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老北京人最熟悉的京韻大鼓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看過1985年版電視劇《四世同堂》的人, 一定對它的主題曲記憶猶新。

一曲《重整山河待後生》淒涼悲壯, 鏗鏘有力, 不僅讓人領略了京韻大鼓的魅力, 也記住了駱玉笙的名字。

京韻大鼓, 又稱京音大鼓, 小口大鼓。 據史料記載, 它形成於清末明初。 說起京韻大鼓的發展史, 可謂複雜又坎坷。

京韻大鼓的歷史可追溯至清咸豐年間。 當時, 旗籍出身的藝人金德貴, 在表演的過程中, 將有板無眼的木板大鼓發展為一板一眼的板式, 字音也改成接近北京的語音。 對這種大鼓方式, 他命名為“京氣大鼓”。 但令人遺憾的是, “京氣大鼓”的名號並沒有在京城傳開, 老北京人反而喜歡稱其為“怯大鼓”。

到了同治和光緒年間, 北京藝人胡金堂著手改革怯大鼓, 為了適應京城老百姓的聽覺需要, 他將《長阪坡》的詞植入怯大鼓中表演。 因為胡金堂嗓音清脆、響亮, 唱時一氣呵成, 被譽為“一條線”。

胡金堂的名氣漸漸大了起來。 後來, 在胡金堂的影響下, 擅唱《三國》短段故事的霍明亮, 也將一些子弟書詞如《單刀會》、《戰長沙》等融人到怯大鼓中表演, 受到了京城老百姓的歡迎, 怯大鼓的名氣日盛。

之後, 發展怯大鼓的重任又落到了自清末起就被譽為“鼓界大王”的劉寶全身上。

劉寶全, 河北深縣人, 7 歲入私塾, 讀書之餘喜歡聽戲、學戲。 9歲時舉家流落到河北關上, 父親靠紮紙活、制冥衣為生, 常向木板大鼓藝人王慶和學唱。

劉寶全耳濡目染, 也愛上了木板大鼓。 為了生計, 父子一起賣藝。 幾經周折劉寶全來到北京, 向北京四喜班京劇老生孫玉卿學戲, 後棄京劇而專唱怯大鼓。

一次偶然的機會, 京劇大師譚鑫培聽了他的演唱, 讚揚了他, 並指點他要入鄉隨鄉, 改掉怯音。 他努力揣摩譚鑫培、孫菊仙、龔雲甫等京劇名家演唱韻味和神態, 把自己唱大鼓所用的鄉音都改成京音, 耍著木板唱, 說唱結合, 並加強演唱時的面部表情和身段。

隨著劉寶全的足跡, 京韻大鼓在北京、天津等地風靡起來,

漸漸地響徹中華大地。

辛亥革命以後, 社會風氣發生了很大變化, 京韻大鼓女藝人開始登上舞臺, 這一時期, 比較知名的有良小樓、駱玉笙、孫書筠、閻秋霞等人。

早年的京韻大鼓女藝人都師法男藝人, 在表演中大多帶有男人的風格特點, 20世紀40年代, 出現了“駱派”這一女子唱腔流派, 因此獨樹一幟。

駱玉笙

“駱派”京韻大鼓的創始人是駱玉笙, 藝名“小彩舞”, 她自幼跟著養父母漂泊在上海、南京、武漢等地, 4歲起開始與養父一同演出雜耍。 駱玉笙幼年學唱過京劇老生, 以後又改學京韻大鼓, 17歲正式演唱, 最初宗師劉寶全, 又集白雲鵬和白鳳鳴之長, 逐漸形成“駱派”。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京韻大鼓又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藝人成了人民的演員和藝術家, 除演唱流傳下來的傳統曲目外, 還新編及創作了許多反映現實生活的新曲目, 如《珠峰紅旗》、《韓英見娘》、《白妞說書》等。

如今, 這個只靠一個人, 一張嘴, 一手鼓板、一手鼓鍵子, 就將角色的往來變幻, 故事情節敘述得聲情並茂的藝術, 經過幾百年的歷史,數代人的傳承,流傳至今。並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責編:李兆年)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互聯網

本文系BeijingCom原創稿件,如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經過幾百年的歷史,數代人的傳承,流傳至今。並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責編:李兆年)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互聯網

本文系BeijingCom原創稿件,如有轉載,請注明出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