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86年前,遼西抗日義勇軍擊斃日軍騎兵連

遼西抗日義勇軍將領

86年前的今天(1932年1月9日), 遼西抗日義勇軍擊斃日軍聯隊長古賀傳太郎。 當日, 日軍第20師團騎兵第27聯隊古賀傳太郎中佐率所部(僅一個中隊)及配屬的第73聯隊一個步兵小隊向錦西城西進行“掃蕩”,

在龍王廟附近被義勇軍包圍。 同時, 留守的騎兵第27聯隊一部及返回錦州的第20師團輜重小隊也分別被包圍。 激戰終日, 三處日軍先後被殲滅, 古賀中佐以下103人被擊斃。 這是抗日戰場上首次擊斃聯隊長級別的日軍軍官, 日軍哀歎“這是滿洲事變以來最大悲慘事件”。

被擊斃的日軍聯隊長古賀傳太郎戎裝像

在抗日戰爭中, 中日雙方曾對各自的軍事實力進行過分析, 有一個公認的看法, 即由於裝備和訓練的差別, 在淞滬抗戰中, 國民黨軍的一個精銳師, 勉強可以抵擋日軍一個聯隊的進攻。 因此, 在戰場上消滅日軍一個聯隊, 或擊斃其一名聯隊長, 都會被視作重大勝利。 十九路軍抗戰的戰果中, 最值得誇耀的就是擊斃了日軍聯隊長林大八大佐。 而「九一八」事變後僅僅三個月, 日軍在東北, 也出現了第一個被擊斃的聯隊長。 此人, 就是1932年1月9日, 在錦西戰死的日軍騎兵第二十七聯隊聯隊長古賀傳太郎大佐。

古賀傳太郎, 畢業于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十五期, 曾經參加過日俄戰爭, 並在化裝偵查中被俘, 但他卻設法脫逃, 並積功升至大佐聯隊長。 然而, 到了1932年, 當他奉命率部進攻錦西的時候, 這種好運氣終於到了頭。

古賀聯隊長得陣亡(日軍宣傳畫)

此戰中, 日軍騎兵第二十七聯隊險些被全殲。 下方的畫圖就是日軍制作, 反映這位聯隊長和其部下的最後時刻。 從圖中可以看到被擊斃的日軍官兵和戰馬, 殘存日軍在一座碉樓附近構築防禦工事試圖頑抗, 也可以看到前仆後繼沖向日軍陣地的中國戰士。

應該說, 此圖頗為寫實, 因為日方隨後公佈的古賀陣亡地照片上, 正有這樣一座碉樓, 古賀就是被埋伏在這裡的中國戰士擊斃的。

只有一點和事實有些不太一樣——日本人的畫圖上, 參戰的中方將士都是身穿東北軍制服的正規軍, 而實際上, 參戰的中方軍隊只是當地的民團——確切地說, 就是剛剛扔下鋤頭拿起槍的錦西老百姓。

1月6日, 古賀聯隊攻佔錦西, 由於當時錦州已經棄守,

錦西縣長張國棟不戰而降。 但周圍義勇軍此起彼伏, 古賀對此十分惱火, 決定9日出發對城西的龍王廟地區進行掃蕩。 錦西縣公安局長苑鳳台掌握了日軍進城的情況, 隨即與附近的張恩遠、劉春山、劉存啟等民團首領組織兵力, 試圖消滅這批日軍。

錦西地方民風剽悍, 「九一八」事變後統計, 當地民間有槍一千多支, 因此, 當地的民團, 戰鬥力比正規軍一點兒都不差。

不過, 即便如此, 擊斃日軍聯隊長, 幾乎全殲一個日軍聯隊, 這種戰鬥力也令人太驚訝了。

說來這個古賀也是有些倒楣, 他這個聯隊不是常備部隊, 而屬於不滿員的「架子部隊」, 意即平時只有骨幹, 戰時才吸收預備役人員補充部隊參戰。 由於東北戰事驟起, 日軍兵力不足,倉促間將這個聯隊也調到了戰場上,攻佔錦西時,古賀手下只有一個中隊,在錦西的日軍不過一百多人。這個騎兵第二十七聯隊是於1915年6月隨同第十九師團一齊成立,以後即一直駐于朝鮮東北海岸的羅南、清津和雄基,對我國的延邊方向和蘇聯的符拉迪沃斯托克等方向進行警戒。由於多年不打仗,部隊缺乏鍛煉,一旦遇到猛烈的戰鬥很不適應。

也許由於輕取瀋陽的經歷,日軍此時異常驕橫,古賀並不覺得自己兵力不足,出發掃蕩前還命令松尾秀治少尉率一部輜重兵從錦西返回瀋陽。

然而,錦西不是北大營,沒有正規軍番號的民團,卻讓日軍認識了中國人真正的血性。

1月9日錦西城外作戰圖

1月9日上午10時半,當先頭的日軍騎兵到達了上坡子附近時,突然遭到了埋伏在南方的民團射擊。古賀當即命令對其進攻但立即遭到劉春山、劉存啟、張恩遠所率民團的三面包圍。日軍招架不住,被迫後退。此前,日軍一個小隊由石野中中尉率領試圖迂回龍王廟,結果也同樣遭到民團痛擊,石野負重傷,儘管古賀派通訊組長丸山中尉、立花一等軍醫前往龍王廟進行搶救。但因傷勢太重,終於在9日下午斃命。

激戰進行了幾個小時,附近村屯有槍的民眾,看到日軍並未有什麼進展,紛紛趕來參加戰鬥,打擊日軍的火力更加密集,古賀開始驚恐,決定撤退。一部日軍從上坡子撤退到錦西西門外時,由於突遭民團埋伏在碉樓上人員的襲擊,難以回城。慌亂中,古賀被民團一槍擊中翻身落馬。古賀的副官米井三郎大尉、警衛兵上原英則將古賀抬向附近的民房時,米井也被擊成重傷,上原當場斃命。古賀雖然被背進民房,但終於傷重不治,死前向米井三郎交代:必須守護好軍旗,必須徹底「討伐匪賊」……不久,米井三郎也因重傷而斃命。

1月9日錦西城郊作戰圖

日軍繪畫,描繪松尾輜重隊的覆滅

殘存日軍在野口茂三中尉指揮下,力攻碉樓。但在接近炮樓時,密集的子彈打中了他的頭部,當場倒斃。殘存日軍勉強逃入錦西,和攻入城中的民團發生巷戰,只是由於第二天日軍援兵趕到,民團才退出錦西縣城,使日軍未被全殲。

與此同時,和古賀同時出城的松尾輜重隊也成了倒楣的殉葬品,被全部殲滅,松尾少尉陣亡。事後,日軍在瀋陽為古賀和松尾等舉行了隆重的祭奠活動。

錦西一戰,是東北民眾抗敵的一次典範戰鬥,此戰的勝利,得益於精確地情報和全民皆兵的作戰方式。從遊擊戰角度,這也是一次頗為精彩的教範式戰鬥。日軍一名資深的聯隊長斃命於民團槍下,顯示日軍並非銅筋鐵骨,大大鼓舞了因東北軍撤離錦州受損的抗日士氣。

義勇軍的神秘“巨銃”

在錦州發現的義勇軍神秘武器“巨銃”

長達兩米五以上,重三十斤。儘管在東北的戰場上日軍佔據重武器的絕對優勢,但這支得自錦州附近義勇軍的「巨銃」,實在讓日本兵開了眼界。要知道日軍使用的三八式步槍,因為強調白刃戰功能,在當時世界各國的制式步槍中已經算是特別長大的,也不過才七斤半重。這是義勇軍從哪兒淘換來的神秘武器呢?

好考據的日本人沒寫這東西的出身最後考證出來沒有,估計是覺得這玩意兒太古怪了,實在是沒處下手。

其實,這東西要是早上50年,有很多人都會認得的,這就是當年清軍中普遍使用的半制式火器——抬槍。抬槍是中國獨創,世界各國都沒有列裝過的武器。抬槍的樣子活像一支放大的單發步槍——實際上它也的確是一支放大的老式步槍。這種古怪的兵器操作至少兩人,多則五個人不等,根據記載,「抬槍成式,長七尺五寸……木鞘長五尺,距鞘梢尺餘,鑿通一孔,上穿皮帶,一人將槍安於肩上,雙手勒定皮帶,又一人將槍尾托定,看准鉤發,可發三百余步,吃藥三兩五錢,鉛子重五錢,可裝五發」。大型的抬槍,多是置於三腳架或兩腳架上使用。實際上抬槍的製造一直沒有標準,長度由1.8公尺到5公尺,口徑由25毫米到發射兩磅彈頭的龐然巨物都有。在錦州日軍發現的這支抬槍,只能算是中等型號。從口徑角度來說,抬槍不應該叫槍,而應該叫炮。抬槍英文中稱抬槍為Jingall或Gingall。其字源據Ian Heath說來自印度語(Hindustani)Jangal。原是泛指大口徑的火繩槍,19世紀後,成為專指中國抬槍的名詞。抬槍在19世紀的清軍各級部隊中使用非常廣泛,曾用於鴉片戰爭,特別是同治、光緒年間廣泛用於鎮壓太平天國,算是一種告別了大刀長矛的「先進武器」。

日軍所謂的義勇軍“化學兵器”

日軍聲稱遭到中國抵抗戰士“特殊武器”的攻擊才捉襟見肘,而這些特殊武器被冠以“化學兵器”等名稱,見之不免令人搖頭——義勇軍只是沒有足夠的槍支,才不得不採用這些簡陋的武器進行戰鬥。

清軍使用抬槍,是作為一個作戰小組的重火器。這種想法和今天給排或者班配上迫擊炮或者無後坐力炮的思路差不多。但是,抬槍形制不一,射程與尺規不統一,而且後坐力和射擊的巨響對士兵傷害很大。這是一種異常笨重的武器,英國人貝斯福曾提到他見過的抬槍「我見過最長的一種,大約9尺8寸長,重約40磅到60磅之間。作戰時,須要由三個人來操作,兩個人抬槍,第三個人瞄準射擊」。因為這種種缺點,實戰中除了對缺乏訓練的太平天國軍隊可以大壯聲勢以外,抬槍的戰績乏善可陳。隨著各種新式武器的出現,抬槍在袁世凱小站練兵時被徹底淘汰,從清軍的裝備中消失了。

那麼,這種武器怎麼又出現在義勇軍中了呢?兩個原因:

第一,隨著東北軍的撤退,在東北的抵抗部隊,比如義勇軍的裝備補充極為困難,所以他們不得不沒有選擇地使用各種已經被淘汰的武器和日軍作戰。裝備上的巨大差異,使義勇軍人數的優勢變得微不足道。

第二,抬槍雖然退出了中國軍隊的制式裝備,但並沒有消失。由於其具有較大的單發殺傷威力,東北、華北有大量獵戶使用抬槍作為捕獵工具,俗稱「大抬杆」。當這些獵戶加入義勇軍的時候,作為他們常用的武器,抬槍也就被帶進了軍中。

日軍繳獲義勇軍的武器,可見很多中國抵抗者使用的不過是冷兵器

儘管抬槍屬於很落後的武器,但日軍發現的這杆抬槍和它的夥伴,還真有值得驕傲的戰績。1932年1月9日,日軍騎兵第二十七聯隊聯隊長古賀傳太郎中佐就是死在這種武器的槍下。

古賀傳太郎在錦西指揮所部試圖奪取一座當地聯裝會武裝據守的碉樓,結果被據守碉樓的九名聯裝會成員(其實就是當地農民),用兩支抬槍命中,不久斃命。

抬槍不是笨重不靈活嗎?不是打不准嗎?怎麼還能取得這樣的戰績呢?

這就是運氣問題了。抬槍雖然抬著打很費勁,但不要忘了它在英文中還有一個名字——「WALLGUN」——牆上的槍。據守碉樓的抵抗者把抬槍架在牆上射擊,就沒有笨重的問題了,而抬槍經過多年使用,逐漸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改型——霰彈型抬槍。這種抬槍近距離殺傷力極大。1858年時,在廣州的街上,有人對準了一隊14人的英國巡邏兵發射抬槍,當場打死一個,打傷八個,其中兩人須接受截肢手術。獵戶使用的「大抬杆」都是使用霰彈(鐵砂)的,所以打古賀的這兩槍,即便瞄得不太准也足以致命。這兩槍中,一槍的彈丸打穿了古賀的肩部,從後背穿出,另一槍正中其腰部,造成很多傷口,血流如注。古賀身邊有一名一等軍醫立花中尉,但對這樣的傷也愛莫能助,當天下午古賀死去。

推測日軍就是在報復殲滅古賀聯隊的義勇軍部隊時,繳獲的這支抬槍。

這是討伐義勇軍時被擊斃的日軍照片

即便是抗日戰爭中,該進博物館的抬槍在一定條件下還是可以發揮作用的。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以後,在華北的八路軍遊擊隊缺乏武器,同樣有使用抬槍的戰例。活動在白洋澱上的雁翎隊,就曾經用抬槍消滅過日軍的汽艇。

不管怎麼說,這也是早被淘汰的裝備了。連抬槍這種清朝的兵器都用上了,應該說,武器裝備是東北義勇軍抗日行動的瓶頸,大大限制了他們的作戰能力。不過,也有一些義勇軍首領想方設法解決這一問題。比如遼東抗日義勇軍第一路司令,原在海城一帶活動的綠林豪傑張海天(報號「老北風」),曾經拆卸日俄戰爭中擱淺在遼東灣的俄國軍艦廢炮,重新改裝成前膛炮使用,竟然成了義勇軍的重武器。他還曾經請來從瀋陽兵工廠中逃出的工人技師,在所部建立修械所。他們撿空彈殼,然後用碎鉛生產鉛彈頭,壓上引火帽後做成翻新的子彈,並用玻璃瓶裝上硫黃製作簡易手榴彈。

甚至,有的義勇軍部隊還能自己設計生產手槍……

那年月,為了把日本侵略軍打出去,東北的抵抗戰士,真是什麼招兒都想了。

圖文作者:薩蘇《最漫長的抵抗》

責任主編:張佳鵬

更多精彩資訊及內容,敬請關注“文化錦州”官方頭條號!

日軍兵力不足,倉促間將這個聯隊也調到了戰場上,攻佔錦西時,古賀手下只有一個中隊,在錦西的日軍不過一百多人。這個騎兵第二十七聯隊是於1915年6月隨同第十九師團一齊成立,以後即一直駐于朝鮮東北海岸的羅南、清津和雄基,對我國的延邊方向和蘇聯的符拉迪沃斯托克等方向進行警戒。由於多年不打仗,部隊缺乏鍛煉,一旦遇到猛烈的戰鬥很不適應。

也許由於輕取瀋陽的經歷,日軍此時異常驕橫,古賀並不覺得自己兵力不足,出發掃蕩前還命令松尾秀治少尉率一部輜重兵從錦西返回瀋陽。

然而,錦西不是北大營,沒有正規軍番號的民團,卻讓日軍認識了中國人真正的血性。

1月9日錦西城外作戰圖

1月9日上午10時半,當先頭的日軍騎兵到達了上坡子附近時,突然遭到了埋伏在南方的民團射擊。古賀當即命令對其進攻但立即遭到劉春山、劉存啟、張恩遠所率民團的三面包圍。日軍招架不住,被迫後退。此前,日軍一個小隊由石野中中尉率領試圖迂回龍王廟,結果也同樣遭到民團痛擊,石野負重傷,儘管古賀派通訊組長丸山中尉、立花一等軍醫前往龍王廟進行搶救。但因傷勢太重,終於在9日下午斃命。

激戰進行了幾個小時,附近村屯有槍的民眾,看到日軍並未有什麼進展,紛紛趕來參加戰鬥,打擊日軍的火力更加密集,古賀開始驚恐,決定撤退。一部日軍從上坡子撤退到錦西西門外時,由於突遭民團埋伏在碉樓上人員的襲擊,難以回城。慌亂中,古賀被民團一槍擊中翻身落馬。古賀的副官米井三郎大尉、警衛兵上原英則將古賀抬向附近的民房時,米井也被擊成重傷,上原當場斃命。古賀雖然被背進民房,但終於傷重不治,死前向米井三郎交代:必須守護好軍旗,必須徹底「討伐匪賊」……不久,米井三郎也因重傷而斃命。

1月9日錦西城郊作戰圖

日軍繪畫,描繪松尾輜重隊的覆滅

殘存日軍在野口茂三中尉指揮下,力攻碉樓。但在接近炮樓時,密集的子彈打中了他的頭部,當場倒斃。殘存日軍勉強逃入錦西,和攻入城中的民團發生巷戰,只是由於第二天日軍援兵趕到,民團才退出錦西縣城,使日軍未被全殲。

與此同時,和古賀同時出城的松尾輜重隊也成了倒楣的殉葬品,被全部殲滅,松尾少尉陣亡。事後,日軍在瀋陽為古賀和松尾等舉行了隆重的祭奠活動。

錦西一戰,是東北民眾抗敵的一次典範戰鬥,此戰的勝利,得益於精確地情報和全民皆兵的作戰方式。從遊擊戰角度,這也是一次頗為精彩的教範式戰鬥。日軍一名資深的聯隊長斃命於民團槍下,顯示日軍並非銅筋鐵骨,大大鼓舞了因東北軍撤離錦州受損的抗日士氣。

義勇軍的神秘“巨銃”

在錦州發現的義勇軍神秘武器“巨銃”

長達兩米五以上,重三十斤。儘管在東北的戰場上日軍佔據重武器的絕對優勢,但這支得自錦州附近義勇軍的「巨銃」,實在讓日本兵開了眼界。要知道日軍使用的三八式步槍,因為強調白刃戰功能,在當時世界各國的制式步槍中已經算是特別長大的,也不過才七斤半重。這是義勇軍從哪兒淘換來的神秘武器呢?

好考據的日本人沒寫這東西的出身最後考證出來沒有,估計是覺得這玩意兒太古怪了,實在是沒處下手。

其實,這東西要是早上50年,有很多人都會認得的,這就是當年清軍中普遍使用的半制式火器——抬槍。抬槍是中國獨創,世界各國都沒有列裝過的武器。抬槍的樣子活像一支放大的單發步槍——實際上它也的確是一支放大的老式步槍。這種古怪的兵器操作至少兩人,多則五個人不等,根據記載,「抬槍成式,長七尺五寸……木鞘長五尺,距鞘梢尺餘,鑿通一孔,上穿皮帶,一人將槍安於肩上,雙手勒定皮帶,又一人將槍尾托定,看准鉤發,可發三百余步,吃藥三兩五錢,鉛子重五錢,可裝五發」。大型的抬槍,多是置於三腳架或兩腳架上使用。實際上抬槍的製造一直沒有標準,長度由1.8公尺到5公尺,口徑由25毫米到發射兩磅彈頭的龐然巨物都有。在錦州日軍發現的這支抬槍,只能算是中等型號。從口徑角度來說,抬槍不應該叫槍,而應該叫炮。抬槍英文中稱抬槍為Jingall或Gingall。其字源據Ian Heath說來自印度語(Hindustani)Jangal。原是泛指大口徑的火繩槍,19世紀後,成為專指中國抬槍的名詞。抬槍在19世紀的清軍各級部隊中使用非常廣泛,曾用於鴉片戰爭,特別是同治、光緒年間廣泛用於鎮壓太平天國,算是一種告別了大刀長矛的「先進武器」。

日軍所謂的義勇軍“化學兵器”

日軍聲稱遭到中國抵抗戰士“特殊武器”的攻擊才捉襟見肘,而這些特殊武器被冠以“化學兵器”等名稱,見之不免令人搖頭——義勇軍只是沒有足夠的槍支,才不得不採用這些簡陋的武器進行戰鬥。

清軍使用抬槍,是作為一個作戰小組的重火器。這種想法和今天給排或者班配上迫擊炮或者無後坐力炮的思路差不多。但是,抬槍形制不一,射程與尺規不統一,而且後坐力和射擊的巨響對士兵傷害很大。這是一種異常笨重的武器,英國人貝斯福曾提到他見過的抬槍「我見過最長的一種,大約9尺8寸長,重約40磅到60磅之間。作戰時,須要由三個人來操作,兩個人抬槍,第三個人瞄準射擊」。因為這種種缺點,實戰中除了對缺乏訓練的太平天國軍隊可以大壯聲勢以外,抬槍的戰績乏善可陳。隨著各種新式武器的出現,抬槍在袁世凱小站練兵時被徹底淘汰,從清軍的裝備中消失了。

那麼,這種武器怎麼又出現在義勇軍中了呢?兩個原因:

第一,隨著東北軍的撤退,在東北的抵抗部隊,比如義勇軍的裝備補充極為困難,所以他們不得不沒有選擇地使用各種已經被淘汰的武器和日軍作戰。裝備上的巨大差異,使義勇軍人數的優勢變得微不足道。

第二,抬槍雖然退出了中國軍隊的制式裝備,但並沒有消失。由於其具有較大的單發殺傷威力,東北、華北有大量獵戶使用抬槍作為捕獵工具,俗稱「大抬杆」。當這些獵戶加入義勇軍的時候,作為他們常用的武器,抬槍也就被帶進了軍中。

日軍繳獲義勇軍的武器,可見很多中國抵抗者使用的不過是冷兵器

儘管抬槍屬於很落後的武器,但日軍發現的這杆抬槍和它的夥伴,還真有值得驕傲的戰績。1932年1月9日,日軍騎兵第二十七聯隊聯隊長古賀傳太郎中佐就是死在這種武器的槍下。

古賀傳太郎在錦西指揮所部試圖奪取一座當地聯裝會武裝據守的碉樓,結果被據守碉樓的九名聯裝會成員(其實就是當地農民),用兩支抬槍命中,不久斃命。

抬槍不是笨重不靈活嗎?不是打不准嗎?怎麼還能取得這樣的戰績呢?

這就是運氣問題了。抬槍雖然抬著打很費勁,但不要忘了它在英文中還有一個名字——「WALLGUN」——牆上的槍。據守碉樓的抵抗者把抬槍架在牆上射擊,就沒有笨重的問題了,而抬槍經過多年使用,逐漸產生了一個特殊的改型——霰彈型抬槍。這種抬槍近距離殺傷力極大。1858年時,在廣州的街上,有人對準了一隊14人的英國巡邏兵發射抬槍,當場打死一個,打傷八個,其中兩人須接受截肢手術。獵戶使用的「大抬杆」都是使用霰彈(鐵砂)的,所以打古賀的這兩槍,即便瞄得不太准也足以致命。這兩槍中,一槍的彈丸打穿了古賀的肩部,從後背穿出,另一槍正中其腰部,造成很多傷口,血流如注。古賀身邊有一名一等軍醫立花中尉,但對這樣的傷也愛莫能助,當天下午古賀死去。

推測日軍就是在報復殲滅古賀聯隊的義勇軍部隊時,繳獲的這支抬槍。

這是討伐義勇軍時被擊斃的日軍照片

即便是抗日戰爭中,該進博物館的抬槍在一定條件下還是可以發揮作用的。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以後,在華北的八路軍遊擊隊缺乏武器,同樣有使用抬槍的戰例。活動在白洋澱上的雁翎隊,就曾經用抬槍消滅過日軍的汽艇。

不管怎麼說,這也是早被淘汰的裝備了。連抬槍這種清朝的兵器都用上了,應該說,武器裝備是東北義勇軍抗日行動的瓶頸,大大限制了他們的作戰能力。不過,也有一些義勇軍首領想方設法解決這一問題。比如遼東抗日義勇軍第一路司令,原在海城一帶活動的綠林豪傑張海天(報號「老北風」),曾經拆卸日俄戰爭中擱淺在遼東灣的俄國軍艦廢炮,重新改裝成前膛炮使用,竟然成了義勇軍的重武器。他還曾經請來從瀋陽兵工廠中逃出的工人技師,在所部建立修械所。他們撿空彈殼,然後用碎鉛生產鉛彈頭,壓上引火帽後做成翻新的子彈,並用玻璃瓶裝上硫黃製作簡易手榴彈。

甚至,有的義勇軍部隊還能自己設計生產手槍……

那年月,為了把日本侵略軍打出去,東北的抵抗戰士,真是什麼招兒都想了。

圖文作者:薩蘇《最漫長的抵抗》

責任主編:張佳鵬

更多精彩資訊及內容,敬請關注“文化錦州”官方頭條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