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介子推割肉救晉文公,後來被大火燒死”,你被騙了多少年?

介子推是春秋時期著名的隱士, 他曾經跟隨晉文公重耳輾轉8個國家, 流亡在外19年, 幫助晉文公回國奪位。 介子推不求名祿, 功成身退, 隱居在山中, 終生不復出。 幾千年來, 世人無不敬佩介之推的高風亮節。

在世間流傳著這樣兩個介子推的事蹟:一個是晉文公將要餓死, 介子推割下自己的肉救活了晉文公;另一個是晉文公想封賞隱居的介子推, 放火燒山, 卻燒死了介子推。 這兩個事蹟廣為流傳, 時到今日, 大家還能在很多地方看到這兩個故事, 也都深信不疑。 然而, 查閱先秦史書或《史記》, 在記載介子推時,

根本沒有這兩件事的記載。 所以介子推割肉奉君和燒山而死, 這兩件事無疑是虛構的, 然而卻欺騙了世人幾千年。

介子推和介母

最早記載介子推事蹟的史書是《左傳》, 此書寫成於春秋末期。 在其中一篇《僖公二十四年》中記載了介子推:“晉侯賞從亡者,

介之推不言祿, 祿亦弗及。 推曰:'主晉祀者, 非君而誰?天實置之, 而二三子以為己力, 不亦誣乎?竊人之財, 猶謂之盜。 況貪天之功, 以為己力乎?'……遂隱而死。 晉侯求之不獲, 以綿上(地名)為之田。 ...”

意思是說介子推認為晉文公能做晉君是天意, 如果向晉君邀功請賞是與上天爭功, 是不義的盜賊。 介子推恥於這麼做, 於是他帶母親隱居到山中, 一直到老死。 晉文公沒有在山裡找到介子推, 就把介子推隱居的綿山封給介子推了。 《左傳》中沒有記載介子推割肉奉君和燒山而死的事。

有一本成書年代不詳, 作者不詳, 專門記載晉國歷史的書《晉史乘》中記載介子推:“文公待之不肯出, 求之不能得, 以謂焚山宜出, 及焚山, 遂不出而焚死。 ”此書倒是記載了介子推被燒死,

但《晉史乘》真偽難辨, 不足採信。

介子推因燒山而死

莊子的《莊子•盜蹠》說:“介子推至忠也, 自割其股以食文公, 文公後背之, 子推怒而去, 抱木而燔死。 ”莊子算是最早記載介子推割肉奉君和燒山而死的事了, 他說晉文公忘恩負義, 介子推沒有得到封賞,

於是非常憤怒的離開了, 最後介子推抱著樹被燒死了。 《莊子》是一本寓言故事書, 借寓言闡述道家要旨, 是不能當歷史書看的, 歷史參考價值微乎其微, 所以, 不足採信。

屈原在楚辭《九章•惜往日》中說:“介子忠而立枯兮, 文君寤而追求。 封介山而為之禁兮, 報大德之優遊。 ”語焉不詳。 有人認為其中“枯”字表示“焚身而骨枯”, 也有人認為“枯”字應該表示“乾瘦憔悴”。 無論何解, 都不能證明是晉文公放火燒死了介子推, 更沒有提介子推割肉奉君之事。

韓非子在《用人第二十七》中寫道:“昔者介子推無爵祿而義隨文公, 不忍口腹而仁割其肌, 故人主結其德, 書圖著其名。 ”韓非子是說介子推做過割肉奉君的事。 韓非子是法家代表人物,

又得道家精髓, 他著書立說, 不過是想推行其主張, 得到君王任用, 言辭如戰國辯士, 不可全信。

介子推廟

秦國呂不韋和他的門客在編寫《呂氏春秋》中說:“晉文公反國, 介子推不肯受賞, 自為賦詩曰:‘有龍于飛, 周遍天下。 五蛇從之, 為之丞輔。 龍反其鄉, 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橋死於中野。 ’懸書公門,而伏於山下。”也沒有提到介子推割肉奉君和燒山而死的事。

以上先秦書文,唯有史書《左傳》記載最早,立場最客觀,權威性最高,最可信。而文學作品《莊子》,《韓非子》,帶有強烈得個人主觀情感,難以信服。

介子推隱居的介山

西漢司馬遷在《史記•晉世家》中寫道:“(晉文公)使人召之(介子推),則亡。遂求所在,聞其入綿上山中,於是文公環綿上山中而封之,以為介推田,號曰介山…”。意思是說晉文公想封賞介子推,而介子推卻逃跑了。晉文公找到介子推隱居的綿山,將整個綿山封給了介子推。

漢代司馬遷編寫史記時,對於存疑的史事,也會特別注明,一併記載。司馬遷在《晉世家》記載介子推時,幾乎照抄了《左傳》的記載,並補充了一些事,卻完全沒有寫介子推割肉奉君和燒山而死的事,可見,司馬遷認為那兩件事完全是虛構之事,不值得提上一筆。

有人會認為《左傳》記載的未必真實,其實關於《左傳》的真偽以前的確有爭議,但在2009年,浙大校友出資買了一批被盜賣至海外的戰國楚簡,經過古文學家整理,出版了《浙江大學藏戰國楚簡》一書,首次證實《左傳》內容的真實性,並確定《左傳》的成書時間至少在戰國時期。

浙江大學藏戰國楚簡

之後的文史書籍記載介子推割肉奉君和燒山而死的事,基本上是繼承了《莊子•盜蹠》的說法,並添油加醋,發揮了很多想像。下面還是簡單說一下。

西漢韓嬰寫的《韓詩外傳》有“ 重耳無糧,餒不能行,子推割股肉以食重耳,然後能行。”一句。韓嬰,是西漢文帝時的儒學博士,早于司馬遷,他寫的《韓詩外傳》都是一些道德說教的內容,不足採信。

西漢末年劉向《說苑.複恩》說:“有龍矯矯,頃失其所,五蛇從之,周遍天下,龍饑無食,一蛇割股,龍反其淵,安其壤土,四蛇入穴,皆有處所,一蛇無穴,號於中野。”這應該改編了《呂氏春秋》的龍蛇歌,添加了介子推割肉奉君之事。

介子推割肉奉君

其實記載介子推割肉奉君和燒山而死的事幾乎都是一些文學書籍,而正史幾乎沒有記載。那些文人學士,貪求功名利祿,喧嘩奪目,上求寵於君,下取悅於民,所以虛構偽造那兩件事。

真正有獨立思想的人不會人云亦云,有自己的判斷。明末顧炎武在《日知錄.卷二十五》談到介子推時指出:“二書(指《左傳》和《呂氏春秋》)去當時未遠,為得其實,然之推亦未幾而死,故以田祿其子爾。”我敬佩的顧炎武果然是個明智的人,他已經指出,《左傳》和《呂氏春秋》離介子推年代比較近,記載的比較真實。

後來介子推割肉奉君和燒山而死的事蹟基本變成了小說演義,到如今已經進入了學堂多年,進入了權威歷史書籍,後代們會將這些事繼續弘揚流傳。但當他們有一天讀了《左傳》和《史記》的原文後,會不會清醒過來呢?

作者附語:介子推的確是個忠義廉潔的隱士,但絕無割肉奉君和燒山而死這兩件事,後人還附會說寒食和清明這兩個節日是紀念介子推,“足下”也與介子推有關,甚是荒謬。寒食紀念介子推的說法最早記載於西漢末年桓譚的《新論·卷十一·離事》,在此之前,若有寒食節,必不是紀念介子推的。

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橋死於中野。 ’懸書公門,而伏於山下。”也沒有提到介子推割肉奉君和燒山而死的事。

以上先秦書文,唯有史書《左傳》記載最早,立場最客觀,權威性最高,最可信。而文學作品《莊子》,《韓非子》,帶有強烈得個人主觀情感,難以信服。

介子推隱居的介山

西漢司馬遷在《史記•晉世家》中寫道:“(晉文公)使人召之(介子推),則亡。遂求所在,聞其入綿上山中,於是文公環綿上山中而封之,以為介推田,號曰介山…”。意思是說晉文公想封賞介子推,而介子推卻逃跑了。晉文公找到介子推隱居的綿山,將整個綿山封給了介子推。

漢代司馬遷編寫史記時,對於存疑的史事,也會特別注明,一併記載。司馬遷在《晉世家》記載介子推時,幾乎照抄了《左傳》的記載,並補充了一些事,卻完全沒有寫介子推割肉奉君和燒山而死的事,可見,司馬遷認為那兩件事完全是虛構之事,不值得提上一筆。

有人會認為《左傳》記載的未必真實,其實關於《左傳》的真偽以前的確有爭議,但在2009年,浙大校友出資買了一批被盜賣至海外的戰國楚簡,經過古文學家整理,出版了《浙江大學藏戰國楚簡》一書,首次證實《左傳》內容的真實性,並確定《左傳》的成書時間至少在戰國時期。

浙江大學藏戰國楚簡

之後的文史書籍記載介子推割肉奉君和燒山而死的事,基本上是繼承了《莊子•盜蹠》的說法,並添油加醋,發揮了很多想像。下面還是簡單說一下。

西漢韓嬰寫的《韓詩外傳》有“ 重耳無糧,餒不能行,子推割股肉以食重耳,然後能行。”一句。韓嬰,是西漢文帝時的儒學博士,早于司馬遷,他寫的《韓詩外傳》都是一些道德說教的內容,不足採信。

西漢末年劉向《說苑.複恩》說:“有龍矯矯,頃失其所,五蛇從之,周遍天下,龍饑無食,一蛇割股,龍反其淵,安其壤土,四蛇入穴,皆有處所,一蛇無穴,號於中野。”這應該改編了《呂氏春秋》的龍蛇歌,添加了介子推割肉奉君之事。

介子推割肉奉君

其實記載介子推割肉奉君和燒山而死的事幾乎都是一些文學書籍,而正史幾乎沒有記載。那些文人學士,貪求功名利祿,喧嘩奪目,上求寵於君,下取悅於民,所以虛構偽造那兩件事。

真正有獨立思想的人不會人云亦云,有自己的判斷。明末顧炎武在《日知錄.卷二十五》談到介子推時指出:“二書(指《左傳》和《呂氏春秋》)去當時未遠,為得其實,然之推亦未幾而死,故以田祿其子爾。”我敬佩的顧炎武果然是個明智的人,他已經指出,《左傳》和《呂氏春秋》離介子推年代比較近,記載的比較真實。

後來介子推割肉奉君和燒山而死的事蹟基本變成了小說演義,到如今已經進入了學堂多年,進入了權威歷史書籍,後代們會將這些事繼續弘揚流傳。但當他們有一天讀了《左傳》和《史記》的原文後,會不會清醒過來呢?

作者附語:介子推的確是個忠義廉潔的隱士,但絕無割肉奉君和燒山而死這兩件事,後人還附會說寒食和清明這兩個節日是紀念介子推,“足下”也與介子推有關,甚是荒謬。寒食紀念介子推的說法最早記載於西漢末年桓譚的《新論·卷十一·離事》,在此之前,若有寒食節,必不是紀念介子推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