-805年),在位26年,天寶元年生於長安大內宮中。他是肅宗的長孫、代宗的長子,他的整個少年時代,正是大唐帝國昌盛繁華的輝煌歲月。但好景不長,他14歲那年(天寶十四載,755)的十一月,爆發了安史之亂,第二年長安失守,玄宗出逃四川,從此大唐帝國陷於一場亙古少見的大動亂之中。在大唐帝國的盛衰變遷中,德宗和其他皇室成員一起飽嘗了戰亂和家國之痛,也親身經歷了戰火的洗禮和考驗。在位26年,享壽64歲。諡號為神武孝文皇帝。在位前期,堅持信用文武百官,嚴禁宦官干政,頗有一番中興氣象;但涇原兵變後,文官武將的相繼失節與宦官集團的忠心護駕所形成的強烈反差使德宗放棄了以往的觀念。在執政後期,德宗委任宦官為禁軍統帥,在全國範圍內增收稅間架、茶葉等雜稅,導致民怨日深。於貞元二十一年(805年)逝世。

李誦:唐順宗李誦(西元761-806年),在位8個月,唐德宗長子,西元779年被立為太子。李誦在東宮為太子的近20年中,時常關心朝政,從旁觀者的角度對唐朝政治的黑暗有深切的認識。他不滿宦官專權和宮市等擾民措施,早已有意改變宦官專權擅事的政局。常和伴讀王叔文等一起籌畫日後繼位後的改革,留意物色人才。西元805年正月,李誦中風口啞,德宗因此而於西元805年正月急死。李誦帶病繼位。但在位8個月後,被宦官逼迫退位後病死,終年46歲,葬于豐陵。

李純:唐憲宗李純(778~820),在位15年,唐順宗長子,初名淳。貞元四年(788)封廣陵郡王。二十一年初,立為太子,改名純。八月即位。憲宗即位以後,勵精圖治,重用賢良,改革弊政。憲宗在位15年間,勤勉政事,力圖中興,從而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並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史稱“元和中興”。憲宗的政績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政治上有所改革,二是暫時平定了一些藩鎮。經過削藩,藩鎮勢力暫時有所削弱。後為宦官陳弘志(一作弘慶)等人謀殺。享年43歲,死後諡號為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

李恒:唐穆宗李恒(795年—824年),在位3年,憲宗第三子,貞元十一年(795)七月六日出生於京師長安大明宮之別殿。最初名李宥,先封為郡王,憲宗元和元年(806)八月,進封遂王。李恒是冊封為皇太子以後改的名字,這一點與他的父皇憲宗相同。

李湛:唐敬宗李湛(809年-826年),在位2年,唐穆宗的長子,初封為鄂王,後徒封為景王,先因父親穆宗健康惡化以太子身份監國,穆宗於西元824年正月病死後,他於同月丙子日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寶曆”。在位2年,為宦官謀殺,終年18歲。葬于莊陵。

李昂:唐文宗李昂(809年―840年),在位13,唐穆宗李恒第二子,母貞獻皇后蕭氏。執政期間政治黑暗,官員和宦豎爭鬥不斷,是唐朝社會走向沒落的轉型時期,唐文宗本人也形同傀儡,最後抑鬱而死。他以穆宗次子、敬宗二弟的身份即位,並不是既定的繼承人選。而他為什麼能夠承繼大統?簡單地說,乃是錯綜複雜的宮廷矛盾鬥爭的結果。

李炎:唐武宗李炎(814—847),在位6年,本名瀍,臨死前改名炎。唐穆宗第五子,文宗弟。武宗在位時,任用李德裕為相,對唐朝後期的弊政做了一些改革。武宗崇信道教,於會昌五年下令拆毀佛寺,沒收大量寺院土地。由於毀佛成功,從而擴大了唐朝政府的稅源,鞏固了中央集權。

李忱:唐宣宗李忱(810—859年),在位13年,初名李怡,初封光王。武宗死後,以皇太叔為宦官馬元贄等所立。綜觀宣宗50年的人生,他曾經為祖宗基業做過不懈的努力,這無疑延緩了唐帝國走向衰敗的大勢,但是他又無法徹底扭轉這一趨勢。宣宗性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大中之政,訖于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

李漼:唐懿宗李漼(833年—873年),在位14年,母元昭皇太后晁氏。始封鄆王。宣宗愛夔王滋,欲立為皇太子,而鄆王長,故久不決。大中十三年八月,宣宗疾大漸,以夔王屬內樞密使王歸長、馬公儒、宣徽南院使王居方等。而左神策護軍中尉王宗實、副使丌元實矯詔立鄆王為皇太子。癸巳,宣宗病死後,被宦官迎立為帝,是為唐懿宗,改元“鹹通”。終年41歲,曾用年號:大中、鹹通;死後葬簡陵,諡號昭聖恭惠孝皇帝。

李儇:唐僖宗李儇(Xuān)(862年—888年),在位13年,唐懿宗第五子,初名儼。懿宗病重彌留之際,他在宦官的支持下被立為皇太子,改名李儇,並於懿宗死後柩前即位。888年三月六日死于長安。享年27歲,死後諡號為惠聖恭定孝皇帝。

李曄:唐昭宗李曄(867年—904年),姓李諱傑,即位後改名為敏,然後又改名為曄,在位16年,享年38歲。他是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的弟弟。葬於和陵,死後諡號為聖穆景文孝皇帝。昭宗在位期間,宦官、朝臣、藩鎮為爭奪對中央政府的控制權,鬥爭激烈,藩鎮跋扈,戰亂不斷,皇權衰微。

李顯:唐中宗李顯(656年—710年),在位5年(684年1月23日—684年2月27日、705年—710年在位),原名李哲,唐高宗李治第七子,武則天第三子。唐中宗前後兩次當政,共在位五年半,西元710年被韋後毒殺,終年55歲,葬於定陵(今陝西省富平縣)。

李旦:唐睿宗李旦(662年—716年),在位8年,名旦,又名旭輪,漢族,唐高宗第八子,武則天幼子,唐中宗為其兄長。他一生兩度登基,兩讓天下,在位時間文明元年至載初二年(684年至690年)和景雲元年至延和元年(710年至712年),西元712年禪位於子李隆基(唐玄宗),稱太上皇,居五年,崩,享年五十五,葬於橋陵。諡號玄真大聖大興皇帝。

武則天:武則天(624年—705年),本名武照,稱帝后改為武曌。並州文水人,是一位女政治家和詩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正統的女皇帝,也是繼位年齡最大(67歲即位)、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終年82歲)。為唐朝功臣武士彠次女,母親楊氏。十四歲入後宮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賜號媚娘,唐高宗時初為昭儀,後為皇后(655年-683年),尊號為天后,與唐高宗李治並稱二聖,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臨朝稱制,後自立為皇帝,建立武周王朝(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2日),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篤,宰相張柬之發動兵變,迫使武氏退位,史稱神龍革命。唐中宗復辟,恢復唐朝,上尊號“則天大聖皇帝”,後遵武氏遺命改稱“則天大聖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唐玄宗開元四年(716年),改諡號為則天皇後,天寶八載(749年),加諡則天順聖皇后。

李隆基:唐玄宗李隆基(685年—762年),亦稱唐明皇,在位44年。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竇德妃。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時,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後。712年李旦禪位於李隆基,後賜死太平公主,取得了國家的最高統治權。前期注意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他的開元盛世是唐朝的極盛之世,在位後期寵愛楊貴妃,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侫臣,導致了後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為唐朝中衰埋下伏筆。756年李亨即位,尊其為太上皇。762年病逝。

李亨:唐肅宗李亨(711—762),在位6年,唐玄宗李隆基子。天寶十四年(西元755年)爆發安史之亂,次年,玄宗逃往四川,他即位于靈武。寶應元年(西元762年),宦官李輔國、程元振殺張後等,擁立太子李豫(即唐代宗),他憂驚而死。

李豫:唐代宗李豫(727-779年),在位17年,唐肅宗長子。初名俶,原封廣平王,後改封楚王、成王,馬嵬之變後,他隨肅宗北上,任為“兵馬大元帥”,統帥諸將收復兩京,西元758年被立為皇太子,763年平定了安史之亂。安史之亂結束,大唐開始走向衰落。當時,東有諸多藩鎮割據,北方又有鄰國回鶻不斷勒索,西面有鄰國吐蕃侵擾。763年吐蕃佔領首都長安十五日。唐代宗為求暫時安定,大封節度使,造成了藩鎮割據。朝廷政治經濟進一步惡化。779年去世,廟號代宗,諡號睿文孝武皇帝,葬于元陵。

李適:唐德宗李適(742年-805年),在位26年,天寶元年生於長安大內宮中。他是肅宗的長孫、代宗的長子,他的整個少年時代,正是大唐帝國昌盛繁華的輝煌歲月。但好景不長,他14歲那年(天寶十四載,755)的十一月,爆發了安史之亂,第二年長安失守,玄宗出逃四川,從此大唐帝國陷於一場亙古少見的大動亂之中。在大唐帝國的盛衰變遷中,德宗和其他皇室成員一起飽嘗了戰亂和家國之痛,也親身經歷了戰火的洗禮和考驗。在位26年,享壽64歲。諡號為神武孝文皇帝。在位前期,堅持信用文武百官,嚴禁宦官干政,頗有一番中興氣象;但涇原兵變後,文官武將的相繼失節與宦官集團的忠心護駕所形成的強烈反差使德宗放棄了以往的觀念。在執政後期,德宗委任宦官為禁軍統帥,在全國範圍內增收稅間架、茶葉等雜稅,導致民怨日深。於貞元二十一年(805年)逝世。

李誦:唐順宗李誦(西元761-806年),在位8個月,唐德宗長子,西元779年被立為太子。李誦在東宮為太子的近20年中,時常關心朝政,從旁觀者的角度對唐朝政治的黑暗有深切的認識。他不滿宦官專權和宮市等擾民措施,早已有意改變宦官專權擅事的政局。常和伴讀王叔文等一起籌畫日後繼位後的改革,留意物色人才。西元805年正月,李誦中風口啞,德宗因此而於西元805年正月急死。李誦帶病繼位。但在位8個月後,被宦官逼迫退位後病死,終年46歲,葬于豐陵。

李純:唐憲宗李純(778~820),在位15年,唐順宗長子,初名淳。貞元四年(788)封廣陵郡王。二十一年初,立為太子,改名純。八月即位。憲宗即位以後,勵精圖治,重用賢良,改革弊政。憲宗在位15年間,勤勉政事,力圖中興,從而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並重振中央政府的威望,史稱“元和中興”。憲宗的政績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政治上有所改革,二是暫時平定了一些藩鎮。經過削藩,藩鎮勢力暫時有所削弱。後為宦官陳弘志(一作弘慶)等人謀殺。享年43歲,死後諡號為昭文章武大聖至神孝皇帝。

李恒:唐穆宗李恒(795年—824年),在位3年,憲宗第三子,貞元十一年(795)七月六日出生於京師長安大明宮之別殿。最初名李宥,先封為郡王,憲宗元和元年(806)八月,進封遂王。李恒是冊封為皇太子以後改的名字,這一點與他的父皇憲宗相同。

李湛:唐敬宗李湛(809年-826年),在位2年,唐穆宗的長子,初封為鄂王,後徒封為景王,先因父親穆宗健康惡化以太子身份監國,穆宗於西元824年正月病死後,他於同月丙子日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寶曆”。在位2年,為宦官謀殺,終年18歲。葬于莊陵。

李昂:唐文宗李昂(809年―840年),在位13,唐穆宗李恒第二子,母貞獻皇后蕭氏。執政期間政治黑暗,官員和宦豎爭鬥不斷,是唐朝社會走向沒落的轉型時期,唐文宗本人也形同傀儡,最後抑鬱而死。他以穆宗次子、敬宗二弟的身份即位,並不是既定的繼承人選。而他為什麼能夠承繼大統?簡單地說,乃是錯綜複雜的宮廷矛盾鬥爭的結果。

李炎:唐武宗李炎(814—847),在位6年,本名瀍,臨死前改名炎。唐穆宗第五子,文宗弟。武宗在位時,任用李德裕為相,對唐朝後期的弊政做了一些改革。武宗崇信道教,於會昌五年下令拆毀佛寺,沒收大量寺院土地。由於毀佛成功,從而擴大了唐朝政府的稅源,鞏固了中央集權。

李忱:唐宣宗李忱(810—859年),在位13年,初名李怡,初封光王。武宗死後,以皇太叔為宦官馬元贄等所立。綜觀宣宗50年的人生,他曾經為祖宗基業做過不懈的努力,這無疑延緩了唐帝國走向衰敗的大勢,但是他又無法徹底扭轉這一趨勢。宣宗性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大中之政,訖于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

李漼:唐懿宗李漼(833年—873年),在位14年,母元昭皇太后晁氏。始封鄆王。宣宗愛夔王滋,欲立為皇太子,而鄆王長,故久不決。大中十三年八月,宣宗疾大漸,以夔王屬內樞密使王歸長、馬公儒、宣徽南院使王居方等。而左神策護軍中尉王宗實、副使丌元實矯詔立鄆王為皇太子。癸巳,宣宗病死後,被宦官迎立為帝,是為唐懿宗,改元“鹹通”。終年41歲,曾用年號:大中、鹹通;死後葬簡陵,諡號昭聖恭惠孝皇帝。

李儇:唐僖宗李儇(Xuān)(862年—888年),在位13年,唐懿宗第五子,初名儼。懿宗病重彌留之際,他在宦官的支持下被立為皇太子,改名李儇,並於懿宗死後柩前即位。888年三月六日死于長安。享年27歲,死後諡號為惠聖恭定孝皇帝。

李曄:唐昭宗李曄(867年—904年),姓李諱傑,即位後改名為敏,然後又改名為曄,在位16年,享年38歲。他是唐懿宗第七子、唐僖宗的弟弟。葬於和陵,死後諡號為聖穆景文孝皇帝。昭宗在位期間,宦官、朝臣、藩鎮為爭奪對中央政府的控制權,鬥爭激烈,藩鎮跋扈,戰亂不斷,皇權衰微。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