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軍史丨我軍高級幹部以身作則贏得愛戴

來源中國軍網綜合

必與士兵同滋味的黃公略, “咬牙幹部”宋任窮, 鼓勵女兒帶頭轉業的楊得志……翻開厚重的軍史, 我軍高級幹部以身作則的故事感人至深。 請關注今天出版的《解放軍報》的報導——

黃公略烈士雕像。 資料照片

黃公略——

必與士兵同滋味

■趙少明

黃公略是中國工農紅軍高級指揮員, 是中央軍委確認的我軍36位軍事家之一。 1930年毛澤東賦詞《蝶戀花·從汀州向長沙》贊曰:“六月天兵征腐惡, 萬丈長纓要把鯤鵬縛。 贛水那邊紅一角, 偏師借重黃公略”, 對黃公略的功績作出高度評價。 筆者近讀《黃公略將軍傳》等書, 既對黃公略對紅軍所作出的貢獻有了系統瞭解, 更對黃公略率先垂范嚴守紅軍紀律的品德肅然起敬。

黃公略軍長率紅6軍在贛西南打遊擊期間, 儘管軍事環境險惡、軍需給養困難, 但在上述雙重困難面前, 他依然帶頭嚴守紅軍各項紀律。

當時黃公略因日夜操勞軍務身體很虛弱, 支援紅軍積極分子、房東鱸媽媽為給黃軍長補身體, 將自家的一隻老母雞殺了燉好, 托黃軍長警衛員高書官送給黃軍長。 警衛員將鱸媽媽燉好的雞端給黃軍長時, 黃軍長嚴肅地問雞是從哪里弄來的?警衛員說明情況後, 黃公略便囑咐警衛員到經理處領取自己下月的薪餉一塊大洋, 作為雞錢付給鱸媽媽。 警衛員爽快地答應堅決照辦, 同時懇請黃軍長將雞吃了補補身體。 黃軍長則一邊答應“我吃雞!”一邊卻端起雞走進紅6軍第3縱隊一個連隊廚房, 把雞全倒進鍋裡, 又操起鍋鏟將整只雞鏟成碎塊。 隨後黃軍長在連隊食堂同該連士兵一起吃了這頓飯。 紅6軍第3縱隊徐彥剛縱隊長當時目睹了這一過程。

當晚, 徐彥剛找黃軍長彙報工作時, 正逢黃軍長伏案聚精會神地讀書, 見徐彥剛進來便指著書上一段文字念道:“夫將帥者, 必與士卒同滋味而共安危, 敵乃可加, 故兵有全勝, 敵全湮滅。 昔者良將之用兵, 有饋簞醪者, 使投諸河, 與士卒同流而飲。 夫一簞一醪, 不能味一河之水, 而三軍之士思為致死者, 以滋味之及已也。 ”警衛員高書官因聽不懂古文, 於是問黃軍長:“軍長, 這段話是什麼意思?”黃軍長循循善誘地解釋說:“兵書上說, 將帥須與士兵共甘苦, 才能戰勝敵人。 書中還舉例說從前有個善用兵的將軍, 有人贈他一竹筒酒, 他叫人把酒倒進河水裡, 與士兵共同而飲河水。 一竹筒酒雖不能使河水都有酒味,

但全軍將士卻因此受到激勵, 願跟隨將軍拼死而戰。 ”接下來黃公略說道:“我們紅軍每次打仗都有許多群眾上前線, 搞交通、偵察、運輸、嚮導、送飯、救護傷患。 群眾為什麼擁護我們?因為我們是為工農打仗。 如果我們違背為工農打仗的宗旨, 我們就失去群眾。 在外失去群眾、在內失去士兵, 我們就會打敗仗。 ”

黃公略以其高尚的品行, 贏得了廣大士兵與群眾的愛戴。 不幸的是, 1931年9月15日, 黃公略率部參加方石嶺追擊戰, 殲滅國民黨軍第52師等部。 在指揮部隊轉移途中, 黃公略于吉安東固六渡坳遭敵機襲擊, 身中數彈, 壯烈犧牲, 時年33歲。

宋任窮——

“咬牙幹部”沖在前

■戰琳琳

1943年, 冀南抗日根據地鬥爭異常艱苦與殘酷, 黨中央考慮到為了減輕當地人民群眾的負擔,

保存隊伍力量, 先後調出冀南軍區主力部隊撤回太行山, 劉伯承和鄧小平也多次指示把區黨委和軍區領導機關撤到平漢鐵路以西相對安全的地方。 時任冀南區黨委書記、冀南行署主任兼冀南軍區政治委員的宋任窮, 為保住來之不易的勝利成果, 卻下決心帶頭留下來堅守抗日根據地。

當時, 冀南地區遇到歷史上罕見的嚴重自然災害。 先是百年不遇的旱災, 白花花的鹽鹼地顆粒無收。 旱災又伴隨著蟲災, 蝗蟲一來, 如黑雲遮天蔽日, 頃刻之間寸草不留, 冀南地區近五百個村的莊稼全被蝗蟲吃掉。 日軍還放水淹地, 造成水患。 災荒過後痢疾、霍亂等瘟疫盛行, 老百姓死人無數, 有的地方甚至成了無人區。 而日軍又經常組織大規模的掃蕩、合圍、封鎖、蠶食、治安強化,抗日根據地被嚴重分割,與敵戰鬥頻繁。

依照根據地的實際情況,宋任窮指示區黨委、行署以及軍區的後勤機關都轉入後方。他帶領留下來的不足二百人的少數機關幹部和直屬隊堅守根據地。他們商定,一旦發現敵情就分成兩股,各自為戰。當時,由於戰鬥頻繁,無論幹部還是戰士都穿便衣,宋任窮他們隔一兩天就要轉移駐地,幹部戰士都睡在一個房子裡打地鋪。晚上睡覺時,衣不解帶,槍不離身,隨時應戰。

部隊一方面要隨時打仗,一方面要解決吃飯問題。宋任窮帶領幹部戰士深入群眾,積極組織生產自救。那時候沒有食鹽,大家就把鹽鹼地上的硝鹽刮起來,放在缸子里加水熬了當鹽吃,苦得難以下嚥。沒有糧食,牲口也都餓死了,只好組織人拉犁。宋任窮和大家一起拉犁耕地,八個人拉一個犁,每天耕三畝地。餓著肚子代替牲口拉犁,那滋味真不好受。開始的時候,為了加油鼓勁,大家有說有笑,可是過個把鐘頭,情形就不同了,說笑聲沒有了,歌聲也沒有了。等到天黑收工時,簡直一步也走不動了。由於長期耕地,宋任窮累得一再吐血。由於缺乏營養和得不到及時治療,宋任窮一條腿的前面全爛了。他咬著牙,依然帶領大家堅持生產自救。他拖著虛弱的身體,走遍附近的村村縣縣,佈置工作,發動群眾,堅持抗戰。

正是憑著頑強的革命意志和樂觀主義精神,發揚吃大苦耐大勞的光榮傳統,宋任窮率領幹部戰士和冀南人民咬緊牙關一起度過最艱難的時期。冀南老百姓親切地給了他一個稱呼:“咬牙幹部”。

1985年10月,楊得志總參謀長(左)觀看英、法、德武裝直升機打靶。資料照片

楊得志——

鼓勵女兒帶頭轉業

■解海南

1980年3月,楊得志出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此時,國家已經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軍隊的調整改革也全面展開。總參謀部作為全軍軍事工作的領率機關,肩負著軍事工作調整改革和自身全面建設的重任。

軍隊體制編制的調整改革,是楊得志上任後最繁重的任務之一。他積極貫徹鄧小平軍隊要“消腫”的指示,組織領導有關部門,深入部隊調查研究,在充分瞭解論證的基礎上,於1985年制定了軍隊體制編制調整、精簡整編方案。方案確定:裁減軍隊員額100萬。這是自人民軍隊建軍以來最大數額的一次裁減員額。在落實裁軍100萬這一艱巨任務時,楊得志特別強調,要切實完成精簡整編任務,不能有絲毫折扣,不能有任何突破。各級領導要帶頭,總部機關要帶頭,總參要首先帶頭。

楊得志要求部隊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他不僅裁掉了自己曾經領導的單位,還鐵面無私地裁掉了自己的女兒。

根據精簡整編方案,楊得志的女兒楊秋華所在單位被確定不再佔用軍隊編制,要集體轉業給地方,所有人員由軍人身份變成地方職員,也就意味著要集體“脫下軍裝”。大家普遍不情願,一是眷戀這身軍裝,二是感覺裁軍後軍人的待遇會有很大提高。這時,單位裡已經有人調到不脫軍裝的部門去了,以楊秋華的情況也可以調離要集體轉業的單位。她的上級領導在徵求她的意見時,表示可以做出選擇。單位的同事也議論紛紛,認為幹部的子女是不會轉業、脫軍裝的,總長的女兒更不會,肯定會調走,有人甚至為此打起賭來。

楊秋華何嘗不想留在部隊呢?她從小生長在軍人家庭,參軍也十幾年了,對部隊有深厚的感情,對軍裝有濃厚的情結,將來授軍銜她還可以被授予校官。楊秋華不敢把想調走的想法和父親說,便向母親透露了心思。她對母親說,如果將來不能授軍銜改個文職也行,就是不情願脫下這身軍裝。母親對她說,爸爸、媽媽非常理解女兒的心情,但現在全軍都在裁軍,裁到自己的女兒頭上了,女兒調走了,不轉業了,這樣影響不好,希望女兒顧全大局,隨單位一起轉業。楊秋華覺得一向對子女疼愛有加的父母,在女兒前途命運面前怎麼這樣不近人情,她想不通。為解開女兒的思想疙瘩,楊得志把女兒叫到身邊,語重心長地說:“爸爸是總長,大家都在看著爸爸,大家把總長當作一個形象,那就是黨的形象,如果做得好,會給党爭光,如果做得不好,就會給黨抹黑。作為一名黨員領導幹部,要起帶頭作用,有困難首先要衝在前面。”楊得志還對女兒說:“想想戰爭年代那些為革命流血犧牲的人,我們犧牲點個人利益又算得了啥呢?”楊秋華終於理解了自己的父親,理解了這位老共產黨員的革命情懷。

之後,楊秋華愉快地隨單位轉業到地方,脫下了自己心愛的軍裝,成為一名地方職員。

彭雪楓在抗戰中。資料照片

彭雪楓——

忍痛賣愛馬度春荒

■胡遵遠 胡海弘

抗日名將彭雪楓,雖然是新四軍的高級幹部,但他時時處處都為群眾著想,始終與群眾同甘共苦、保持密切聯繫,被毛澤東稱為“共產黨人的好榜樣”。

1939年2月,擔任新四軍遊擊支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的彭雪楓,率領部隊進駐河南永城縣書案店。陽春三月的書案店,陽光明媚,微風和煦,綠柳如煙。春天是美好的,但嚴重的春荒卻在不斷加劇,群眾家中開始缺糧,甚至出現斷炊戶。已到春播季節,但一部分群眾卻為沒有錢買種子播種而發愁。

一天,供給處長資風向彭雪楓彙報,傷病員的藥品已經用完,部隊每天每人五分錢的菜金已發不出,財務也只剩下三四塊錢。部隊光靠挖野菜充饑,是難以度過春荒的。戰士們的體力明顯下降,還有不少人因吃野菜而瀉肚子。

資風,這位井岡山時期的紅軍幹部,平時克勤克儉、忠誠老實,是革命隊伍中的一位好管家。可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在經濟如此拮据的情況下,要供養千軍萬馬,這日子叫他如何操持呢?

彭雪楓面對當前困難,他沉思片刻說:“就是挖野菜也是與民爭食的行為,我們要把一切可以吃的、喝的、用的都讓給群眾。”

彭雪楓雙眉緊鎖,沉默良久。他站起身來在屋子裡來回踱步,思索著度過春荒的辦法。他腦海中突然閃現了一個念頭:賣馬!

彭雪楓回到司令部,立即把供給處長資風、副官雷鳴叫來,嚴肅而鄭重地交代說:“現在部隊經費困難,一時又難以解決,明天你們把直屬隊的那些馬,包括我的那匹棗紅馬牽到集上賣了,以解我們的燃眉之急。”

聽了彭司令員賣馬的計畫,資風和雷鳴起初都不贊成。彭雪楓的這匹全身赤紅、沒有一根雜毛,同熟透了的棗兒一樣的棗紅馬,誰見了都說是匹寶馬良駒。彭雪楓向來愛馬成癖,這匹棗紅馬就像他的親密戰友一樣,跟隨他艱苦轉戰,立下了許多戰功,要不是為了度過難關,他怎能捨得賣掉馬呢?

次日,資風牽著彭雪楓的這匹棗紅馬,連同十多匹戰馬到集上把它們賣了。這些戰馬是指戰員們的親密戰友。但是,為了抗戰,為了度過春荒,只好忍痛割愛。

面對官兵們痛失戰馬的心情,彭雪楓在大會上對大家說:“目前春荒嚴重,部隊經費困難,群眾生活艱苦,我們怎能忍心雪上加霜、增加民眾的痛苦呢?我們共產黨人應學習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與人民群眾同甘共苦,咬緊牙關、熬過春荒。古時候,秦瓊受困於山西潞城,不是賣掉了他心愛的黃驃馬嘛!今天,為了打鬼子,為了民族的解放,我們暫時賣掉這紅驃馬、黑驃馬、白驃馬,也沒有什麼了不起!不騎馬不要緊,沒有馬還可以步行,行裝物品大家可以分開帶。沒有吃的可不行,特別是傷病員缺鹽少油的更不行。賣了馬,可以換來柴米油鹽。再說,目前春種在即,正是老百姓用馬之時。這樣做,正好是軍民兩利啊!”

賣馬換來的“救命錢”,不僅暫時解決了部隊的吃飯問題,而且還救濟了無糧斷炊的貧困戶。在春播前,彭雪楓還指示部隊拿出一部分錢,解決群眾無力買種子的困難,使軍民並肩攜手度過了春荒難關。

黃克誠在蘇北。資料照片

黃克誠——

巧省布料減輕群眾負擔

■王子君

1941年1月,黃克誠被任命為新四軍第3師師長兼政治委員,率新四軍第3師在蘇北抗日。

蘇北地區由於日、偽軍的殘酷掃蕩和經濟掠奪,生產力遭受很大破壞,抗日軍民的生活極度困難。

根據黨中央、毛主席關於開展大生產運動的指示精神,黃克誠向全師發出《關於開展生產運動的訓令》,要求全體主力及地方部隊,在不妨礙戰鬥的條件下積極開展大生產運動。同時要求部隊珍惜民力,厲行節約,反對貪污浪費。

當時,鹽阜區種植棉花,卻沒有紡織廠。老百姓穿衣,全靠自己手工紡織,一年織的土布還不夠自己穿衣用,幹部戰士軍裝用布更是困難。1943年部隊發放夏季服裝時,棉布不能滿足部隊需要。黃克誠在指揮抗日戰鬥之餘,也思考著如何解決部隊棉布供應困難問題,以減輕人民的負擔。

一天深夜,黃克誠突然有了主意。他拿著軍帽,讓妻子唐棣華幫他改帽箍。

新四軍的單軍帽,沿用了國民黨軍隊陸軍軍帽式樣。這種軍帽,在後腦處多一道雙層布箍,放下來,前面部分可以拉到下巴,但這種帽箍平時沒多大作用。黃克誠早就在琢磨怎樣把這道帽箍由雙層改為單層。他盤算著,一個人帽子一個小布條,100個帽子就能用尺量了,第3師兩萬餘人,算起來就能節省三四千尺布,要是全軍算起來,就更多了。他讓唐棣華把他的帽子改成單層箍,他先試戴。

唐棣華聽黃克誠這一算帳,很是驚喜,連忙掏出針線包,把帽子拆下來改成單層箍,又一針一線地縫合。黃克誠戴起帽子,正了正帽檐,高興地說:“這跟雙層箍的帽子不是一個樣嘛!”

第二天一早,黃克誠就把這頂改過的帽子交給師部其他幹部試戴,大家都一致認為,這樣改得好,帽子同樣戴,又省了布。

黃克誠從帽箍得到啟發,又仔細地審看自己穿的軍裝,思索如何節省更多的布料,最後提出改革制服的辦法:上衣翻領改成直領,去掉兩隻口袋;褲子由寬大的中式褲腰改為西式小褲腰;不發綁腿布。軍裝本來就是土布做的,改裝後就顯得更“土”了。新四軍第3師和蘇北軍區的全體指戰員領到新軍裝時,有人發起了牢騷。為此,黃克誠穿著和大家同樣的“土”軍裝,專門召開大會。他說:“軍裝改一下並不影響我們穿著。我們現在土,現在不習慣,以為不美觀,但我們今天的節省,是為了明天的豐富多彩……全師兩萬餘人,一天一人省一兩糧,一天就是上千斤糧;一人一套軍裝節省一二尺布,全師省下來的布料有一萬多米,積少成多,就能派大用場……”

果然,此項改革舉措的作用是巨大的。連續幾年,布料節約數量很可觀,大大減輕了蘇北人民的負擔,使根據地人民得以休養生息。人民群眾看在眼裡,感動在心裡。很快,鹽阜區、淮海區500多萬群眾投入大生產運動,掀起開墾荒地、多種糧食和家家紡紗、戶戶織布的熱潮。

而日軍又經常組織大規模的掃蕩、合圍、封鎖、蠶食、治安強化,抗日根據地被嚴重分割,與敵戰鬥頻繁。

依照根據地的實際情況,宋任窮指示區黨委、行署以及軍區的後勤機關都轉入後方。他帶領留下來的不足二百人的少數機關幹部和直屬隊堅守根據地。他們商定,一旦發現敵情就分成兩股,各自為戰。當時,由於戰鬥頻繁,無論幹部還是戰士都穿便衣,宋任窮他們隔一兩天就要轉移駐地,幹部戰士都睡在一個房子裡打地鋪。晚上睡覺時,衣不解帶,槍不離身,隨時應戰。

部隊一方面要隨時打仗,一方面要解決吃飯問題。宋任窮帶領幹部戰士深入群眾,積極組織生產自救。那時候沒有食鹽,大家就把鹽鹼地上的硝鹽刮起來,放在缸子里加水熬了當鹽吃,苦得難以下嚥。沒有糧食,牲口也都餓死了,只好組織人拉犁。宋任窮和大家一起拉犁耕地,八個人拉一個犁,每天耕三畝地。餓著肚子代替牲口拉犁,那滋味真不好受。開始的時候,為了加油鼓勁,大家有說有笑,可是過個把鐘頭,情形就不同了,說笑聲沒有了,歌聲也沒有了。等到天黑收工時,簡直一步也走不動了。由於長期耕地,宋任窮累得一再吐血。由於缺乏營養和得不到及時治療,宋任窮一條腿的前面全爛了。他咬著牙,依然帶領大家堅持生產自救。他拖著虛弱的身體,走遍附近的村村縣縣,佈置工作,發動群眾,堅持抗戰。

正是憑著頑強的革命意志和樂觀主義精神,發揚吃大苦耐大勞的光榮傳統,宋任窮率領幹部戰士和冀南人民咬緊牙關一起度過最艱難的時期。冀南老百姓親切地給了他一個稱呼:“咬牙幹部”。

1985年10月,楊得志總參謀長(左)觀看英、法、德武裝直升機打靶。資料照片

楊得志——

鼓勵女兒帶頭轉業

■解海南

1980年3月,楊得志出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此時,國家已經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軍隊的調整改革也全面展開。總參謀部作為全軍軍事工作的領率機關,肩負著軍事工作調整改革和自身全面建設的重任。

軍隊體制編制的調整改革,是楊得志上任後最繁重的任務之一。他積極貫徹鄧小平軍隊要“消腫”的指示,組織領導有關部門,深入部隊調查研究,在充分瞭解論證的基礎上,於1985年制定了軍隊體制編制調整、精簡整編方案。方案確定:裁減軍隊員額100萬。這是自人民軍隊建軍以來最大數額的一次裁減員額。在落實裁軍100萬這一艱巨任務時,楊得志特別強調,要切實完成精簡整編任務,不能有絲毫折扣,不能有任何突破。各級領導要帶頭,總部機關要帶頭,總參要首先帶頭。

楊得志要求部隊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他不僅裁掉了自己曾經領導的單位,還鐵面無私地裁掉了自己的女兒。

根據精簡整編方案,楊得志的女兒楊秋華所在單位被確定不再佔用軍隊編制,要集體轉業給地方,所有人員由軍人身份變成地方職員,也就意味著要集體“脫下軍裝”。大家普遍不情願,一是眷戀這身軍裝,二是感覺裁軍後軍人的待遇會有很大提高。這時,單位裡已經有人調到不脫軍裝的部門去了,以楊秋華的情況也可以調離要集體轉業的單位。她的上級領導在徵求她的意見時,表示可以做出選擇。單位的同事也議論紛紛,認為幹部的子女是不會轉業、脫軍裝的,總長的女兒更不會,肯定會調走,有人甚至為此打起賭來。

楊秋華何嘗不想留在部隊呢?她從小生長在軍人家庭,參軍也十幾年了,對部隊有深厚的感情,對軍裝有濃厚的情結,將來授軍銜她還可以被授予校官。楊秋華不敢把想調走的想法和父親說,便向母親透露了心思。她對母親說,如果將來不能授軍銜改個文職也行,就是不情願脫下這身軍裝。母親對她說,爸爸、媽媽非常理解女兒的心情,但現在全軍都在裁軍,裁到自己的女兒頭上了,女兒調走了,不轉業了,這樣影響不好,希望女兒顧全大局,隨單位一起轉業。楊秋華覺得一向對子女疼愛有加的父母,在女兒前途命運面前怎麼這樣不近人情,她想不通。為解開女兒的思想疙瘩,楊得志把女兒叫到身邊,語重心長地說:“爸爸是總長,大家都在看著爸爸,大家把總長當作一個形象,那就是黨的形象,如果做得好,會給党爭光,如果做得不好,就會給黨抹黑。作為一名黨員領導幹部,要起帶頭作用,有困難首先要衝在前面。”楊得志還對女兒說:“想想戰爭年代那些為革命流血犧牲的人,我們犧牲點個人利益又算得了啥呢?”楊秋華終於理解了自己的父親,理解了這位老共產黨員的革命情懷。

之後,楊秋華愉快地隨單位轉業到地方,脫下了自己心愛的軍裝,成為一名地方職員。

彭雪楓在抗戰中。資料照片

彭雪楓——

忍痛賣愛馬度春荒

■胡遵遠 胡海弘

抗日名將彭雪楓,雖然是新四軍的高級幹部,但他時時處處都為群眾著想,始終與群眾同甘共苦、保持密切聯繫,被毛澤東稱為“共產黨人的好榜樣”。

1939年2月,擔任新四軍遊擊支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的彭雪楓,率領部隊進駐河南永城縣書案店。陽春三月的書案店,陽光明媚,微風和煦,綠柳如煙。春天是美好的,但嚴重的春荒卻在不斷加劇,群眾家中開始缺糧,甚至出現斷炊戶。已到春播季節,但一部分群眾卻為沒有錢買種子播種而發愁。

一天,供給處長資風向彭雪楓彙報,傷病員的藥品已經用完,部隊每天每人五分錢的菜金已發不出,財務也只剩下三四塊錢。部隊光靠挖野菜充饑,是難以度過春荒的。戰士們的體力明顯下降,還有不少人因吃野菜而瀉肚子。

資風,這位井岡山時期的紅軍幹部,平時克勤克儉、忠誠老實,是革命隊伍中的一位好管家。可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在經濟如此拮据的情況下,要供養千軍萬馬,這日子叫他如何操持呢?

彭雪楓面對當前困難,他沉思片刻說:“就是挖野菜也是與民爭食的行為,我們要把一切可以吃的、喝的、用的都讓給群眾。”

彭雪楓雙眉緊鎖,沉默良久。他站起身來在屋子裡來回踱步,思索著度過春荒的辦法。他腦海中突然閃現了一個念頭:賣馬!

彭雪楓回到司令部,立即把供給處長資風、副官雷鳴叫來,嚴肅而鄭重地交代說:“現在部隊經費困難,一時又難以解決,明天你們把直屬隊的那些馬,包括我的那匹棗紅馬牽到集上賣了,以解我們的燃眉之急。”

聽了彭司令員賣馬的計畫,資風和雷鳴起初都不贊成。彭雪楓的這匹全身赤紅、沒有一根雜毛,同熟透了的棗兒一樣的棗紅馬,誰見了都說是匹寶馬良駒。彭雪楓向來愛馬成癖,這匹棗紅馬就像他的親密戰友一樣,跟隨他艱苦轉戰,立下了許多戰功,要不是為了度過難關,他怎能捨得賣掉馬呢?

次日,資風牽著彭雪楓的這匹棗紅馬,連同十多匹戰馬到集上把它們賣了。這些戰馬是指戰員們的親密戰友。但是,為了抗戰,為了度過春荒,只好忍痛割愛。

面對官兵們痛失戰馬的心情,彭雪楓在大會上對大家說:“目前春荒嚴重,部隊經費困難,群眾生活艱苦,我們怎能忍心雪上加霜、增加民眾的痛苦呢?我們共產黨人應學習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與人民群眾同甘共苦,咬緊牙關、熬過春荒。古時候,秦瓊受困於山西潞城,不是賣掉了他心愛的黃驃馬嘛!今天,為了打鬼子,為了民族的解放,我們暫時賣掉這紅驃馬、黑驃馬、白驃馬,也沒有什麼了不起!不騎馬不要緊,沒有馬還可以步行,行裝物品大家可以分開帶。沒有吃的可不行,特別是傷病員缺鹽少油的更不行。賣了馬,可以換來柴米油鹽。再說,目前春種在即,正是老百姓用馬之時。這樣做,正好是軍民兩利啊!”

賣馬換來的“救命錢”,不僅暫時解決了部隊的吃飯問題,而且還救濟了無糧斷炊的貧困戶。在春播前,彭雪楓還指示部隊拿出一部分錢,解決群眾無力買種子的困難,使軍民並肩攜手度過了春荒難關。

黃克誠在蘇北。資料照片

黃克誠——

巧省布料減輕群眾負擔

■王子君

1941年1月,黃克誠被任命為新四軍第3師師長兼政治委員,率新四軍第3師在蘇北抗日。

蘇北地區由於日、偽軍的殘酷掃蕩和經濟掠奪,生產力遭受很大破壞,抗日軍民的生活極度困難。

根據黨中央、毛主席關於開展大生產運動的指示精神,黃克誠向全師發出《關於開展生產運動的訓令》,要求全體主力及地方部隊,在不妨礙戰鬥的條件下積極開展大生產運動。同時要求部隊珍惜民力,厲行節約,反對貪污浪費。

當時,鹽阜區種植棉花,卻沒有紡織廠。老百姓穿衣,全靠自己手工紡織,一年織的土布還不夠自己穿衣用,幹部戰士軍裝用布更是困難。1943年部隊發放夏季服裝時,棉布不能滿足部隊需要。黃克誠在指揮抗日戰鬥之餘,也思考著如何解決部隊棉布供應困難問題,以減輕人民的負擔。

一天深夜,黃克誠突然有了主意。他拿著軍帽,讓妻子唐棣華幫他改帽箍。

新四軍的單軍帽,沿用了國民黨軍隊陸軍軍帽式樣。這種軍帽,在後腦處多一道雙層布箍,放下來,前面部分可以拉到下巴,但這種帽箍平時沒多大作用。黃克誠早就在琢磨怎樣把這道帽箍由雙層改為單層。他盤算著,一個人帽子一個小布條,100個帽子就能用尺量了,第3師兩萬餘人,算起來就能節省三四千尺布,要是全軍算起來,就更多了。他讓唐棣華把他的帽子改成單層箍,他先試戴。

唐棣華聽黃克誠這一算帳,很是驚喜,連忙掏出針線包,把帽子拆下來改成單層箍,又一針一線地縫合。黃克誠戴起帽子,正了正帽檐,高興地說:“這跟雙層箍的帽子不是一個樣嘛!”

第二天一早,黃克誠就把這頂改過的帽子交給師部其他幹部試戴,大家都一致認為,這樣改得好,帽子同樣戴,又省了布。

黃克誠從帽箍得到啟發,又仔細地審看自己穿的軍裝,思索如何節省更多的布料,最後提出改革制服的辦法:上衣翻領改成直領,去掉兩隻口袋;褲子由寬大的中式褲腰改為西式小褲腰;不發綁腿布。軍裝本來就是土布做的,改裝後就顯得更“土”了。新四軍第3師和蘇北軍區的全體指戰員領到新軍裝時,有人發起了牢騷。為此,黃克誠穿著和大家同樣的“土”軍裝,專門召開大會。他說:“軍裝改一下並不影響我們穿著。我們現在土,現在不習慣,以為不美觀,但我們今天的節省,是為了明天的豐富多彩……全師兩萬餘人,一天一人省一兩糧,一天就是上千斤糧;一人一套軍裝節省一二尺布,全師省下來的布料有一萬多米,積少成多,就能派大用場……”

果然,此項改革舉措的作用是巨大的。連續幾年,布料節約數量很可觀,大大減輕了蘇北人民的負擔,使根據地人民得以休養生息。人民群眾看在眼裡,感動在心裡。很快,鹽阜區、淮海區500多萬群眾投入大生產運動,掀起開墾荒地、多種糧食和家家紡紗、戶戶織布的熱潮。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