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重大發現:王昭君墓不在內蒙,也許在邯鄲成安縣!快來看考證過程

經過精心地考證, 河北省成安縣的李瑞剛老師發現一項最新的歷史研究成果:王昭君在晚年匿名逃出了匈奴, 從今天的內蒙古逃到河北境內, 最後在邯鄲市成安縣去世。 昭君墓不在內蒙, 而在成安!

直接證據來自于和王昭君同時代的學者焦延壽所著的易學名著《焦氏易林》, 書中有言:“東行西步,失其次舍。 乾侯野井,昭君喪居”。

乾侯, 古地名, 指的是邯鄲成安縣一帶。

“井”的意項裡包含:1指古代王侯的墓穴。 2、相傳古制八家為井。 引申為人口聚居地;鄉里;家宅。

所以這兩句話說的是:成安的野外的墳墓是昭君死後所葬的地方,

或者說成安的鄉野是昭君晚年居住的地方。

歷史上很多人認為這裡的昭君指的是魯昭公。 (西元前514年, 魯昭公如晉求援, 晉使昭公居於乾侯以等待消息。 其後昭公竟然客死于乾侯。 )但這樣的認識是錯誤的, 焦延壽之所以這樣寫有他的深意在, 就是為了讓當時的人誤以為他在寫魯昭公, 其實是為了告訴後人這個不能說的秘密。

王昭君為什麼在晚年會從匈奴出逃, 為什麼會在邯鄲成安去世?

以下是對整個事件的分析。

一、 先從現存的“昭君墓”說起。

大家都知道昭君墓位於于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南呼清公路9公里處的大黑河畔, 也就是著名的“青塚”。 但是有很多歷史學家都考證, 這並不是真正的昭君墓, 而是昭君的衣冠塚。 除了呼市南郊的昭君墓, 在內蒙其他許多地方都有昭君墓, 據統計, 這樣的昭君墓多達十多座。

為什麼“青塚”會是衣冠塚?為什麼會有如此多的“昭君墓”?只能有一個答案:就是昭君根本沒有死在匈奴, 匈奴人不知道她去了哪裡。 但是昭君身為當時匈奴的“皇太后”,

又是一個受大家愛戴的人物, 所以誰也不願意說昭君出逃了, 只能說她去世了, 只能給她建衣冠塚。 因為不知道死在了哪裡, 所以就有了這麼多的昭君墓。

二、為什麼史書對於昭君的晚年的記載都是一片空白?

閱遍古籍,

會發現, 對於昭君晚年的記載是一片空白。 她到底怎麼了, 她什麼時候去世的, 在哪裡去世的, 葬在了哪裡, 都沒有記載。 這說明這時的昭君已經不在匈奴的宮廷了。 如果她依然在宮廷, 對於已經貴為皇太后的她, 對於為漢匈關係作出巨大貢獻的她, 歷史總是要記載的。 這只能說明昭君在晚年從匈奴出逃了。 漢朝和匈奴都避諱這件事, 所以避而不談。

三、昭君為什麼要從匈奴出逃?

大家都知道, 王昭君遠赴匈奴和親, 為漢匈關係做出了巨大貢獻。 這對漢匈都是好事, 但是對王昭君個人來說應該是個悲劇。 作為一個出自南國的大家閨秀來到朔北, 昭君必須得克服衣食住行等諸多方面的不適, 才能融入匈奴生活, 這是毋庸置疑的。

但這些其實都不是問題, 最大的問題是, 她不得不先後嫁給兩代單于。

從年齡上推算, 呼韓耶至少比昭君大三十歲以上, 他們共同生了一個男孩, 叫伊屠智牙師。 不久, 呼韓耶去世, 他的長子雕陶莫皋被立為複株累若鞮單于。 匈奴有“父死妻其後母”的婚俗, 昭君被要求再嫁給新任單于。 面對這種陣勢, 受過禮教薰染的她犯難了, 她給漢朝皇帝上書, 要求返回故土。 當時已是漢成帝在朝, “成帝敕令從胡俗, 遂複為後單于閼氏焉”。

所以王昭君早就有回漢的願望, 但是和親使命在身。 她不得不留在匈奴。 但是到了晚年她落葉思歸, 一直想回到漢朝。 於是她終於在某一天, 偷偷逃離匈奴, 逃回故土。

而且在歷史上也有出家他國的女子回鄉的記載:例如西漢時出嫁烏孫的解憂公主晚年攜孫歸漢, 《漢書》就有記載。

四、王昭君逃向何處?

王昭君如果逃回漢朝,肯定是不能再回漢朝宮廷,那她只能有一個目的地:家鄉。

而且王昭君從小受到父母的疼愛,被視為掌上明珠,在外漂泊多年之後,她自然要回自己的家鄉——南郡秭歸縣寶坪村(今湖北省宜昌興山縣昭君村)。這是她葉落歸根的心靈歸宿,也是逃往的唯一選擇。

資料:

王昭君約於西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歸縣寶坪村(今湖北省宜昌興山縣昭君村)。漢景帝于永安三年(西元前260年)分秭歸北界為興山縣,香溪為邑界,漢王嬙即此邑之人,故雲昭君之縣。其父王穰老來得女,視為掌上明珠,兄嫂也對其寵愛有加。王昭君天生麗質,聰慧異常,擅彈琵琶,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娥眉絕世不可尋,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絕世才貌,順著香溪水傳遍南郡,傳至京城。西元前36年,漢元帝昭示天下,遍選秀女。王昭君為南郡首選。元帝下詔,命其擇吉日進京。

其父王穰雲:“小女年紀尚幼,難以應命”,無奈聖命難違。西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淚別父母鄉親,登上雕花龍鳳官船順香溪,入長江,逆漢水,過秦嶺,歷時三月之久,于同年初夏到達京城長安,為掖庭待詔。

五、王昭君為何會老在邯鄲成安?

對於這個問題,看看西漢的地圖就會明白。

據《資治通鑒》,王昭君出塞的路線是從國都長安出發,經五原、朔方、西河、上郡、北地、馮翊,而至匈奴。若以當時各郡治所為准,則所經約今內蒙古的包頭市、杭錦旗、東勝縣、陝西榆林縣、甘肅慶陽縣。

當時的單于庭(指的就是匈奴的王庭), 是隨著遊牧民族的遷移而經常改變的,。但大致在匈奴中部,現在的包頭、呼和浩特一帶。如果昭君從單于庭出逃到家鄉(今湖北省興山縣),她肯定不會再走出塞時的道路,因為這樣會路過漢朝首都長安附近,這對於匿名出逃的昭君當然是不利的。所以為了避開長安,她只能先向東行,繞到太行山以東,從今河北省的北部往南走。(從地圖上看,回家鄉只有這兩條路,她只能選擇這條路)。

而且從西漢的地圖來看,從單于庭到漢朝境內最近的距離並不是直接往南走,而是向東南方向。因為當時山西和陝西的北部地帶是屬於匈奴境內的。出逃的昭君在匈奴的路線越長,花的時間越多,越容易被匈奴發現,所以只能選擇這條道路。

“東行西步,失其次所”就是記載她出逃的路線,先向東行,繞到太行以東,然後稍微轉西,沿著壩上、華北平原往南走,於是“失去了她的第二故鄉(指匈奴)”。

昭君沿著華北平原往南走,走到邯鄲成安一帶,因為年齡(當時她已經人過中年)導致的身體原因或者其它原因,實在是走不動了,於是只好暫時住在成安,最後在成安去世,葬在了成安。

六、為什麼焦延壽會知道消息並記載在《焦氏易林》裡?

先看焦延壽資料:

焦延壽,漢代的大學者。在漢昭帝時,他出來作官,政績很好。後來又專心讀書,尤其下工夫研究《易經》,一邊講授,一邊著書,他寫的書叫《焦氏易林》。

焦延壽,西漢梁人(今河南省商丘縣南),字贛。家貧賤,因好學而得到梁敬王的資助。學成之後,為郡吏察舉,補小黃令(小黃,為西漢陳留郡之屬縣,今河南蘭考附近)。任職期間,常先知奸邪,而使為盜者不敢輕舉妄動。後因“愛養吏民,化行縣中”,被舉薦,升遷外地為官。三老官屬上書挽留,得到批准,並使官職增高。最後死于小黃。

焦延壽和王昭君是同時代的人,這個人對於昭君出現曾用詩給過高度評價。焦延壽的《萃之臨》和《萃之益》,前者謂: “昭君守國,諸夏蒙德。異類既同,崇我王室。”後者謂:“長城既立,四夷賓服。交和結好,昭君是福。”焦延壽把昭君出塞看成是為國家築起了一座長城,並把“交和結好”肯定為和親的主旨。

這說明他一直很關注昭君出塞這件事情,即使在昭君出塞之後,他也在一直關注著遠在他鄉的王昭君。昭君出逃之後,他應該可以多多少少感覺到一些什麼(因為晚年的昭君就沒有任何消息了)。後來他通過一些特殊的途徑(具體是什麼不可考知)知道了昭君的下落(或許也和他在河南任職有關,邯鄲緊鄰河南)。他知道了昭君的下落,雖然很惋惜,但是不能把這件事情說出去。但他也想讓後人知道這件事。於是借研究易經之名寫下了《焦氏易林》,而且為了掩人耳目,他把這一段寫得很含蓄,讓人誤以為他在寫魯昭公的經歷。

以上就是我對昭君從匈奴出逃,老死在邯鄲成安的分析。應該說事情基本上就是這樣的。希望大家能繼續就這一課題進行研究,搜集更多的史料。據推斷,昭君在河北省經過的路線應該是張家口、保定、石家莊、邢臺、邯鄲,也希望沿線的專家們可以進行更多的考證。

這一研究,對於成安,對於邯鄲,甚至對於河北都將有重要的歷史文化意義。

《漢書》就有記載。

四、王昭君逃向何處?

王昭君如果逃回漢朝,肯定是不能再回漢朝宮廷,那她只能有一個目的地:家鄉。

而且王昭君從小受到父母的疼愛,被視為掌上明珠,在外漂泊多年之後,她自然要回自己的家鄉——南郡秭歸縣寶坪村(今湖北省宜昌興山縣昭君村)。這是她葉落歸根的心靈歸宿,也是逃往的唯一選擇。

資料:

王昭君約於西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歸縣寶坪村(今湖北省宜昌興山縣昭君村)。漢景帝于永安三年(西元前260年)分秭歸北界為興山縣,香溪為邑界,漢王嬙即此邑之人,故雲昭君之縣。其父王穰老來得女,視為掌上明珠,兄嫂也對其寵愛有加。王昭君天生麗質,聰慧異常,擅彈琵琶,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娥眉絕世不可尋,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絕世才貌,順著香溪水傳遍南郡,傳至京城。西元前36年,漢元帝昭示天下,遍選秀女。王昭君為南郡首選。元帝下詔,命其擇吉日進京。

其父王穰雲:“小女年紀尚幼,難以應命”,無奈聖命難違。西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淚別父母鄉親,登上雕花龍鳳官船順香溪,入長江,逆漢水,過秦嶺,歷時三月之久,于同年初夏到達京城長安,為掖庭待詔。

五、王昭君為何會老在邯鄲成安?

對於這個問題,看看西漢的地圖就會明白。

據《資治通鑒》,王昭君出塞的路線是從國都長安出發,經五原、朔方、西河、上郡、北地、馮翊,而至匈奴。若以當時各郡治所為准,則所經約今內蒙古的包頭市、杭錦旗、東勝縣、陝西榆林縣、甘肅慶陽縣。

當時的單于庭(指的就是匈奴的王庭), 是隨著遊牧民族的遷移而經常改變的,。但大致在匈奴中部,現在的包頭、呼和浩特一帶。如果昭君從單于庭出逃到家鄉(今湖北省興山縣),她肯定不會再走出塞時的道路,因為這樣會路過漢朝首都長安附近,這對於匿名出逃的昭君當然是不利的。所以為了避開長安,她只能先向東行,繞到太行山以東,從今河北省的北部往南走。(從地圖上看,回家鄉只有這兩條路,她只能選擇這條路)。

而且從西漢的地圖來看,從單于庭到漢朝境內最近的距離並不是直接往南走,而是向東南方向。因為當時山西和陝西的北部地帶是屬於匈奴境內的。出逃的昭君在匈奴的路線越長,花的時間越多,越容易被匈奴發現,所以只能選擇這條道路。

“東行西步,失其次所”就是記載她出逃的路線,先向東行,繞到太行以東,然後稍微轉西,沿著壩上、華北平原往南走,於是“失去了她的第二故鄉(指匈奴)”。

昭君沿著華北平原往南走,走到邯鄲成安一帶,因為年齡(當時她已經人過中年)導致的身體原因或者其它原因,實在是走不動了,於是只好暫時住在成安,最後在成安去世,葬在了成安。

六、為什麼焦延壽會知道消息並記載在《焦氏易林》裡?

先看焦延壽資料:

焦延壽,漢代的大學者。在漢昭帝時,他出來作官,政績很好。後來又專心讀書,尤其下工夫研究《易經》,一邊講授,一邊著書,他寫的書叫《焦氏易林》。

焦延壽,西漢梁人(今河南省商丘縣南),字贛。家貧賤,因好學而得到梁敬王的資助。學成之後,為郡吏察舉,補小黃令(小黃,為西漢陳留郡之屬縣,今河南蘭考附近)。任職期間,常先知奸邪,而使為盜者不敢輕舉妄動。後因“愛養吏民,化行縣中”,被舉薦,升遷外地為官。三老官屬上書挽留,得到批准,並使官職增高。最後死于小黃。

焦延壽和王昭君是同時代的人,這個人對於昭君出現曾用詩給過高度評價。焦延壽的《萃之臨》和《萃之益》,前者謂: “昭君守國,諸夏蒙德。異類既同,崇我王室。”後者謂:“長城既立,四夷賓服。交和結好,昭君是福。”焦延壽把昭君出塞看成是為國家築起了一座長城,並把“交和結好”肯定為和親的主旨。

這說明他一直很關注昭君出塞這件事情,即使在昭君出塞之後,他也在一直關注著遠在他鄉的王昭君。昭君出逃之後,他應該可以多多少少感覺到一些什麼(因為晚年的昭君就沒有任何消息了)。後來他通過一些特殊的途徑(具體是什麼不可考知)知道了昭君的下落(或許也和他在河南任職有關,邯鄲緊鄰河南)。他知道了昭君的下落,雖然很惋惜,但是不能把這件事情說出去。但他也想讓後人知道這件事。於是借研究易經之名寫下了《焦氏易林》,而且為了掩人耳目,他把這一段寫得很含蓄,讓人誤以為他在寫魯昭公的經歷。

以上就是我對昭君從匈奴出逃,老死在邯鄲成安的分析。應該說事情基本上就是這樣的。希望大家能繼續就這一課題進行研究,搜集更多的史料。據推斷,昭君在河北省經過的路線應該是張家口、保定、石家莊、邢臺、邯鄲,也希望沿線的專家們可以進行更多的考證。

這一研究,對於成安,對於邯鄲,甚至對於河北都將有重要的歷史文化意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