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乾隆年間的那場戰爭才是真正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乾隆, 是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的年號, 西元1711年出生, 西元1799年崩。

乾隆是古代人, 這是我們對乾隆基本的印象, 但是如果我們算一下的話, 乾隆去世到現在也才218年, 這個時間比美國建國的時間還短。

乾隆

同時, 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同樣在西元1799年逝世, 也就是說乾隆與華盛頓完全是同時代的人, 雖然在我們的印象中, 華盛頓和乾隆似乎是兩個時代的人。

西元1756年-1763年, 乾隆還間接參與了一場戰爭, 一場真正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這場戰爭在歷史上被稱為“七年戰爭”, 其本質是英、法的世界爭霸戰, 英國的盟友是普魯士(就是後來的德國)、葡萄牙, 法國的盟友是俄國、奧地利、西班牙和瑞典。

英法爭霸的七年戰爭

七年戰爭使幾乎所有的歐洲國家都卷了進來, 此外, 英法的戰爭還遍及印度、孟加拉、北美洲、非洲、古巴和菲律賓, 以至於邱吉爾曾說:七年戰爭才是真正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1、乾隆與七年戰爭有什麼關係

清朝經過康熙、雍正兩代後版圖基本穩定, 只有新疆地區的準噶爾汗國尚未臣服。 康熙擊敗噶爾丹後, 準噶爾汗國開始衰落, 但策妄阿拉布坦即位後, 準噶爾重新強大起來。

乾隆十年(西元1745年)策妄阿拉布坦之子噶爾丹策零死後,

準噶爾部上層為爭奪汗位發生內訌。

西元1755年, 俄羅斯為了能夠在歐洲與英國大戰期間保證其遠東地區的安全, 防止清朝北上, 便唆使準噶爾發動叛亂。

平定準噶爾

而乾隆也抓住了機會, 他不顧群臣的反對, 乾綱獨斷,

揮起西師, 連續作戰, 克北疆下南疆, 一舉滅掉了諾大的準噶爾汗國, 將其併入清朝版圖, 定名為新疆。

這一年是西元1759年, 這一年, 清朝的版圖達到最大, 清朝也稱為我國歷史上繼強漢盛唐之後又一個控制了西域的帝國。 從這一方面看, 乾隆功不可沒。

2、七年戰爭的對美洲的影響

七年戰爭中的北美殖民地之戰是由美國首任總統華盛頓引起的。

西元1754年, 擔任英國殖民地民兵中校的華盛頓率領維吉尼亞第一民軍團, 與法國人爭奪維吉尼亞的俄亥俄谷地。 華盛頓率軍狙擊了一支執行和平外交、任務的法國小股部隊。 法國人將這一事件報告了巴黎, 從而導致了英法在北美的大打出手。

在戰爭中, 華盛頓曾利用印第安人暗殺了法國指揮官,

但最終因戰鬥力不濟而被法國人俘虜, 後來華盛頓被法軍釋放。

3、七年戰爭對歐洲的影響

七年戰爭陸戰是普魯士對戰法奧俄聯軍, 海戰是英法對戰, 普魯士(德國)與後來的兩次世界大戰一樣是歐洲大戰的主角。 只不過七年戰爭普魯士是戰勝國, 而戰爭以法國戰敗簽訂《巴黎合約》而結束。

英國是最大的贏家, 法國在《巴黎和約》中將整個加拿大割讓給英國, 並從整個印度撤出, 只保留5個市鎮, 英國成為了海外殖民地霸主, 開啟了日不落帝國的傳奇。

七年戰爭

《巴黎合約》是法國的恥辱,此戰法國放棄了印度、加拿大、法屬路易斯安那。法國的外交策略黯然失敗,聲望也顯著下落,為30年後的法國大革命埋下了伏筆。

腓特烈大帝在七年戰爭中大敗歐洲聯軍,普魯士開始崛起,腓特烈大帝為後來俾斯麥統一德意志奠定了基礎。

腓特烈大帝

俄國在七年戰爭中鞏固了其在東歐的勢力。雖然俄國沙皇在戰爭後期的倒戈行為引來奧地利和法國的一片罵聲、卻贏得了普魯士的友誼。

戰爭結束後,西元1772~1795年,俄國的葉卡捷琳娜女皇即位與普魯士、奧地利三次瓜分波蘭。

4、法國的復仇

西元1775年4月18日夜間,波士頓民兵在來剋星頓打響了獨立戰爭第一槍。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在費城正式通過《獨立宣言》,美國宣佈成立。

然而美國軍隊的戰鬥力實在慘不忍睹,其與英軍的戰鬥是節節敗退。1776年8月,英軍在布魯克林擊敗美軍,奪取紐約,華盛頓軍只剩4000人。

華盛頓

西元1778年2月法、美簽訂軍事同盟條約,法國承認美國,法王路易十六派遣具有豐富作戰經驗的海軍上將德格拉塞伯爵和陸軍中將德羅尚博伯爵,率領一支由12條戰列艦和5條巡洋艦組成的艦隊與英國重新開戰。

美洲殖民地

從這一點來看,西元1763~1778年,這十五年不過是英法之間的短期休戰而已。

西元1781年,在美國獨立戰爭的最後一戰——約克敦之戰中,法軍出色地全殲英軍,迫使英軍退出美國。

西元1783年9月3日,英王代表與法國、美國代表在法國凡爾賽宮簽訂1783年《巴黎條約》,英國正式承認美利堅合眾國成立。

《巴黎條約》的簽訂使法國終於報了一箭之仇,美國獨立戰爭勝利是英法之戰的一個組成部分,更是七年之戰的延續,其本質是英法角力的結果。

美國的擴張和崛起

英法在美洲爭霸的結果是美國的崛起,這大概不是英法當年能想到的。

七年戰爭

《巴黎合約》是法國的恥辱,此戰法國放棄了印度、加拿大、法屬路易斯安那。法國的外交策略黯然失敗,聲望也顯著下落,為30年後的法國大革命埋下了伏筆。

腓特烈大帝在七年戰爭中大敗歐洲聯軍,普魯士開始崛起,腓特烈大帝為後來俾斯麥統一德意志奠定了基礎。

腓特烈大帝

俄國在七年戰爭中鞏固了其在東歐的勢力。雖然俄國沙皇在戰爭後期的倒戈行為引來奧地利和法國的一片罵聲、卻贏得了普魯士的友誼。

戰爭結束後,西元1772~1795年,俄國的葉卡捷琳娜女皇即位與普魯士、奧地利三次瓜分波蘭。

4、法國的復仇

西元1775年4月18日夜間,波士頓民兵在來剋星頓打響了獨立戰爭第一槍。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在費城正式通過《獨立宣言》,美國宣佈成立。

然而美國軍隊的戰鬥力實在慘不忍睹,其與英軍的戰鬥是節節敗退。1776年8月,英軍在布魯克林擊敗美軍,奪取紐約,華盛頓軍只剩4000人。

華盛頓

西元1778年2月法、美簽訂軍事同盟條約,法國承認美國,法王路易十六派遣具有豐富作戰經驗的海軍上將德格拉塞伯爵和陸軍中將德羅尚博伯爵,率領一支由12條戰列艦和5條巡洋艦組成的艦隊與英國重新開戰。

美洲殖民地

從這一點來看,西元1763~1778年,這十五年不過是英法之間的短期休戰而已。

西元1781年,在美國獨立戰爭的最後一戰——約克敦之戰中,法軍出色地全殲英軍,迫使英軍退出美國。

西元1783年9月3日,英王代表與法國、美國代表在法國凡爾賽宮簽訂1783年《巴黎條約》,英國正式承認美利堅合眾國成立。

《巴黎條約》的簽訂使法國終於報了一箭之仇,美國獨立戰爭勝利是英法之戰的一個組成部分,更是七年之戰的延續,其本質是英法角力的結果。

美國的擴張和崛起

英法在美洲爭霸的結果是美國的崛起,這大概不是英法當年能想到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