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長城|石破天驚敗胡堡

在我對平魯的歷史文化淺究中, 影響國運走勢的重大事件只有三件:其一是隋皇先祖的祖居地, 無疑對隋朝的建立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二就是本篇要探究的課題, “隆慶議和”結束200年犯邊, 為明代中後期70年無戰事奠定了基礎;其三則是拉開當代改革開放大幕的首辟之地, 開建了中國改革開放第一塊“試驗田”!

就整體行政區劃而言, 平魯的歷史在全市六區縣中最短。 在明代成化17年(1481年)由於長城沿線戰事吃緊, 設平虜衛, 且交界以南大部地區仍屬朔州所轄。 換句話說, 平魯的完整歷史沿革才500多年!

然而, 就在明朝中期的隆慶4年(1570年)9月發生的一樁大事件, 直接將平虜衛推向了朝廷議政的中心, 從而影響到了整個明朝的國運走向, 一舉結束了長達200年的邊境戰事, 迎來了十分珍貴的70多年的和平時期。

這一重大事件的發生地就在離平虜衛15km的敗胡堡!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非常強大的一個王朝。

要想對敗胡堡事件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還需對明王朝所處的形勢作一簡要介紹。

洪武元年, 西元1368年八月, 明軍攻入元大都, 元朝對中原地區的統治宣告結束。 然而, 雖經幾代皇帝的征伐, 終不能摧毀蒙古軍事實力和其賴以生存的畜牧業經濟;無奈之下, 明朝實施政治懷柔政策, 對蒙古封建主封爵、封王, 招徠更多的蒙古貴族歸順;以夷制夷, 以期進行有效統治。 儘管如此, 仍舊沒有從根本上改善蒙漢之間的關係, 即使是接受明朝所封之爵位、王位的蒙古封建主們, 亦是時降時叛。 對明朝構成極大威脅。

在明代, 明蒙間的經濟聯繫主要有兩種形式, 一種是“朝貢”, 一種是“互市”。 “互市”就是一種比較明確而且能夠照顧到一般農牧民的貿易活動。

後來由於達延汗時期明蒙之間的緊張關係, 從弘治十二年(西元1499年)以後, 這種朝貢互市關係基本上中斷, 致使廣大蒙古牧民“炊無釜、衣無帛”, “必資內地以為用”。 明朝中期, 俺答汗繼位後逐年強盛, 多採取戰爭手段來獲取中原的農工產品, 以解燃眉之急。 然而, 長期對峙, 蒙明雙方均疲憊至極。 在這種情況下, 俺達汗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蒙漢和平貢市才是唯一的途徑。

嘉靖十三年, 西元1534年“四月, 俺答挾眾欲入貢”, 這是文獻記載中俺答汗最早提出的入貢要求。 嘉靖二十年俺答汗派石天爵、肯切兩人至大同陽和要塞要求通貢並明確提出其和平主張, 並保證今後“令邊民墾田塞中,

夷眾牧馬塞外, 永不相犯”。 然而以明世宗為首的明朝統治者具有很深的民族偏見, 他們認為“虜情多詐”、“其請貢不可信”, 不僅拒絕了俺答汗的請示, 而且扣留俺答使臣肯切, 並懸賞千金求索俺答首級。 俺答遂怒, 揮兵南下, 大掠山西朔州、石州等地而去。

嘉靖二十一年閏五月, 俺答覆遣使三請通貢不得, 則以30萬眾兵攻掠明山西諸鎮, 明廷盲目地“磔天爵及肯切於市, 傳首九邊梟市”。 兩軍對壘, 不斬來使。 俺答汗因此大怒, 六月即大舉進攻山西, 入太原, 下晉南, 擄掠財富人口無數。 此時明朝拒蒙更加嚴厲, 懸賞萬金求取俺答首級。

在長達七、八年的時間裡,俺答汗向明廷提出的互市請求數十餘次。據宣府、大同總督翁萬達說:“虜(指俺答)自冬春以來,游騎信使,款塞求貢,不下數十餘次,詞頗恭順”。從嘉靖二十九年到庚戌事變之前,俺答幾乎無歲不求貢市。

俺答汗的屢次請求,均遭明廷拒絕,他的和平通貢的美好願望難以實現。為了對明廷進行報復,便率兵大舉攻掠明邊諸郡,企圖以此迫使明廷作出讓步,以達到通貢互市的目的。終於引發了俺答汗率十萬精師攻明的“庚戌之變”。在他圍困京城之時,仍然奉行著和平通貢互市的初衷,遣所俘明將向明廷提出通貢互市的要求。當時,明廷鑒於形勢緊迫,答覆俺答:先退兵,後和談。於是俺答率軍由古北口出塞。

嘉靖三十年 西元1551年春,明蒙雙方經和談達成協議,明在大同、延綏、寧夏等地開放互市。據史籍記載,俺答約束部落,保持良好的互市秩序。蒙古各部趕來大量馬匹交易農工產品,邊地互市出現了繁榮景象。

然而,當俺答自京師撤兵、京師的威脅解除之後,一貫豎持狹隘的民族統治政策的明世宗及其統治集團,背信棄義,不久便又關閉了邊境互市,雙方的和平貿易斷絕,又開始了長達二十餘年的戰爭。

蒙漢人民在連年不斷的戰火中輾轉生存,倍受煎熬。正當人們認為和平無望之際,一個女人的出現,卻徹底扭轉了這種局面。

這個女人就是俺答汗的第三夫人三娘子,三娘子即順義夫人(1550年—1612年),系衛拉特蒙古奇喇古特部落首領哲恒阿哈之女,她本名叫鐘金,又被稱為鐘金哈屯(哈屯即夫人)。她有著非凡的美貌,且性格豪爽,擅長歌舞騎射,是明代蒙古的一位傑出女首領,具有卓越的政治遠見和軍事指揮才能。

嘉靖三十七年,西元1558年,俺答汗率部西征後,欲與衛拉特部結和親之好。而三娘子本已許嫁鄂爾多斯,但出於政治聯姻的目的,三娘子不得不灑淚辭別心上人,被父親哲恒阿哈給了俺答汗。而這僅僅是三娘子一生中為政治做出的第一次犧牲。

三娘子自幼就在戰亂中長大,目睹戰爭的殘酷。她對多年來明朝、蒙古不和有清醒的認識:蒙古雖然在歷次攻掠戰爭中有所擄獲,但也犧牲了不少人,花了很大代價。她認為“歲通貢市、坐享全利”更為安全可靠。

長期的戰爭,給蒙古地區的損害極其嚴重。明朝罷停邊境各市,使蒙古牧民衣用匱乏,加之明朝邊軍時常深入蒙古草原搗巢殺口、趕馬燒草,使得俺答等部冬春人畜難過。在連續不斷的自然災害的襲擊、困擾下,俺答汗的統治出現了危機,蒙古內部矛盾激化,俺答苦不堪言。

恰在此時,一件事情的發生,令事態發生了轉機。

隆慶四年,西元1570年九月十三日,俺答汗的孫子把漢那吉一行,突然到平虜衛的敗胡堡乞降。把漢那吉是俺答汗的三兒子鐵背台吉的獨子,幼失父母,由俺答汗的妻子一克哈屯養大,娶大成比妓,但他又私自娶兀慎兔扯金的女兒為妻。當時,俺答的外孫女鐘金許娉給鄂爾多斯,俺答汗見其貌美,就自己娶了,號稱三娘子。為了平息鄂爾多斯的憤怒,俺答汗又將兔扯金之女給了鄂爾多斯,把漢那吉因此憤而攜其妻比妓同阿力哥等十余人出走降明。

把漢那吉來降,明朝廷要脅俺答的機會來了。當時的大同巡撫方逢時稱把漢那吉“乃奇貨可居”,立即報告給總督王崇古。王崇古立刻上報朝廷,張居正指示王崇古說:“此事關係非常重大,牽制蒙虜的機會就在於此。”同時致函方逢時:安邊之機不可失也。於是,方逢時與王崇古便積極推進和平解決把漢那吉事件,以圖進而解決豐州板申地區的趙全等叛黨之患。王崇古提出上、中、下三條解決方案:上策,優待把漢那吉,給與高官厚祿,並與俺答交換趙全等板申白蓮教頭目;中策,如俺答恃頑強索,不可理喻,則嚴兵固守,隨機據戰,且示以必殺,制其死命;如果俺答棄把漢不顧,就厚以恩義結之,待俺答死後,則遣還把漢那吉,收其餘眾,自為一部,此為下策。

俺答汗想用武力奪回把漢那吉,而三娘子卻認為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於是建議:乘巴漢那吉入關之機,與明朝再次商定通貢事宜

在上面上策中提到的趙全何許人也?

大明律對白蓮教在內的若干民間宗教組織定性為邪教,明令取締。白蓮教在明政府的鎮壓下受到極大的打擊,基本轉入地下,成為秘密結社。嘉靖三十三年正月,雁北白蓮教主趙全、李自馨等人便率教徒由此越境前往長城外河套北地區豐州,並依附俺答汗部的勢力而坐大,終成為明政府的重大政治隱患。

這些白蓮教的亡命者是第一批越境入蒙的漢人移民。蒙古人遊牧,居無定所,漢人建房定居,蒙人便稱其為“板申”,“板申”就是房子的意思。明萬曆年間的記載中說,嘉靖末年,前往蒙境豐州灘地區的漢人已經有五萬餘人,其中白蓮教前後黨從者過萬人,這些人開發雲內、豐州等地近萬頃,連村數百。他們並非單純的移民定居,而是一股不可小視的政治力量。據說,趙全等人初到豐州,正逢俺答患腿疾,略懂醫術的趙全冒死入應州(即應縣)買藥,治好了俺答汗的病,俺答汗因此與趙親近,漸漸視為心腹。

趙全等人取得俺答汗信任之後,開始在豐州地區大展宏圖,板申之地逐漸興旺起來,而勞動力的不足又成為現實問題。因此,這些叛逃的漢人頭目經常挑唆蒙人入境,劫掠口內青壯年勞力,並為之出謀劃策,提供各種情報,製造利兵堅甲,雲梯衝竿等作戰武器,提供各種戰術建議。據說,每有戰事,俺答甚至親往趙全家商議。自此後,蒙人歲掠華人勞力以千萬計,也就是說,自從白蓮教趙全等人叛逃歸蒙,明代中後期三邊遭受更大的威脅,防禦更加困難。

站穩腳跟之後,趙全等人野心逐漸膨脹,他們試圖擁立俺答為帝,並為俺答建起九重宮殿,而他們稱王,也建起了規模不小的土堡,當時趙全就有人口萬眾,周延數十裡,馬匹五萬,牛三萬頭,谷二萬斛。正是在這些人等的串通慫恿之下,蒙明關係更加緊張,和解更是無望。

朝廷全力支援事情按照王崇古提出的上策曲折發展。明穆宗完全信任內閣的決定,王崇古、方逢時以軍事防備為堅強後盾,派遣熟悉對方情況和語言的鮑崇德前去談判。趙全等攛掇俺答汗以武力討回把漢那吉的計畫落空後,俺答汗不得不依照王崇古等人要求,把趙全等白蓮教頭目執送給明政府,換取把漢那吉。這一年十一月十九日,俺答汗遣五奴柱、恰台吉收捕趙全、李自馨、王廷輔、張李麟、郭恒等九人引渡明朝,第二天明朝送把漢那吉出境。趙全等人被執送京師,淩遲處死,明政府終於雪恥除凶!

與此同時,明朝政治形勢的變化也為蒙漢和平貢市提供了機遇。明世宗朱厚熜(嘉靖皇帝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服丹藥中毒死後,明穆宗繼位,改元隆慶。開明派高拱、張居正先後入閣擔任首輔,主持對蒙事宜。他們開始審慎考慮俺答的請求,一致認識到在對蒙問題上,“拒虜甚易,而滅虜實難”。在他們的主張下,明廷決定與俺答恢復互市,以保邊塞安寧,進而穩固統治。

明朝廷也決定利用把漢那吉投明的契機,進一步促進明蒙和議。是以,不但給把漢那吉加授官職,還決定將把漢那吉送還蒙古,當俺答聽說明朝官將親自護送把漢那吉歸還蒙古時,大喜過望,親至河邊迎接,祖孫相擁而哭,俺答對明朝送還孫兒心懷感激,忙遣使到明營致謝。

俺答又立即向明請求“封貢”。在高拱、張居正、王崇古等人全力支持下,穆宗于隆慶五年(1571年)三月十八日下詔:封俺答為“順義王”,其子侄和部下六十三人也分別受官封賞。明朝廷深悉“夷情向背半系三娘子”,特封她為“忠順夫人”。相繼開放宣府、大同、延綏、寧夏、甘肅等十一處馬市。除每年官市外,又“得塞下民互市”。月市或小市,蒙漢人民可以自由貿易。每當互市時,常常出現兩族民人“醉飽謳歌,婆娑忘返”的情景。清人魏源曾評價說:“高拱、張居正、王崇古張馳駕馭,因勢推移,不獨明塞息五十年之烽燧,且為本朝開二百年之太平”。

此後,明蒙邊境之地先後設互市市場,俺答等部每年“入貢”,並制定“規矩條約”十三條,“市法五款”,約束其部眾。在俺答主持下,蒙漢人民交易不絕,“東自海冶,西盡甘州,延袤五千里,無烽火警”。 “隆慶封貢”慶典的舉行,結束了明朝與蒙古之間綿延二百餘年的戰火,換來了“邊民釋戈而荷鋤,關城熄烽而安枕”的和平景象。

在這每年例行的盛會上,常常可以看到性格活潑豪放的三娘子,頭戴貂帽,身著錦裘,有時也穿漢裝,在大小領主的簇擁下,騎馬到市場上觀光。她同前來的明朝官員們互致問候,說說笑笑。有時興致來了,她還引吭高歌,或者翩翩起舞,市場上的蒙漢人民齊聲喝采。

明朝穆文熙有(詠三娘子)七絕一首,反映了當時三娘子視察監督市場的情景:

小小胡姬學漢裝,

滿身貂錦展明襠。

金鞭嬌踏桃花馬,

共逐單于入市場。

在這個小的不能再小、土的不能再土、殘敗的不能再殘敗的小小村落,居然發生過如此重大的事件!

讓我們看看如今的敗胡堡(清改稱敗虎堡)

2008年,平魯區已將敗虎堡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敗虎堡村西烽燧遺址。

堡西門遺存。

區政府立碑警示後人城堡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堡以南角遺存。

堡西南角內側遺存。

站在堡西牆向東觀其堡內全貌。

堡西牆遺存。

堡北牆遺存。

敗胡堡東距平虜衛15km,西距長城5km,明嘉靖23年(1544年)築,隆慶6年(1572年)磚石包牆,堡牆周長一裡零一百八十步(750m),高三丈六尺。堡內建有軍營、馬鋪。分管長城4·15km,北起大河堡二十墩界至迎恩堡界。設操守、座堡、把總各一員,守軍432人,馬46匹。轄邊墩51座,火路墩19座,每邊墩守兵5人。清雍正年間改敗虎堡,設操守、把總各一員,步兵82人,馬兵2名。民國改軍堡為民堡,抗日戰爭時期,日軍曾改名“永寧堡”,現為自然村。

長城(明稱邊牆)外即內蒙古清水河縣十七溝。

嵌在堡牆上的城磚殘體。

如今唯有這些被歲月風霜侵蝕的破磚碎瓦尚存當年的烽火記憶!

長城不再巍峨,邊堡不再堅固,烽火早已熄滅!這裡只殘存著一道高高的土楞,作為省界的標誌而繼續存在著,任由時光和雨雪風霜的洗刷……!

邊牆一帶的風光偶爾也掙脫它那蒼涼悲愴的底色,爆燃出曾經的邊塞血色之美!

這一幅幅頗具滄桑感的優美畫面,怎能不使我們浮想聯翩、心潮澎湃呢?!

如今的平魯非當年戰火連天、刀光劍影、戰旗獵獵的邊塞重鎮,而一躍從閉塞貧窮的荒蕪之地發展成為晉北能源重地!

平朔露天煤礦的開發促成了朔州市的建立。

美篇這個平臺給了我一個圖文並茂贅述歷史的良好媒介。

平魯區所在地井坪鎮隨之邁向了現代化的進程。

大露天是國家改革開放的一張名片!

礦區開採是朔州旅遊的必到之處!

井坪城亦氣象萬千!

但生活在今天的平魯人,卻鮮有人知道還有這麼一件驚天動地影響歷史發展進程的重大事件就發生在我們這塊故土上!

本篇試圖喋喋不休地告訴今人,莫忘歷史!莫忘厚土!莫忘歷史結點!

並不古老的平魯不僅僅有尉遲敬德,不僅僅有抗日英雄李林,不僅僅有現代化的大露天,而且還有注入我們肌體中的歷史文化基因!

新城終將成為舊城,然而歷史卻不因時空時代時光的轉換而銷聲匿跡……!

像這幅畫一樣,請記住隆慶議和的發生地——敗虎堡!

儘管她已敗落的不成樣子!但她畢竟是承載了一次改變歷史進程的重鼎,演繹過一出戰爭與和平的重頭大戲!

有鄉黨敬德的護佑,祈盼平魯這片熱土不再貧窮!

祈願朔州這座新城不再落伍!

在長達七、八年的時間裡,俺答汗向明廷提出的互市請求數十餘次。據宣府、大同總督翁萬達說:“虜(指俺答)自冬春以來,游騎信使,款塞求貢,不下數十餘次,詞頗恭順”。從嘉靖二十九年到庚戌事變之前,俺答幾乎無歲不求貢市。

俺答汗的屢次請求,均遭明廷拒絕,他的和平通貢的美好願望難以實現。為了對明廷進行報復,便率兵大舉攻掠明邊諸郡,企圖以此迫使明廷作出讓步,以達到通貢互市的目的。終於引發了俺答汗率十萬精師攻明的“庚戌之變”。在他圍困京城之時,仍然奉行著和平通貢互市的初衷,遣所俘明將向明廷提出通貢互市的要求。當時,明廷鑒於形勢緊迫,答覆俺答:先退兵,後和談。於是俺答率軍由古北口出塞。

嘉靖三十年 西元1551年春,明蒙雙方經和談達成協議,明在大同、延綏、寧夏等地開放互市。據史籍記載,俺答約束部落,保持良好的互市秩序。蒙古各部趕來大量馬匹交易農工產品,邊地互市出現了繁榮景象。

然而,當俺答自京師撤兵、京師的威脅解除之後,一貫豎持狹隘的民族統治政策的明世宗及其統治集團,背信棄義,不久便又關閉了邊境互市,雙方的和平貿易斷絕,又開始了長達二十餘年的戰爭。

蒙漢人民在連年不斷的戰火中輾轉生存,倍受煎熬。正當人們認為和平無望之際,一個女人的出現,卻徹底扭轉了這種局面。

這個女人就是俺答汗的第三夫人三娘子,三娘子即順義夫人(1550年—1612年),系衛拉特蒙古奇喇古特部落首領哲恒阿哈之女,她本名叫鐘金,又被稱為鐘金哈屯(哈屯即夫人)。她有著非凡的美貌,且性格豪爽,擅長歌舞騎射,是明代蒙古的一位傑出女首領,具有卓越的政治遠見和軍事指揮才能。

嘉靖三十七年,西元1558年,俺答汗率部西征後,欲與衛拉特部結和親之好。而三娘子本已許嫁鄂爾多斯,但出於政治聯姻的目的,三娘子不得不灑淚辭別心上人,被父親哲恒阿哈給了俺答汗。而這僅僅是三娘子一生中為政治做出的第一次犧牲。

三娘子自幼就在戰亂中長大,目睹戰爭的殘酷。她對多年來明朝、蒙古不和有清醒的認識:蒙古雖然在歷次攻掠戰爭中有所擄獲,但也犧牲了不少人,花了很大代價。她認為“歲通貢市、坐享全利”更為安全可靠。

長期的戰爭,給蒙古地區的損害極其嚴重。明朝罷停邊境各市,使蒙古牧民衣用匱乏,加之明朝邊軍時常深入蒙古草原搗巢殺口、趕馬燒草,使得俺答等部冬春人畜難過。在連續不斷的自然災害的襲擊、困擾下,俺答汗的統治出現了危機,蒙古內部矛盾激化,俺答苦不堪言。

恰在此時,一件事情的發生,令事態發生了轉機。

隆慶四年,西元1570年九月十三日,俺答汗的孫子把漢那吉一行,突然到平虜衛的敗胡堡乞降。把漢那吉是俺答汗的三兒子鐵背台吉的獨子,幼失父母,由俺答汗的妻子一克哈屯養大,娶大成比妓,但他又私自娶兀慎兔扯金的女兒為妻。當時,俺答的外孫女鐘金許娉給鄂爾多斯,俺答汗見其貌美,就自己娶了,號稱三娘子。為了平息鄂爾多斯的憤怒,俺答汗又將兔扯金之女給了鄂爾多斯,把漢那吉因此憤而攜其妻比妓同阿力哥等十余人出走降明。

把漢那吉來降,明朝廷要脅俺答的機會來了。當時的大同巡撫方逢時稱把漢那吉“乃奇貨可居”,立即報告給總督王崇古。王崇古立刻上報朝廷,張居正指示王崇古說:“此事關係非常重大,牽制蒙虜的機會就在於此。”同時致函方逢時:安邊之機不可失也。於是,方逢時與王崇古便積極推進和平解決把漢那吉事件,以圖進而解決豐州板申地區的趙全等叛黨之患。王崇古提出上、中、下三條解決方案:上策,優待把漢那吉,給與高官厚祿,並與俺答交換趙全等板申白蓮教頭目;中策,如俺答恃頑強索,不可理喻,則嚴兵固守,隨機據戰,且示以必殺,制其死命;如果俺答棄把漢不顧,就厚以恩義結之,待俺答死後,則遣還把漢那吉,收其餘眾,自為一部,此為下策。

俺答汗想用武力奪回把漢那吉,而三娘子卻認為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於是建議:乘巴漢那吉入關之機,與明朝再次商定通貢事宜

在上面上策中提到的趙全何許人也?

大明律對白蓮教在內的若干民間宗教組織定性為邪教,明令取締。白蓮教在明政府的鎮壓下受到極大的打擊,基本轉入地下,成為秘密結社。嘉靖三十三年正月,雁北白蓮教主趙全、李自馨等人便率教徒由此越境前往長城外河套北地區豐州,並依附俺答汗部的勢力而坐大,終成為明政府的重大政治隱患。

這些白蓮教的亡命者是第一批越境入蒙的漢人移民。蒙古人遊牧,居無定所,漢人建房定居,蒙人便稱其為“板申”,“板申”就是房子的意思。明萬曆年間的記載中說,嘉靖末年,前往蒙境豐州灘地區的漢人已經有五萬餘人,其中白蓮教前後黨從者過萬人,這些人開發雲內、豐州等地近萬頃,連村數百。他們並非單純的移民定居,而是一股不可小視的政治力量。據說,趙全等人初到豐州,正逢俺答患腿疾,略懂醫術的趙全冒死入應州(即應縣)買藥,治好了俺答汗的病,俺答汗因此與趙親近,漸漸視為心腹。

趙全等人取得俺答汗信任之後,開始在豐州地區大展宏圖,板申之地逐漸興旺起來,而勞動力的不足又成為現實問題。因此,這些叛逃的漢人頭目經常挑唆蒙人入境,劫掠口內青壯年勞力,並為之出謀劃策,提供各種情報,製造利兵堅甲,雲梯衝竿等作戰武器,提供各種戰術建議。據說,每有戰事,俺答甚至親往趙全家商議。自此後,蒙人歲掠華人勞力以千萬計,也就是說,自從白蓮教趙全等人叛逃歸蒙,明代中後期三邊遭受更大的威脅,防禦更加困難。

站穩腳跟之後,趙全等人野心逐漸膨脹,他們試圖擁立俺答為帝,並為俺答建起九重宮殿,而他們稱王,也建起了規模不小的土堡,當時趙全就有人口萬眾,周延數十裡,馬匹五萬,牛三萬頭,谷二萬斛。正是在這些人等的串通慫恿之下,蒙明關係更加緊張,和解更是無望。

朝廷全力支援事情按照王崇古提出的上策曲折發展。明穆宗完全信任內閣的決定,王崇古、方逢時以軍事防備為堅強後盾,派遣熟悉對方情況和語言的鮑崇德前去談判。趙全等攛掇俺答汗以武力討回把漢那吉的計畫落空後,俺答汗不得不依照王崇古等人要求,把趙全等白蓮教頭目執送給明政府,換取把漢那吉。這一年十一月十九日,俺答汗遣五奴柱、恰台吉收捕趙全、李自馨、王廷輔、張李麟、郭恒等九人引渡明朝,第二天明朝送把漢那吉出境。趙全等人被執送京師,淩遲處死,明政府終於雪恥除凶!

與此同時,明朝政治形勢的變化也為蒙漢和平貢市提供了機遇。明世宗朱厚熜(嘉靖皇帝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服丹藥中毒死後,明穆宗繼位,改元隆慶。開明派高拱、張居正先後入閣擔任首輔,主持對蒙事宜。他們開始審慎考慮俺答的請求,一致認識到在對蒙問題上,“拒虜甚易,而滅虜實難”。在他們的主張下,明廷決定與俺答恢復互市,以保邊塞安寧,進而穩固統治。

明朝廷也決定利用把漢那吉投明的契機,進一步促進明蒙和議。是以,不但給把漢那吉加授官職,還決定將把漢那吉送還蒙古,當俺答聽說明朝官將親自護送把漢那吉歸還蒙古時,大喜過望,親至河邊迎接,祖孫相擁而哭,俺答對明朝送還孫兒心懷感激,忙遣使到明營致謝。

俺答又立即向明請求“封貢”。在高拱、張居正、王崇古等人全力支持下,穆宗于隆慶五年(1571年)三月十八日下詔:封俺答為“順義王”,其子侄和部下六十三人也分別受官封賞。明朝廷深悉“夷情向背半系三娘子”,特封她為“忠順夫人”。相繼開放宣府、大同、延綏、寧夏、甘肅等十一處馬市。除每年官市外,又“得塞下民互市”。月市或小市,蒙漢人民可以自由貿易。每當互市時,常常出現兩族民人“醉飽謳歌,婆娑忘返”的情景。清人魏源曾評價說:“高拱、張居正、王崇古張馳駕馭,因勢推移,不獨明塞息五十年之烽燧,且為本朝開二百年之太平”。

此後,明蒙邊境之地先後設互市市場,俺答等部每年“入貢”,並制定“規矩條約”十三條,“市法五款”,約束其部眾。在俺答主持下,蒙漢人民交易不絕,“東自海冶,西盡甘州,延袤五千里,無烽火警”。 “隆慶封貢”慶典的舉行,結束了明朝與蒙古之間綿延二百餘年的戰火,換來了“邊民釋戈而荷鋤,關城熄烽而安枕”的和平景象。

在這每年例行的盛會上,常常可以看到性格活潑豪放的三娘子,頭戴貂帽,身著錦裘,有時也穿漢裝,在大小領主的簇擁下,騎馬到市場上觀光。她同前來的明朝官員們互致問候,說說笑笑。有時興致來了,她還引吭高歌,或者翩翩起舞,市場上的蒙漢人民齊聲喝采。

明朝穆文熙有(詠三娘子)七絕一首,反映了當時三娘子視察監督市場的情景:

小小胡姬學漢裝,

滿身貂錦展明襠。

金鞭嬌踏桃花馬,

共逐單于入市場。

在這個小的不能再小、土的不能再土、殘敗的不能再殘敗的小小村落,居然發生過如此重大的事件!

讓我們看看如今的敗胡堡(清改稱敗虎堡)

2008年,平魯區已將敗虎堡列為文物保護單位。

敗虎堡村西烽燧遺址。

堡西門遺存。

區政府立碑警示後人城堡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堡以南角遺存。

堡西南角內側遺存。

站在堡西牆向東觀其堡內全貌。

堡西牆遺存。

堡北牆遺存。

敗胡堡東距平虜衛15km,西距長城5km,明嘉靖23年(1544年)築,隆慶6年(1572年)磚石包牆,堡牆周長一裡零一百八十步(750m),高三丈六尺。堡內建有軍營、馬鋪。分管長城4·15km,北起大河堡二十墩界至迎恩堡界。設操守、座堡、把總各一員,守軍432人,馬46匹。轄邊墩51座,火路墩19座,每邊墩守兵5人。清雍正年間改敗虎堡,設操守、把總各一員,步兵82人,馬兵2名。民國改軍堡為民堡,抗日戰爭時期,日軍曾改名“永寧堡”,現為自然村。

長城(明稱邊牆)外即內蒙古清水河縣十七溝。

嵌在堡牆上的城磚殘體。

如今唯有這些被歲月風霜侵蝕的破磚碎瓦尚存當年的烽火記憶!

長城不再巍峨,邊堡不再堅固,烽火早已熄滅!這裡只殘存著一道高高的土楞,作為省界的標誌而繼續存在著,任由時光和雨雪風霜的洗刷……!

邊牆一帶的風光偶爾也掙脫它那蒼涼悲愴的底色,爆燃出曾經的邊塞血色之美!

這一幅幅頗具滄桑感的優美畫面,怎能不使我們浮想聯翩、心潮澎湃呢?!

如今的平魯非當年戰火連天、刀光劍影、戰旗獵獵的邊塞重鎮,而一躍從閉塞貧窮的荒蕪之地發展成為晉北能源重地!

平朔露天煤礦的開發促成了朔州市的建立。

美篇這個平臺給了我一個圖文並茂贅述歷史的良好媒介。

平魯區所在地井坪鎮隨之邁向了現代化的進程。

大露天是國家改革開放的一張名片!

礦區開採是朔州旅遊的必到之處!

井坪城亦氣象萬千!

但生活在今天的平魯人,卻鮮有人知道還有這麼一件驚天動地影響歷史發展進程的重大事件就發生在我們這塊故土上!

本篇試圖喋喋不休地告訴今人,莫忘歷史!莫忘厚土!莫忘歷史結點!

並不古老的平魯不僅僅有尉遲敬德,不僅僅有抗日英雄李林,不僅僅有現代化的大露天,而且還有注入我們肌體中的歷史文化基因!

新城終將成為舊城,然而歷史卻不因時空時代時光的轉換而銷聲匿跡……!

像這幅畫一樣,請記住隆慶議和的發生地——敗虎堡!

儘管她已敗落的不成樣子!但她畢竟是承載了一次改變歷史進程的重鼎,演繹過一出戰爭與和平的重頭大戲!

有鄉黨敬德的護佑,祈盼平魯這片熱土不再貧窮!

祈願朔州這座新城不再落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