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國學經典民間奇書《素書》,六條箴言點化芸芸眾生的安身立業

【原典】守職而不廢。 處義而不回。

【解譯】不管職務大小, 不管在什麼崗位, 都要忠於職守, 愛崗敬業;不論遇到什麼情況, 如果你認定是正確的東西就要堅持, 而且百折而不撓, 永不回頭。

【舉例】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這道理誰都懂, 但真正做到的人卻極少。 我們每一個人在社會都有一個位置, 也有我們應該做的事情。 然而, 如果認真檢討起來, 我們做到“守職而不廢”了嗎?應該說許多人沒有做到。 我們輕視自己那份不起眼的“職守”, 結果卻是與偉大擦肩而過。 因為將一件小事專心做到極致, 那就是偉業。 “皰丁解牛”的故事大家都知道,

說起來“皰丁”從事的工作無非是個屠夫而已, 然而他卻將“解牛”這件小事做到了極致, 最後居然在惶惶史冊中佔有一席之地。 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曾說:把每一件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原典】見嫌而不苟免。

【解譯】即使被人誤解、猜疑, 身處是非之地, 仍然犯難涉嫌, 做好自己應該做的事, 而不會因為怕事而推脫自己的責任。

【舉例】周公旦是西周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 被尊為“元聖”。 武王死後, 其子成王年幼, 就由他攝政當國。 這時候有人就散佈流言說:周公有野心, 有謀位篡權之嫌。 這個時候周公該怎麼辦呢?如果明哲保身, 國將大亂。 於是他果斷平定了叛亂, 大行封賞, 營建東都, 制禮作樂, 還政成王。 心地坦然, 做了他應該做的事。 工作中誤解、委屈都是難免的, 凡成大事者, 必然要有擔當一切的胸懷。 老子說:“受國之垢, 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 是為天下王。 ”只要將天下的不好的事情都承擔起來, 才能做天下的君王。

承載多大的苦難, 就有機會迎來多大的輝煌。

【原典】見利而不苟得, 此人之傑也。

【解譯】利益當前, 要堅定自己的操守, 不做見利忘義的小人。 黃石公認為, 具備了“守職而不廢。 處義而不回。 見嫌而不苟免。 見利而不苟得。 ”這四種品質的人, 就是人中之傑。

【舉例】俊、豪、傑三者, 是中國古代對人才品評的三個標準, 雖然不同的人在具體標準上有所不同, 但大體都差不多。 《淮南子》中說:智慧超過萬人的叫“英”, 智慧超過千人的叫“俊”, 智慧超過百人的叫“豪”, 超過十人的叫“傑”。

【原典】避嫌遠疑, 所以不誤。

【解譯】有志者, 在原則問題上要“見嫌而不苟免”,

勇於承擔自己的責任。 但在原則以外的事情上, 要心胸豁達。 不怕“嫌疑”, 並不是鼓勵製造“嫌疑”, 相反要千方百計避免“嫌疑”。 生活中人與人的矛盾, 許多都是由非原則問題引起的, 一個不正確的表達方式, 一次不經意的冷落, 甚至一個被人誤解的眼色, 都可能給自己的事業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舉例】美國著名成功學家安東尼·羅賓通過對一個為數兩千多人的目標人群所進行的長達十年的跟蹤研究, 得出了一個驚人的結論:一個人的成就大小, 往往和他擁有的支持者、説明者的數目成正比。 根據這一結論, 安東尼指出:影響人生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不是人的才華、家庭背景等, 而是人的社會關係或好人緣。

【原典】設變致權,所以解結。

【解譯】一帆風順、萬事如意,都是人們美好的祝福,事實卻不是這樣。在生活中、事業中隨時都有解不開的死結。怎麼辦呢?那就要“設變致權”,即要隨機應變、靈活變通,遇事不要死腦筋。世界上的任何困難,都存在解決之道,只要善於發現,沒有過不去的坎。

【舉例】說到靈活應變,全世界的文化中,惟有中國最具有這種特質,因為我們是“辯證法”的老祖宗。《易經》是中國文化的源頭之一,而它的核心思想只有一個字,那就是“變”,所謂“神無體,易無方”指的就是變化的意思。六十四個卦爻擺在哪裡,沒有任何意思,但只要有一個爻動,整個卦隨之而動。惟有在動態的變化中,這個世界才顯得生機勃勃。在三國中,曹操想刺殺董卓,但顧慮呂布的勇猛。那一天曹操佩著寶刀來到相府,使計謀支開呂布,抽出寶刀,剛要行刺。不料董卓從衣鏡中看到曹操在背後拔刀,急回身問道:“曹操幹什麼?”此時呂布已牽馬來到閣外。曹操心中不免暗暗發慌,他靈機一動,便表情鎮靜地雙手舉刀跪下說:“今有寶刀一口,獻給恩相。”董卓接過一看,果然是一把寶刀:七寶嵌飾,鋒利無比。董卓便將寶刀遞給呂布收起,曹操也將刀鞘解下交給呂布。然後,董卓帶曹操出閣看馬,曹操趁機要求試騎一下。董卓不假思索便命備好鞍轡,把馬交給曹操。曹操牽馬出相府,加鞭往東南而去。

【原典】安莫安於忍辱。

【解譯】一個人心態平和、不為世俗利誘所動,就叫做“安”。《周書》裡說:“好和不爭曰安。”心態平和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呢?那就是忍辱。

【舉例】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對佛學很有研究。他被貶官之後,與佛印禪師關係很好,經常向他請教佛法。有一天,蘇東坡參禪打坐,覺得自己好像開悟了,於是寫了一首偈頌:“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蘇東坡很得意,馬上派人過長江把偈頌送給佛印禪師看。佛印禪師不愧是大師,一看就知道蘇東坡自以為了不起,實際並沒有真正證悟。於是便在偈語後面批了:“放屁”兩個字,叫原人帶回去。蘇東坡一見,火冒三丈。他認為,這個偈頌這麼好,怎麼能用這樣粗魯的語言來侮辱人呢?這還了得!他立刻過長江找佛印禪師評理。佛印禪師知道他的來意,就迎上前來,笑嘻嘻地說:“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這位蘇學士慚愧得無言以對。

《素書》相傳為秦末黃石公作,民間視為奇書、天書。它雖提出"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素書》以道理為宗旨,同時以道、德、仁、義、禮為立身治國的根本、揆度宇宙萬物自然運化的理數,以此認識事物本原。素書與陰符經,不只是文學作品,更是人類最高智慧,素書居於陰符經之下,雖言簡意賅,至誠至理,亦不為平常人心智所明白,完全理解。而陰符經,有虛亦有實,無形而成形。平常人幾乎無法理解,不需要注釋。作為國學的經典上作,涵蓋內容及道理之深並非四書五經之類可以媲擬。傳說黃石公三試張良,而後把此書授予張良。張良憑藉此書,助劉邦定江山。

黃石公(約西元前292年-西元前195年),秦漢時道家,別稱圯上老人、下邳神人,後被道教納入神譜。《史記·留侯世家》稱其避秦世之亂,隱居東海下邳。其時張良因謀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于下邳橋上遇到黃石公。黃石公三試張良後,授與《太公兵法》,臨別時有言:“十三年後,在濟北穀城山下,黃石公即我矣。”張良後來以黃石公所授兵書助漢高祖劉邦奪得天下,並於十三年後,在濟北穀城下找到了黃石,取而葆祠之。後世流傳有黃石公《素書》和《黃石公三略》

文圖源自網路綜合編輯,《素書》原作者黃石公,解譯舉例內容作者古敏。

【原典】設變致權,所以解結。

【解譯】一帆風順、萬事如意,都是人們美好的祝福,事實卻不是這樣。在生活中、事業中隨時都有解不開的死結。怎麼辦呢?那就要“設變致權”,即要隨機應變、靈活變通,遇事不要死腦筋。世界上的任何困難,都存在解決之道,只要善於發現,沒有過不去的坎。

【舉例】說到靈活應變,全世界的文化中,惟有中國最具有這種特質,因為我們是“辯證法”的老祖宗。《易經》是中國文化的源頭之一,而它的核心思想只有一個字,那就是“變”,所謂“神無體,易無方”指的就是變化的意思。六十四個卦爻擺在哪裡,沒有任何意思,但只要有一個爻動,整個卦隨之而動。惟有在動態的變化中,這個世界才顯得生機勃勃。在三國中,曹操想刺殺董卓,但顧慮呂布的勇猛。那一天曹操佩著寶刀來到相府,使計謀支開呂布,抽出寶刀,剛要行刺。不料董卓從衣鏡中看到曹操在背後拔刀,急回身問道:“曹操幹什麼?”此時呂布已牽馬來到閣外。曹操心中不免暗暗發慌,他靈機一動,便表情鎮靜地雙手舉刀跪下說:“今有寶刀一口,獻給恩相。”董卓接過一看,果然是一把寶刀:七寶嵌飾,鋒利無比。董卓便將寶刀遞給呂布收起,曹操也將刀鞘解下交給呂布。然後,董卓帶曹操出閣看馬,曹操趁機要求試騎一下。董卓不假思索便命備好鞍轡,把馬交給曹操。曹操牽馬出相府,加鞭往東南而去。

【原典】安莫安於忍辱。

【解譯】一個人心態平和、不為世俗利誘所動,就叫做“安”。《周書》裡說:“好和不爭曰安。”心態平和的最高境界是什麼呢?那就是忍辱。

【舉例】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對佛學很有研究。他被貶官之後,與佛印禪師關係很好,經常向他請教佛法。有一天,蘇東坡參禪打坐,覺得自己好像開悟了,於是寫了一首偈頌:“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蘇東坡很得意,馬上派人過長江把偈頌送給佛印禪師看。佛印禪師不愧是大師,一看就知道蘇東坡自以為了不起,實際並沒有真正證悟。於是便在偈語後面批了:“放屁”兩個字,叫原人帶回去。蘇東坡一見,火冒三丈。他認為,這個偈頌這麼好,怎麼能用這樣粗魯的語言來侮辱人呢?這還了得!他立刻過長江找佛印禪師評理。佛印禪師知道他的來意,就迎上前來,笑嘻嘻地說:“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來。”這位蘇學士慚愧得無言以對。

《素書》相傳為秦末黃石公作,民間視為奇書、天書。它雖提出"道、德、仁、義、禮,五者一體",《素書》以道理為宗旨,同時以道、德、仁、義、禮為立身治國的根本、揆度宇宙萬物自然運化的理數,以此認識事物本原。素書與陰符經,不只是文學作品,更是人類最高智慧,素書居於陰符經之下,雖言簡意賅,至誠至理,亦不為平常人心智所明白,完全理解。而陰符經,有虛亦有實,無形而成形。平常人幾乎無法理解,不需要注釋。作為國學的經典上作,涵蓋內容及道理之深並非四書五經之類可以媲擬。傳說黃石公三試張良,而後把此書授予張良。張良憑藉此書,助劉邦定江山。

黃石公(約西元前292年-西元前195年),秦漢時道家,別稱圯上老人、下邳神人,後被道教納入神譜。《史記·留侯世家》稱其避秦世之亂,隱居東海下邳。其時張良因謀刺秦始皇不果,亡匿下邳。于下邳橋上遇到黃石公。黃石公三試張良後,授與《太公兵法》,臨別時有言:“十三年後,在濟北穀城山下,黃石公即我矣。”張良後來以黃石公所授兵書助漢高祖劉邦奪得天下,並於十三年後,在濟北穀城下找到了黃石,取而葆祠之。後世流傳有黃石公《素書》和《黃石公三略》

文圖源自網路綜合編輯,《素書》原作者黃石公,解譯舉例內容作者古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