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日知錄丨邵雍:貪於為善 也是一種不輕的病

​​日知錄

貪人之惡, 其過莫大。 貪人之善, 是亦為罪。

——《貪義吟》

人在年少時, 誰沒有些淩雲壯志。

而精英豪傑畢竟少數, 當生命的軌跡已然趨於平庸,

我們不妨做個好人。

當一個人開始有了“我要做個好人”這樣一個至為樸素的覺知, 人生大方向總體是偏不了了。

當一個人開始把“問心無愧”寫進自己的人生信條, 也就真正實現了生命境界的第一場飛躍。

然而, 人最怕“貪”, 一念貪心, 中道已失。

“善”與“惡”, 看似涇渭分明;“好人”與“壞人”, 卻共同難逃脫一個“貪”字。

“天作孽, 猶可違;自作孽, 不可活。 ”

貪于作惡, 自然毋須多言, 一個人若把自己當作了朽木爛泥, 就要做好有朝一日自食苦果的準備。

貪於為善, 雖然境界高尚很多, 卻也是一種不輕的病。

(一)

孟子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

善良, 本是人心的一種本能。

一個人看見一個孩子要掉進井裡,第一反應都會是驚恐和同情。

這種惻隱,

無關于和孩子父母的交情, 無關於在鄰里鄉黨的聲譽, 也無關于對孩子哭叫的反感。

這最初的一念“不忍”, 不摻雜任何欲望和功利, 是人性最純粹乾淨的本然之善。

一個人在心無所系的情況下, 沒有私欲的綁架, 才能真知善惡, 並能公正地去喜好和厭惡, 如《大學》中所說“如惡惡臭, 如好好色”。

(二)

如果轉而到第二念, 善良一旦摻雜了“貪”, 就變了味。

有的人做善事不求回報, 但是潛意識裡卻並沒有放下對結果的預期, 這種預期其實就是“貪”。

這樣的人, 雖然不為明確的企圖, 能不計得失、盡心竭力, 心裡卻依然期待著他人的熱情回應和贊許, 只是他自己並未意識到;

這樣的人, 雖然不為虛榮的攀比, 能放下身段、充分謙卑, 內心卻依然陶醉于身處道德制高點的優越,

只是他自己不願意承認。

正是這種深藏心底的“貪”作祟, 就有了“好人沒好報”的牢騷和不滿。

(三)

最糟糕的情形, 就是所謂“鄉願”。

“鄉願”類似於人們通常所說的“老好人”。

這樣的人, 從不過問道義, 既生於此世, 則迎合世人口味, 是其生存法則;

這樣的人, 善於深自閉藏, 內懷功利世故, 外示誠愨謹厚, 是其生存手段;

這樣的人, 同流合污以媚於世, 非忠信而似忠信, 非廉潔而似廉潔, 欲非之則無可舉, 欲刺之則無可刺。

孔子對“鄉願”深惡痛絕, 因其“似德非德, 而反亂乎德”, 故稱之為“德之賊”。

他說:“過我門而不入我室, 我不憾焉者, 其惟鄉原乎!”

這種人就算過門而不入, 也不值得遺憾, 可謂“眼不見為淨”。

最初的善良, 不過是放下一顆私心。

若“善良”久了, 餵養大的是貪婪、嫉妒、虛榮、傲慢, “善良”就走向了反面, 成了沽名釣譽的籌碼, 滋生邪惡的溫床。

“好人”的標籤, 也不過是帶來了另一種形式的“自我”膨脹。

善良, 若成了對他人品頭論足的資本, 這不是驕慢是什麼?

善良, 若成了彰顯自己潔白脫俗的工具, 招惹的不是禍患是什麼?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