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走進蔡店老街

文 | 李克勝(蔡店|荊州)

蔡店街位於黃陂北, 是陂北的重鎮。 它南枕姚集鎮, 東通大悟縣河口鎮, 北連大悟縣劉集、夏店鎮, 西接孝感縣小河鎮, 有陂北(黃陂縣北部地方的簡稱, 下同)“小漢口”之稱。

蔡店雖然是黃陂最北的小鎮, 但它與大悟縣, 孝感縣接壤, 交通便利, 物產豐富, 是陂北物產和物資聚散地, 是三縣人民購物和物資交易的重鎮。 歷史上形成了農曆雙曰為集市的習俗。

圖:掌櫃

每逢集市日, 無論颳風下雨, 清晨一抹, 四面八方的鄉民挑擔挎籃, 帶著物產, 通往街上如蜘蛛網的小路上人們步伐匆匆, 趕集的人如潮水般湧來。 蔡店街建在石龍崗南坡的崗脊上, 街道兩旁都是住房和店面, 形成一條二丈多寬半裡多長的街道。 街道兩旁是商鋪和住戶, 只要是臨街的家家戶戶做生意。

這裡商賈雲集, 茶莊, 百貨店, 肉鋪, 飯館, 客棧, 剃頭店, 鐵匠鋪, 糧油行, 棉花站,

日用土產店, 軋面房等應有盡有, 每逢集市日, 街上肉魚禽蛋食果花, 衣料鞋帽襪與土產日雜等, 按行分類, 各就各位, 或支棚搭板, 或就地鋪開, 商品琳琅滿目。

圖:掌櫃

由於街道窄, 人頭攢動, 人多湧擠, 偌大一條街便是一片熱火交易的情景。 這邊吆喝, 那邊叫喊,

喊價聲, 砍價聲此起彼伏。

更奇的是及至響午, 竿影將直時熱鬧的集市一片靜謐岸地, 趕集的人一時聚集街上, 定時定地, 忽之即來, 呼之即去。 散集了街道上看似什麼事都未發生, 留在街上的住戶及商人則是對下一個集市的思盼。

圖:掌櫃

集市是鄉鎮改革開放的晴雨錶,

最先在集市上顯示出來, 不讓上市的糧油棉花可以買賣了, 豬, 耕牛可以交易了。 亦有人專職在集市做買賣, 個體商戶的商品物美價廉, 衝擊抵毀了公營的供銷社。

個體經商戶逐漸發展, 街道上原有的鋪面場地有限, 市場逐漸向南遷移, 街南場地及新建住戶增多, 漸漸發展了二條新街, 到老街購物的人越來越少, 原在老街的商鋪逐步向南街遷徙, 原有的街在人們的視野裡變為老街, 再也難融入蔡店未來發展的詩篇中。

圖:掌櫃

在一個陽光燦爛的中午我跨進蔡店老街, 映入我眼球的老街只能用“窄, 老, 舊, 破”四字形容。 眼前破舊就是讓曾居住在此的人為之驕傲的街?我看兩邊的危房, 我甚至擔心, 那天刮大風, 下暴雨這裡的房屋、斷牆會坍塌。

發裂的屋牆, 陳舊的木結構板樓默默地靜守在老街兩邊, 我真的不相信我的眼睛, 不可思議?這是一條正在“壽終正寢”的街?

圖:掌櫃

我又仔細地觀察,我發現這滿街滿巷的還有一些可以送進博物館的磚瓦和雕板,老街蘊含有沒有移動的古董。我腳下踏的地,我從前走的是光滑的石板和青磚,現在變成了水泥道,這路為這殘喘的老街增添了現代建築的色彩,讓我有點唏噓和惆悵。

有人撰文說這條街是明朝初就形成的,在這五六百年裡印證了時代的變迂,承載了一代又一代蔡店人的記憶,鐫刻著老街的歷史,它又見證了歷史的沉浮。

圖:掌櫃

它是一條有故事的老街,舊時的痕跡還印在屋簷下,斑駁的牆面無言地訴說著它一路走來的心酸悲喜,舊時的故事變成了舊事。在這裡愛過的人,恨過的人,喝過的酒,唱過的歌,流過的淚也都成了往事,終究變成了回憶。

老街原來的小巷是喧囂的,它是通往一戶又一戶故居的通道。現在我沒有見到小巷裡行走的人,再見了,這些小巷裡的家長里短。

圖:掌櫃

我走在老街上觸景生情,老街是一種情感,是一種思緒。我在老街小飯館裡吃過飯,在街上買過油果子(炸的油條),在熙熙攘攘的人群裡從北頭老巷口擠到南頭老公社房。

我曾看見幾個好朋友相邀在飯館方桌邊一坐,點了幾盤菜,打來幾杯散酒,在那裡談天說地,嬉笑怒駡,盡在酒桌上。這些烙在我腦海裡的痕跡和永遠不會散去的屬於老街的味道。

圖:掌櫃

老街人對老街愛恨交織,一方面它是過去光輝燦爛歷史的證明,也是老一輩人緬懷昔曰生活的安逸自在,一棟棟老屋深藏不露地載著一則則染著滄桑的動人故事,這故事是這代人記憶裡的瑰寶。另一方面老街原有優勢失去了,人們再也不來觀顧,冷漠了它,老街的人也認了。

沒關係,無限期地延長老街的壽命,反正“窮則變,變則通。”

圖:掌櫃

時代變更,兵燹連連,蔡店老街也是建建毀毀,毀毀建建。如今的老街包括現在的老屋,拆去的危房,空著的屋基,新建的樓房,這都是後來人的傑作。老街漫漶的舊痕跡,時間將老街打磨,沉澱了老街悠久的歷史韻味。曾經的居民,你如同他說到老街,他會滿懷欣喜地娓娓道來,如數家珍地向你講述每一住戶的背後故事。

老街現在宛如一個靜怯的處子,安靜地沉睡在石龍崗下,她沒有昔日的繁華,沒有原來的風光旖旎,沒有原來那般光焰。但它卻是一個彌漫著神秘的色彩,與世無爭,安穩地在原地等待著……

圖:掌櫃

走進老街,偶爾見到一位老人姍姍移步,街道兩邊的老屋,其中夾雜近年修建的樓房,大多是鐵將軍把門。走進老街一半是夢幻,一半是現實,心隨步動,心緒如煙,時光在這裡穿越,天地在這裡濃縮,人性的真善美在這裡凝聚。

我走到老街中段,在一戶白牆青瓦平房門口停下,這家居屋沿街的屋簷不高,可你跨進門要下幾步臺階,過一二間房又要下幾步臺階,這老屋是順地形而建的。從門外觀察你看不出什麼,走進房屋你會發現鑲著大理石地板,屋椽是半新的,近幾年簡單修繕過。

圖:掌櫃

我第一次走進這裡是一九六六年秋,我大姐嫁到這戶人家。現在大姐的家人都離開了這裡,在黃陂前川、武漢城裡安居樂業。從大姐家街門口往北街步行八十多米,那裡大多是程姓居民,我二姐嫁到程姓一戶人家。二姐原住的三間平房,已閒置多年,二三十年前,二姐在老街北頭建一棟二層小樓。

她的兒子、我的外甥人稱他“程老闆”。老街對我來說即陌生又熟悉,老街的居戶也不過百來戶人家,有好幾家與我們李沖是姻緣關係。有二個姐姐住老街,每次到老街來我成了客人,招待十分周到。我每次從外回蔡店先到老街姐姐家後,我才回李沖老屋,老街上的人和事我略知一二,對老街的興衰,看在眼裡,記在心中。

圖:掌櫃

現在我腳下的地方,幾百年來是陂北的經濟文化中心,是陂北的物資聚散中心,也是故鄉繁華喧囂的心臟。老街因商家而繁榮,居民因老街而踏實;古樸典雅的建築,錯落有致的民居,一家連一家的商鋪,熱鬧的街面,歡騰的場景,構成了物產豐富,四通八達,商賈雲集,交易繁忙,繁華昌盛的陂北重鎮。

老街她給我們帶來了細膩的生活,讓我們嘗到了熨貼和溫暖。老街留給我們的不僅是生活艱辛的回憶,更多的是往事的回味。

圖:掌櫃

這曾經的繁華已成過往,這遺存的老街已成為蔡店集鎮發展遠去的背影,漸行漸遠即將消逝的風景。老街似乎在向我不停地訴著淒美、哀怨的幽幽往事。讓人有一種無可奈何的心痛……

對老街的掛念,其他的居戶我不知道,我知道我大姐和她的子女每年回老街好多次,住房漏雨近年請人維修了。最典型的是大姐的妯娌,外甥們喊她幹爺(嬸嬸),她住武漢城裡,經常回這老屋居住。

圖:李金宵

後街有一塊菜地,她在撥弄著,種些時令菜,她用一輛手拉車裝上菜上午送到漢口給孩子們,有時下午趕回來,她回老街是因為她在這老屋裡住了十多年,與鄰居婆婆媽媽關係好,自己種點菜,與她們聊聊天,她感到很充實,很愉快。

大姐家隔壁屋房的主人解放前就到漢口了,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把老屋賣了。老屋原主人的後代曾回老街來尋根溯源,她在老屋裡看了又看,在褪色的石灰牆上摸了又摸,那情感只有她自己體會到。

圖:李金宵

不是說每一粒沙都能看到複雜的世界嗎?不是說每一朵花裡能映照出美麗的天國嗎?不是說每一滴水都能折射太陽的光輝嗎?我大姐家,二姐家可代表老街普通居民家庭的變遷和變化。

老街老屋的後裔們,現分佈在全國各大都市,還有旅居海外的,有的是政府官員,有大學教授,博導,有醫學專家,企業老總,各行各業都有。每逢節日陸續有後裔返回老街,寄情於故里,謁拜故居。

圖:李金宵

故土是一個人的根,一個人不論飛多高,走多遠總是難舍故土情。

老街北頭沙塘角走出了一位共和國將軍唐凱,他對家鄉的懷念和不舍,關心和支持家鄉的建設和發展,人們永遠懷念他。二0一二年十月,黃陂區人民政府在唐凱將軍出生地老街沙塘角建了碩大的紅色紀念牌,緬懷老將軍,他是蔡店老街人的驕傲。

圖:掌櫃

從我大姐老屋後街的門出去,往西北方向走幾十步就是石龍崗下很早前的露天電影院,後來又改為柴炭日雜商品交易市場。這時我遇到了我讀初中時的班長,他笑著跟我說:“現在腳踏蔡店街,回憶當年我賣柴,從早等到吃中飯,沒法只有挑進街,北街游到南街來,一邊小心向前擠,一邊還要大聲喊,賣柴賣柴快來買。”

現在這裡是空曠的場地,緊連著就是沙塘角。我大姐他家的菜園就對著老屋,有三四百多平方米。在後門看後街,後街的景象變成鄉村的樣子,後街原有屋房有不少已拆,雜草叢生的小道。

圖:掌櫃

這條路是我上初中時那時必走的路,現在雜草長有半人多高,一人多高的荊條長在小路兩邊,垃圾遍地無人疏理,塘裡半塘渾濁的水,原來生機勃勃的後街現在也是物是人非了。

蔡店老街好似一棵大樹的秋葉,秋風吹來,秋葉飄零,我仰望著黃葉無奈地離開枝頭,慢慢地飄落下來,它已無力掌控自己的命運,也不知自己飄落到何方,它無可奈何地聽命秋天,落葉競然不能歸根。可喜的是它曾經過春夏,曾經的碧綠翠綠,但時間的流逝,有再多的不舍,再多的無奈,也敵不過時光的匆匆直前。

圖:掌櫃

老街在歲月的河流裡奔流沖淡了我們的記憶,留給我們是一幅模糊的畫面,如霧裡看花,只有走進老街,走近了才能看清楚。

徜徉蔡店老街,她曾在歷史的時空中熠熠生輝,我們與老街相遇,相識,相知,蔡店老街啊,你在我心中刻下了“老街烙印,”留下了“老街記憶”。

本文作者李克勝授權印象黃陂發佈

關於作者 李克勝,出生于黃陂蔡店李家沖,現居荊州。初中肄業,1969年入伍,後入學進修,曾工作於油田,現已退休。

圖:掌櫃

我又仔細地觀察,我發現這滿街滿巷的還有一些可以送進博物館的磚瓦和雕板,老街蘊含有沒有移動的古董。我腳下踏的地,我從前走的是光滑的石板和青磚,現在變成了水泥道,這路為這殘喘的老街增添了現代建築的色彩,讓我有點唏噓和惆悵。

有人撰文說這條街是明朝初就形成的,在這五六百年裡印證了時代的變迂,承載了一代又一代蔡店人的記憶,鐫刻著老街的歷史,它又見證了歷史的沉浮。

圖:掌櫃

它是一條有故事的老街,舊時的痕跡還印在屋簷下,斑駁的牆面無言地訴說著它一路走來的心酸悲喜,舊時的故事變成了舊事。在這裡愛過的人,恨過的人,喝過的酒,唱過的歌,流過的淚也都成了往事,終究變成了回憶。

老街原來的小巷是喧囂的,它是通往一戶又一戶故居的通道。現在我沒有見到小巷裡行走的人,再見了,這些小巷裡的家長里短。

圖:掌櫃

我走在老街上觸景生情,老街是一種情感,是一種思緒。我在老街小飯館裡吃過飯,在街上買過油果子(炸的油條),在熙熙攘攘的人群裡從北頭老巷口擠到南頭老公社房。

我曾看見幾個好朋友相邀在飯館方桌邊一坐,點了幾盤菜,打來幾杯散酒,在那裡談天說地,嬉笑怒駡,盡在酒桌上。這些烙在我腦海裡的痕跡和永遠不會散去的屬於老街的味道。

圖:掌櫃

老街人對老街愛恨交織,一方面它是過去光輝燦爛歷史的證明,也是老一輩人緬懷昔曰生活的安逸自在,一棟棟老屋深藏不露地載著一則則染著滄桑的動人故事,這故事是這代人記憶裡的瑰寶。另一方面老街原有優勢失去了,人們再也不來觀顧,冷漠了它,老街的人也認了。

沒關係,無限期地延長老街的壽命,反正“窮則變,變則通。”

圖:掌櫃

時代變更,兵燹連連,蔡店老街也是建建毀毀,毀毀建建。如今的老街包括現在的老屋,拆去的危房,空著的屋基,新建的樓房,這都是後來人的傑作。老街漫漶的舊痕跡,時間將老街打磨,沉澱了老街悠久的歷史韻味。曾經的居民,你如同他說到老街,他會滿懷欣喜地娓娓道來,如數家珍地向你講述每一住戶的背後故事。

老街現在宛如一個靜怯的處子,安靜地沉睡在石龍崗下,她沒有昔日的繁華,沒有原來的風光旖旎,沒有原來那般光焰。但它卻是一個彌漫著神秘的色彩,與世無爭,安穩地在原地等待著……

圖:掌櫃

走進老街,偶爾見到一位老人姍姍移步,街道兩邊的老屋,其中夾雜近年修建的樓房,大多是鐵將軍把門。走進老街一半是夢幻,一半是現實,心隨步動,心緒如煙,時光在這裡穿越,天地在這裡濃縮,人性的真善美在這裡凝聚。

我走到老街中段,在一戶白牆青瓦平房門口停下,這家居屋沿街的屋簷不高,可你跨進門要下幾步臺階,過一二間房又要下幾步臺階,這老屋是順地形而建的。從門外觀察你看不出什麼,走進房屋你會發現鑲著大理石地板,屋椽是半新的,近幾年簡單修繕過。

圖:掌櫃

我第一次走進這裡是一九六六年秋,我大姐嫁到這戶人家。現在大姐的家人都離開了這裡,在黃陂前川、武漢城裡安居樂業。從大姐家街門口往北街步行八十多米,那裡大多是程姓居民,我二姐嫁到程姓一戶人家。二姐原住的三間平房,已閒置多年,二三十年前,二姐在老街北頭建一棟二層小樓。

她的兒子、我的外甥人稱他“程老闆”。老街對我來說即陌生又熟悉,老街的居戶也不過百來戶人家,有好幾家與我們李沖是姻緣關係。有二個姐姐住老街,每次到老街來我成了客人,招待十分周到。我每次從外回蔡店先到老街姐姐家後,我才回李沖老屋,老街上的人和事我略知一二,對老街的興衰,看在眼裡,記在心中。

圖:掌櫃

現在我腳下的地方,幾百年來是陂北的經濟文化中心,是陂北的物資聚散中心,也是故鄉繁華喧囂的心臟。老街因商家而繁榮,居民因老街而踏實;古樸典雅的建築,錯落有致的民居,一家連一家的商鋪,熱鬧的街面,歡騰的場景,構成了物產豐富,四通八達,商賈雲集,交易繁忙,繁華昌盛的陂北重鎮。

老街她給我們帶來了細膩的生活,讓我們嘗到了熨貼和溫暖。老街留給我們的不僅是生活艱辛的回憶,更多的是往事的回味。

圖:掌櫃

這曾經的繁華已成過往,這遺存的老街已成為蔡店集鎮發展遠去的背影,漸行漸遠即將消逝的風景。老街似乎在向我不停地訴著淒美、哀怨的幽幽往事。讓人有一種無可奈何的心痛……

對老街的掛念,其他的居戶我不知道,我知道我大姐和她的子女每年回老街好多次,住房漏雨近年請人維修了。最典型的是大姐的妯娌,外甥們喊她幹爺(嬸嬸),她住武漢城裡,經常回這老屋居住。

圖:李金宵

後街有一塊菜地,她在撥弄著,種些時令菜,她用一輛手拉車裝上菜上午送到漢口給孩子們,有時下午趕回來,她回老街是因為她在這老屋裡住了十多年,與鄰居婆婆媽媽關係好,自己種點菜,與她們聊聊天,她感到很充實,很愉快。

大姐家隔壁屋房的主人解放前就到漢口了,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把老屋賣了。老屋原主人的後代曾回老街來尋根溯源,她在老屋裡看了又看,在褪色的石灰牆上摸了又摸,那情感只有她自己體會到。

圖:李金宵

不是說每一粒沙都能看到複雜的世界嗎?不是說每一朵花裡能映照出美麗的天國嗎?不是說每一滴水都能折射太陽的光輝嗎?我大姐家,二姐家可代表老街普通居民家庭的變遷和變化。

老街老屋的後裔們,現分佈在全國各大都市,還有旅居海外的,有的是政府官員,有大學教授,博導,有醫學專家,企業老總,各行各業都有。每逢節日陸續有後裔返回老街,寄情於故里,謁拜故居。

圖:李金宵

故土是一個人的根,一個人不論飛多高,走多遠總是難舍故土情。

老街北頭沙塘角走出了一位共和國將軍唐凱,他對家鄉的懷念和不舍,關心和支持家鄉的建設和發展,人們永遠懷念他。二0一二年十月,黃陂區人民政府在唐凱將軍出生地老街沙塘角建了碩大的紅色紀念牌,緬懷老將軍,他是蔡店老街人的驕傲。

圖:掌櫃

從我大姐老屋後街的門出去,往西北方向走幾十步就是石龍崗下很早前的露天電影院,後來又改為柴炭日雜商品交易市場。這時我遇到了我讀初中時的班長,他笑著跟我說:“現在腳踏蔡店街,回憶當年我賣柴,從早等到吃中飯,沒法只有挑進街,北街游到南街來,一邊小心向前擠,一邊還要大聲喊,賣柴賣柴快來買。”

現在這裡是空曠的場地,緊連著就是沙塘角。我大姐他家的菜園就對著老屋,有三四百多平方米。在後門看後街,後街的景象變成鄉村的樣子,後街原有屋房有不少已拆,雜草叢生的小道。

圖:掌櫃

這條路是我上初中時那時必走的路,現在雜草長有半人多高,一人多高的荊條長在小路兩邊,垃圾遍地無人疏理,塘裡半塘渾濁的水,原來生機勃勃的後街現在也是物是人非了。

蔡店老街好似一棵大樹的秋葉,秋風吹來,秋葉飄零,我仰望著黃葉無奈地離開枝頭,慢慢地飄落下來,它已無力掌控自己的命運,也不知自己飄落到何方,它無可奈何地聽命秋天,落葉競然不能歸根。可喜的是它曾經過春夏,曾經的碧綠翠綠,但時間的流逝,有再多的不舍,再多的無奈,也敵不過時光的匆匆直前。

圖:掌櫃

老街在歲月的河流裡奔流沖淡了我們的記憶,留給我們是一幅模糊的畫面,如霧裡看花,只有走進老街,走近了才能看清楚。

徜徉蔡店老街,她曾在歷史的時空中熠熠生輝,我們與老街相遇,相識,相知,蔡店老街啊,你在我心中刻下了“老街烙印,”留下了“老街記憶”。

本文作者李克勝授權印象黃陂發佈

關於作者 李克勝,出生于黃陂蔡店李家沖,現居荊州。初中肄業,1969年入伍,後入學進修,曾工作於油田,現已退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