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學理大觀」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金融思想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 是配置資源要素的樞紐、調節宏觀經濟的杠杆, 金融業的發展水準直接影響著實體經濟的興衰。 十八大以來, 習近平總書記對金融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觀點新論斷新要求, 指明了金融工作重點、工作方法和工作理念。 他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深刻指出, “深化金融體制改革, 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 提高直接融資比重, 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還對金融工作做了一系列重要指示。

這些重要論述和指示精神,是做好新時代金融工作的根本遵循, 也為我國金融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 筆者結合多年的研究和思考, 從以下六個方面來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金融思想的豐富內涵和指導意義。

一、精准定位:金融是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

金融發揮著媒介交易、配置資源、發現價格、管理風險等重要功能, 金融制度是經濟社會發展中重要的基礎性制度, 關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深刻指出:“金融是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 金融改革發展是國家改革發展的重要內容, 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 ”

(一)金融業發展助推我國經濟高增長。 改革開放以來,

我國實施了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 實施了以出口導向拉動的工業化、以投資驅動的城鎮化、以生產效率提升帶動的全球化為代表的經濟戰略, 經濟實現了持續 35 年的兩位數高增長, 並于 2010年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大量的資金支援, 金融發展是經濟增長的一個必要條件。

(二)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 實體經濟是金融發展的根基, 金融則是實體經濟的血脈, 沒有金融“血液”的滋養, 實體經濟就會死氣沉沉、了無生機。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和水準。 他指出:“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 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甚至決定著經濟健康發展”;“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一定要把金融搞好。

改革開放以來, 我們對金融工作和金融安全始終是高度重視的, 我國金融業發展取得巨大成就, 金融成為資源配置和宏觀調控的重要工具, 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 是金融的宗旨, 也是防範金融風險的根本舉措。

(三)金融創新具有引領和示範功能。 習近平總書記非常注重金融創新的積極作用。 他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強調, “農村金融仍然是個老大難問題, 解決這個問題關鍵是要在體制機制頂層設計上下功夫, 鼓勵開展農民合作金融試點, 建立適合農業農村特點的金融體系。 要在規範運行、嚴格監管、控制風險的前提下, 允許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向金融機構抵押融資,

採取多種方式為農業發展開闢新的融資管道。 新型農民搞規模種養業, 風險也加大了, 農業保險一定要搞好, 財政要支持農民參加保險”。 他還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開幕式上的致辭中指出,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血液。 血脈通, 增長才有力。 我們要建立穩定、可持續、風險可控的金融保障體系, 創新投資和融資模式, 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 建設多元化融資體系和多層次資本市場, 發展普惠金融, 完善金融服務網路”。 這些重要論述闡明了金融在經濟中的重要作用和改革方向。

(四)金融能力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力量。 “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離不開強大的金融能力。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得到各方面支援, 特別是金融的助力, 同時也對金融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問題導向:準確判斷當前面臨的金融風險

堅持問題導向貫穿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的全過程。 問題是開端, 既是出發點, 也是著眼點。 提出問題、發現問題並直面問題才能積極地解決問題。 金融業存在問題顯而易見。 金融風險是金融業本身性質決定的, 金融業鏈條長, 市場訊息不對稱, 價值實現過程曲折, 又易受外部因素影響, 還具有突發性、隱蔽性、傳染性等特質。 2017年12月18日,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儘管我國金融發展改革取得了重大成績, 但應清醒認識到, 在當前金融領域還存在不少矛盾和問題。例如,雖然我國總體金融機構類型和數量不少,但金融服務總體仍然不夠,特別是針對農村和小微企業的基層金融服務總體不足;銀行、證券、保險業發展不協調,城鄉、區域金融資源配置不合理;總體金融結構仍以銀行間接融資為主,資本市場制度尚不完善,直接融資占比仍然偏低,宏觀杠杆率高企的同時經濟金融風險集中於銀行體系;金融體制機制還不健全,金融創新能力和競爭力不強,金融風險隱患還比較多,等等。對這些問題必須採取有力措施加以解決,才能充分發揮金融效能。

(一)直面金融領域存在的風險和安全隱患。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金融風險,特別強調要格外小心、審慎管理金融風險。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15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了整治金融亂象、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重要工作;在中央政治局第40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再次指出了十個方面的金融安全隱患。從目前來看,我國面臨著金融杠杆率和流動性風險高、信用風險高、影子銀行風險高、違法犯罪風險高、房地產泡沫風險高、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高等現實情況。

(二)互聯網金融領域中存在諸多的高風險。近些年互聯網金融蓬勃發展,由於互聯網金融業務更加複雜,產品的關聯性和風險傳染性更高,也更容易出現風險。一些企業打著互聯網金融等幌子進行非法集資、金融詐騙,行為屢禁不止,少數機構違規違法操作,重大案件時有發生。許多互聯網金融機構正在向三四線城市佈局,而這些地區的金融監管相對薄弱,風險發生的概率增加。

(三)深刻剖析金融風險產生的原因和土壤。儘管多年來我國金融發展改革取得了重大成績,但金融體系總體上仍不健全,金融發展與金融深化任務十分艱巨,金融體制改革與金融創新任重道遠。如何提高金融支援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是推進金融改革的首要因素。關於金融風險產生的原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是在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擴散的背景下,我國經濟週期性、結構性、體制性矛盾疊加的結果”。從週期性看,我國經濟金融經過上一輪擴張期後,進入下行“清算”期。從結構性看,實體經濟供需失衡,金融業內部失衡,金融和實體經濟迴圈不暢。從體制性看,一些市場主體行為出現異化,道德風險明顯上升,而金融監管很不適應。應對金融問題既要沉著冷靜又要積極主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金融形勢是良好的,金融風險是可控的。同時,在國際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因素綜合影響下,我國金融發展面臨不少風險和挑戰,必須冷靜面對、積極處置,贏得主動。

三、牢記天職:全面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和水準

為實體經濟服務,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是金融的本分。金融只有在為實體經濟服務中才能實現自身持續健康發展。面對金融和實體經濟結構性失衡、房地產泡沫、信用違約風險加大、資本外流仍在繼續的嚴峻形勢下,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實體經濟是金融的根基,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範金融風險的根本舉措,要讓金融回歸本源,服從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要把為實體經濟服務作為金融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面提升服務效率和水準,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和實體經濟多樣化的金融需求。

(一)把握好經濟和金融的關係至關重要。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改革的導向和原則,也是檢驗金融改革成效的標準和依據。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息息相關,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甚至決定著經濟健康發展。做好金融工作,保障金融安全是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基本條件。唯有把握好經濟和金融的關係,才能讓金融市場在保持穩定的同時有效服務實體經濟。

(二)充分發揮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效率是效能的集中反映,而市場是提高效率的有效途徑。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注資本市場的作用,對資本市場的發展提出了具體要求,如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加快形成融資功能完備、基礎制度扎實、市場監管有效、投資者權益得到充分保護的股票市場等等。長期以來,間接融資在我國金融體系中居主導地位,直接融資市場發展相對滯後。為此,完善金融市場體系,推進各領域改革,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是我國進一步深化改革的總方向,也是金融體制機制改革的目標方向。

(三)金融要服務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綜合分析世界經濟長週期和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徵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礎上,集中全黨和全國人民智慧,從理論到實踐不斷探索的結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基於中國實踐的理論綜合性集成創新,是中國經濟和中國模式在新時期的一次探索性改革和調整,其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在新時期的創新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入闡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現實依據、深刻內涵、根本目的、工作要求和科學方法,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科學指導和根本遵循。金融既可以在短期需求調控中發揮作用,也是長期結構調整和供給側管理的關鍵環節。從需求端看,貨幣政策是短期需求調控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金融體系創造貨幣、擴大貨幣供應量,可以促進消費、投資和出口增加,刺激經濟增長。從供給側看,健全的金融體系有助於增加資本供給、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促進產業結構升級調整,進而提高潛在經濟增長率。

四、守住底線: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

近年來,受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等外部環境影響,以及過度金融創新帶來杠杆高企,金融領域的風險隱患也有所增多。金融既是現代經濟的核心,也是風險集中高發的領域,一旦發生系統性風險,就可能引發整體經濟危機乃至政治危機和社會危機,因而必須切實加強金融風險防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特別是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務,也是金融工作的永恆主題。他在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會議第一階段會議上、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在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在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體學習時,都強調要切實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習近平總書記在党的十九大報告中深刻指出:要“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當前,我國金融風險集中表現在不良資產風險、流動性風險、債券違約風險、影子銀行風險、外部衝擊風險、房地產泡沫風險、政府債務風險、互聯網金融風險等八個方面。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的核心,就是要處置一批風險點,防止風險由“點”擴散成“面”,釀成重大風險問題,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

(一)加強金融風險防範的極端重要性。做好金融風險防範,是保障經濟安全的內在要求,也是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充分認識金融在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切實把維護金融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一件大事,當作關係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域的一件帶有戰略性、根本性的大事,並指出今後五年可能是我國發展面臨的各方面風險不斷積累甚至集中顯露的時期,要把主動防範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科學防範,早識別、早預警、早發現、早處置,著力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著力完善金融安全防線和風險應急處置機制,力爭不出現重大風險或在出現重大風險時扛得住、過得去。

(二)要借鑒國際經驗不斷強化金融監管。面對國際金融危機,主要經濟體都對其金融監管體制進行了重大改革,主要做法有統籌監管系統重要金融機構和金融控股公司,尤其是負責對這些金融機構的審慎管理;統籌監管重要金融基礎設施,包括重要的支付系統、清算機構、金融資產登記託管機構等,維護金融基礎設施穩健高效運行;統籌負責金融業綜合統計,通過金融業全覆蓋的資料收集,加強和改善金融宏觀調控,維護金融穩定。這些做法都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

(三)金融監管的方向和重點。強化金融監管是防範金融風險的重要保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加快建立符合現代金融特點、統籌協調監管、有力有效的現代金融監管框架,堅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同時指出要統籌監管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統籌監管金融控股公司和重要金融基礎設施,統籌負責金融業綜合統計,確保金融系統良性運轉,確保管理部門把住重點環節,確保風險防控耳聰目明,形成金融發展和監管強大合力,補齊監管短板,避免監管空白。決定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就是要強化人民銀行宏觀審慎管理和系統性風險防範職責,落實金融監管部門監管職責,並強化監管問責,針對突出問題加強協調,強化綜合監管,突出功能監管和行為監管。

五、破解之策:堅定不移推進金融改革開放

習近平總書記在党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而推進金融改革則是重要舉措。近年來,我國金融業發展加快,金融領域持續創新,金融體系複雜度、開放度不斷提高,迫切需要加快金融改革。為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優化金融機構體系,完善現代金融企業制度,完善國有金融資本管理,完善外匯市場體制機制,深化多層次資本市場改革,健全保險市場功能,引導期貨市場健康發展。多年來,我國主要是國際規則的跟隨者和遵循者,在全球金融治理中缺少話語權。隨著我國金融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增強,積極參與全球經濟金融治理,有助於進一步放大我國的“金融穩定器”作用,增強各國宏觀經濟政策的協調性,構建新型全球經濟穩定機制,形成全球金融安全網。

(一)參與國際金融治理的必要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過去數十年,國際經濟力量對比深刻演變,而全球治理體系未能反映新格局,代表性和包容性很不夠。全球產業佈局在不斷調整,新的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日益形成,但貿易和投資規則未能跟上新形勢,機制封閉化、規則碎片化十分突出。全球金融市場需要增強抗風險能力,不過全球金融治理機制未能適應新需求,難以有效化解國際金融市場頻繁動盪、資產泡沫積聚等問題,因此國際經濟金融治理亟待改變。

(二)改革國際金融治理的目標。目標是發揮效能的前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國際金融體系,提高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發言權,確保各國在國際經濟合作中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對於我國而言,參與全球治理的根本目的,就是服從服務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審時度勢,努力抓住機遇,妥善應對挑戰,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推動全球治理體制向著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發展,為我國發展和世界和平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

(三)改革國際金融治理的重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變革全球治理體制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推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經濟金融組織切實反映國際格局的變化,推進全球治理規則民主化、法治化,努力使全球治理體制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數國家意願和利益。針對二十國集團改革,他強調,要把二十國集團建設成穩定世界經濟、構建國際金融安全網、改善全球經濟治理的重要力量。

(四)亞投行在改善國際金融治理中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主要任務是為亞洲基礎設施和“一帶一路”建設提供資金支持,將同域外現有多邊開發銀行合作,相互補充,共同促進亞洲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是在基礎設施融資方面對現有國際金融體系的一個補充。亞投行的建立代表了各方團結合作共謀發展的願望、決心和行動。亞投行同“一帶一路”倡議相匹配,是惠澤各方的多贏之舉,將同其他多邊開發機構一道,為推進亞太經濟融合和發展作出貢獻。亞投行的成立是國際經濟體系改革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也是近年來中國為推動全球金融治理“存量”和“增量”改革、提升新興經濟體話語權而努力的重要縮影。

六、金融效能:著力營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

金融生態是金融運行的外部環境,也是金融運行的基礎條件。金融生態包括法律制度環境、市場體系的完善程度、社會信用體系、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加強金融生態建設不僅有利於構建完善高效的金融體系,推動金融市場建設、信用建設和制度建設,完善金融運行基礎,有效發揮金融支援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而且也為新常態下防範控制金融風險提供了有力的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健全現代金融企業制度,完善金融市場體系,健全金融法治。因此,在深化金融改革的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金融生態的重要作用,通過深化改革,強化金融基礎設施的薄弱環節,保障金融市場安全高效運行和整體穩定。

(一)建立健全符合我國國情的金融法治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凡屬重大改革都要於法有據。在整個改革過程中,都要高度重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發揮法治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加強對相關立法工作的協調,確保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此後,“重大改革於法有據”的表述見諸習近平總書記的數次講話中。他強調,要堅決整治嚴重干擾金融市場秩序的行為,嚴格規範金融市場交易行為,規範金融綜合經營和產融結合,加強互聯網金融監管,強化金融機構防範風險主體責任,建立健全符合我國國情的金融法治體系。金融法律是國家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立法是保證金融改革的目標和方向,促進金融改革和鞏固改革成果。經過多年的努力,目前我國金融法制體系已基本建立。

(二)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步伐。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他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五次會議上強調,要加快推進對失信被執行人信用監督、警示和懲戒建設,有利於促使被執行人自覺履行生效法律文書決定的義務,提升司法公信力,推進社會誠信體系建設。要建立健全跨部門協同監管和聯合懲戒機制,明確限制專案內容,加強資訊公開與共用,提高執行查控能力建設,完善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制度,完善黨政機關支持人民法院執行工作制度,構建“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信用懲戒大格局,讓失信者寸步難行。2016年12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37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對突出的誠信缺失問題,既要抓緊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征信系統,又要完善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懲戒機制,使人不敢失信、不能失信。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下,國家發佈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系列改革檔,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的協調下,相關單位狠抓落實,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整體水準大幅提高,為全面深化改革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加強党對金融工作的領導。只有始終堅持黨中央對金融工作集中統一領導,才能確保金融工作健康良性發展,才能確保金融改革發展正確方向,才能確保國家金融安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党對金融工作的領導,完善党領導金融工作的體制機制,加強制度化建設,完善定期研究金融發展戰略、分析金融形勢、決定金融方針政策的工作機制,提高金融決策科學化水準。要增強党領導金融工作能力,努力建設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備的高素質金融人才隊伍。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要堅持黨中央對金融工作集中統一領導,確保金融改革發展正確方向。要加強金融系統党的建設,國有金融機構領導人必須增強党的意識,党的領導要與國有金融機構公司法人治理相結合,促進形成良好的現代公司治理機制。領導幹部特別是高級幹部要努力學習金融知識,熟悉金融業務,把握金融規律,既要學會用金融手段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又要學會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強化監管意識,提高監管效率。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強烈的歷史擔當和頑強的意志品格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指引並激勵全體中華兒女朝著“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闊步前進,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其中“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等有關金融工作的各項任務要求既明確具體,又極具前瞻性。我們要集中精力深入研究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金融思想,加強金融學科體系、話語體系和學術體系建設,儘快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金融監管框架,進一步加大金融改革創新力度,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貢獻中國方案,展示中國形象。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

在當前金融領域還存在不少矛盾和問題。例如,雖然我國總體金融機構類型和數量不少,但金融服務總體仍然不夠,特別是針對農村和小微企業的基層金融服務總體不足;銀行、證券、保險業發展不協調,城鄉、區域金融資源配置不合理;總體金融結構仍以銀行間接融資為主,資本市場制度尚不完善,直接融資占比仍然偏低,宏觀杠杆率高企的同時經濟金融風險集中於銀行體系;金融體制機制還不健全,金融創新能力和競爭力不強,金融風險隱患還比較多,等等。對這些問題必須採取有力措施加以解決,才能充分發揮金融效能。

(一)直面金融領域存在的風險和安全隱患。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金融風險,特別強調要格外小心、審慎管理金融風險。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15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了整治金融亂象、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重要工作;在中央政治局第40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再次指出了十個方面的金融安全隱患。從目前來看,我國面臨著金融杠杆率和流動性風險高、信用風險高、影子銀行風險高、違法犯罪風險高、房地產泡沫風險高、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高等現實情況。

(二)互聯網金融領域中存在諸多的高風險。近些年互聯網金融蓬勃發展,由於互聯網金融業務更加複雜,產品的關聯性和風險傳染性更高,也更容易出現風險。一些企業打著互聯網金融等幌子進行非法集資、金融詐騙,行為屢禁不止,少數機構違規違法操作,重大案件時有發生。許多互聯網金融機構正在向三四線城市佈局,而這些地區的金融監管相對薄弱,風險發生的概率增加。

(三)深刻剖析金融風險產生的原因和土壤。儘管多年來我國金融發展改革取得了重大成績,但金融體系總體上仍不健全,金融發展與金融深化任務十分艱巨,金融體制改革與金融創新任重道遠。如何提高金融支援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是推進金融改革的首要因素。關於金融風險產生的原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是在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擴散的背景下,我國經濟週期性、結構性、體制性矛盾疊加的結果”。從週期性看,我國經濟金融經過上一輪擴張期後,進入下行“清算”期。從結構性看,實體經濟供需失衡,金融業內部失衡,金融和實體經濟迴圈不暢。從體制性看,一些市場主體行為出現異化,道德風險明顯上升,而金融監管很不適應。應對金融問題既要沉著冷靜又要積極主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金融形勢是良好的,金融風險是可控的。同時,在國際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因素綜合影響下,我國金融發展面臨不少風險和挑戰,必須冷靜面對、積極處置,贏得主動。

三、牢記天職:全面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和水準

為實體經濟服務,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是金融的本分。金融只有在為實體經濟服務中才能實現自身持續健康發展。面對金融和實體經濟結構性失衡、房地產泡沫、信用違約風險加大、資本外流仍在繼續的嚴峻形勢下,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實體經濟是金融的根基,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範金融風險的根本舉措,要讓金融回歸本源,服從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要把為實體經濟服務作為金融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面提升服務效率和水準,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和實體經濟多樣化的金融需求。

(一)把握好經濟和金融的關係至關重要。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改革的導向和原則,也是檢驗金融改革成效的標準和依據。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息息相關,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甚至決定著經濟健康發展。做好金融工作,保障金融安全是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基本條件。唯有把握好經濟和金融的關係,才能讓金融市場在保持穩定的同時有效服務實體經濟。

(二)充分發揮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效率是效能的集中反映,而市場是提高效率的有效途徑。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注資本市場的作用,對資本市場的發展提出了具體要求,如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加快形成融資功能完備、基礎制度扎實、市場監管有效、投資者權益得到充分保護的股票市場等等。長期以來,間接融資在我國金融體系中居主導地位,直接融資市場發展相對滯後。為此,完善金融市場體系,推進各領域改革,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是我國進一步深化改革的總方向,也是金融體制機制改革的目標方向。

(三)金融要服務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綜合分析世界經濟長週期和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徵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礎上,集中全黨和全國人民智慧,從理論到實踐不斷探索的結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基於中國實踐的理論綜合性集成創新,是中國經濟和中國模式在新時期的一次探索性改革和調整,其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在新時期的創新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入闡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現實依據、深刻內涵、根本目的、工作要求和科學方法,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科學指導和根本遵循。金融既可以在短期需求調控中發揮作用,也是長期結構調整和供給側管理的關鍵環節。從需求端看,貨幣政策是短期需求調控的重要手段之一。通過金融體系創造貨幣、擴大貨幣供應量,可以促進消費、投資和出口增加,刺激經濟增長。從供給側看,健全的金融體系有助於增加資本供給、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促進產業結構升級調整,進而提高潛在經濟增長率。

四、守住底線: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

近年來,受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等外部環境影響,以及過度金融創新帶來杠杆高企,金融領域的風險隱患也有所增多。金融既是現代經濟的核心,也是風險集中高發的領域,一旦發生系統性風險,就可能引發整體經濟危機乃至政治危機和社會危機,因而必須切實加強金融風險防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特別是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務,也是金融工作的永恆主題。他在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會議第一階段會議上、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在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在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體學習時,都強調要切實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習近平總書記在党的十九大報告中深刻指出:要“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當前,我國金融風險集中表現在不良資產風險、流動性風險、債券違約風險、影子銀行風險、外部衝擊風險、房地產泡沫風險、政府債務風險、互聯網金融風險等八個方面。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的核心,就是要處置一批風險點,防止風險由“點”擴散成“面”,釀成重大風險問題,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

(一)加強金融風險防範的極端重要性。做好金融風險防範,是保障經濟安全的內在要求,也是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充分認識金融在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切實把維護金融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一件大事,當作關係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域的一件帶有戰略性、根本性的大事,並指出今後五年可能是我國發展面臨的各方面風險不斷積累甚至集中顯露的時期,要把主動防範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科學防範,早識別、早預警、早發現、早處置,著力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著力完善金融安全防線和風險應急處置機制,力爭不出現重大風險或在出現重大風險時扛得住、過得去。

(二)要借鑒國際經驗不斷強化金融監管。面對國際金融危機,主要經濟體都對其金融監管體制進行了重大改革,主要做法有統籌監管系統重要金融機構和金融控股公司,尤其是負責對這些金融機構的審慎管理;統籌監管重要金融基礎設施,包括重要的支付系統、清算機構、金融資產登記託管機構等,維護金融基礎設施穩健高效運行;統籌負責金融業綜合統計,通過金融業全覆蓋的資料收集,加強和改善金融宏觀調控,維護金融穩定。這些做法都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

(三)金融監管的方向和重點。強化金融監管是防範金融風險的重要保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加快建立符合現代金融特點、統籌協調監管、有力有效的現代金融監管框架,堅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同時指出要統籌監管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統籌監管金融控股公司和重要金融基礎設施,統籌負責金融業綜合統計,確保金融系統良性運轉,確保管理部門把住重點環節,確保風險防控耳聰目明,形成金融發展和監管強大合力,補齊監管短板,避免監管空白。決定設立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就是要強化人民銀行宏觀審慎管理和系統性風險防範職責,落實金融監管部門監管職責,並強化監管問責,針對突出問題加強協調,強化綜合監管,突出功能監管和行為監管。

五、破解之策:堅定不移推進金融改革開放

習近平總書記在党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而推進金融改革則是重要舉措。近年來,我國金融業發展加快,金融領域持續創新,金融體系複雜度、開放度不斷提高,迫切需要加快金融改革。為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優化金融機構體系,完善現代金融企業制度,完善國有金融資本管理,完善外匯市場體制機制,深化多層次資本市場改革,健全保險市場功能,引導期貨市場健康發展。多年來,我國主要是國際規則的跟隨者和遵循者,在全球金融治理中缺少話語權。隨著我國金融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增強,積極參與全球經濟金融治理,有助於進一步放大我國的“金融穩定器”作用,增強各國宏觀經濟政策的協調性,構建新型全球經濟穩定機制,形成全球金融安全網。

(一)參與國際金融治理的必要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過去數十年,國際經濟力量對比深刻演變,而全球治理體系未能反映新格局,代表性和包容性很不夠。全球產業佈局在不斷調整,新的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日益形成,但貿易和投資規則未能跟上新形勢,機制封閉化、規則碎片化十分突出。全球金融市場需要增強抗風險能力,不過全球金融治理機制未能適應新需求,難以有效化解國際金融市場頻繁動盪、資產泡沫積聚等問題,因此國際經濟金融治理亟待改變。

(二)改革國際金融治理的目標。目標是發揮效能的前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國際金融體系,提高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發言權,確保各國在國際經濟合作中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對於我國而言,參與全球治理的根本目的,就是服從服務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審時度勢,努力抓住機遇,妥善應對挑戰,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推動全球治理體制向著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發展,為我國發展和世界和平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

(三)改革國際金融治理的重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變革全球治理體制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推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國際經濟金融組織切實反映國際格局的變化,推進全球治理規則民主化、法治化,努力使全球治理體制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數國家意願和利益。針對二十國集團改革,他強調,要把二十國集團建設成穩定世界經濟、構建國際金融安全網、改善全球經濟治理的重要力量。

(四)亞投行在改善國際金融治理中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主要任務是為亞洲基礎設施和“一帶一路”建設提供資金支持,將同域外現有多邊開發銀行合作,相互補充,共同促進亞洲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是在基礎設施融資方面對現有國際金融體系的一個補充。亞投行的建立代表了各方團結合作共謀發展的願望、決心和行動。亞投行同“一帶一路”倡議相匹配,是惠澤各方的多贏之舉,將同其他多邊開發機構一道,為推進亞太經濟融合和發展作出貢獻。亞投行的成立是國際經濟體系改革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也是近年來中國為推動全球金融治理“存量”和“增量”改革、提升新興經濟體話語權而努力的重要縮影。

六、金融效能:著力營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

金融生態是金融運行的外部環境,也是金融運行的基礎條件。金融生態包括法律制度環境、市場體系的完善程度、社會信用體系、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加強金融生態建設不僅有利於構建完善高效的金融體系,推動金融市場建設、信用建設和制度建設,完善金融運行基礎,有效發揮金融支援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而且也為新常態下防範控制金融風險提供了有力的支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健全現代金融企業制度,完善金融市場體系,健全金融法治。因此,在深化金融改革的過程中,必須高度重視金融生態的重要作用,通過深化改革,強化金融基礎設施的薄弱環節,保障金融市場安全高效運行和整體穩定。

(一)建立健全符合我國國情的金融法治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凡屬重大改革都要於法有據。在整個改革過程中,都要高度重視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發揮法治的引領和推動作用,加強對相關立法工作的協調,確保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此後,“重大改革於法有據”的表述見諸習近平總書記的數次講話中。他強調,要堅決整治嚴重干擾金融市場秩序的行為,嚴格規範金融市場交易行為,規範金融綜合經營和產融結合,加強互聯網金融監管,強化金融機構防範風險主體責任,建立健全符合我國國情的金融法治體系。金融法律是國家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立法是保證金融改革的目標和方向,促進金融改革和鞏固改革成果。經過多年的努力,目前我國金融法制體系已基本建立。

(二)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步伐。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他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五次會議上強調,要加快推進對失信被執行人信用監督、警示和懲戒建設,有利於促使被執行人自覺履行生效法律文書決定的義務,提升司法公信力,推進社會誠信體系建設。要建立健全跨部門協同監管和聯合懲戒機制,明確限制專案內容,加強資訊公開與共用,提高執行查控能力建設,完善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制度,完善黨政機關支持人民法院執行工作制度,構建“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信用懲戒大格局,讓失信者寸步難行。2016年12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37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對突出的誠信缺失問題,既要抓緊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征信系統,又要完善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懲戒機制,使人不敢失信、不能失信。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下,國家發佈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系列改革檔,在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的協調下,相關單位狠抓落實,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整體水準大幅提高,為全面深化改革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加強党對金融工作的領導。只有始終堅持黨中央對金融工作集中統一領導,才能確保金融工作健康良性發展,才能確保金融改革發展正確方向,才能確保國家金融安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党對金融工作的領導,完善党領導金融工作的體制機制,加強制度化建設,完善定期研究金融發展戰略、分析金融形勢、決定金融方針政策的工作機制,提高金融決策科學化水準。要增強党領導金融工作能力,努力建設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備的高素質金融人才隊伍。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要堅持黨中央對金融工作集中統一領導,確保金融改革發展正確方向。要加強金融系統党的建設,國有金融機構領導人必須增強党的意識,党的領導要與國有金融機構公司法人治理相結合,促進形成良好的現代公司治理機制。領導幹部特別是高級幹部要努力學習金融知識,熟悉金融業務,把握金融規律,既要學會用金融手段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又要學會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強化監管意識,提高監管效率。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強烈的歷史擔當和頑強的意志品格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指引並激勵全體中華兒女朝著“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闊步前進,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其中“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等有關金融工作的各項任務要求既明確具體,又極具前瞻性。我們要集中精力深入研究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金融思想,加強金融學科體系、話語體系和學術體系建設,儘快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金融監管框架,進一步加大金融改革創新力度,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貢獻中國方案,展示中國形象。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黨委書記、副所長)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