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1969年天安門城樓曾經被拆除翻建,其背後有何隱情

很多人並不知道, 今天展現在人們面前的天安門城樓, 在40多年前曾被秘密翻建過。 天安門城樓為何要翻建, 又是如何翻建的呢?

在原址、按原規格和原建築形式重新修建一座天安門城樓

自1465年(明成化元年)建成後, 天安門城樓由於兵火戰亂、長期失修, 建築結構已嚴重損壞變形, 加之過度汲取地下水和負荷城樓自身重量, 主體已嚴重下沉。 解放後天安門城樓曾經進行過幾次簡單、小規模的維修;但未能徹底解決問題, 尤其是1969年河北邢臺地區發生了6到7.5級強烈地震, 天安門城樓損壞變形更甚。

為確保安全,

1969年底國務院決定:徹底拆除天安門城樓, 在原址、按原規格和原建築形式重新修建一座天安門城樓, 建築材料全部更新。

天安門城樓安全檢查小組提出了三種翻修方案, 檢查組人員集體傾向于第一種方案, 於是這個方案自然就傾注了不少論證的筆墨。 這個改良性的木結構方案可概括為:“保持原有古建體形, 對原有建造不合理的地方, 全部使用一等木材和幹材進行徹底翻修。 ”

檢查組專家舉證說, 木結構比鋼筋混凝土、鋼結構的優點多, 此方案的優點是耐久、耐震, 工期短, 花錢少, 局部出問題, 容易加固或局部翻修。 缺點只有一條, 防火性能差。

請示報告中對第二、第三種方案只是簡要介紹, 這兩種方案都是要大體保持天安門原有體形, 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重建。 只不過第二種方案是在保留紅牆座不動的條件下拆掉現有門樓, 由於混凝土重量大, 需在紅牆座上截做個滿堂紅的鋼筋混凝土加固層。 而第三種方案就是徹底將現有門樓及紅牆座拆掉, 全部採取鋼筋混凝土結構舊地重建,

是完全意義的新建築物。

後兩種方案的缺點均是“工期長, 花錢多, 費範本”;但讓決策者動心的是, 第三種方案可以在重建城樓紅牆座中預設人防工程, 這對於未來保障國家領導人的安全又是至關重要的考慮因素之一。 高層領導最後採用的就是第三種方案, 乾脆俐落。

選派精兵強將, 拆除舊城樓僅用了7天時間

天安門城樓結構複雜, 翻修工藝難度大, 有人提出請外國承包;但外國人稱需要3至5年, 最快也要兩年時間。 周總理說, 我們不能崇洋媚外, 應該自己翻修。 緊接著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組成了由總參、北京衛戍區、北京市革命委員會等有關部門參加的 “天安門城樓重建領導小組”, 被指定承擔這項政治任務的是北京第五建築工程公司。

“五建”之所以能擔當如此重要的任務, 與一位叫姚來泉的木工師傅有著重要的關係。 姚師傅與天安門很有緣分:1969年國慶20周年大遊行時, 姚師傅製作的“祖國山河一片紅”模型車的形象, 後來被印製在郵票、日曆和香煙盒上。

接受任務後, “五建”選派了一批根正苗紅、政治可靠、技術過硬的精兵強將。 施工隊伍按軍隊編制管理, 組成了木工連、瓦工連、彩油連、架子工連和混合連5個施工分隊, 總計約500人。 為保證施工過程的絕對安全, 有關部門還調派了北京衛戍區兩個連的解放軍戰士加入工人隊伍, 負責安全警衛工作。

為了確保工程不被外界知曉, 在修繕正式開始前, 整個天安門城樓被遮擋起來, 形成了一個封閉的環境。 天安門城樓長66米、寬37米、高32米, 要將這個龐然大物整個罩起來, 為它作“世紀手術”, 難度可想而知。

如果用鋼管搭建這個大罩子, 需要一個月。 因為工期緊任務重, 工人突破以往方法, 用數根杉篙綁在一起, 層層連接, 用葦席搭起天棚,除留出送料的迴圈馬道外,整個城樓被包裹得嚴嚴實實,絲毫不露。而搭起這個跨度如此之大,堪稱世界之最的“天棚”,僅用了8天時間,這在當時是絕無僅有的。同時他們又在中山公園內臨時建起一座鍋爐房,上下水管道直通城樓,葦席四周鋪設了幾層取暖管,儘管隆冬三九,棚裡仍然溫暖如春,晝夜通明。

為嚴守秘密,不僅北京市民,就是近在咫尺的中山公園、民族文化宮的工作人員也不知道被葦席圍起的天安門裡在幹什麼。所有參加重建的人員更要嚴守秘密,不准和任何人說,甚至家人,因為這是政治任務。

在對天安門城樓翻建拆除前,姚來泉配合測量局的技術人員,一一測量城樓所有的鬥、拱、柱及端門等構件。之後,拆下的每一件木構件都被拍了照片,按順序編號,然後交由北京建築設計院畫圖,再按照圖紙進行木構件加工。測量後的資料直接報告給毛主席。毛主席批示:原樣不動,尺寸不變。拆除舊城樓僅用了7天時間。

共用去6公斤黃金,最大的改動是取消前廊臺階

天安門城樓究竟由多少塊木料組成,誰也說不清。被拆的鬥、拱、聲、柱相互咬合,上下壘疊,環環緊扣,嚴絲合縫,如此龐大的木結構體卻找不出一顆釘子。這麼複雜的工藝是怎麼做的呢?連八級木工姚來泉都有點撓頭。

他們用塔吊先將城樓西南一個整角吊起,拉到中山公園水榭北側,每拆一根,在旁邊按原樣碼好,可拆完了,就是碼不出原樣。

一位中國古建專家琢磨了半天之後說,拆下的聲、鬥、拱雖然次序對,但有的方向不對。後來又把拆下的每一根木料都順序編號,並寫清內、外、上、下、左、右,反反復複按原樣碼了幾遍,直到弄明白為止。因為城樓完全對稱,所以一面明白,就全明白了。整個城樓拆下的木料堆滿了天安門的後面和端門大院。

重建天安門城樓時,斗拱所用木料都是楠木,來源於東直門城樓。所有木構件都作了防腐、防蟲、防火的化學處理。天安門城樓有60多根柱子,每根12米長。那些重7噸以上的,一輛載重15噸的卡車也只能拉一根。當時曾在海南島和西雙版納原始森林找到了質地較好甚至更大的原木,但運輸成了問題:火車時間太長,直升飛機吊不起來,兩架飛機一塊吊又太危險。最後,許多木料都從加蓬和北婆羅洲進口。這種木材似紅木,質堅,遇火不著,只冒煙。

木工活畢,油漆彩畫上,所有描龍畫鳳都經過嚴格的1麻5灰13道工序。菱花格扇過去是手工操作,費時費力,這次反復研究,試製成了菱花格扇加工機,提高工效150倍。最後是貼金箔,重修的城樓共用去6公斤黃金。俗話說一斤黃金包一畝地,可想金箔之薄。金箔不能直接用手拿,否則會嵌進肉皮。油工們小心地用竹夾一張張夾起,敷在未幹的油漆上,再用細毛筆一點點捋平……

天安門城樓翻建要求保持原貌,其中最大的改動是考慮到毛主席在天安門檢閱時,要從城樓前廊下三步臺階才能走到正中的檢閱位置。方案準備調整前廊台地面坡度,變為一步臺階。後來覺得留下這一步臺階也不便,乾脆取消了臺階。

一些相關單位還對天安門的翻建工程提出了建議。由於以往天安門城樓照明燈具品質差、光亮度不足,不便拍攝國家領導人接見群眾和外賓時的全景。於是中央新聞電影紀錄製片廠提出,適當增加碘鎢燈,電氣回路增加至12個,容量增加近4萬瓦。

這些都被融入到施工方案中。工程人員還在一些細節上做了處理,如毛主席常用的休息室,原來安裝日光燈,因為容易出毛病,技術人員改用更穩妥的小花燈。原來大廳內縱橫交錯的明設電線全部改為暗裝,易滲水結凍的水暖管道變成暗溝,電熱開水爐由後廊移到檻牆內,等等。從細微處消除不安全的隱患,顯示出當時人們高度的責任感。

國徽要對準北京中軸線,不能有一絲一毫偏差

周總理自始至終都關注著天安門城樓的重建工程。天安門正脊兩端原來是龍的形狀。但在重建時,對圖案和彩畫的處理出現了兩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古建築應當按照傳統的方式修建;另一種意見是,傳統的都是“四舊”,屬於封建內容,新中國的天安門應具有革命意義,要用葵花向陽和延安寶塔等圖案代替。兩種意見相持不下。周總理看完報告後說:“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原主體部分不要改。”

天安門城樓竣工前夕,懸掛國徽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工作組經過反復挑選,最後將這項神聖的任務交給了姚來泉。當時的國徽是由北京雕刻廠製作的,直徑1.7米,需要8個人來抬。按要求,國徽的位置要對準北京的中軸線,不能有一絲一毫的偏差。懸掛時,技術人員站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前的中軸線上,用經緯儀對準天安門城樓,即經緯儀中的線要和國徽上細如髮絲的中心線重合。姚來泉根據技術人員左右手示意的兩面黃旗,不斷地調整國徽的位置。整整用了一個上午,才把國徽準確無誤地掛在了北京中軸線的位置上。

天安門城樓的重建工程自1969年12月15日開工,到1970年“五一”前竣工。

其間,外面來往群眾看不到裡面施工的任何情形,只是在1970年“五一”後,覆蓋了110天的神秘大棚被拆除,人們突然見到煥然一新、金碧輝煌的城樓,欣喜萬分,流連徘徊,哪能想到它已是一個功能先進、裝備現代的全新建築。

用葦席搭起天棚,除留出送料的迴圈馬道外,整個城樓被包裹得嚴嚴實實,絲毫不露。而搭起這個跨度如此之大,堪稱世界之最的“天棚”,僅用了8天時間,這在當時是絕無僅有的。同時他們又在中山公園內臨時建起一座鍋爐房,上下水管道直通城樓,葦席四周鋪設了幾層取暖管,儘管隆冬三九,棚裡仍然溫暖如春,晝夜通明。

為嚴守秘密,不僅北京市民,就是近在咫尺的中山公園、民族文化宮的工作人員也不知道被葦席圍起的天安門裡在幹什麼。所有參加重建的人員更要嚴守秘密,不准和任何人說,甚至家人,因為這是政治任務。

在對天安門城樓翻建拆除前,姚來泉配合測量局的技術人員,一一測量城樓所有的鬥、拱、柱及端門等構件。之後,拆下的每一件木構件都被拍了照片,按順序編號,然後交由北京建築設計院畫圖,再按照圖紙進行木構件加工。測量後的資料直接報告給毛主席。毛主席批示:原樣不動,尺寸不變。拆除舊城樓僅用了7天時間。

共用去6公斤黃金,最大的改動是取消前廊臺階

天安門城樓究竟由多少塊木料組成,誰也說不清。被拆的鬥、拱、聲、柱相互咬合,上下壘疊,環環緊扣,嚴絲合縫,如此龐大的木結構體卻找不出一顆釘子。這麼複雜的工藝是怎麼做的呢?連八級木工姚來泉都有點撓頭。

他們用塔吊先將城樓西南一個整角吊起,拉到中山公園水榭北側,每拆一根,在旁邊按原樣碼好,可拆完了,就是碼不出原樣。

一位中國古建專家琢磨了半天之後說,拆下的聲、鬥、拱雖然次序對,但有的方向不對。後來又把拆下的每一根木料都順序編號,並寫清內、外、上、下、左、右,反反復複按原樣碼了幾遍,直到弄明白為止。因為城樓完全對稱,所以一面明白,就全明白了。整個城樓拆下的木料堆滿了天安門的後面和端門大院。

重建天安門城樓時,斗拱所用木料都是楠木,來源於東直門城樓。所有木構件都作了防腐、防蟲、防火的化學處理。天安門城樓有60多根柱子,每根12米長。那些重7噸以上的,一輛載重15噸的卡車也只能拉一根。當時曾在海南島和西雙版納原始森林找到了質地較好甚至更大的原木,但運輸成了問題:火車時間太長,直升飛機吊不起來,兩架飛機一塊吊又太危險。最後,許多木料都從加蓬和北婆羅洲進口。這種木材似紅木,質堅,遇火不著,只冒煙。

木工活畢,油漆彩畫上,所有描龍畫鳳都經過嚴格的1麻5灰13道工序。菱花格扇過去是手工操作,費時費力,這次反復研究,試製成了菱花格扇加工機,提高工效150倍。最後是貼金箔,重修的城樓共用去6公斤黃金。俗話說一斤黃金包一畝地,可想金箔之薄。金箔不能直接用手拿,否則會嵌進肉皮。油工們小心地用竹夾一張張夾起,敷在未幹的油漆上,再用細毛筆一點點捋平……

天安門城樓翻建要求保持原貌,其中最大的改動是考慮到毛主席在天安門檢閱時,要從城樓前廊下三步臺階才能走到正中的檢閱位置。方案準備調整前廊台地面坡度,變為一步臺階。後來覺得留下這一步臺階也不便,乾脆取消了臺階。

一些相關單位還對天安門的翻建工程提出了建議。由於以往天安門城樓照明燈具品質差、光亮度不足,不便拍攝國家領導人接見群眾和外賓時的全景。於是中央新聞電影紀錄製片廠提出,適當增加碘鎢燈,電氣回路增加至12個,容量增加近4萬瓦。

這些都被融入到施工方案中。工程人員還在一些細節上做了處理,如毛主席常用的休息室,原來安裝日光燈,因為容易出毛病,技術人員改用更穩妥的小花燈。原來大廳內縱橫交錯的明設電線全部改為暗裝,易滲水結凍的水暖管道變成暗溝,電熱開水爐由後廊移到檻牆內,等等。從細微處消除不安全的隱患,顯示出當時人們高度的責任感。

國徽要對準北京中軸線,不能有一絲一毫偏差

周總理自始至終都關注著天安門城樓的重建工程。天安門正脊兩端原來是龍的形狀。但在重建時,對圖案和彩畫的處理出現了兩種意見:一種意見認為,古建築應當按照傳統的方式修建;另一種意見是,傳統的都是“四舊”,屬於封建內容,新中國的天安門應具有革命意義,要用葵花向陽和延安寶塔等圖案代替。兩種意見相持不下。周總理看完報告後說:“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原主體部分不要改。”

天安門城樓竣工前夕,懸掛國徽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工作組經過反復挑選,最後將這項神聖的任務交給了姚來泉。當時的國徽是由北京雕刻廠製作的,直徑1.7米,需要8個人來抬。按要求,國徽的位置要對準北京的中軸線,不能有一絲一毫的偏差。懸掛時,技術人員站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前的中軸線上,用經緯儀對準天安門城樓,即經緯儀中的線要和國徽上細如髮絲的中心線重合。姚來泉根據技術人員左右手示意的兩面黃旗,不斷地調整國徽的位置。整整用了一個上午,才把國徽準確無誤地掛在了北京中軸線的位置上。

天安門城樓的重建工程自1969年12月15日開工,到1970年“五一”前竣工。

其間,外面來往群眾看不到裡面施工的任何情形,只是在1970年“五一”後,覆蓋了110天的神秘大棚被拆除,人們突然見到煥然一新、金碧輝煌的城樓,欣喜萬分,流連徘徊,哪能想到它已是一個功能先進、裝備現代的全新建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